电影_傲慢与偏见_的语言风格特点分析_廖锦超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技巧评析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技巧评析根据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的电影,以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婚嫁问题为主题,描述了18世纪90年代的英国女性婚姻的现实问题。
这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用了最简单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大世界,在作者的笔下,电影中的人物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虽然简·奥斯丁的作品已经过去了近两个世纪了,但是对于现在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那高超的语言艺术功底,作者运用那平白如水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个性突出、颇具含义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尝试着对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有更好的理解,感受作者那妙趣横生的语言。
一、运用诙谐幽默、 颇具讽刺意味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很多经典的西方影视都改编于小说,幽默成了电影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语言手法。
其实,幽默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博得大家开怀一笑,更重要的是为了在特定的场景下的一种语言艺术效果,是作者为了实现思想情感的需要。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展现了自己高超的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技巧。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构思奇妙和语言嘲讽技巧的完美运用,使得影片上映非常成功,并成为经典的影视之一。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在性格和思想内涵上贝内特先生和其太太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和分歧,然而对于贝内特先生的性格特点,作者并没用直接从正面进行描述,而是通过对于内心思想矛盾的独具匠心的营造冲突下来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出来的。
其实啊,我觉得还没有那必要。
要么你直接带着咱们的孩子们亲自登门拜访,要么就直接鼓励她们自信地去登门,这样或许还会好些,因为你的姿色也不逊于任何人,说不定他还会看上你呢!为了女儿们的婚姻和未来,贝内特太太早就着急地做好了准备,催促着自己的丈夫去拜访新邻居宾利。
《傲慢与偏见》2005中所用到的异化语言

《傲慢与偏见》2005中所用到的异化语言
在2005年版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导演确实运用了一些异化语言的手法,以突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构建特定的情境和氛围。
以下是一些在该电影中运用的异化语言的具体例子:
1. 讽刺和反讽:这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异化语言形式。
通过人物看似认真的言论和行为,实际上是在戏谑或嘲讽某人或某种情况,从而达到与常规表达方式相反的效果。
2. 直接内心独白: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来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思考、感受和情感,从而产生与角色的共鸣或反感。
3. 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为了突出角色的某些特质或情感,电影使用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例如,傲慢的达西先生在初次登场时,他的冷漠和傲慢态度通过他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4. 特殊的音调和节奏:在对话或特定的情境中,电影通过改变语调、语速或音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或态度。
例如,当伊丽莎白在初次遇到达西时,她的反驳和不满通过尖锐的语调和快速的节奏得到了强调。
5. 非标准英语用法:为了增加角色的个性化色彩,电影中有时会使用非标准或稍显古怪的语言。
这可以是方言、俚语或特殊的表达方式。
6. 文字游戏和双关语: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文字游戏和双关语的使用,这不仅增加了对话的趣味性,也突出了角色的机智和个性。
通过这些异化语言的运用,电影《傲慢与偏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多面的角色,并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画面。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语言特色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摘要语言是塑造文学作品中人物特征与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极为显著。
分析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可以发现,反语、白描以及夸张的语言技艺使用方式,均很好地将人物的机智、幽默展现出来,赋予人物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同时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定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作者与读者的宏观视角及小说中人物的微观视角分析中,将言语行为的基本理论与作品的可赏析性进行了充分的结合,以推动《傲慢与偏见》的文本实现更大范畴内的特定范式意义。
关键词:反讽语言行为风格特点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基本题材为婚姻嫁娶与家庭内部风波。
作品表面看去平凡无奇、琐碎无常,但事实上是从小的视角来反映大的社会,以此将人物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自其产生开始便表现出强烈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自身的语言表现能力,包括作品内部人物的对话以及作者从受众的角度真实地去感受人物的表现能力后所散发出来的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在这部作品中,幽默、风趣、机智的语言对话以及讽刺意味浓厚的对白将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很好地展现了出来,促成了这部历史传送的作品的问世。
一言语行为与文学语用从传统语言学角度分析,基本的语言价值表现为对某一事实的固定陈述,这种陈述只表现为两种对立的定位,即正确与错误。
之后英国的哲学家j.l.austin曾经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语言的作用事实上应该超脱简单的陈述或者说明的范畴,应该用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比如采用问题的形式来表达请求,或者采取强烈的语气来表达情感等。
在这一理论提出来之后,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分析语言作为某种行为的载体所具备的核心理论价值。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从语言行为学的角度将言语行为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等几大类,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初步形成。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1. 《傲慢与偏见》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一部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813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故事围绕着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和男主角达西先生(Mr. Darcy)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通过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婚姻观念以及社会等级制度,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1.1 作者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生于英国汉普郡,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描绘当时英国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奥斯汀的作品风格独特,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瑰宝”。
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等。
简奥斯汀在文学创作上注重细节描写,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
她的作品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奥斯汀还擅长运用讽刺手法,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1.2 作品背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创作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是其文学史上的瑰宝。
小说以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作为创作的舞台,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社会面貌。
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
在乡村社会和经济关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小说通过描写年轻男女间的情感纠葛和婚姻问题,折射出了英国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小说的语言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的社会语境和文学风格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英式语言特色。
奥斯汀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古典文学的杰作之一,不仅继承发展了欧洲传统的文学作品风格,还融入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傲慢与偏见写作风格与特点

傲慢与偏见写作风格与特点
1. 《傲慢与偏见》的写作风格那叫一个细腻啊!就像用放大镜在观察生活,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比如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从最初的反感一点点展现,多真实啊!
2. 它的语言诙谐有趣,简直就是文字的喜剧表演!像班纳特太太的那些话,可笑又亲切,让人忍俊不禁。
3. 人物塑造得极其鲜活,各个都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达西那高高在上的傲慢样,不就是身边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吗?
4. 书中的情感描写好细腻呀!伊丽莎白和达西感情的微妙变化,那真是抓人心弦,就像看着花慢慢绽放一样。
比如他们在舞会上的互动,多有意思啊!
5. 《傲慢与偏见》的情节发展不紧不慢,就像漫步在乡间小道,自然而然。
像伊丽莎白逐步了解达西的过程,多顺其自然呀!
6. 它的讽刺手法太绝了!把那些虚伪的人和事都揭露得淋漓尽致。
就像夏洛特为了财产嫁给柯林斯,多讽刺啊!
7. 文字中蕴含的智慧就像宝藏一样等你挖掘。
达西对爱情的领悟,不就是人生的一种启示吗?
8. 对社会风貌的展现全面又生动,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
那些舞会、聚会的场景,多热闹啊!
9. 总之,《傲慢与偏见》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作者:汪波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20期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电影《傲慢与偏见》的相关内容。
首先,简单介绍该部影片;其次,从整体结构、人物、摄影以及声音等四个方面分析该部影片;最后,着重探究其语言风格特点。
该影片突出原著中包含讽刺意味的内容,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风格特点讽刺意味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73-03电影的语言风格与文学作品中展现的语言风格有所差异,其涉及到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独白等,其中的构图、光影设计、音乐等也都属于电影语言。
其是文本内容和场景声音的整合,更是电影的讲述方式,对推动故事发展以及展现任务特点方面具有实际价值。
一、电影《傲慢与偏见》简介本部电影由同名小说改编,其简述了英国乡村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女儿,本片的主角为二女儿,在某个舞会上结识了男主人公达西,但由于传闻其为人傲慢,导致女主心里对其保有不好的印象,甚至存有排斥心理。
但经过长时间的了解,使女主逐渐放下对男主的偏见,同时达西也放下了原本的傲慢,两人终成眷属。
该部作品讲述日常生活,影片原著打破当时社会文学创作的方向,完美诠释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环境以及人际交往。
二、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该部影片是将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改编,拍摄而成的影视作品,该影片一经上映后,得到较大的社会反响。
影片中整体营造了英国本土的氛围,其中奢华的城堡等都将此种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影片导演偏好长镜头的应用,为整部电影增添了一丝更为自然真切的意境。
(一)影片结构影片《傲慢与偏见》由同名小说改编,原著本身拥有大量的受众群体,且在此之前也出现了多个改编版本,大众熟知作品中的情节推进。
名著改编成电影,要求在有限的片长内将故事完整地表达出来,且还需突出重点,整体结构合理。
从结构方面来看,该部影片的结构以常规的方式设计,由女主的出场为开端,男主的出现则是故事推进的契机。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与翻译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与翻译翻译的前提就是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与忠实性。
所以,译者必须认识到它对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深入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主要从内容简介、文体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的使用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分析了原文�Z言风格以及所需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内容简介《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主要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以及各自对待爱情的不同方式,揭示了爱情与物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由于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心的语言刻画,这部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
毛姆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二、文体语言风格“反讽”是简・奥斯汀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而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这种写作手法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手笔细腻,幽默风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动态,将当时的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语言风格各具特点,与人物特点相呼应。
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作者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勾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有的还成为典型。
对班纳特太太人物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班纳特太太喋喋不休,语言粗俗没有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现了班纳特太太的庸俗与无知,她可以说是头脑简单、长舌妇的一个典型代表。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班纳特先生,惜字如金,能简就简,绝不多说一个字,从而展现出的人物性格便是班纳特太太的相对面,爱理不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致于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因此,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抓取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翻译策略的使用《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的讽刺小说。
因此,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应慎重考虑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人物性格,做到形式与内容忠实的统一。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傲慢与偏见》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赏析研究。
在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分别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描绘,情节设置,对话交际和修辞手法。
在总结了对《傲慢与偏见》的语用学视角的研究启示,进行了全文的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中蕴含的丰富语言学特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用学、视角、语言赏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人物形象描绘、情节设置分析、对话交际研究、修辞手法分析、启示、研究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研究背景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首次出版于1813年,至今仍然广受欢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舞台剧等作品。
简·奥斯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她以描写英国上层社会和对爱情婚姻的见解而闻名。
《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了对社会阶层、婚姻观念和人性的深刻探讨。
在研究背景中我们还将介绍语用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说明语用学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交际方式。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语用学视角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剖析文本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对话交际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揭示作者的用心和意图。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语用学的视角对《傲慢与偏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对人物形象描绘、情节设置、对话交际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小说中隐藏的深层意义,理解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用心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角度和思考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VIELITERATURE2012年第11期/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特点分析■廖锦超(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摘要]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为基本的手段,通过对电影《傲慢与偏见》呈现的语言特色中讽刺诙谐艺术的分析,着重关注其人物对话描写艺术,如白描、反语、夸张等,进而研究作品中人物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以及赋予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风格;特点分析电影《傲慢与偏见》是根据英国文学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 )的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该片以家庭风波和婚姻嫁娶为题材,描写的是18世纪90年代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
作品用看似平凡却繁琐、小天地折射大世界的笔调,将电影中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在经历了两个世纪后,该作品仍影响深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简·奥斯丁刻画的人物对话鲜明生动,颇具个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本文尝试分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对话风格,研究作品中人物对话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
一、讽刺意味浓厚,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在西方很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幽默成为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
当然,幽默不单纯是引人发笑,更重要的是达到特定的语言效果,从而表现作者的创作风格。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其嘲讽与高超的幽默艺术。
电影情节上的戏剧性构思和嘲讽元素用得恰当好处。
《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与自己的太太思想和言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简·奥斯丁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明贝内特先生的态度,而是独具匠心地将贝内特先生与其夫人的思想矛盾融于故事情节的构思上。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
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了,要不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贝内特太太为了女儿的婚姻做准备,急于让自己的丈夫去拜访宾利。
“我很乐意,这是我们惟一的一点意见分歧。
我以为,我们的意见在每点上都能融洽一致,可是说起……”贝内特先生早已对自己妻子的心思心知肚明,其回答不仅对妻子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进行了一番嘲讽,同时也干脆表明了自己并不愿意主动去拜访宾利先生的意愿,即使情节发展到后来两个女儿对军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内特先生仍旧说出了这样的话。
这种戏剧性的反讽构思,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
一开始,电影的主角达西认定贝内特家的家庭环境不好,很难找到有钱有地位的“好男人”,而故事到最后恰好是他娶了伊丽莎白。
而发誓不要嫁给达西的伊丽莎白,最终还是做了达西夫人。
还有电影中曾不可一世的咖苔琳夫人,为了不让伊丽莎白和自己的外甥达西结合,先是自己亲自出面,去威胁并企图呵斥伊丽莎白,后来又去劝说达西,可两人最后还是圆满地结合在了一起。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弄的同时,书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种荒诞的真理的滑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贝内特先生在电影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要是有年轻人来向玛丽或基蒂求婚,就让他们尽管来好了,我正闲着呢。
”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找到真正的幸福,让她们开心快乐,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伊丽莎白对贝内特先生表明对达西有深厚的感情后,贝内特先生被达西的所作所为感动,开始对达西有所改观,但他的情感的表达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用幽默的语调来凸显出自己的态度,从而在含蓄中使得电影在整个结构上更具有情感的深刻性。
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还表现在许多人物的喜剧性格上。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读者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电影人物。
贝内特先生的语言就是其中很好的说明:“她们哪一个也没有多少好称道的”“她们像别人家的姑娘一样,一个个又傻又蠢,倒是莉齐比几个姐妹伶俐些。
”二、对话语言极具个性,为故事的情节推波助澜对话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基本艺术手段。
一方面借助电影人物对话可以刻画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简·奥斯丁善于在人物对话中制造多层次的人物性格,产生了言外之力,刻画出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含义丰富的人物性格,又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烘托了主题,并奠定了幽默讽寓的基调。
在对话中塑造鲜明的个性特征,如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达西:“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苏格兰舞?”……“我压根儿不想跳苏格兰舞———现在,你是好样的就是蔑视我吧。
”伊丽莎白回答道。
后来达西也回答了一声:“实在不敢。
”当格莱小姐刚要谈起苏格兰小曲,达西趁机说了这样一句话,傲慢074MOVIE LITERATURE201211却又显示出他极力讨好伊丽莎白的心理,而伊丽莎白用“蔑视”“低级趣味”的字眼作出回应,显然,伊丽莎白不以为然,将献殷勤的达西直接“堵”了回去。
当然,不同人物的对话,语言不尽相同。
比如高雅的人物对话时,表现出很有修养,并没有一点嘲讽,而是用优美表达人物内心、展示人物性格。
简·奥斯丁十分善于用对话来表现不同层次的人物,赋予他们不同的语言。
如在表现简和丽迪亚、卢斯卡和伊丽莎白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时。
丽迪亚会大声嚷:“天啊,我是多么想在你们之前出嫁啊,那时,我就可以带你们到处去参加所有的舞会。
”而简只会说:“要是我不怕苛责酷评的话,我就忍不住要说……”姐妹之间却有如此天壤之别的言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电影的结局中,为何她们的命运会有天壤之别了。
在作品中,作者这样刻画了贝内特太太与其丈夫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言语诙谐且具灵活性,写贝内特太太:“……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
”又在与其丈夫的对话中写道:“……这样糟蹋自己的亲生女儿?你是在故意叫我气恼,好让你自己得意吧。
你半点也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
”“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
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
它们是我的老朋友。
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郑重其事地提到它们。
”不仅仅如此,对话语言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上也极具作用。
在作品中,作者对贝内特先生对话语言的描写就是充分的说明。
作为一家之主的贝内特,他的言语会影响子女的决定和行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如为了让女儿伊丽莎白拒绝柯斯林的求婚,贝内特先生对伊丽莎白说:“……从今天起,你要和你父母中的一个成为陌路人。
你要是不嫁给柯斯林先生,你母亲就永远不再见你了;你若是嫁给柯斯林先生,我就永远不再见你了”;而当自己的小女儿要出嫁的时候,贝内特先生又对妻子说:“……我们先得把话说明白。
这一带有一幢房子,永远不许他们来住。
我决不在郎伯恩接待他们,那只会助长他们胡来。
”在对话中,贝内特表明了自己不欢迎威克姆夫妇婚后重回郎伯恩来定居,他们成了家中不欢迎的人,虽然这不是使那一对小夫妇最后去北方的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三、善于运用白描、议论等手法,语言视听感强奥斯丁在作品中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用简单的人物语言对白,刻画出一些拥有万贯家财、特权和贪婪自私的阔老爷和阔太太们的嘴脸形象,个个个性鲜明,又栩栩如生,这也是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以《傲慢与偏见》里的贝内特家的女主人贝内特太太为例,作品在第一章里就说到她是一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
在作品开头时,贝内特太太急于抢先认识彬格莱,不指望靠朗格太太的介绍,她说:“我不相信朗格太太肯这么做。
她自己有两个侄女。
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贝内特太太是一个自私却又反复无常的人。
当写到彬格莱和吉英的婚事终究成为定局时,自己又提起了并没有露面的朗格太太,说她人品很好,其侄女也是些“规规矩矩的好姑娘”,但却又嫌弃她们长得不好看,又说自己“真喜欢她们”。
贝内特太太的反复无常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作品中有关对咖苔琳夫人的描写也是如此。
当她的马车刚路过柯林斯牧师家门口,在别人手忙脚乱去迎接她时,伊丽莎白却说:“就是这么回事吗?我还以为是猪猡闯进了花园呢,原来只不过是咖苔琳夫人母女俩!”直接将咖苔琳夫人盛气凌人的架势表现了出来。
“只要哪一个佃户不驯服、不知足或穷得活不下去,她就亲自出马到村子里去调解纠纷、压制怨言,把他们骂得恢复太平与富足!”咖苔琳夫人请柯林斯等人吃饭,饭前“打发客人到窗口去欣赏风景”,饭后又要大家聆听她来“断定第二天的天气会如何”。
这些白描手法,让一个专横跋扈的老太婆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仅是白描手法的独具一格,奥斯特精湛的议论语言在作品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而画龙点睛,时而引人思考。
在写到伊丽莎白爱上达西以后,他们的约会和曾经已是截然不同,伊丽莎白自然是想讨别人的欢心,也忙得不亦乐乎。
奥斯丁对此有这样一段评论:“她在这方面恰好是最不用担心的,最有成功的把握,因为那些她试图取悦的人都早已喜欢上她了。
宾利乐意博得她的欢心,乔治亚娜渴望得到她的欢心,达西决心要赢得她的欢心。
”奥斯丁用自己的评论将各种人物形象放置在看似巧合的场景布置当中。
反语、夸张也是文章惯用的手法。
如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为了表现自己的出身地位,他不是请求伊丽莎白嫁给他,而是这样说道:“贝内特小姐,我已经试图压制我的情感,因为我从一生下来就被灌输了这样一个信念,我要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
我是个傲慢的人……但是我做不到!我不得不重返你的身边。
”正因为如此,伊丽莎自也声明她绝不会嫁给“傲慢自私的人”。
细心的读者在品味《傲慢与偏见》时就会发现,作品中视听感十分浓厚。
以文章开头部分为例,鸟鸣声,远处的风景,日出日落,琴声响起,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节奏基调,接着镜头直入主人公,随着钢琴的节奏,晾着的衣服作为前景,主人公成为后景,但是依旧是画面主体,在构图上,增强了透视感。
这些都是作者细心的安排,而接着以主人公作为画面主体,当镜头移动到她身后时,则变成了一个过肩对打镜头,画面主体自然地变成了窗内对话的老人,随即各类人物出场……[参考文献][1]宋振芹.《傲慢与偏见》中性别语言的分析[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2]李雅新.《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风格分析———语用学应用探讨一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4).[3]唐璇.言语行为理论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4).[作者简介]廖锦超(1974—),男,广西平南人,文学硕士,玉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网络多媒体外语教学。
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