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平面设计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能够为设计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
1. 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如屋檐、斗拱、雕花等,常被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为建筑物增加独特的中式韵味。
2. 室内设计:传统的屏风、雕刻、漆器、景泰蓝等元素,常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中,为空间增添古典的雅致。
3. 服装设计:中国传统的图案、刺绣、织物纹样等元素,常被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为服装注入独特的东方韵味。
4. 平面设计:中国传统的瓷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常被运用于平面设计中,为海报、名片、书籍封面等作品增添华丽的视觉效果。
5. 商标设计:中国传统的龙、凤、熊猫等动物形象,常被运用于商标设计中,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力量。
总之,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还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浅谈中式住宅设计

引 言
从 建 国初 期 的苏 联 式 建筑 风 格 , 改 革 开放 以 到 后 的欧 美现 代建 筑 风格 , 国住 宅建 筑设 计 发 生 了 我 巨大 的变化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 国 传 统 的 建 中 筑 风格 也得 到 了长足 的发 展 , 成 了古 典 与现代 、 形 生 态 与科技 相 结合 的建 筑特 色 。本文 以山西省 汾 阳市 杏 花村住 宅 小 区为 例 , 我 国住 宅 建筑 的规 划 与 设 就 计进 行 粗浅 的探 讨 。
线 。单体 中的不 对称 手法 , 减 了建筑 的繁 重 , 削 强化
了建 筑 的动感 。 中段 是 建 筑 的 过 渡联 系段 , 是 建 也 筑 的主墙 面 段 , 以蓝 色 墙 面 为 主 , 以低 明 度 的 窗 辅
框 , 白色墙 面 形成 对 比 , 正是 北派 民居 色 彩搭 配 与 这
统 园林 建筑 的独 特 意境 。
境规划设计 、 总平面布局 、 建筑单体设计等 3个方面 , 阐述 了
中 国传 统住 宅 小 区 的 建 筑 规 划 及 设 计 要 点 。
3 总平 面设计
杏花村住宅小区总体规划见 图 1 。
关 键词 : 统住宅 ; 传 院落; 园林景观 ; 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U 2 82 T 0 . 文献标 识码 : B
的主要 原则 。阳 台长 短 相 错 以及 不对 称 的结 构 , 减
国传统住宅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完美结合。
少 了建 筑 的单 调 性 。下 段 是 近 人 的 尺 度 段 , 段 在 此 尺 度 上要求 更 为严 格 , 次 更为 丰 富 , 节亮 点更 加 层 细 细腻 鲜 明 。在 设计 上引 入 南 方 园林 艺 术 技 巧 , 住 使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丧失影响力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于设计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也是传达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之一。
许多设计师选择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以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建筑立面的设计中可以运用传统的彩绘技法和图案。
传统的彩绘技法,如剪纸、线刻和丝绸绣等,都可以通过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平面或立体的创作。
这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也可以借鉴传统的均衡和谐原则。
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参考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结构方式,打造出更符合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筑。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产品设计是展示一国工艺与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技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可能性。
首先,传统工艺可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
例如,中国传统的雕漆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精美的家居用品。
这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还能够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工艺。
其次,文化符号和图案也是产品设计中常用的元素。
传统元素如龙、凤、云纹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产品的内涵,还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平面设计是一种具有艺术性、功能性和传递信息的设计形式,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为平面设计增添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文化与设计结合的设计案例

文化与设计结合的设计案例
1. 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比如北京的故宫、苏州的园林等,它们在建筑形式、布局、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日本的传统建筑设计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体现,比如京都的寺庙和茶室,它们通过建筑结构、材料选择、庭院设计等方面展现了日本独特的文化精神。
2. 产品设计: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经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比如中国传统绘画的图案、传统服饰的元素等,它们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印度的手工艺品设计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比如印度纺织品的花纹、印度银饰的图案等,它们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精湛的手工艺技艺。
3. 平面设计: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在平面设计中也有很多体现,比如在海报
设计中,可以运用特定文化的色彩、图案和字体,来传达特定的文
化信息和情感。
书籍封面设计也可以融入特定文化的元素,通过图案、排版
和色彩的运用,展现特定文化的风格和内涵。
4.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一些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也注重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
其中,比如在公园、广场和街道设计中,可以运用当地的传统建筑
风格、雕塑艺术和植物景观,来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元素的融入,比如在古镇、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展
陈方式和文化表达手法,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文化与设计的结合是一个广泛而且多样化
的领域,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都可以通过设计来传递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0世纪前半期国内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的部分成就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平面设计与建筑设计摘要:20世纪初期列强侵略中国,为中国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在当时中国宛若死水的文化环境中激起了滔天波浪,文艺界在中西文化差异的碰撞中诞生出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并据西方艺术特点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并且成功的应用到了生活当中,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建筑设计收到了西方强烈的影响,大量类似花园洋房形式的建筑设计理念被社会认可,逐渐摆脱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建筑艺术设计的现代化由此拉开序幕。
关键词: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第三世界国家,是有着极其完备的历史叙想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从未经历过较完全的殖民化过程,本土文化的凝聚力也从未消失过。
因此,继承并发掘中国的本土性的平面设计理论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将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课题,有利于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由第一世界艺术设计的从属形态转变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独立形态。
不能否认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那么,中国的平面设计也似应当以开放的胸襟来接触西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
我想这还要从两种文化的碰撞上谈起。
平面设计除了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向广大的观众转达一种信息,一种理念,因此在早期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信息的传达。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伴随着列强的军事侵略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扩展版图内,同时西方先进的思想也被传入中国。
立体主义运动从19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并且对平面设计从表现形式到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时期传媒媒介多以报纸杂志等纸质读物居多,所以平面设计的重要性被凸现出来。
当时最具视觉感、美感的当属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月粉牌绘制广告。
从历史角度审视,那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月粉牌广告设计,无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市场状况和广告设计文化,既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珍品,也是我国商业广告的开路先锋。
上海大观园平面设计原理

上海大观园平面设计原理上海大观园是一座集园林、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景观,其平面设计原理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上,上海大观园注重了空间的布局、景观的构成、建筑的风格等方面,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美丽的氛围。
上海大观园的平面设计注重了空间的布局。
整个园林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主要景区,北部为次要景区。
南部景区主要包括大观园、花园、水景、建筑等,而北部景区则主要包括山林、草地、湖泊等。
这种空间布局的设计,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分区感,同时也方便游客的游览和观赏。
上海大观园的平面设计注重了景观的构成。
整个园林景观由多个小景点组成,每个小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意义。
例如,大观园中的“翠香楼”、“翠香亭”等建筑,都是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花园中的“花海”、“花坛”等景点,则是以花卉为主题,展现了自然美的魅力。
这种景观构成的设计,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的魅力。
上海大观园的平面设计注重了建筑的风格。
整个园林中的建筑都是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如明清建筑、园林建筑等。
这种建筑风格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同时,这种建筑风格的设计也与整个园林景观的主题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美丽的氛围。
上海大观园的平面设计原理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空间布局、景观构成、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设计,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美丽的氛围,同时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的魅力。
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当代平面设计——以福州为例

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当代平面设计——以福州为例
林弘
【期刊名称】《福建艺术》
【年(卷),期】2022()6
【摘要】地域文化在不同城市打下不同的烙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福州是一座极具地域文化的历史名城,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杰出人物,在建筑、经济作物、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随着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平面设计视觉形象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断攀升。
福州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元素对于平面设计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三坊七巷文化、茉莉花文化以及温泉文化等,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融入这些地域文化元素加以创作,不仅提升福州城市文化的形象,还可以继承和弘扬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林弘
【作者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1
【相关文献】
1.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
2.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以西施文化为例
3.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以河南省地域红色文化的融入为例
4.地域文化融
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探索——以聊城大学为例5.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以山西省地域红色文化的融入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成为了设计师们经常使用的素材之一。
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可以为作品增添独特的中国风格,也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能够吸引和打动受众。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包括汉字、中国画、书法、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中国古典文学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让设计作品充满中国特色,更可以让受众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展现中国文化魅力、丰富视觉设计表现力的有力方式。
1. 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汉字的造型优美,意义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通过对汉字造型的改变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设计效果。
比如将汉字进行拆分、组合或者重组,重新组合成一个赏心悦目的图形,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
2. 中国画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以墨、笔、纸为主要工具,追求意境与意义的相融。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中国画的技法和意境,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手法融合到设计作品中,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3.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杰作,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形式美和审美标准,可以为平面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
设计师可以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斗拱、雕梁画栋等元素进行提炼和创新,融入到平面设计中,以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明宫———吞吐四海的建筑典范
大明宫作为盛唐皇家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巍峨雄伟、深沉自信、雍容华贵、 吞吐四海的气势,就是北京紫禁城也只能望其项背。 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周天游认为:无论从城市规划,建筑环境,建筑组群, 单体建筑而言;还是从建筑形象,建筑类型,建筑艺术,城市生活而言,大明宫 以及唐长安城都对其后中国国都及国外城建和人民生活方式等起到了重要的借鉴 作用。如宋代开封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就沿袭了长安城的特点。日本的京都城和奈 良城的建设也吸收了唐长安城的经验。如果说以大明宫为代表的唐长安城能为人 类建筑文化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五大特点:一是建设规 划气势恢弘,多重格局博大开阔;二是文化品位极高,造型高大构思神奇;三是 建筑艺术精湛,变化无穷交相辉映;四是建筑成就辉煌,雄浑屹立别具一格;五 是文明内涵丰富,精神物质紧密结合。堪称同时代世界建筑中的创造性杰作。
建筑特点:
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 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 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 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唐代的大明宫被 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大明宫的面积是北京故宫的3.5倍、凡尔赛宫的3倍、克里 姆林宫的12倍、卢浮宫的13倍。作为大唐的权力中心,随着帝国的覆灭,大明宫最终毁于战火, 留下千古的遗憾。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 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 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 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 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 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 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 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 切关系。
主殿面阔八间,进深四间,每间宽5.3米。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 41.3米,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 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主 殿前是一条长78米、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分为 中间的御道和两侧的边道,表面铺设花砖。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可能是牌坊式建筑, 其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
单击添加副标题
含元、宣政、 紫宸组成的外朝、 中朝、内朝格局 多为后世的宫殿 所效仿,北京紫 禁城的太和、中 和、保和三殿便 是这种格局的体 现。
大明宫的建筑布局及特色
大明宫在建筑 艺术方面多有创新, 体现出我国中古时 代宫殿建筑艺术追 求雄浑大气、和谐 统一之美的文化特 色,堪称中国建筑 史上里程碑式建筑。
大明宫时代特征:
1、大明宫世界独一无二是中华民族精神圣殿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和包容开放的时期,唐长安城曾是世界 文化的中心,而大明宫则是中心的核心。”安家瑶说,从发掘的各个遗址及出 土的文物来看,大明宫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它不但是唐代盛世风采的集中表 现,也代表了唐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研究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明宫不仅仅是一组宫殿建筑群,它也是东方文明中最为梦 幻的记忆。“大明宫是盛唐的象征,是那一段辉煌历史的文化符号,在全世界 独一无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宫殿建筑无不效仿于大明宫。 保护大明宫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精神圣殿。”
宣政殿则是皇帝每月朔望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太极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 况也相同。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宫中的朝区。 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有延英门、光顺门,东有崇德门,以分段禁内外。 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布列在宣政殿前东西两侧,已在宫禁之外矣!
紫宸殿:唐朝皇帝的日常办公室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 紫宸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 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 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 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 妃居住的寝殿区。紫宸殿为第三大 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 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 也称天子便殿。
中国传统建筑之实例分析二
-----福建土楼
简
介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
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 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 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 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 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 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 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 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四、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 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 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 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 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 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 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 当纯熟。
功能
生活: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 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 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 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 教育约束的作用。” 防御: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 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 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臵,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 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 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文化: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 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 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时老年时, 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单击添加副标题
唐大明宫地处唐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前沿,地势高旷。从考古发掘可 知:大明宫的平面北部呈梯形,南部呈东西长方形。 宫城呈内除了三座正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外,另外还有门 下盛中书盛翰林院、御史台命妇院等近臣、机要官署建筑。同时唐玄宗还 置“ 左右教坊于蓬莱宫侧”。宫城以丹凤门至紫宸殿为中轴线中轴线上建 有三座主殿,在中轴线两侧建有对称的殿阁楼台。宫城的中部有太液池, 太液池周围诸殿是皇帝后妃居住之地,而宫城东西又对称地辟有专门供皇 族游赏的园林佳区——内苑。这种建筑组群方式,使大明宫有着明显的建 筑分区——即皇帝办公议事的办公区,供皇族居住的居住区以及游乐区。 办公室内的宫殿庄重典雅,居住区又沿太液池而建,而游乐区又以园林为 主。这种既有区域的明确区分,又构成统一整体的布局,主次分明、左右 对称的建筑组群方式,反映了盛唐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风采,更体现出 我国唐代皇宫建筑以正殿为主而又突出皇宫园林特色的文化特征。
单击添加副标题
宣政殿:大明宫里的皇帝办公室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 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 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 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 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 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 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 的院庭。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 行政中心。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 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 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 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 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 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 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
中国传统建筑之实例分析一
——唐大明宫
概述: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 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现今在西安市西北郊。唐帝国近三百 年政治中心。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公元 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共11 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 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 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
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 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 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 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 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含元殿:大明宫第一正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 于丹凤门以北约600米处、龙首 塬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 会之所,俗称“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