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节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

合集下载

当代名词解释

当代名词解释

当代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提出背景:(1)国内:①需要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尤其是知识界)。

②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城市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国际: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2、“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答: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诗歌运动。

3、“两结合”名词解释答: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

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4.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聂震宁阅读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

聂震宁阅读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

2021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八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

这项全民工程的落地开展,是无数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人们不断建言献策、大力推动的结果。

近日,我有幸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提交全民阅读提案的聂震宁先生。

我更加明白了阅读之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

阅读,从全民活动到国家战略聂震宁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韬奋基金会是在胡愈之、夏衍、叶圣陶、陆定一、巴金等新闻出版界、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倡议下,于1986年9月成立的,秉承服务于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宗旨,努力在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闻出版行业公益活动中发挥好平台和桥梁作用。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我们约在了聂震宁先生的办公室采访。

刚刚到达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便油然而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因为最先映入眼帘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保留了部分京师大学堂建筑,是我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

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活动地点。

当跟随聂先生来到他的办公室时,又一次被震撼:这里就是书的海洋,这里才是“读书人”的天地。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开始了采访。

在聂先生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全民阅读”的发展历程。

2006年11月,中央宣传部等11部委共同向全社会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200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大会上,聂先生作为第一提案人,与3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八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2016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17年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2018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9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20年提出“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2021年提出“推进城·4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3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概述(一)

3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概述(一)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之历史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兴起的原因
1.作家的亲历 2.现实政治活动的需要 3.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要求
“三红一歌一史”
一、民主革命(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 长征时期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创作成就
1.作品题材广有新的探求与创造
创作缺陷



1、文艺政治化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解的简单、机械化 文艺表现政治、革命、战争,文艺为社会的服务 直接理解为对政治的服务。文学主要集中与对党 领导下的革命运动、战争的表现,有对政策图解 的倾向。 2、题材单一化 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 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 复杂性。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党费》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党费》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细节描写不只是动作描写,它有许多种,如场景描写、服 饰描写、表情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当动作描写 具有较大的表现力时,也叫细节描写。
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18.正打量着,她回来了,又关上了门,把小油灯遮严 了,在我对面坐了下来,说:“刚才那几个也是自己人, 最近才联系上的。”她大概想到了我刚进门时的那副情景, 又指着墙角上的一个破洞说:“以后再来,先从那里瞅瞅, 别出了什么岔子。”——看,她还很老练哪。
要交党费
高潮
(第30—55段)再到八里坳,黄新整理咸菜欲交党费,
后“我”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
(第56—60段)我带着小孩安全回山里,代黄新交党

任务一:探究:小说的开篇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请你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加以概括,说说作者这样写 的好处?
1.主力红军:撤走后,遭到白匪“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 争,我们被逼迫得上了山; 2.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做“移民并村”的绝招, 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 3.各地的党组织:也被搞乱了,要坚持斗争就得重新组织; 4.战士:生活艰苦,离开了群众,憋得慌;
梳理情节
速读课文 梳理情节
三分钟速度浏览课文,以“我”的行 踪为依据,理清小说里发生的主要事件, 并按照小说情节的结构特点制作故事情节 思维导图。
引子
(第1段)由“我”交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
(第2—5段)被逼上山,斗争形式严峻,“我”奉命寻
找黄新
发展
(第6—29段)初到八里坳,与黄新成功接头,黄新
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 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 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 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2作品导读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2作品导读

作品导读1.《保卫延安》《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站,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

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2.《红日》1946年初冬,蒋介石匪帮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

我人民解放军某军沈振新部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匪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

它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

敌整编七十四师猖狂万分,配合八十三师等20万人,又向山东临沂方向齐头并进。

盘踞在济南的敌军李部,也同时出动到达莱芜、新泰,企图南、北夹击我军。

我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分转头北上,决心首先消灭北面的李部。

历史上著名的莱芜战役展开了。

沈振新部的任务是拿下莱芜城北吐丝口镇,截断莱芜敌人的退路。

由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带领的一个团被留下作为总预备队,而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急于求战,被留下后情绪有些急躁。

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万敌人在我军猛攻下,企图向吐丝口镇方向突围。

吐丝口镇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我野战军司令部指示必须迅速解决吐丝口镇的战斗。

沈军长当即命令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率领部队投入战斗。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2、结构严谨 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年 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3、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准确
(五)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1959年,报刊上展开了对《青春之歌》的 讨论。 郭开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对《青 春之歌》提出批评。他认为 “书里充满了小资 产阶级情调”。“林道静这一人物严重地歪曲 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茅盾、何其芳则撰文给 予《青春之歌》以热情的肯定。
(2)重视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风情的 描写,强化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作品大量描写滹沱河两岸的风景风情: 千里堤、大平原、青纱帐;赶庙会、捕鸟、 过年、娶媳妇、练武把,显示了北方平原农 村的地方特色。
(3)具有鲜明民族化特点的语言
小说以冀中农民口头语言为基础,吸收一 定的古典文学的语言,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 息,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民族化特征。
中学时期她阅读了大量的批判现实主 义的文学作品,使她产生了初步的民主主 义思想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她说: “我常常想起高尔基的一句话,‘最 光荣伟大的责任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 为了保持人的尊严,我不愿马马虎虎地活 在世上。”
反抗包办婚姻,是她保持人的尊严、 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初表现。她对养母徐凤英 说: “我宁可死了,也不做那些军阀官僚们 的玩物!”
反面形象冯兰 池、冯贵堂父子也 有自己的特色。冯 兰池恶毒、凶残, 表现了垂死阶级的 本性;冯贵堂则主 张“施小惠”、 “行仁道”,是带 有某些资产阶级特 征的新兴地主的形 象。
冯兰池与老驴头
3、努力追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1)致力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生活和刻画农民英雄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英 的 的 中 易 之 雄 性 嫉 的 联 类 传 格 恶 类 想 的 朱 统 , 如 似 起 故 老 品 正 仇 情 中 事 巩 格 是 、 节 国 描 大 的 中 豪 ; 传 写 闹 传 国 侠 朱 统 , 柳 承 农 仗 老 文 很 树 。 民 义 忠 学 容 林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二、《黄河东流去》 1、情节梗概: 2、内容及其思想: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 前途的信心而创作,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任何性质,任何强度的困难都不能使他们屈服, 使他们一蹶不振,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生存下 去,繁殖下去,强盛下去。 1) 在空前浩劫的背景下,揭示难民赖以生存和延续 的生命力。如李麦、徐秋斋、海长松、蓝五、王跑、 海老清、春义等。作家以严峻的目光、以史学家的 笔法,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苦难,不是在为逝 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民 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量。历史不单是痛苦,牺牲的 记录,而且给人们坚强、信心、勇敢。
3、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麦:着力刻画的人物,突出特点:刚强 (1)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大伙绝望时,给大家找出路。 (2)有强者的精神气质,不信神、命运,只信自己。 (3)具有超越农民旧观念的新见识,在长期的流浪中, 磨练出刚强、勤劳、爽朗的性格。 徐秋斋: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出身贫寒,当过教书先生, 学过算卦,受民族历史文化熏陶,与农民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说话半文半白,脑中古今混 杂,行为雅俗共有。 (1)具有民族的正义感,是农村中的“智多星”。 (2)见多识广,通晓人性世故。 (3)有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好吃嘴,爱面子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保卫延安》:“三红”: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 《烈火金刚》(1958);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1954) 2、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三里湾》; 柳青的《创业史》 工业题材: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 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历史题材:姚雪垠的《李自成》 知识分子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 3、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 正面人物:朱老忠 杨子荣 江姐 许云峰 林道静 梁生宝 李双双 中间人物:严志和 梁三老汉 常有理 小腿疼 吃不饱 反面人物:姚士杰 郭世富 郭振山 于永泽 冯兰池 张灵甫 座山雕 徐鹏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日》于1957年出版。小说表现了解放 战争初期山东战场的战斗,通过从涟水战役、 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七十四师取得 辉煌胜利的生动描写,艺术再现了我军由战略 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成功 塑造了沈振新、刘胜、石东根等英雄形象以及 反面人物张灵甫(国民党高级将领)等。
曲波的《林海雪原》
(二)对于侠义小说人物模式的 借鉴
传统侠义小说的人物通常分为两类: 张飞、李逵、武松式的粗豪英雄; 周瑜、诸葛亮式的儒将。 《林海雪原》的英雄也由此两类构成: 杨子荣、栾家超、刘苍勋属于前一类; 少剑波属于后一类。
少剑波(运筹帷幄,忠勇双全) 杨子荣(胆识过人,百战百胜) 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 栾超家(身怀绝技,粗俗诙谐) 孙达得(忠厚老实、刻苦耐劳)
2.少剑波与白茹之间的爱情纠葛最能体现 小说融 “英雄志”与“儿女情”为一体的特 征。
白茹:
女卫生员——年轻、美丽、纯洁。 “因为姓白,又身穿白护士服,性格又是 那样明快乐观,每天又总是不知多少遍地哼着 她最喜爱的和那性格一样的‘飞飞飞’的歌子, 所以人们都叫她小白鸽”。
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兵被放置在一群粗豪的 剿匪英雄之中,这一超现实的设计可见出作者 受传统侠情小说影响之深。
正面人物
少剑波。 身怀绝技的战士: 身高力大的“坦克”刘勋苍; 夜行千里的“长腿”孙达得; 攀缘能手栾超家; 懂得土匪黑话,了解东北风情的杨子荣。 卫生员白茹。
反面人物
座山雕 栾平(小炉匠) 蝴蝶迷
一、《林海雪原》与传统侠义小说
(一)对侠义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
小说主要表现了40年代末期智勇双全的少剑 波率领解放军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清剿国 民党残匪的传奇经历。 1、报恩与复仇是侠义小说表达得最为集中 的伦理观念。在经典的侠义小说中,血仇(主 人公遭受杀父或者灭门之仇)常常是叙事的起 点,幸存的主人公由此走上漫漫复仇之路,手 刃仇敌成为了主人公生存的惟一意义。
第三章第三节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
一、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一)作者简介:
杜鹏程(1921—1991),陕西韩城人。1938年 到延安参加革命,1946年内战开始后,曾以新华社 随军记者身份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解放大西北的伟 大战争。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 《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夜走灵官峡》等。
——仿传统小说的“五 虎将”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侠情小说对《林海雪原》的影响
(一)侠情小说:
实现了“儿女”与“英雄”、“情”与 “侠”的结合,如《儿女英雄传》、《好逑 传》、金庸小说,都表现了“侠骨柔肠”、 “剑胆琴心”的双面英雄形象。
(二)少剑波的形象塑造
1.漂亮、聪明、文雅的少剑波几乎是传统 才子的翻版——为了表现少剑波的“柔肠”, 作者刻画了其文人的软弱、感伤。他在姐姐和 首长面前始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2.《林海雪原》把一个现代意义的“革 命”主题内置于一个古老的“报恩复仇”的 框架中,以此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例如: 第1章:“血债” 鞠县长——姐姐——代“父”形象 “剿匪”变成了“复仇”,外在的政治任务也 就被有效地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
为亲人复仇成为小分队最为内在 的冲动,也成为了叙事的动力与方向。 通过这样的叙事策略,《林海雪原》 将政治使命转述为一个道德化的中国 故事。
(二)《保卫延安》:
写于1949—1953年底,1954年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 解放战争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对于青 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岔口等战役的 描写,揭示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的历史必然,被誉为当代战争文学的开山作和 里程碑。
二、吴强的《红日》
作者简介:
曲波(1923-2002),山东蓬莱人。15岁 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1943年进入胶东抗 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 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 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 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 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1950年曲波因 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顽强的毅力 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 了40万字的书稿。之后,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 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山呼海啸》和《桥隆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