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济南版

合集下载

秋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课件 济南版

秋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课件 济南版

捕食关系
返回
合作关系
返回
竞争关系
返回
课堂小结
环 境 对 生环 物境 的 影 响
光: 向日葵
非生物因素
温度: 荔枝 水分:鱼儿 空气
捕食关系 生物因素 合作关系
竞争关系
1.空气,如池塘的水中缺 氧1,、会除导光致、鱼温大度量、死水亡以。外, 土影壤响性生质物,生在活某的些非特生定物的 土因壤素(如还盐有碱哪地些)?中如只果能有生, 长请特举定例的说植明物。。
2的相平2盛现.、这影 对 原开象“句响较地。作人诗。低区”出间描由,的你科四写于桃桃能学月的在树花对的芳是同生,这解菲气一长4句释月尽温季迟诗吗就,对节缓描?已山植山。述经寺物里生的凋桃生气长自谢花长温在然,始 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蚯蚓依靠皮肤进行呼吸, 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雨水, 缺乏空气,蚯蚓因缺氧而爬 出地面。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鱼儿离开了水会怎么 水
样?
2、南方的植物移到 北方又会怎么样?
如:荔枝
3、需要光的植物如 果放到阴暗处生长 会怎么样?
如:向日葵
温度 阳光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开始。
黄粉虫幼虫又称“面包虫”,幼虫表面 金黄色,原是粮仓中一种常见害虫。喜 欢群居,常常聚集在粮堆或食料的下方。 成虫为深褐色,不能飞,善爬行,喜欢 群集栖息。为什么呢?
时间 (分钟)
实验
环境
1s
阴暗
统计数据
2s
3s
4s 5s
明亮
得出结论:
黄粉虫幼虫会选择 阴暗 的环境
表达交流
1、各小组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2、计算某一时间全班各组所记录数据的

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影响》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影响》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影响》说课稿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同学进行探究试验。

使同学明确学会探究试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不仅让同学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理解对比试验的作用、条件。

从而让同学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育生物科研技能。

老师应通过敏捷设计,使这节课充分表达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基于这节课的设计目的,本节课的重点是(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虽然这是中学生物的第一个试验,但它要求同学能够理解对比试验的作用,总厚实验的条件,并尝试设计试验。

所以试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经深入讨论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点列为三个:(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3)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情感目标培育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求实的立场。

在技能上熬炼动手操作技能;进展语言表达技能和创新技能。

讨论教材后我又分析了学情:初同学物,同学在学习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实时指导。

他们新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和表现自我。

因此本节课实施以试验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争论、多媒体教学为帮助的多种教学方法。

在学法指导上:1、使同学初步掌控自学的方式;2、让同学初步学会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学法。

教学过程为五步:课前预备、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同学小结、反馈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课前预备是:让同学 (一)预习本节课内容并查阅资料;(二)依据书上内容分组做试验;我(一)课下做两个试验,引导同学认识对比试验的条件;(二)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授课直观、形象。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首先打出四副图片,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同学说:“羊、毛毛虫、螳螂、蛙。

”我指着螳螂和蛙说:“这两种生物和我们这儿的就不一样,可以看诞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我请同学再看图片,问: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一样吗?对!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课件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课件济南版
C E
B A
G H
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示意图
观察与思考
夏天苔原 上的雷鸟
冬天雪地 里的雷鸟
某年冬天雷鸟如 常换毛,但降雪 推迟,雷鸟反而 容易被敌害发现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20天以后
讨论: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2、瓶口盖上的玻璃板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缝隙? 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大耳狐:生活于非洲 炎热地区几种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 名称 家蝇 大熊猫 北极熊
北极的少数 岛屿
除南北极以外 四川、陕西、 分布 的所有地方 甘肃少数地方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观察与思考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同一种生物,不同的生命活动对 植物一般生活在0℃ ---35℃的温度范 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围内,而大多数动物则生活在 -2℃---50℃ 的温度范围内。 D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美国白蛾是一种危害性极 大的昆虫,它专门取食植物叶 片,食性很杂,能危害300多种 植物。美国白蛾在我国是1979 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发现,随 后又相继在山东、陕西、河北、 上海等地发现。
20年来,美国白蛾给这些地区造成及其严重 的危害,成灾时几乎所有的树木叶子都被吃光。虽 然我国植保科技人员采用了多种控制措施,但美国 白蛾危害林区的面积仍日益扩大。
外部形态的适应性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生活习性的适应
鸟 类 的 迁 徙
鱼类的洄游
昼伏夜出
请你思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个别现象还是普 遍存在的?
与其他地方的动物相比,北极动物的 体型较大,尾、耳、鼻端等却较为短小。 想一想有什么道理?

济南版生物七上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word教案二

济南版生物七上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word教案二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1、媒体展示: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1)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主要涉及了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对照试验等内容。

新课标构建的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学习了生物圈后,本节课与下一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相呼应,使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且根据新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课教材编排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所以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关键。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内容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是: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联系(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能力目标是: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2、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1、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的一般过程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析对照试验,找出实验变量接下来说学情:鉴于本课前一节学生已经明确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阳光,水,温度,空气等基本条件,这使得学生对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易于理解,且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有求知欲,热爱大自然的特点,所以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会有较高的热情,但他们的团队分工合作和动手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和点拨。

再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说课稿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说课稿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或环境因素,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就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供反馈,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创造一个开放和参与性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以及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4.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5.表彰激励: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物环境中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2)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逐步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具体目标:
(1)能描述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物所处的空间和周围的各种因素。
(2)能列举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析它们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作用;二、教学目标;三、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一般过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及重要性。

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渗透了“科学探究”,“环境因素”,“实验设计”等主题。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学案:第一单元第三章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学案:第一单元第三章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2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学会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信息。

4、确立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难点:学会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信息。

学法指导注意学生对身边生物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知识回顾:1、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探究试验具体的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探究一、问题探析:设置问题,引导质疑呈现一组生物关系的图片(或录像),请同学观察,并思考问题:1、你在每幅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它们之间有怎么的关系?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

结论:。

明确:生物因素的涵义:3、结合课本图1.3-7蚂蚁共同搬运食物,图1.3-8羚羊为争夺配偶发生争斗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各自之间的关系。

结论:(1)。

(2)。

4、观察图1.3-9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图中生物的关系,加以对比,小组讨论; (1)图中哪组生物之间存在着斗争,哪组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2)说出你所知道的其他类型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讨论结果:(1)。

(2)。

5、迁移深化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比种内关系复杂,既有种间的互助关系,也有种间的竞争关系。

其中,主要是围绕着食物发生联系。

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腐生等。

引导对比容易混淆的现象。

例如:寄生、捕食、竞争之间的不同。

6、趣闻趣谈(1)椋鸟喜食枸杞的果实,枸杞的种子随椋鸟的粪便传播各处。

(2)豆科植物提供根瘤菌营养物质,根瘤菌提供氮元素。

(3)凶恶的海鳝以小鱼为食,可对游到它身边寸余长的隆头鱼却从不攻击,因为隆头鱼啄食海蟮身上的寄生虫,减轻了海蟮的痛苦(4)西藏有一种褐背地鸦,习惯地下产蛋育儿,常和老鼠或兔子等啮齿类动物居住在同一个洞穴里,老鼠或兔子为地鸦打洞筑巢,地鸦为老鼠或兔子站岗放哨,还常常立在老鼠或兔子背上,啄食寄生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

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
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

在这种氛围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