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参考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参考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参考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参考教案教
科版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第 1 页共 1 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并能够对降水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雨量器的使用。

3.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雨量器、尺子、记录本等测量工具。

2.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记录数据。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引入新课《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降水量的测量方法,讲解并示范雨量器的使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参考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参考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参考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关注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量的概念,了解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概念。

2.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实际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降水量的概念,观察身边的天气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天气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降水量的概念,使学生对降水量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降水量测量的问题,学生回答,加深对降水量测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利用降水量数据来改善生活和环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测量的重要性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降水量测量工具,记录一周的降水量数据,并在课堂上分享。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案 教科版.doc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案 教科版.doc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降水星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南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稈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示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制作雨最器,测最降水最。

教学难点:正确使川雨最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2、学生准备分纽•材料:(制作南量器的材料)肓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了, 帕子。

【教学过稈】(一)天气预报引入:1、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天气预报,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师:你听到了什么?(生汇报)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小南、屮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

(板书)(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

(板书)2、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

一起读一遍吧。

3、(多媒体:南量器)师:瞧,这就是南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南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

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4、师: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來的雨最器,它也是由两部分纽•成。

这是集水漏斗,它的下边没有测量试管,没法肓接读数,收集的雨水流到槊料桶里,我们可以量一量里面水的高度就知道降水量了。

(三)制作南量器。

1、过渡语:雨量器这么有用,干脆我们也来做个“雨量器”。

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请看大屏幕。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

降水量的测量一、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是天气一个基本特征,降水量用毫米为单位来表示。

过程和方法: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能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收集降水,测出降水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认真做记录的习惯,能在以后日期中持续的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出降水量(毫米)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四、教学准备:玻璃杯、纸片、胶带纸、直筒塑料杯、刻度尺或直尺、矿泉水瓶、瓶盖用大头针打上十二个小孔、水槽。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当一回天气预报员,这是一份2009年1月2号的全国部分城市天气预报信息,请同学们仔细听,你能从中听到些什么信息?(播报一份2009.1.2的全国部分城市天气预报信息)桂林 7℃--11℃小雨杭州5℃---12℃大雨长春-4℃--6℃大雪广州 9℃--14℃中雨西安3℃-- 6℃中雨哈尔冰 -7℃--2℃中雪预想生:温度普遍较低。

(听的很认真,也用心思考了)生:广州最低温度9℃,最高温度14℃。

如果学生没有朝预想的方面回答,可追问一句师:你听到了哪些天气现象?生:小雨、中雨、中雪、大雪师:非常好,这些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的形式,那么,我们怎样能知道降水的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量的测量。

2.揭题:降水量的测量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降水量(黑板上)雨水雪、冰雹降水量高度蓝色的线条表示土壤,红色的线条表示到地面的积水。

师:现在雨水、雪和冰雹等下落到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生:地上会有水坑。

生:水会往低处流走。

生:水会堆积起来。

马上追问师:雨水、雪和冰雹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会堆积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生活理解)即积水,那我们所讲的降水量就是积水的高度(结合图形)但是,我们能很方便的测量吗?这里有什么问题?(水会从土壤渗透下去)师: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工具(容器),科学上把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叫雨量器。

(板书)3.简单介绍下雨量器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简易雨量器,并介绍工作原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习使用量筒等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知道降水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六. 教学准备1.量筒、雨伞、水桶等实验器材。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演示如何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用量筒测量一次降水量,记录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了降水量,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呢?降水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或附近的降水情况,尝试用量筒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以上是针对《降水量的测量》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降水量的测量》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量对农业、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难点:降水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测量仪器、实验材料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对生活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降水量测量工具,记录测量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测量数据,讨论如何提高测量准确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用水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8.板书(5分钟)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量的概念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3.降水量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在《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的教学情境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力求营造一个既轻松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