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人 的 读 书 境 界

合集下载

读书的层次

读书的层次

读书的层次读书的层次开篇读书如登山,登高一层,则脚下的土地厚重增加一分,眼界也扩大一分。

登山不是走路,花的时间多、走得远未必一定攀得高。

读书也是,读得多、费的力气大未必学问就深,因此就有了读书的层次之说。

常在栖息谷修炼,见的书多了,感叹家人中献资料的、下资料的、读资料的、用资料的、爱资料的、“怕”资料的,各得其所,又是各有所惑,我也是同感多少有,所获之余也有所惑。

思想着对读书的层次也就得悟出点心得来,如此方能有所长进,此文主要写给自己看,但也不妨拿出来与家人共享。

第一层:读书有欲第二层:知书识路第三层:览书成术第四层:比书长才第五层:阅书养性第六层:鉴书见能第七层:批书学问第九层:诵书怡情第十层:用书悟道第十一层:专书精进第十二层:融书铸剑本想在一个长贴中一次性展开,考虑到长贴难得有人耐着性子看,再说我本来发贴就少,写一个长贴所耗时日也多,就不妨先开篇一把,把题目摆出来,然后一层层展开。

好象有混贴子数的嫌疑,那就先自我批判一下?第一层:读书有欲“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算命先生如是说。

读书也是这个理。

不喜好读书的不去说它,“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反对读书,而是说读书不要太书呆子气。

读书人有两类可师可友:一类平时不太读书,但问题一来,知道到哪里找书,知道找什么书,知道怎么用书,这种人善读书,相信书的力量,求知欲来自问题。

学其灵性!一类人好学不倦,孜孜以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满肚墨水尤嫌不足,恨不得把天下书变为成竹在胸,爱书成癖,求知欲来自自觉。

学其习性!古人有“面壁书橱如北面王”之说,常到栖息谷如能多少感受一点“王气”,也不枉了。

第二层:知书识路读书的层次第二层:知书识路“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读什么书才最有效,也要有那么一点真功夫。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或者有那么几个引以为“同志”的师友,可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和准确性。

没到栖息谷前,偶对管理感兴趣时,信步到书店,乍一看,管理类的书真是多啊,恨不得每本书都扛回去。

古代散文的文体地位

古代散文的文体地位

(四)把握语言、结构、风格等
古代散文的语言是经过锤炼、文饰的文 辞,不仅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而且是审美特 征的核心,是古代散文美文化的基本手段, 不能轻轻放过。古代散文讲求“言有序”( 方苞所谓“义法”,“法即《易》之所谓‘ 言有序’也”),讲求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 ,往往首尾贯通,层次清晰,构思严密、精 巧、新颖,因此对结构也不能轻轻放过。风 格是作品表现出来的总体风貌,具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也不能轻轻放过,须从内容与形 式(特别是语言)的结合上、同时运用比较 15 的方法去很好地加以涵泳、把握。
四、作品补充说明
(一)《庄子· 秋水》 应弄清作品本来想要表现什么,在客观上又 有何意义。了解作品以寓言故事说明抽象道理的 写作特点。 相对论的思想和认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本文就是表现庄子的相对论认识的。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虽然 表现形态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其本质都是同一 的、没有差异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和认识也应当是相对的。 17
27
(3)关于对“云无心以出岫”句的理解
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钱钟书《宋诗选注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 ’,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 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 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 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 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 ;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 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 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 28
(五)抓好朗读与背诵
古代散文讲求声音节奏。声音节奏是表现作品思 想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作品美文化的重要特征。声 音节奏主要与文辞结构(字的平仄声韵、文的骈散、 句的长短、虚词的使用乃至段落的起伏开合等)有关 ,它不仅能把作品感情的强弱及其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还能把作者(主人公)的形象、气概、风度、风貌 表现出来,能把作品的神理气韵表现出来。而这一切 ,只有通过朗读与背诵才能更好地去揣摩、体会、理 解和把握。古人对此极为重视,桐城派方苞即提出了 “因声求气”(《论文偶记》)说,姚鼐更明确地提 出:“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 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尺牍与陈 16 硕士》)古人的这些要求,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过时。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重要性
一、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生的境界。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自己的眼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人和圈子。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我们喜欢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品质也会变得更加的好,从而让我们就能够遇见并认识社会在不同的人。

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分别是非善恶。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分辨出来孰是孰非,我们能够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去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去做的。

我们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不会被其他人的言语所蛊惑,自己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能力,就能够掌握好自己的人生。

三、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一点和第一点也是比较相似的,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要去上好大学,读很多书,最终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优质的工作吗?虽然如今的社会竞争压力大,一个岗位会有很多不同的人来应聘,但是只要我们足够的优秀,比其他人学得更多,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丰富,那么我们就会比他人多一分优势,从而获取这份岗位的机会就要大一些。

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人生的快乐。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并不是人人想上学读书就可以去的,一般来说只有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子弟才能够去私塾读书。

而如今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几乎人人都拥有了读书的机会,这何尝不是社会的进步?在如今的年代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丰富我们的内涵,何尝又不是一件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呢?。

历史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

历史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

历史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名人读书的故事一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名人读书的故事二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高中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三篇】

高中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三篇】

高中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高中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三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三篇】1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欢乐,或有悲伤,但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过阅读的洗礼,一切情感都已全无,只剩读书之乐。

或许有人会说:“书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来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会使人振奋,口感越苦,越能使人体味深刻,正如钱钟书的那句:“真正的读书的快乐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来,苦才真正是读书的快乐的引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重返《三国》的激烈战场,感受《水浒》英雄的英姿飒爽,身临《西游记》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怜《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在书中,从孔子的《论语》到毛泽东的《毛泽东诗词选》,从鲁迅的的《彷徨》《呐喊》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冰心的《小桔灯》《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轮回,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读书令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的改变与不同,博览群书,生活是如此充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能为未来的蓝图染上光辉的色彩。

是故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邻光,更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燃糠自照,最终终成一代名人。

因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造就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在现在,多数同学只重视读课本,而不重视课外阅读,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重视身心感悟,只重视表面意思而不重视深层涵意,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读书只会觉得乏味,枯槁,必会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爱去读书,读书之乐必会令你乐得合不拢嘴。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答: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分别如下: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求学的第一境界,主要指读书人刚开始读书时,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受限于阅历和知识储备,读书时往往只能窥见冰山一角,如同“望尽天涯路”。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求学的第二境界,主要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读书人会坚定不移地追求知识,即使“衣带渐宽”也在所不惜。

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求学的第三境界,主要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后,读书人开始融会贯通,豁然开朗,突然在某个时刻领悟到了知识的真谛。

这三种境界描述了读书人从对知识的渴望,到努力探索,再到领悟真谛的过程。

对于现代的学者来说,这些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蒋德均(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一、读书的境界读书之乐,前人之述备矣。

季羡林先生曾将古人读书之乐概括为“四时读书乐”。

同时,他给我们描绘了古人读书的三种境界和趣味:其一是“红袖添香夜读书”。

有红颜知己相伴,挑灯夜读,把盏品茗,美人养眼,美文养性,其乐融融,其情怡悦,令人艳羡。

其二是“绿满窗前草不除”。

因醉心于读书,沉迷书中,忘记了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四季轮回,窗外已是绿草茵茵而不知。

这是一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忘我忘物的读书境界,令人敬佩。

其三是“雪夜闭门读禁书”。

这种读书的情趣与前面所言又有不同,天寒地冻,大雪纷纷,四周静寂,独自一人,闭门读书,而且读的是禁书,可以想见读书的心情之切,阅读的放松与惬意,此景此情,乐在其中,味在其里,不足与局外人道也。

此乃古人读书境界,然而,我以为读书还有一种景象和乐趣值得一提,那就是“独自孤灯夜读书。

”一灯如豆,仅此一人,一卷在手,人与灯与书相伴,忘却红尘,滤去杂念,自由自在,这种与孤独为伴,与诗书为伴的读书之乐,真真让人神往和羡煞。

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不是为稻粱谋或扬名于当世,而是我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的寄托。

所以,历尽困苦而自得自适。

于是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读书治学“三境界”。

其一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言其读书之艰辛;其二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言其读书之执著;其三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言其阅读之收获。

试想,一个人,坐拥书城,怀揽书香,身居陋室,心安神宁,读书为乐,岂不快哉!记得陆游曾撰《书巢记》有云:“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案,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南宋诗人尤袤则说,读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正是如斯,陶渊明才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txt‎读书的三‎重境界‎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

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

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

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的读书境界--读书散记之一古人读书不像我们今天这样随意,特别是在书香之家、簪缨之族更是讲究,读书要有一种氛围、一种韵味、一种境界。

如“孤馆青帘,名山绛帐,糖热蓠边,藜燃阁上,左有《汉书》,右有斗酒”,这是讲读书的大环境要闲自然。

读书的小环境—书斋也要讲究,晚明作家吴从先这样讲:“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薜欲垂青。

几席、栏杆、窗窦欲净澈如秋水。

榻上欲有烟云气。

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

读书得此护持,万卷尽生欢喜。

琅媛仙洞,不足羡矣!”至于“红袖添香夜读书”、“雪夜闭门读禁书”之类,则是对读书气氛温馨痛快的企望。

读书不仅要讲究环境,而且什么时间读什么书、什么地方读什么书也要讲究。

四季之中“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也。

”清人张潮这番话强调的是读书季节与人的心境要融谐。

还是上文提到明朝那位吴从先对读书的情境闲述得更为细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坠空。

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渺之论。

读忠烈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读奸佞论,宜击剑捉酒以消愤。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读诗词宜歌童按拍;读鬼神杂录烧烛破幽。

他则遇境既殊,标韵不一。

”对于读书的妙处,古人论述颇多,汉朝刘向在《说苑》中讲:“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

”后魏的道武帝曾向博士李先:“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回答说:“莫若书籍。

”皮曰休认为书籍胜过美女,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宋朝诗人黄廷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宋朝另一位诗人尤袤则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读书不仅至善、至美,更是至乐。

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夫子早就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宋人欧阳修惜时读书,曾以“三上文章”著名,他在《归田录》中讲到一个叫钱思公的人“平生性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释卷也……。

”其羡慕推崇之情,溢于笔端。

宋朝诗人苏舜钦也把读书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每读到得意之处,总是津津乐道,与书中人同享甘苦。

有一次,他住在岳丈家,每晚都要喝一斗酒,老岳丈很惊奇,便躲在一旁看个究竟,只见苏舜钦正高声朗读《汉书·张良传》,念到精彩处,使感吧一番,满饮一杯。

老岳丈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元朝一位名叫翁森的隐士,曾这样说:“凡人及时读书,便可无时不乐”,他写过一组《四时读书乐》的小诗,明清以来传诵颇广,其中有这样一些诗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当然,在古代带着功利态度读书的也不乏其人,宋真宗的《劝学文》即是这些人的思想写照:“富家不用买良田,收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取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象这种把读书当做敲门之砖,进身之梯者,一边读书,一边想着“黄金屋”、“颜如玉”之类,读书又有何乐可言?哪里还谈得上读书的境界呢?对读书治学境界的认识,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有过颇为深刻的论述。

他在《人间词话》中援引三名宋词名句,提出了著名的“读书三境界”说。

他指出任何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都须经历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意思是说初学阶段的人,就象刚从平地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眼界顿开;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在求知欲驱使之下,发愤读书,废寝忘食,致使身瘦衣宽、容颜憔悴,但是为了求知治学,却毫无悔意;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意思是说,真知实学,来自于“千百度”的钻研和探索,一旦有收获便会体会到幸福和欢乐,正所谓“成功就在一瞬间”。

王国维正是在经历了三种境界之后,成了一代大师,达到了最高的读书治学境界。

凡有志于治学的人,都应从王国维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中得到一定启迪。

读书境界:积微言细,自就鸿文读书境界积微言细,自就鸿文.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说很多人耳熟能详。

他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等高望远,要有远大的目标;晏殊《蝶恋花》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呕心沥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柳永《蝶恋花》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辛弃疾《青玉案》三境界可简单概括为:知、行、得。

其实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读书的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可以用宋代人的读书典故来佐证。

宋太祖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等空暇时追补。

他说的“开卷有益”强调的就是“知”。

大臣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读经史严肃,当正襟危坐;读小说轻松,取卧姿通体舒泰;小辞短促铿锵,大概有助气沉丹田。

他手不释卷,更多的是出于爱好。

诗人苏舜钦生性豪放,以诵佐酒,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把书当作下酒菜,目与书接,心游万仞,逸兴与酒气齐飞,书味共豪情一色,此乐何极!也有人用禅宗的机锋来形容读书: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初读如少年涉世,所看的都是本原的世界;再读如中年历经沧桑,恍然有悟,走过的山水都变成人生的履痕;三读如老年夕阳下回首,山水都变成心上的风景。

余杰写人生境界的文章引用了禅宗的三境界:其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借用来阐述读书三境界也十分恰当。

第一境界中的“寻”,是读书的上下求索和追问;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功利层次剥离出来,浑然忘物。

而第三境界则是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也有人借用企业家的术语来谈读书的境界:一为大智慧,二为大抱负,三为大手笔。

大概读书如运筹帷幄、商场鏖战,攻城掠地、乘胜追击,追求羽扇纶巾、叱咤风云之效。

今人也辑毛泽东词句为三种境界:一为“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二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三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为学境界同王国维相近,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说法林林总总,但有一个共同点:屏弃功利,直逼内心,仿佛蝉蜕壳,将外物放下,挣脱出一个“新我”。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阐述“艺术境界”,说他主于美。

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清风朗月、落英缤纷的美的境界。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借以窥见自我的心灵深处的反映。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这就是读书的“艺术境界”。

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所学的知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书本知识已转化为自己知识和能力。

这第三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最高境界是博学和精读基础上的升华,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交谈。

豁然贯通的人生浮躁除尽,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性情的乐事。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可不用脑思考,否则读多少书也无益。

不动脑,不思考,你就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读书的境界,这样你就得不到悟性,而没有悟性是没有什么收获的,所以读书必须象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进入这三种境界,或悟出做人的道理,或悟出疑惑的释然,或悟出对词句的理解,或悟出对写作的灵感,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读书的三种境界当读书不再是为了谋生和解决温饱的手段的时候,读书实际上是一种高尚、纯粹的精神境界。

并可以通过读书进一步达到如下三种境界。

读书可以给自己带来自尊和尊严。

通过读书学习,成为大学问家,成为某一个领域里的旗帜人物,你的自尊和尊严就不必说了。

象巴金、季羡林、钱学深等大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经常去看望他们。

作为一般的读书人,虽没有那么高的成绩和荣誉,但是通过读书学习,你的心胸将逐渐开阔,并且慢慢地抛却自私和杂念,逐渐的变得高雅和庄重。

有道是:人到无求品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敬仰的将不再是权力人物而是思想者和智慧着。

正像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的悼词中所说的: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者,而是思维人物。

不间断地读书修养丰富智慧,从而可以赢得自尊。

读书可以丰富情感。

人的生活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都是由情感作支撑。

没有情感的生活就没法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