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0.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通货膨胀及其类型(1)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2)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批发价格指数。
(3)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2.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s M B M =⋅,它提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因素:基础货币(B )和货币乘数(M )。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3.货币需求(1)货币需求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2)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心理预期、人们的资产选择等因素。
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下降)增加名义货币需求量。
(3)名义货币需求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指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货币数量。
4.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际变量或客观因素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
5.货币注入的影响在经济原来是均衡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突然增加货币供给时,会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弯路,躲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对⼀在线咨询进⾏咨询。
⼀、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 )答:衰退指收⼊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扩张,不断达到新的⾼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度,进⼊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答:萧条是真实GDP 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个⾼峰之后,以周期的低⾕⽽告终。
其特点是:⽣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过两次严重的萧条,⼀次发⽣在1873~1879年,⼀次发⽣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预经济的⽬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起来分析国民收⼊与价格⽔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决定模型。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贸易政策(trade policy)答:贸易政策指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量的政府政策。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还受到一国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答: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在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欧美等国家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
近年来,发生大量资本外逃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经济形势严峻,债务负担沉重,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以及国政局动荡。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 货币制度)

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29.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据此定义,货币只包括在物品与劳务交换中卖者通常接受的少数几种财富。
2.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
3.货币的种类货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4.美国经济中的货币现金、活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账户余额等。
货币层次(美联储):1M =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 账户,ATS 账户等)21M M =+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基金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几种不重要的项目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货币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liquidity )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由于货币经济的交换媒介,所以它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其他资产在流动性方面彼此差别很大。
5.联邦储备体系(1)结构:联储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地方级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2)职能:管制银行并确保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量。
6.银行与货币供给(1)如果银行全以储备金持有所有存款,银行就不影响货币供给。
(2)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前提:非现金结算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
(3)重要概念:准备率、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7.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亦称存款乘数)又称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答:金融体系指由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
一国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与否,可以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适应性标准、效率性标准、稳定性标准。
(1)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
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任何一种交易行为都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才能发生,即不同的交易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约束框架也应该不相同。
(2)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
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是指特定的金融组织体系能够保证金融交易活动低成本地顺利进行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程度。
(3)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
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是指金融组织体系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等方面的能力状态。
2.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答:金融市场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的总称。
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所有以资金商品为交易对象的金融交易,包括存款、贷款、信托、租赁、保险、票据抵押与贴现、股票债券买卖等全部金融活动。
狭义则一般限定在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融资活动范围之内。
3.债券(bond)答:债券指由筹资者(即债务人)向投资者(即债权人)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9章--货币制度)

第10篇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货币制度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的含义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据此定义,货币只包括在物品与劳务交换中卖者通常接受的少数几种财富。
1.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
这三种职能把货币与经济中的其他资产,如股票、债券、不动产、艺术品,甚至棒球运动员卡区分开来。
(1)交换媒介即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货币是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货币从买者向卖者的转移使交易得以进行。
(2)计价单位即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商品的价格、偿还贷款的数额用计价单位来衡量,如美元、元等,而不用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来衡量。
(3)价值储藏手段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当卖者今天在物品与劳务的交换中得到货币时,他可以持有货币,并在另一个时候成为另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
货币不是经济中唯一的价值储藏手段:人们也可以通过持有诸如股票和债券这些非货币资产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
财富这个词用来指所有价值储藏手段的总量,包括货币和非货币资产。
2.货币的种类(1)商品货币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是指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内在价值这是指,即使不作为货币,东西本身也有价值。
商品货币的一个例子是黄金。
黄金之所以有内在价值,是因为它可以用于工业和制造首饰。
黄金在历史上是货币最常见的形式,因为它较容易携带、衡量和确定成色。
当一个经济用黄金作为货币(或者用可以随时兑换为黄金的纸币)时,可以说这个经济是在金本位下运行。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宏观课后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宏观课后答案【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class=txt>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西北大学2008研)答: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
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货币数量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
2.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nominal variables real variables)答: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3.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西北大学2008研)答:古典二分法指古典模型中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进行理论划分,从而使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货币制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money )答:货币指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有三种主要职能:价值储藏、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
货币有两种形式: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商品货币是以某种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
法定货币是由政府强制力确定为货币的,它是没有内在价值的。
货币按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的货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0M =流通中的现金10M M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21M M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32M M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中,1M 为狭义货币供应量,2M 为广义货币供应量,3M 为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货币供应量。
2.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答:交换媒介指货币作为对商品和劳务交易进行支付的中介,它是货币的一项重要职能。
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把物物直接交换分割成买卖两个环节,降低了物物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货币克服了商品交换中在时间、空间上需要严格的需求双重巧合的条件这一局限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
3.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答:计价单位指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西北大学2008研)答: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
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货币数量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
2.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nominal variables & real variables)答: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3.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西北大学2008研)答:古典二分法指古典模型中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进行理论划分,从而使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
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简化了经济理论,考察真实变量而不考虑名义变量。
4.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深圳大学2007、2012研)答:货币中性指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
货币中性从狭义的角度看,意味着从长远来说货币政策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无关。
从广义看,它意味着金融工具、金融体制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不相关。
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真实经济变量会产生影响。
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5.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答: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用公式定义为()/=⨯,其中,V P Y MM为货币总量,P为价格水平,Y为总产出。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
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一项,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
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其为常数。
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
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
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定的函数关系。
6.数量方程式(quantity equation)答:数量方程式指用来表示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的方程。
交易方程式:MV PY,这个方程式说明,货币数量(M)乘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产品价格(P)乘产量(Y)。
这个公式之所以称为数量方程式,是因为它把货币数量(M )与产量的名义价值(P Y ⨯)联系了起来。
数量方程式说明,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个变量中的一个上: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产量必然上升,或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7.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 )答:通货膨胀税指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1i T M i=⋅+,式中,T 为通货膨胀税,M 为一年中平均货币余额,i 为通货膨胀率,1i i+为每一单位货币所丧失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政府,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增加其收入;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为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8.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北京师范大学2006、2007研)答:费雪效应指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调整。
费雪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用来阐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用费雪方程式表示为:i rπ=+(其中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真实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
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上升1%引起名义利率上升1%。
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费雪认为,真实利率是买卖双方都没有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时债券市场的利率。
市场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它包括真实利率和对价格上涨的预期两个部分。
当人们预期价格上涨时,市场利率就会因为包括了通货膨胀预期而高于真实利率,只有金融资产的名义利率高到能够抵消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才会愿意购买和持有它。
从国际范围来看,费雪效应体现了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化的作用,是购买力平价等汇率理论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不同,国际间的名义利率就有差异,引起套利交易,套利则会把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拉平,使汇率趋于稳定。
如果人们预期一个国家的货币将要贬值,这个国家要想阻止资本外逃和吸引外资,就必须提高名义利率,其提高的幅度应足以抵消汇率下跌造成的投资的损失,投资者才愿意购买并持有这个国家的金融资产。
费雪效应使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动等于两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之差。
9.皮鞋成本(Shoeleather costs)答:皮鞋成本也称“鞋底成本”,指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增加又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人们为了降低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必然更频繁地跑到银行去取款——例如,他们会一周两次各取50美元,而不是一周一次取100美元。
这种来自减少货币持有量的不方便就是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因为更经常地去银行使皮鞋磨损得更快。
10.菜单成本(menu costs)答:菜单成本指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的成本。
企业改变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这些花费就是菜单成本,即用来衡量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频繁变动物价的成本。
菜单成本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二、复习题1.解释物价水平上升如何影响货币的真实价值。
答: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减小货币的真实价值。
具体分析如下:(1)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人们必须为他们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支付更多钱。
可以把物价水平作为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价值下降,因为钱包中的每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变少了。
(2)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表述这些思想。
例如,假设P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或GDP平减指数所衡量的物价水平,那么,P也就衡量了购买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所需要的美元数量。
现在可以把这种思想反过来:用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等于1/P。
换句话说,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劳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因此,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量增加的影响是什么?答: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增加只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
具体分析如下:(1)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
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呈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呈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2)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假设在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
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购买物品与劳务等)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
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最后,经济在货币需求量又等于货币供给量时实现了新均衡。
物品与劳务的物价总水平以这种方法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总之,货币量增加的惟一后果是物价上升。
3.解释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之间的差别,并各举出两个例子。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哪一个变量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答:名义变量是按货币衡量的变量,如玉米的价格和名义GDP;真实变量是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如生产的玉米量和真实GDP。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只有名义变量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4.从什么意义上说,通货膨胀像一种税?把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税如何有助于解释超速通货膨胀?答:(1)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使得货币的真实价值下降,这相当于对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种税,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货膨胀像一种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