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统计(1978-2012)
中国历年能源统计(1990-2010)

指标名称地区名称指标单位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生产比上年增长%电力生产比上年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农、林、牧、渔业万吨标准煤工业万吨标准煤建筑业万吨标准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万吨标准煤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万吨标准煤其他行业万吨标准煤生活消费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电力消费比上年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万吨标准煤一次能源生产量万吨标准煤回收能万吨标准煤进口量万吨标准煤出口量(-)万吨标准煤年初年末库存差额万吨标准煤平衡差额万吨标准煤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与消费弹性系数全国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能源生产增长与GDP 增长比较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能源消费总量(分行业)能源消费增长与GDP 增长比较综合能源平衡表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10392210484410725611105911872912903413261613241012425010912674.274.174.37474.675.375.274.171.972.61919.218.918.717.616.61717.318.518.2 2222 1.9 1.92 2.1 2.5 2.74.8 4.7 4.85.3 5.96.2 5.8 6.57.1 6.62.20.9 2.33.6 6.98.7 2.8-0.2-6.2 1.46.29.111.315.310.78.67.25 2.9 6.23.89.214.21413.110.9109.37.87.69870310378310917011599312273713117613894813779813221413383176.276.175.774.77574.674.771.769.669.116.617.117.518.217.417.51820.421.522.62.12 1.9 1.9 1.9 1.8 1.8 1.7 2.2 2.15.1 4.8 4.9 5.2 5.76.1 5.5 6.2 6.7 6.298703103783109170115993122737131176138948137798132214133831 4852509950204781510555055717.095905.45790.325832 6757871413762798122387855961911003221000809440990797 1213127813921317134913351449117916121381 4541475650585587562558635994.457543.1382459243 1247126914241910184720182267.882394.4325522812 3473397543615444554345195484470352135502 157991599315636157311541315745177141636814393145521.8 5.1 5.2 6.3 5.8 6.9 5.9-0.8-4.1 1.26.29.211.5119.98.27.4 4.8 2.8 6.13.89.214.21413.110.9109.37.87.696138100195104880111620117967129535134433133724128368115829 1039221048441072561110591187291290341326161324101242501091262312189146719201694 1310202233345492434254566837996484749513 5875581956335341577267767529766371536477 -3219-852-********-491618-14538781974 -2565-3588-4290-4373-4770-1641-4515-4449-3846-142900.580.10.160.310.550.830.290.181.6310.8 1.130.850.820.750.570.370.820.470.550.370.210.460.660.620.161.6310.810.70.790.780.770.550.360.8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106988120900143810163842187341206068221056235445260552 7271.872.375.17676.576.776.676.818.11716.614.813.412.611.911.310.52.8 2.93 2.8 2.93.2 3.5 3.94.17.28.28.17.37.77.77.98.28.62.4 6.6 4.613.914.39.97.4 6.515.49.49.211.715.515.313.514.614.51 5.68.48.39.11010.110.411.614.29.6 13855314319915179717499020322722468224627026558329144867.866.766.368.46869.169.469.570.323.222.923.422.222.32120.419.718.32.4 2.6 2.6 2.6 2.6 2.833.5 3.76.77.97.7 6.87.17.17.27.37.7 145531143199151797174990203227235997258676280508291448.29 391462336612671676806071633162286013.13 9544392347104088121771143244159492175137190167209302.15 214314532544286032593411371540313812.53 100671025711171128191510416629185832064322917.25 303931653520418048205031552259625733.58 5852603463346819783986919530974411771.34 1596516568175271982721281234502538826789.7131898.323.5 3.4615.316.19.99.68.4 3.99.59.311.815.615.413.514.614.4 5.68.48.39.11010.110.411.614.29.6 142605125310149082172129203344232225256034261111287011 135048137445143810163842187341216219232167235445260552 176018591908204325082939372530576511 143341347115769200482659326952311713490436764 9633111451169512989116461144810925102989955 1096225-710-814-1452-2436-104-1997-6860 -2926-9605-2716-2862117-3772-2642-4472-44370.290.80.51 1.39 1.420.950.640.550.561.12 1.11 1.29 1.55 1.51 1.3 1.26 1.220.580.420.410.66 1.53 1.59 1.020.830.660.411.13 1.12 1.3 1.56 1.52 1.3 1.26 1.210.582009年2010年27461929691677.376.59.99.84.1 4.38.79.35.48.17.113.39.210.430664732493970.46817.9193.94.47.88.6 306647.15325000 6251.18 219197.164562.0223691.846412.2612689.8133842.885.267.213.29.210.43112772746197627473138440-984146300.590.780.77 1.280.570.580.78 1.27。
1978至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三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顶配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表中是1992年亚洲各国人均寿命(Y)、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X1)、成人识字率(X2)、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X3)的数据表亚洲各国人均寿命、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数据(1)分别分析各国人均寿命与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的数量关系。
(2)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练习题参考解答】(1)分别设定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国人均寿命与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的数量关系:1)人均寿命与人均GDP 关系Y i 1 2 X1i u i估计检验结果:2)人均寿命与成人识字率关系3)人均寿命与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关系(2)对所建立的多个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由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分别对人均寿命回归结果的参数t 检验值均明确大于其临界值,而且从对应的P 值看,均小于,所以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分别对人均寿命都有显着影响.(3)分析对比各个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人均寿命与人均GDP 回归的可决系数为人均寿命与成人识字率回归的可决系数为人均寿命与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的可决系数为相对说来,人均寿命由成人识字率作出解释的比重更大一些为了研究浙江省财政预算收入与全省生产总值的关系,由浙江省统计年鉴得到以下数据:表浙江省财政预算收入与全省生产总值数据的显着性,用规范的形式写出估计检验结果,并解释所估计参数的经济意义(2)如果2011 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2000 亿元,比上年增长%,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2011 年的财政预算收入做出点预测和区间预测(3)建立浙江省财政预算收入对数与全省生产总值对数的计量经济模型,. 估计模型的参数,检验模型的显着性,并解释所估计参数的经济意义【练习题参考解答】建议学生独立完成由12对观测值估计得消费函数为:(1)消费支出C的点预测值;(2)在95%的置信概率下消费支出C平均值的预测区间。
高三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1.国际上把含热29307.6千焦的燃料定为一千克标准煤。
1978年和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分别为62770万吨标准煤和235445万吨标准煤。
下图是我国1978年和2007年能源生产构成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978年和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构成的共同特点是A.以原煤为主B.以石油为主C.天然气比重上升D.原煤的比重下降【答案】A【解析】读三角坐标图判断,我国能源结构中原煤占的比重超过70﹪,所以共同特点是以原煤为主,A对。
石油、天然气占的比重小,B、C错。
从图中看,原煤比重是上升,D错。
【2】1978年到2007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构成下降了,但总量还增加了,其原因是A.原油的需求量减少B.国际原油日益紧张C.能源生产总量大增D.新能源的大量使用【答案】C【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油需求量也不断增加,A错。
国际原油紧张,但进口量在增加,不是影响生产构成下降的因素,B错。
我国能源消耗量大,是世界进口大国,石油、天然气生产构成下降,是因为能源生产总量大增,石油、天然气构成相对减少,C对。
新能源还没有大量使,能够大量使用的主要是常规能源,D错。
【3】原煤、石油和天然气即可作为能源,也可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以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可发展A.钢铁工业B.化学工业C.有色冶金D.制糖工业【答案】B【解析】以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可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等工业,B对。
在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制糖工业中,以原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作为能源投入生产的,A、C、D错。
【考点】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类型,能源结构的变化。
2.读“世界部分国家和区域生产、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D.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答案】C【解析】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多于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因为有部分生产的碳排放量随着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到了其他国家被消费;我国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高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1978-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117.8 117.3 118.5 228.8 78.0
106.3 105.5 107.1 150.5 81.2
100.5 100.5 100.5 103.1 97.8
76105 908
76420 922
190.3 174.0
118.0 240.7
106.0 155.0
100.4 101.5
399759.5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0 402816.5 194115.0 140758.6 53356.3 193603.9 183615.2
103.3 103.1 110.9 105.5 109.6 103.6
105.4 104.9 116.5 106.0 109.1 106.6
22.4 23.9 30.9 10.1 5.5
22.6 24.4 25.6 13.2 5.5
15.6
1
17.9 17.7 18.1
57120.8 658.9 3306.8 11443.4 1073.1 162.3 22768.2 7957.8 3810.7 5603.2
187.4 304.1 633.7 541.9 397.1 605.7 3465.6
128.0 146.2 205.0 198.6 73.9 300.6 1214.7
123.8 124.0 128.1 117.0 108.1
156998
183919
11800.2
2215.9
470.3
117.1
29740.0 15777.5 13962.4
36418.6 18983.8 17434.8
17644.7 19470.6 16010.0
关于我国建国以来能源生产总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关于我国建国以来能源生产总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摘要:众所周知,能源对于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源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所以,对于能源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尤其是,随着建国以来,各行各业都在复苏,严重加剧了对能源的需求。
所以,选择自1949到2008年这59年的能源生产总量进行分析。
利用sas软件对这组数据进行整理,建模分析。
并根据所建模型进行预测。
关键词:能源生产总量时间序列分析 SAS软件建国以来,我国各产业百废待兴,加剧了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各种新兴产业也大量出现,加剧对能源的消耗。
所以,导致能源出现濒危局面。
为了合理预测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所以利用sas软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根据预测模型,提出宝贵意见。
一,1949至2008年能源生产总量数据来源表一: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二,数据分析结果(一)运用sas软件对原始数据做时序图。
如图一图一:原始数据时序图根据图一可以明显看出能源总产量呈现出递增趋势,所以选择对原始数据进行一阶差分(二)一阶差分后的时序图,图二图二:一阶差分后的时序图由图二可以看出,一阶差分后的时序图具有平稳性。
但由于时序图的判断可能具有主观主义色彩,会产生判别误差,所以进行自相关,偏自相关检验。
(三)自相关,偏自相关检验图三 :自相关图图四:偏自相关图由图三看出自相关图从2阶开始在两倍的标准差范围内波动,且二阶截尾。
由图四可以看出,偏自相关图从二阶开始在两倍的标准差范围内波动,且一阶截尾。
所以可以初步认为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有很强的短期相关性,并且平稳。
初步推断可以建立ARIMA(2,1,1))模型。
(四)对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 运用SAS 软件,输出结果如表二:表二: 1阶差分后序列白噪声检验由表二知,在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取0.005时,由于延迟6阶的2χ检验统计量的P 值001.0<,所以该差分后不能视为白噪声序列,即差分后序列还蕴藏着不容忽视的相关信息可供提取。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四章第二节:工业

南京
常州 无锡 苏州 上海
纺织 钢铁 机械 化工 汽车 电子
杭州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广州
深圳
电子 电器 玩具 制造 服装 食品
香
珠海
港
澳门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工业 基地 辽中 南工 业基 地 京津 唐工 业基 地 沪宁 杭工 业基 地 珠江 三角 洲
工业 工业发展 发展条件 中心 特色 沈阳 最大的重 丰富的煤、铁、石油 、大 工业基地 资源;便利的交通; 连、 良好的工业基础 鞍山 北京 、天 津、 唐山 上海 、南 京、 杭州 广州 、深 圳、 珠海 北方最大 丰富的煤、铁、石油 的综合型 、海盐资源;便利的 工业基地 交通;有统一的电网 ;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全国最大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 的综合性 雄厚;科技力量雄厚 工业基地 ;统一的电网;发达 的水陆交通网络;消 费市场广阔 以轻工业 靠近港澳、东南亚; 为主的综 多侨乡,可利用外资 合性工业 ;劳动力充足;水陆 基地 交通便利
机械工业是中国主要的制造 业部门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 力,中国基本形成了以工业设备、 农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 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相对
合理的机械工业体系,成为世界 上重要的机床、汽车、船舶、飞 机、电力机车、工程机械、农业 机械的生产大国。
找 出 全 国 性 的 大 型 机 械 工 业 基 地
中国石油资源的分布
在图中找出大庆 油田、长庆油田、胜 利油田、中原油田、 华北油田、克拉玛依 油田和海上油气田。
(3)中国的主要水 电基地
在图中找出龙
主要集中在水力资源丰富的 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松花江上游。
羊峡、小浪底、二
滩、三峡、天生桥、 漫湾、丰满等水电
我国能源构成

我国能源构成我国能源构成: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储量相当丰富,中国一次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居世界的位次如下:煤炭探明储量1500Gt 位居世界第三石油探明储量7.0Gt 位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3300Gm^3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水电探明储量0.68GkWh 位居世界第一。
现已探明,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总储量的98%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这是我国能源储量构成的最大特点。
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以煤为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地区分布: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能源种类及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很大,表1列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构成。
由表1可见,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人均能源丰度较高,东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能源资源的构成%地区能源合计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参源丰度tce/人华北43.9 64 1.8 14.4 98.2 1.3 0.5 2680东北 3.8 3.1 1.8 48.3 54.6 14.2 31.2 293华东 6.0 6.5 4.4 18.2 72.9 22.5 4.6 141中南 5.6 3.7 9.5 2.5 44.5 51.8 3.7 142西南28.6 10.7 70.0 2.5 25.2 74.7 0.1 1218西北12.1 12.0 12.5 14.0 66.7 31.3 2.0 1216中国能源供需状况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
原煤产量达到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达到1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