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陌上桑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3)联系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陌上桑》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陌上桑》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解析。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陌上桑》的内容,回顾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4. 细节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
(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生词和短语的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课文《陌上桑》的读后感,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陌上桑(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目的要求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指导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体会人格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美的最高境界。
教学重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让学生体会罗敷身上的人格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美的最高境界。
教学难点人格美和外在美的统-是美的最高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学法讨论式、启发式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的标准是什么?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陌上桑》,一起领略一位绝色女子的风采,看看在她身上是如何体现美的神韵的。
二、解题陌:田间的小路。
《乐府诗集》你知多少?三、新授整体感知全诗(一)谁在陌上采桑呢?请全班同学放声读诗,边读边用笔画出难读的字音。
(二)本首诗主要写了罗敷的什么特点?板书:美[教师配乐来读全诗]人物美我们常常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分析第一节第一排齐读第一节,其余地同学划出写罗敷美的句子。
板书:(略)请女同学以欣赏的语气来读第一节前半部分明确:我们把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服饰等称为正面描写。
板书:正面描写借他人反应来描写人物特点的手法是什么描写呢?板书:侧面描写)请男同学以--种有趣的语气来读第一节的后半部分讨论请第三排同学读第三节讨论l:你认为使君是一个怎样的人,安排使君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第四排同学读第四节讨论2:罗敷真有这样的丈夫?罗敷夸夫的目的是什么?指导学生来读这一节,特别要读出罗敷严辞拒绝使君的语气从罗敷与使君的交锋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罗敷?(重点分析罗敷的人格美)板书:不慕权贵,机智勇敢拓展学习《陌上桑》以后,说说你评价美的标准是什么?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领略了罗敷不同凡响的美.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对于美的追求:即外在美与人格美的和谐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五、板书:。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陌上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练习。
(2)学生进行造句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陌上桑》。
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3. 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或视频素材。
4. 课堂练习用的造句模板和参考例句。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课文《陌上桑》为基础,创作一个小故事或对话,展示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寓意。
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封面,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课文有什么期待?二、课文阅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解释难点。
三、讨论和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文学鉴赏(10分钟)学生欣赏课文的描写和对话等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顾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二、深入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文化背景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编写故事续集或改编故事。
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陌上桑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陌上桑教学设想这是一首古代民歌。
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X读课文)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
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
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29《陌上桑》教学设计 语文版

陌上桑主要环节教学内容的主描述设计思路教材辨析教材把握:本课的题目是《陌上桑》,它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汉乐府民歌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勤劳善良、泼辣智慧、不畏权贵、机智善辩的古代妇女形象。
诗中对罗敷外貌描写的艺术,堪称文学史上外貌描写艺术的经典之笔。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已经学习过《木兰诗》,大体了解了“乐府诗”这种文体,但还需进一步熟练、巩固加深。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罗敷“美”的内涵,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大美”。
在这堂课中,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了解内容,把握主人公罗敷不畏权贵、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把握主人公罗敷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法辨析及准备教法辨析: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图片、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思考、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备课件。
3、布置预习:学生能熟读全文,并完成学案基础部分。
☉学生准备[1、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并了解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2、能利用工具书熟练翻译本文。
【导入】展示图片,导入新课简介“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引出布衣美女——罗敷图片导入,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课堂兴趣。
【自主学习预习检测】1、释题和文体知识“陌上桑”,意即小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
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
乐府原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
后来就称这类诗歌为乐府。
2、给生字注音:捋髭须lǚ zī缃绮Xiāng qǐ罗敷fū著帩头Zhuó qiào 襦rú踟蹰chí chú倭堕 wǒ隅yú髻jì姝shū检验学生的预读情况。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陌上桑》一遍,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改写,并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2.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教案一、课程背景《陌上桑》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通篇抒发了作者对于青年英才早逝的思念之情。
该诗篇章简短,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为中学生,学习古诗文是我们必修的一课,而《陌上桑》正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的一首唐诗。
因此,在此教案中,我们将对《陌上桑》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内涵、掌握语境、提升语文修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3.理解《陌上桑》传达的思想和情感;4.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欣赏能力;5.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阅读首先,让学生熟悉《陌上桑》的诗歌原文。
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并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由教师进行点拨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涵义和表达方式。
2. 诗歌分析接下来,让学生分析诗句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并找出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 诗歌赏析最后,让学生进行诗歌赏析。
要求学生从主题、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诗歌分析和解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 讲解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等内容。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2. 分组讨论法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并给出讨论问题,比如:“你认为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或者“你觉得诗歌中使用哪些修辞手法最有意思?”等。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3. 教学实践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诵诗歌”,“自由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陌上桑诗五首教案语文版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
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
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
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30.诗五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设想
古诗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品味融合在朗读过程中。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江南春》《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古诗文背诵比赛入题
二、诵读赏析
1.结合自己的了解,谈谈对曹操的评价
补充说明:曹操,字孟德,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利用汉末混乱的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维护汉王朝的旗号下,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人。
2.补充材料
碣石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介绍
3.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互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4.出示习题,检验理解程度。
1)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它描写的具体景物是它们具有的特点。
2)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5.讨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示:海上波涛起伏,动荡的情景,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大海的博大,象征了诗人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6.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想象(身临其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诗的意境、语言)
三、根据《观沧海》的学习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学《江南春》《飞来峰》
1.自学指导:应主要分析诗歌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学生进行朗读品味,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读,互相提出改进的意见。
3.自学检测
1)《江南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飞来峰》抒发了作者胸怀的诗句是阐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提示:只有站得高,才不会被“浮云”等事物遮住视线,才能看得远,看得清。
4.品味语言
四、作业
1.背诵
2.充分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意境描绘成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望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检查背诵,最后由《飞来峰》导入
《飞来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望岳》则是写诗人由望岳而想象的将来登岳的情景。
二、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体会诗意,不理解的诗句可在小组内讨论。
2.思考讨论:诗中分别以哪些角度来写泰山,所给你展示出的又分别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3.教师点评学生发言。
首联以设问写远望泰山,总括泰山的全貌,表现其广大。
作者没有直写泰山的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广大,以致在齐鲁两国都可以望见泰山。
颔联以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耸的景象,由于山势高,向阳的一面与背阴的一面被分割得一清二楚。
颈联由远而近,写细看泰山的云气的归鸟。
“云气”在早上,“归鸟”在傍晚,表明是从早看到晚。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会当”意思是“一定要”。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归纳: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比较学习《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提问:我们在第六单元学过一首寄人诗《夜雨寄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也是一首寄人诗,请大家比较阅读两首诗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发言。
2.点评延伸。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以拟人的手法,把“愁心”交托给明月,遥寄情丝,表现了对友人真切的关怀与同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和浪漫手法。
这种托月寄情思的手法,在古诗当中经常有之,试找出几句,加以赏析
二、作业
1.背诵
2.完成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