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病人护理常规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常规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常规急性重症胰腺炎是指急性胰腺炎伴有器官功能障碍,或胰腺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
治疗原则为减少胰腺分泌的刺激,抑制胰酶合成,抑制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性以及对症治疗。
严密的生命体征、器官功能监测,加强治疗精心护理将有效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的预后。
一、监测并评估病情重症胰腺炎极易导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应密切监测各器官灌注情况。
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期给予干预,将有效预防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1、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意识状态的改变是脑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也是胰性脑病的早期预警指标,应予以高度重视。
2 、肢体温度和色泽肢体温度和色泽反映末梢灌注情况。
患者四肢温暖,皮肤干燥, 轻压指甲或口唇红润,表明组织灌注好;四肢皮肤常苍白、湿冷,提示组织灌注不良。
应该给予补液,保暖。
3 、血压监测血压,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趋势。
血压逐渐下降,脉压差减小,病人可能己出现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血压回升,脉压增加,则表明休克有好转。
4 、心率或脉率心率加快或脉率细速常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是有效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应高度重视。
5 、呼吸呼吸频率增快常常出现在低氧血症之前。
当呼吸频率高于20 次/分,呼吸节律发生改变时,应给予有效的氧疗和/或机械通气。
6 、尿量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注情况的指标.可间接反映其它器官的血流灌注情祝。
重症胰腺炎患者应常规放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
重症胰腺炎患者一旦发生尿量减少,特别是尿量< 30m1/h 时,在充分维持循环稳定的同时,积极应用利尿剂如速尿等,保证尿量>30m1/h.若连续3h尿量<30m1/h,给予常规剂量速尿干预无效,可给予速尿200mg静脉注射,每小时1次•连续注射3次。
如仍无效,可速尿0.1 mg-3 mg/min 持续静脉泵入,并密切观察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可采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医院消化内科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消化内科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明确腹部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以及引起疼痛的原因等。
3.对使用胃肠减压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其引流液的颜色、内容物及量。
4.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有脉搏细速、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注意病人有无腹胀、肠麻痹、脱水等症状,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二、对症护理
1.病人主诉剧烈疼痛且辗转不安时,应注意病人的安全,必要时加用床栏,防止病人坠床和跌伤。
2.抑制胰腺分泌;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使胰腺分泌减少到最低限度,避免和改善胃肠胀气症状并保持管道通畅。
三、一般护理
1.在禁食期间,如病人口渴可采用含漱或湿润口唇等方式处理,待症状好转后逐渐给予清淡流质、半流质或软食,恢复期仍应禁止高脂饮食。
2.对休克病人除保证输液、输血的通畅外,还应根据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并注意采取保暖措施。
3.急性期按常规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
四、健康指导
1.向病人解释并说明本病好发的特点及治疗中的注意
事项。
2.做好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以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注意饮食卫生,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应禁食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以防疾病复发。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ppt课件

感染预防
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 染。
感染护理
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感染症状,及时处 理。
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情况,避免过度刺激胃肠道,保持大便通畅。
护理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及时处理消化道出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监测血氧饱和 度,及时处理呼吸困难。
护理方法
给予吸氧、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密 切观察呼吸情况。
04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康复与 健康教育
康复指导
休息与活动
急性胰腺炎患者需注意休息,避 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在 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恢复轻度活
动。
饮食调整
急性胰腺炎患者需遵循低脂、低 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 则。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
保持呼吸道通畅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鼓励 其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 必要时给予吸氧。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尿量、血电解质等指 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 乱。
疼痛护理
评估疼痛程度
采用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 者的疼痛程度,以便采取 相应的护理措施。
减轻疼痛
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 给予腹部按摩、热敷等缓 解疼痛的方法,必要时遵 医嘱给予止痛药。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和 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血尿淀 粉酶升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02
急性胰腺炎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
01
02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一、观察病情1.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状态、呼吸状况、体温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每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胰酶等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二、给予适当的饮食1.急性期患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需要禁食,保持空腹状态,减轻胰腺负担。
2.在慢性期患者可以逐渐恢复饮食,但应避免高脂、高蛋白、刺激性、油腻等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三、合理用药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2.抗胃酸药物: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降低胃酸分泌,减轻对胰腺的刺激,促进胰腺的愈合。
3.止痛药: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耐受情况,选择适当的止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缓解患者的疼痛。
四、控制胰酶分泌1.胰酶分泌过多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应给予抗胰酶药物,减少胰酶的分泌。
2.行胰腺外分泌及潴留试验,以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是否激活,根据结果调整抗胰酶药物的用量。
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1.监测患者的体重、尿量、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低血钙、高血糖等异常指标。
2.积极补液,用0.9%氯化钠溶液或氯化钠液体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卧床休息1.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胰腺的刺激,促使胰腺的愈合。
2.在慢性期患者也需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胰腺的负担。
七、监测胰腺功能1.定期进行胰腺功能测试,了解胰腺的分泌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
2.行胰液酶原激活肽(PABA)测试,以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是否恢复。
八、心理支持1.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有助于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2.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应对疾病的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以上是急性胰腺炎的护理常规,通过合理饮食、用药、控制胰酶分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康复。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及时就医。
急诊科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常规

急诊科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常规急性胰腺炎是各种刺激因素导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并作用于胰腺本身所引起的胰腺自身消化性疾病。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
临床上把胰腺病理变化只有充血和水肿的称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较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把病理变化发展为出血和坏死的称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由于胰腺含有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生理功能复杂,所以胰腺疾病的临床表现也较隐匿及凶险,不但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急性病变,能在短期内导致死亡,故需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处理。
(一)病因胰腺炎的病因与胆道疾患、过多饮酒、暴饮暴食、特别是高脂饮食等有关。
因胆总管和主胰管共同开口于壶腹和十二指肠乳头,疸石的嵌顿、炎症的水肿均可使胆汁和胰液的排除受阻,胆汁逆流至胰管,导致胰腺组织的受损和胰酶的激活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而发生急性胰腺炎。
长期酗酒和暴饮暴食,特别是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后,使胰腺分泌大量蛋白,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造成胰腺受损以及0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十二指肠乳头水肿,促发急性胰腺炎。
此外,感染、外伤、代谢性疾病、腹部手术、药物、神经精神因素、过敏、甲亢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虽然病变的轻重程度可以不同,但均以急腹症的一般症状就诊。
1.腹痛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表现为突发剧烈的上腹部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
但也有腹痛由轻到重进行性加重者。
疼痛部位通常和病变的部位有关,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放射痛的部位也有相应的变化。
病变位于胰体尾时,疼痛主要位于左上腹,并向后腰部及左肩部放射:病变位于胰体时疼痛位于上腹部:病变以胰头为主时,右上腹疼痛明显,并向右腰部和右肩放射。
如同时伴有腹膜炎症则表现为全腹痛。
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缓解是急性胰腺炎的特点。
严重的急性胰腺炎伴有休克时,腹痛可能不明显。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病人入院后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防治休克,观察有无高热,巩膜黄染,腹痛。
如低血钙引起抽搐,必要时遵医嘱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毫升。
3、禁食,留置胃管胃肠减压,按医嘱补液,并抽血抽查血常规及有关生化检验。
4、遵医嘱定时用解痉镇痛药,如杜冷丁,阿托口等。
5、如腹痛消失,体温正常后可以进清流质饮食,按病情逐渐增多,进低脂饮食。
6、若采用手术治疗,则按一般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准备。
7、手术后按麻醉后和一般外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血压平稳后可取间卧位,有引流者应注意引流量、性质、保持引流通畅,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并准备记录24小时出入量。
8、继续胃肠减压,注意有无腹痛、腹胀、以及水电电解平衡失调。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一、目的为规范诊疗护理操作及疾病护理常规,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二、范围全科护理人员三、定义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后对自身器官产生消化所引起的炎症,是外科急腹症中较常见的疾病,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
病因比较复杂,常见的为胆道疾病、酒精中毒或饮食不当、代谢异常以及某些药物和毒性物质、手术损伤胰腺等原因导致胆汁、胰液逆流,胰酶损害胰腺组织。
重症患者的病情凶险,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很高。
急性胰腺炎按病理分类分为单纯性(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重症)胰腺炎两种。
前者病变较轻微,预后好;后者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了解患者有无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史、腹部手术、胰腺外伤、感染及用药等诱发因素。
2.身体状况:(1)局部情况:评估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痛是否与饮酒或饱餐有关,腹痛的性质及程度如何,疼痛是否放射至背部或呈腰带状向腰背部放射;疼痛时是否伴有呕吐,如有则了解呕吐的次数、量及性质质;有无腹膜刺激征。
(2)全身情况: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有无改变,皮肤黏膜有无黄染,是否合并有休克,以及休克程度度如何;有无呼吸增快、呼吸音减弱、发绀等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征象。
3.心理一社会状况: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及经济状况。
(二)护理措施1.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由于起病急、病情重,大多需在重症监护室(1CU)监护、治疗,常会产生恐惧心理;病程长,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一旦需要手术治疗,担心手术效果和昂贵的费用,对预后缺乏足够的信心。
针对患者不稳定的心理状况,我们应耐心细致地与其沟通交流,解除思想顾虑,消除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护理:早期禁食和胃肠减压,其目的是排空胃内容物,使胃处于空虚状态,以减少胃液对Oddi括约肌收缩的刺激,从而使胆囊和胰腺不做功而得以休息。
此期可给予TPN支持。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性反应。
【护理常规】1.术前(1)心理护理:热情接待患者,消除其焦虑、恐惧及紧张情绪,以稳定患者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疼痛护理:协助患者选择舒适卧位;禁食、胃肠减压;遵医嘱给予解痉药、镇痛药、抗胰酶药,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 括约肌痉挛。
(3)补液、防治休克:建立多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患者输入液体,以补充血容量及维持酸碱平衡,预防休克发生。
(4)改善营养状况: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皮肤弹性、上臂肌皮皱厚度等,禁食期间,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5)预防和治疗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做好药物和细菌学监测,合理选择抗生素,观察药物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2.术后(1)术后体位:全身麻醉未清醒前,给予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给予半卧位。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3)伤口护理:观察有无渗血、渗液,有无裂开,及时换药;并发胰外瘘时,要注意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并用氧化锌软膏保护瘘口周围的皮肤。
(4)管路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定期更换引流管及引流袋,标记清楚引流管的名称、置入部位及置入深度。
(5)疼痛的护理:仔细观察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安放自控镇痛泵(PCA)的患者,定时观察 PCA 运行情况,防止PCA 管打折或脱出。
(6)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观察引流液的色和性质,动态监测引流液的胰酶值,注意保持负压引流通畅,防止感染;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如急性呼吸衰竭)及时处理;监测血压、脉搏等;观察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和引流液色泽,预防出血;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干燥、清洁后涂以氧化锌软膏,防止胰液对皮肤的浸润和腐蚀。
(7)心理护理: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讲解有关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胰腺炎病人护理常规
1.概念:
急性胰腺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及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道急症之一。
2.护理:
(1)药物:遵医用药,给予用药指导。
(2)饮食:饮食规律,宜食用低脂,无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免暴饮暴食。
(3)运动与体息: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特别指导: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