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别情(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22.《宋词二首》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22.《宋词二首》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
D.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
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二、阅读与表达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故国神游”一句中,“故 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B.“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 环境气氛。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 当中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唱一唱,活气氛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P280 《四块玉·别情》

讲一讲,明方法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
自我检测 22.宋词二首
一、基础知识应用
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羽扇纶( guān )巾 一尊还酹( lèi )江月
·
·
凝噎( yē ) ·
暮霭( ǎi ) 红绡( xiāo)
·
·
幽咽(
·
y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 ,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 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2)取景上,苏词 大处 落笔,选取大江、 故垒 、 乱石 、惊 涛等显景,注重 气势 的刻画;而柳词则 小处 着眼,选取 寒蝉 、 长亭、烟波、 暮霭 等幽景,重视 气氛 的渲染。

四块玉·别情(练习及答案)

四块玉·别情(练习及答案)

四块玉·别情一、文学常识〞是本曲的________________,“别情〞是本曲的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与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二、字词解释“斜〞的意思是此处指溪流拐弯。

“凭阑〞的意思是靠着栏杆。

“杨花雪〞的意思是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三、内容理解1.这首小令写女子送别远行爱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__ 心难舍_〞“人去也〞,口语入诗,明白晓畅。

CA.全曲表现出一位女子不平静的心情和浓烈的相思之情。

B.“自送别〞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了对爱人深深的相思。

C.“凭阑〞写出了女子的惆怅痴立,极目远送的相思之苦。

D.“杨花〞“溪〞“山〞层层设障,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4.对这首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A.“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女子相思的缠绵,对爱情的执著。

B.“凭阑袖拂杨花雪〞说明女子急于拂去如杨花般的白雪,想远眺情人的身影。

C.“溪又斜……人去也〞暗示尽管山重水复,路途困难,但女子欲随情人而去之心决绝。

D.本曲表达了女子送别情人是,凭栏相送,依依难舍的深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情感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AA.“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女子相思的缠绵,对爱情的执着。

B.“凭阑袖拂杨花雪。

〞说明女子急于拂去如杨花般的白雪,想远眺情人的身影。

C.“溪又斜……人去也!〞暗示尽管山重水复,路途困难,但女子欲随情人而去之心决绝。

D.本曲表达了女子送别情人时,凭栏相送,依依难舍的深情。

7.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心难舍〞刻画女子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B.“杨花雪〞指像杨花一样的雪。

C.“人去也〞写女子目送爱人远去后的叹息。

上海重点初中四块玉别情练习1(有答案)

上海重点初中四块玉别情练习1(有答案)

(二)四块玉。

别情(1)四块玉。

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杨花雪”是指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入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对节正值冬季。

C。

“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2)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本作品的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中的______ _________A关汉卿B马致远 C白朴D郑光祖2、作品中主人公思念远方亲人而凭栏远眺,但她失望了。

据划线句,她将看不见的原因归为:(3)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小令中“斜”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自送别,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

B、“溪又斜,山又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情人的身影。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

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的真切、深切的离愁。

(4)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2、关于这首散曲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散曲。

B.“难舍”、“相思”等词语点明了离别后女子的情感。

C.两处“又”强调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D.写“杨花雪”、“溪”、“山”,是为了点明女子看到的景物。

(为了抒发离情别绪)(5)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四块玉”是曲牌名2.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C)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2020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

2020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

2020一模汇编—诗歌鉴赏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岁暮[南朝宋]谢灵运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①。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②,年逝觉已催。

【注】①颓:尽②运往:四季更替。

淹物:久留之物。

12.下列诗歌与本诗的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

(1分)A.王维《终南山》B.孟郊《游子吟》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辛弃疾《西江月》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题目是说诗人当时年事已高。

B.“殷忧”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C.三四句视听结合,动静交织。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殷忧”。

14.从画线句与前后关联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5分)答案:(三)(8分)12.B(1分)13.A(2分)14.示例:因为长夜难眠,因而出门看明月积雪、听北风呼啸;高旷凛冽的雪月与凄厉哀号的北风更衬托诗人忧虑深广;明月积雪与朔风的强大永恒,反衬人生的脆弱短暂,而凄厉无情的自然在特定的岁暮之夜感受被催逼的感触。

三四句写景与全诗紧密关联,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崇明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1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哀婉悲凉B.清幽质朴C.凄楚含蓄D.旷达闲适14.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12.D13.B14.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

2021届中考松江七中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卷及答案

2021届中考松江七中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卷及答案

2021届中考松江七中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____。

(《迢迢牵牛星》)2.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3.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 _________________ ,下见小潭……(《小石潭记》)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_________________ 。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列词、曲,完成6—7题(4分)甲: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乙: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甲词中“卷帘人”是指_________。

乙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_________。

(2分) 7.下列对甲、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都刻画了女子形象。

B. 都抒发了伤怀情感。

C. 都表现了暮春景象。

D. 都向往着美好爱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狼清·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途遇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8.请按要求完成下表(5分)9. 对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待狡猾的狼,不能心慈手软。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笔记区】注释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原词】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

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感时伤春情怀,这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至少写两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孤寂伤感情感;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

4、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四块玉·别情》习题汇总(2014-2020初三模拟卷)

《四块玉·别情》习题汇总(2014-2020初三模拟卷)

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曲题是___________2.“绝”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3.“凭阑袖拂杨花雪”中“杨花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首小令描写了两人难舍难分之情。

B.作者以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来写。

C.“杨花雪”一词语出苏轼《少年游》。

D.“人去也”一声长叹,包含离别伤痛。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女子相思的缠绵,对爱情的执着。

B.“凭阑袖拂杨花雪。

”表明女子急于拂去如杨花般的白雪,想远眺情人的身影。

C.“溪又斜……人去也!”暗示尽管山重水复,路途艰难,但女子欲随情人而去之心决绝。

D.本曲表达了女子送别情人时,凭栏相送,依依难舍的深情。

8.下列句子表达的情感,与“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同的一项是()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9.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

”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狼》《四块玉 别情》答案

《狼》《四块玉 别情》答案

《狼》、《四块玉·别情》背诵并默写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理解性默写:《狼》一文中发表议论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句子翻译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感到非常困窘,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夹攻。

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它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他的背后。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文言文理解1.《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朝代)蒲松龄(人名)。

2.《狼》写了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毙狼的经过,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毙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夫机智和勇敢。

启示我们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试题举例第一组(18浦东区二模)8.上文选自《聊斋志异》一书,作者是蒲松龄(人名)。

(2分)9.翻译文中画线句。

(3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A.上文中对屠户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他的机智与勇敢B.对狼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狼的凶残和狡猾C.“止增笑耳”表达了作者对像狼一样敌人的蔑视。

D.“以刀劈狼首”时,屠户并未认清狼奸诈的本质。

第二组(18普陀区一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七、四块玉?别情
(一)文学常识
作者:,元代戏剧家,的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
作品:散曲中的。

“四块玉”是,“”是题目。

(二)字词解释
1.杨花雪: 2.斜:
3.凭栏袖拂杨花雪:
(三)内容理解
1“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通过直抒女主人公缠绵的相思和真挚的爱情,起笔就勾勒出一个多情的女性形象;“”交代所写的事件;“难舍”刻画女子
的心情;“”是全曲的中心,强调了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2“凭阑袖拂杨花雪”的“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爱人身影离去的之情;“杨花雪”点名季节是,用了的修辞手法,杨花纷飞,既契合女子愁思的缠绵,又暗喻离人的漂泊,营造了凄迷感伤的情感氛围。

3“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前两句景中含情,最后一句,饱含着的伤痛。

四)主旨理解
描写的小令。

通过勾勒一副情景交融的女子图,表达了女主人公缠绵真挚的。

(五)写作特色
1层层设障:不断变化杨花、溪、山三种景物,动态地展现出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2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景衬情、化情入景,表达了多情的女主人公真切、深切的离愁。

四十七、四块玉?别情
(一)文学常识
作者:关汉卿,元代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作品:散曲中的小令。

“四块玉”是曲牌名,“别情”是题目。

(二)字词解释
1.杨花雪: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2.斜:溪流拐弯。

3.凭栏袖拂杨花雪: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

(三)内容理解
1
.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通过疑问直抒女主人公缠绵的相思和真挚的爱情,起笔就勾勒
出一个多情的女性形象;“自送别”交代所写的事件;“难舍”刻画女子依依不舍的心情;“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曲的中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2
. “凭阑袖拂杨花雪”的“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爱人身影离去的急切与不舍之情;“杨花雪”点名季节是
暮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杨花纷飞,既契合女子愁思的缠绵,又暗喻离人的漂泊,营造了凄迷感伤的情感氛围。

3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前两句景中含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饱含着离别的伤痛。

四)主旨理解
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

通过勾勒一副情景交融的女子暮春送别图,表达了女主人公缠绵真挚的相思之

情。

10
(五)写作特色
1
2
. 层层设障:不断变化杨花、溪、山三种景物,动态地展现出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 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景衬情、化情入景,表达了多情的女主人公真切、深切的离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