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校本教材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校本教材

五年级上册数学校本教材

五年级上册数学校本教材目录:1稍复杂的小数乘法简算(数与代数教材必要补充)2三阶幻方(数与代数数学文化)3牛吃草问题(问题解决典型问题分析)4趣味24点5巧求图形面积(图形与几何数学好玩)6植树问题之方阵问题(图形与几何数学转化思想)7斐波那契数列(综合应用数形结合)8趣味24点第一讲----稍复杂的小数乘法简算同学们,我们研究完了小数乘法之后,结合之前研究的简便运算定律,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结果。

但是有的题目稍显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用转化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例题10.0695×2500 + 695×0.24 + 51×6.95看起来有些像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可是要怎样做呢?同学们,快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吧!小提示:(积不变定律)在不改变成效的根蒂根基上,凑出一个不异因数,形如乘法分配律。

如:0.0695×2500=695×0.25尝试一下:0.0695×2500 + 695×0.24 + 51×6.95例题211×22 + 0.22×3300 + 660×2.2及时巩固练1.2.4×0.19 + 0.24×7.1 + 24×0.01练2.2.64×0.9 + 0.264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二讲----三阶幻方三阶幻方是最简朴的幻方,又叫九宫格,是由1,2,3,4,5,6,7,8,9九个数字构成的一个三行三列的矩阵(如右图示),其对角线、横行、纵向的的和都为15,称这个最简朴的幻方的幻和为15.中央数为5.例题1试着填填看!不会可以相互讨论讨相传两千多年前XXX治水的时侯,在黄河支流洛水中,有一天忽然浮现出一只大乌龟,其背附有神奇的星点图案,由于出现在洛水,所以这个图案就被称为“洛书”。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幻方。

“洛书”上的星点图案用数字表示再引入方格图案便形成了今天所说的的九宫格或九宫数,也就是三阶幻方。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本课教学的古诗是《蜂》。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和背诵古诗,理解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以及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答疑,并进行点拨讲解。

例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句话,表现了无论在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都能看到蜜蜂奔忙的身影。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另一句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最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进行小结,让学生能够将“借物喻人”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二课:本课教学的古诗是《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导入,介绍古人在墙壁上题诗的俗,并向学生解释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和背景。

例如,“长扫”是指经常打扫,“静”通“净”,“畦”是田园中的小区,“护田”是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排闼”则是指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最后,老师可以进行读读讲讲问问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本课。

教学过程:1.解读“江南”春: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XXX,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江南的草长花繁,小桥流水,山郭水村,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南朝时期,社会动荡,XXX盛行,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建筑。

这些古老的建筑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3.补充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五年级校本教材

五年级校本教材

五年级校本教材南依涧小学2010.09目录第一课-------交通安全第二课-------防火安全第三课-------生活安全第四课-------运动安全第五课-------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第六课-------家居安全第七课-------地震自救安全第一课交通安全自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每年仍以40万的速度在增加。

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十分严重,每年都有数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如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万起,造成8万多人死亡,38万多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多亿元。

毋庸置疑,发生的重大交通死亡事故大都是由于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步行安全常识1.走路须走人行道,右侧行走,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

2.横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

3.遇有信号灯,要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

4.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

5.严禁翻越行人护栏或其他交通隔离设施。

6.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

7.乘车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

8.在设有防护栏或隔离墩的道路上不得横穿马路。

9.候车时,应站在人行道上,不要在车行道上候车。

◆骑车安全常识1、骑车外出的同学,出行前要先检查一下车辆的铃、闸、锁、牌是否齐全有效,保证没有问题后方可上路。

2、在道路上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划分车道要靠右边行驶。

3、通过路口时要严守信号,停车不要越过停车线,不要绕过信号行驶。

4、不要骑车逆行,不扶肩并行,不双手离把骑车,不攀扶其他车辆。

5、不在便道上骑车。

6、在横穿4条以上机动车道或中途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要强行猛拐。

第二课防火安全1.不要在学校或家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焚烧杂物。

2.不乱拉乱接电线,不擅自使用电热器具。

3.不点蜡烛玩耍。

4.不擅自摆弄煤炉、煤油炉、酒精炉等可能引起火灾的器具。

小学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材《认识植物》

小学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材《认识植物》

第一课狐尾棕和宽皮橘1、狐尾棕[棕榈科]形态特征:植株高大通直,茎干单生,茎部光滑,有叶痕,略似酒瓶状,高可达12-15米。

叶色亮绿,簇生茎顶,羽状全裂,长2-3米:小叶披针形,轮生于叶轴上,形似狐尾而得名。

生长习性:性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耐寒,耐旱,抗风。

生长适温为20-28℃,冬季不低于-5℃均可安全过冬。

2、宽皮橘[芸香科] [柑橘属]别名:黄果、广柑、广橘、橘子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或灌木。

枝通常有刺。

单身复叶互生,叶椭圆形至倒卵形,革质,有半透明油点,全缘或具细钝齿,叶柄的翅不明显。

花期4月,花白色,单生或簇生于叶腋。

柑果扁球形,果熟期10~12月,橙红或橙黄色,果皮疏松,内果皮极易分离。

常见栽培的同属树木还有代代花(C.aurantium),枝较细,疏生小棘刺。

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先端纯尖,边缘波状,叶柄有阔翼。

花期5~8月,花白色,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具芳香。

果扁球形,果期11~12月,果熟时橙黄色,有香味。

生长习性:是抗寒性强的温州蜜酣,喜光,稍耐阴。

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

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PH值5.5~7.5、疏松而保水力较强的土壤都能生长。

第二课香蕉和芭蕉1、香蕉[芭蕉科] [芭蕉属]别名:甘蕉、芎蕉外形特征: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单子叶植物,无主根。

叶片长圆形,亮绿色。

穗状花序下垂。

果序由7~8段至数十段的果束组成。

果黄绿色,长圆形,微弯,略具3棱。

花期为夏秋。

不是树,而是巨型草本植物,它的茎是软的,由卷起来的叶柄构成。

没熟透的香蕉会加重便秘一般人都有这样的常识,香蕉是润肠的,大便不好的时候吃香蕉就能润肠通便。

其实并非所有的香蕉都具有润肠作用,只有熟透的香蕉才能有上述功能,如果多吃了生的香蕉不仅不能通便,反而会加重便秘。

因为,没有熟透的香蕉含较多鞣酸,对消化道有收敛作用,会抑制胃肠液分泌并抑制胃肠蠕动。

其他相关欧洲人因它能解除忧郁而称它为“快乐水果”;香蕉又被称为“智慧之果”,传说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吃了香蕉而获得智慧。

入学教育校本教材--最终--五年级---20本

入学教育校本教材--最终--五年级---20本

五年级入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准则的养成教育及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课时安排:五年级入学教育教学设计第一节点名,更新班级通讯记录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到校情况、更新班级通讯记录。

2.畅谈假期生活,述说新学年愿景。

教学过程:一、点名,了解学生到校情况。

对未到校的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原因并做好记录。

二、了解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联系电话变化情况,更新班级通讯录。

三、畅谈假期生活,述说新学年愿景。

第二节假期作业检查、评比、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假期作业完成情况。

2.分组评选、推荐优秀作业,班级展示、评比,表彰作业优秀的学生。

3.养成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及时、准确完成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对照暑假作业单逐项检查、收交作业。

二、分组评选、推荐优秀作业。

三、班级展示、评比优秀作业。

四、教师总结,表彰作业优秀的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教学常规、习惯养成教育(一)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教学常规,规范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教师明确学习要求。

二、教学常规、习惯养成教育。

1.课前准备:(1)教学设备:电教设备开启完毕,黑板擦拭干净。

(2)上课前必须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所有学习用品,书本统一放在课桌中间,文具盒横放在书本上方。

2.候课:预备铃响时,要立即进入教室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3.问好: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环视四周,提示同学要上课了,待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后,发出口令“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同学立正向老师行注目礼,老师说:“同学们好”后,同学们齐答“老师好”,说“好”字时行鞠躬礼,“好”字结束后即站直,老师还礼后坐下。

坐下要安静、端正。

4.坐姿:抬头挺胸身体坐直,双脚自然叉开与肩同宽。

(完整word版)小学五年级经典读本校本教材

(完整word版)小学五年级经典读本校本教材

五年级与经典同行目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年级上学期诗词20首1.枫桥夜泊…………………………………………唐·张继2.别董大……………………………………………唐·高适3.暮江吟……………………………………………唐·白居易4.春夜喜雨…………………………………………唐·杜甫5.次北固山下………………………………………唐·王弯6.渡荆门送别………………………………………唐·李白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8.过香积寺…………………………………………唐·王维9.汉江临眺…………………………………………唐·王维10.阕题………………………………………………唐·刘脊虚11.山居秋暝…………………………………………唐·王维12.使至塞上…………………………………………唐·王维13.蜀先主庙…………………………………………唐·刘禹锡14.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15.与诸子登砚山……………………………………唐·孟浩然16.月夜忆舍弟………………………………………唐·杜甫17.寄左省杜拾遗……………………………………唐·岑参18.巴山道中除夜有怀………………………………唐·崔涂19.龟虽寿……………………………………………魏·曹操20.浣溪沙……………………………………………宋·苏轼中华千句文23.传承文明24.礼仪之邦25.百年树人26.琴棋书画《大学》五年级下学期诗词20首1.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3.凉思……………………………………………唐·李商隐4.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5.溪居………………………………………………唐·柳宗元6.楚江怀古…………………………………………唐·马戴7.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8.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孟浩然9.送僧归日本……………………………………唐·钱起10.塞上曲………………………………………唐·王昌龄1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12.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唐·杜甫13.赠范晔…………………………………………南朝·陆凯14.虞美人…………………………………………南唐·李煜15.水调歌头………………………………………宋·苏轼16.咏兰花…………………………………………明·张羽17.题菊花…………………………………………唐·黄巢18.明日歌…………………………………………清·钱鹤滩19.观沧海……………………………………汉魏·曹操20.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中华千句文27.乐山乐水28.建筑园林29.寓言故事30.戏曲小说《大学》五年级上学期与经典同行——古诗词20首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小学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小学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小学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国学篇:第1课勤奋与志向第2课读书与情趣第3课人际交往古诗词篇:第4课《观沧海》第5课《己亥杂诗》第6课《雨霖铃》第7课《龟虽寿》第8课《渔家傲》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现代诗词篇:国学篇——传承古训(增广贤文)内容提要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增广贤文》最能征服人心的是它的内容。

这部数千字的妙文,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介绍了待人接物的经验、读书的情趣,告诫后辈勤奋有志向。

书中那些精辟的语句绝非凭空而谈、信口雌黄,而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第1课 勤奋与志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

●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见者易,学者难。

莫将容易得,便 作等闲看。

●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就一定有麻烦。

●已经枯萎的树木等到了来年的春天还会再次发芽,可是人生只有一次,年轻的时光虚度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不怕老的时候一事无成,就怕少年时代不发奋刻苦。

●当初若不是去登高望远,后来怎知东海的浩瀚。

●看着容易,学起来就难了。

不要以为容易得到,就把它视为等闲之物。

文意详解品味经典 心灵驿站爱迪生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孔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看来志向与勤奋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陈胜的鸿鹄之志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不会(互相)忘记。

”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故事长廊你知道陈胜是谁吗?第2课 读书与情趣● 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五年级数学校本教材

五年级数学校本教材

上册第一讲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刘徽- 简介刘徽九章算术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

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

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

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

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圆周率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并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刘徽还提出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的前提。

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而把《九章算术》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虽然刘徽没有写出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数学证明为其联系纽带的理论体系.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校本教材宋词前言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目录范仲淹:渔家傲………………………………………………张先:天仙子………………………………………………渔家傲①·秋思塞②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句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不再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文学赏析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次年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

皇祐四年,徙知颖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

谥文正。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⑵水调数声持酒听⑶,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境,伤流景⑷,往事后期空记省⑸。

沙上并禽池上瞑⑹,云破月来花弄影⑺。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⑻。

词句注释⑴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

⑵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

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

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⑶水调:曲调名。

⑷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

景,日光。

⑸后期:以后的约会。

记省:记志省识。

记:思念。

省(xǐng):省悟。

⑹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瞑:天黑,暮色笼罩。

⑺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弄,摆弄。

⑻落红:落花。

创作背景根据词前小序,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兴市)判官。

按照沈祖棻《宋词赏析》的说法,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年五十二。

但词中所写情事,与小序内容很不相干。

文学赏析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在这首词里,作者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

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

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

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

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

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

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

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

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

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宋代词人。

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

历官都官郎中。

晚岁退居乡里。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曾以三处善用“影”字,人称张三影。

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有《张子野词》。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⑴,望极春愁⑵,黯黯生天际⑶。

草色烟光残照里⑷,无言谁会凭阑意⑸。

拟把疏狂图一醉⑹,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⑺。

衣带渐宽终不悔⑻,为伊消得人憔悴⑼。

词句注释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伫,久立。

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

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

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

文学赏析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