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下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稀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不过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因此,处方设计应主要从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原辅料的选择,用量筛选,制备工艺过程的优化。
维生素C易被氧化,降解速度受pH及金属离子的影响程度较大,1维生素C能降解成糖醛(黄色),焦亚硫酸钠的抗氧化效果好。
2加入依地酸二钠则是为了络合金属离子,进一步增加稳定性。
3加入碳酸氢钠的目的:单纯抗坏血酸注射液显酸性,注射时刺激性较大,将其成钠盐后减少因pH过低导致的刺激性。
另外,维生素C的氧化还原电位随pH值而变,所以要选择事宜的pH值,而碳酸氢钠可以说是用来维持较好的pH值的辅料。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仪器:烧杯量筒电磁炉水浴锅安瓿瓶熔封器玻璃漏斗材料:维生素C 碳酸氢钠依地酸二钠焦亚硫酸钠注射用水二.实验内容(一)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处方: 维生素C 5.0g 碳酸氢钠 2.4g依地酸二钠0.005g 焦亚硫酸钠0.2g注射用水加至100ml制法:取80%的注射用水,加入依地酸二钠,搅拌均匀,再加入维生素C溶解。
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并搅拌至无泡。
加入焦亚硫酸钠,并将溶液的pH值调节至5~7之间。
然后再将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并从滤器上补足注射用水至全量,灌封于2.0ml的安瓿瓶中,放入沸水中灭菌,即得。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用途:防治坏血病;治疗慢性铁中毒;治疗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
注意事项:(1)配液时,注意将碳酸氢钠撒入维生素C溶液中的速度应慢,以免产生的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不断搅拌,避免局部过碱。
(2)掌握好灭菌温度和时间,同时注意安瓿瓶的避光。
(二)质量检查鉴别:取本品(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加水10ml溶解后,分成二等份,在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H2OCCCCH2OH OHOOCHCOOHOHH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一、目的要求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
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Vitamin C或Ascorbic Acid)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氧化反应式如下: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2,3-二酮-L-古罗COOHCOOH C C HOOC OH H H OH CH 2OH 糖酸+草酸 L-丁糖酸溶液的pH 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 的氧化均有影响。
针对Vitamin C 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3)调节溶液pH 在最稳定pH 范围。
(4)加金属离子络合剂。
金属离子对药物的氧化反应有强烈的催化作用,当Vitamin C 溶液中含有0.0002mol/L 铜离子时,其氧化速反可以增大104倍,故常用依地酸钠或依地酸钙钠络合金属离子。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第一组
1
补充内容 注意事项
实验问题 实验小记录
2
3
4
处方
• 维生素C 5.2g 碳酸氢钠 约2.4g (调 pH5.0-7.0)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005g 焦亚硫酸钠 0.2g 注射用水 加至100ml • 维生素C 5.2g 碳酸氢钠 约2.4g (调 pH5.0-7.0)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005g 亚硫酸氢钠 0.2g 注射用水 加至100ml
灌封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 • • • • 1、封口不严 2、装量不准确 3、焦头 4、泡头 解决办法:详见课本83页。
酒精喷灯使用方法
流通蒸汽灭菌法
• 系在不密闭的容器内,用流通蒸汽加热进行灭菌 的方法。灭菌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由于流通 蒸汽的温度最高只能达到100℃,故不能保证杀灭 所有的细菌孢子。当药液中加有适当抑菌剂时, 经100℃加热30分钟,可杀死耐热性细菌孢子。注 射剂中小容量注射液在严格监控灭菌前产品微生 物污染的前提下,可采用流通蒸汽灭菌,一般1~ 5ml的注射液可用流通蒸汽100℃灭菌30分钟,10 ~20ml的注射液可以100℃灭菌45分钟。凡对热 稳定的产品,建议采用热压灭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谢谢观赏
搅 80ml新沸水+VC 拌
NaHCO3
VC注射剂的制备方案

质量要求
无菌:不得含有活的微生物和芽孢 无热源: 澄明度: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不溶性 微粒,1ml中含10μ m以上不超过20个,25 μ m以 上不超过2个。 pH值:4~9 渗透压:等渗,可稍高渗,不可低渗 安全性:无毒无刺激性 稳定性: 降压物质: 含量、色泽、装量等
VC注射剂制备
3.pH:5.0~7.0 4.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5%Vc注射液
2ml(约相当于0.1gVc) 稀醋酸 4ml 淀粉指示液 用0.05mol/L碘液滴定 蒸馏水15ml及丙酮2ml 摇匀,放 置5min(暗处) 至溶液呈持续的蓝色 30秒不褪即得 记下消耗碘液的毫升数(每1ml碘液相当于8.806mg的Vc)。 含量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纯水 蒸 馏
粗
洗
粗 精
入
库
过 滤
干燥灭菌 冷 却
灌 熔
包
装
印字贴签
灯 检
灭菌检漏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单机灌装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示意图
三、制备
用5%Vc注射液的制备为例
仪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灌注 器,水浴,电炉,G3垂熔玻璃漏斗,安瓿 (2ml),熔封器,量瓶等。 材料:维生素C,碳酸氢钠,注射用水, 二氧化碳,亚硫酸氢钠,硫酸铜,硫 酸铁,依地酸二钠,浓硫酸,高锰酸 钾,蒸馏水等。
一、目的
1 掌握注射剂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质量检查标准和方法。
二、原理
1 注射剂的定义。 2 注射剂制备的工艺流程。 3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和方法:可见异物、pH、含量、 无菌检查、有关物质(颜色)等。
饮用水 原水处理
安
瓿 配 制 滤 滤 装 封
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第一章前言1 引言1.1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维生素C注射剂(即L-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多种代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
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丁糖酸。
由于维生素C 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
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
1.1.1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1. 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 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延长肌体寿命。
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预防心血管病。
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2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1.1.3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的浓度为最高。
肝代。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1.1.4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完整版)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第一章前言1 引言1.1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维生素C注射剂(即L-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
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丁糖酸。
由于维生素C 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
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
1.1.1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1. 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 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2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1.1.3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
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1.1.4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实验二、VC注射剂的制备

(6)pH值对VC注射液的稳定性影响
VC溶液呈酸性,在偏酸环境中比较稳定。 影响稳定的因素:氧气、pH值、金属离子、温度 及光线等,VC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放置过程中颜色 变黄和含量下降。《药典》规定:VC注射液检查颜色,用分 光光度法在420 nm处测定A值不得超过0.06(以蒸馏水为空 白)。 操作:取 VC,配成5%溶液,将上述溶液分成4份,每份 25 ml,置于小烧杯中,用NaHCO3调节pH,分别至4.0、5.0、 6.0、7.0(用pH试纸),倒至25 ml具塞试管中,0时间测吸光 度1份(以蒸馏水调空白),再同时煮沸1h,分别于0.5、1.0 h测定各pH值溶液的吸光度,于0、1.0 h取各溶液2ml,按VC 含量测定方法(碘滴定法)测定溶液中VC含量。
①溶液型:是指易溶于水而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或溶于克注射油性介 质的都可以制备溶液型注射剂。 ②混悬型:是指水难溶性或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的药物,可制成水或油混悬 液。 ③乳剂型:是指根据需要将水不溶性药物溶解在油性溶剂中,再分散于水相, 制成乳剂型注射剂。 ④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采用无菌操作法或冻干技术制成的粉末制剂。 (2)常用溶剂或附加剂: 常用溶剂:注射用水、注射用油,其他:乙醇、1,2-丙二醇、聚乙二醇、 甘油、二甲基乙酰胺,等。 主要附加剂:抗氧剂、金属螯合剂、pH缓冲剂、助悬剂、稳定剂、增溶剂、 抑菌剂、局麻剂、等渗调节剂,等。
通用名称:维生素 C 注射液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化学名称:L- 抗坏血酸。
临床应用:VC注射液
辅料为:碳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盐酸半胱氨酸、依地酸二钠、甲醛合次亚硫酸氢钠、山梨醇、氢氧 化钠、注射用水。 【性状】 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 C 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 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② 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规格】(1)2ml:1g (2)2.5ml:1g 【用法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 次;小儿每日 100~300mg,分次注射。救治克山 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必要时,成人每次 2~4g,每日1~2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 C 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维生素C 注射剂处方设计夏轩藏药学201246901015一、实验目的1、掌握注射剂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掌握影响注射剂成品质量的因素。
3、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及注射剂质量检查内容。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烧杯烧杯(1000mL),量筒(100mL),托盘天平,3 号垂熔玻璃漏斗,安瓿(2mL),水浴,电炉,pH 试纸,纸浆,微孔滤膜,多功能熔封仪,热压灭菌器,澄明度检查台,注射器。
试剂:VC 250g(主药)、碳酸氢钠125g(调节PH 值)、焦亚硫酸钠1g(抗氧剂)、L—半胱氨酸1g(抗氧剂)、EDTA—Na2 0.3g (金属离子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10.0g/ml 亚甲蓝。
三、工艺流程①、水→(蒸馏法或反渗透法)→纯化水→(蒸馏或反渗透法)→注射用水→过滤②、空安瓿→(过滤后的注射用水洗涤)→干燥灭菌→冷却③、原辅料→配制→(过滤后的注射用水)→粗滤→精滤→灌装(燥灭菌的安瓿)→熔封四、制备取配制量的80%注射用水通入CO2 至饱和,加入处方量的EDTA-Na2 溶于水中,搅拌混匀,加入处方量的维生素C 使之溶解。
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将溶液的PH 值调至5-7 之间。
加入处方量焦亚硫酸钠和L-半胱氨酸,再加被CO2 饱和的注射用水至1000ml,用纸浆过滤,再将溶液倒入微孔滤膜或者垂熔玻璃漏斗中过滤,充CO2 灌封于干燥的安瓿中,用流通蒸汽灭菌15min,然后将灭菌的注射液放入10.0g/ml 的亚甲蓝溶液中检漏,并剔除废品。
五、质量检查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鉴别:取本品造量,加水10ml 溶解后,分成二等分,在一份总加硝酸银试液0.5ml 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在另一份中加二氯靛酚钠试液1-2 滴,试液颜色即消失。
检查:1、PH 值应为5.0-7.02、颜色:取本品,加水稀释成每1ml 中含维生素C50mg 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20nm 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
实验目的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பைடு நூலகம் 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 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 操作
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定义 注射剂的种类 注射剂常用的溶剂 注射剂常用的附加剂
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路线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针对维生素C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 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 的氧化分解
除氧 加抗氧剂 调节溶液pH 加金属离子络合剂
实验内容
0.5%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处方和步骤见教材27页 处方分析
思考题
1.用NaHCO3调节维生素C注射液的pH值,应 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2.影响药物氧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止? 3.何谓注射用水?制备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 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