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论卡西尔对人的定义[权威资料]

论卡西尔对人的定义[权威资料]

论卡西尔对人的定义摘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的一部分。

对人的研究自然成了哲学里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人的问题的探索也成了每个哲学家的任务。

在一系列的探索当中,哲学家们对“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给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大多数都是对人的本质看作是一种实体性的,没有从动态的角度加以限定。

卡西尔恰恰以动态加以定义,把人看成是符号化的动物,人的本质是具有功能性的,能创造文化,人是文化的动物,这样的见解为我们深刻的认识人的本质做了全新的解释。

关键字:人的定义;人的本质;文化符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1974-1945)出生于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家庭。

1919年前往汉堡大学任教,曾担任汉堡大学的教授、校长,在此期间创立了“文化哲学”体系。

卡西尔是符号化美学的创始人,成为继柯亨、纳托普之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西方哲学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卡西尔的著作《自由与形式》、《人论》、《语言与神话》等,都给西方哲学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集中被誉为卡西尔一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人论》重点讲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1 对人的定义的不同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主要题目,也是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哲学家们都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此之中当然也不排除著名的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他非常关注对人的研究,同样的他的著作《人论》中对人的本质做了最充分的论述。

追溯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经历,要从远古时期的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开始了对人的问题的探讨。

可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高于对人自身,所以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自然也就深入。

首先我想提及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希腊文化与希腊思想的转折点发生于柏拉图对“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作出的全新意义的解释之时。

这个解释不同于前苏格拉底思想,而且超出了苏格拉底方法的局限性。

柏拉图认识到他的不足之后,提出应该把人的问题的研究放到更大的平面图上面去,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所遇到的现象是矛盾的,多样态的,所以我们对人的研究应该在人所处的生活和社会中。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德国当代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是他文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卡西尔在这部著作中全面的阐述了自己的人类文化哲学体系,从神话、宗教、语言等方面对人的“符号”本质作出了探索。

本文以卡西尔《人论》为蓝本,试图从卡西尔的理论渊源着手,以神话思维为例,探析卡西尔认为的符号的本质。

标签:卡西尔人论符号神话思维一、卡西尔的理论渊源与思想根基1.理论渊源历史主义强调人类行为是有意识的活动。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由心灵创造的,所以不能认为是有规律的机械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明确的个性,因此不能用普遍的原则来理解或者判断历史现象。

在历史主义的影响下,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了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到现代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方法论上的阐释学,而是本体论上的阐释学了。

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这种转换的方法论前提。

胡塞尔对其现象学核心理论——意向性理论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

他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表达的内容就是意义。

但他将主体看作是一切客体的基础,认为存在只是意识到了的存在。

卡西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将阐释学与现象学统一起来,并对之进行了超越。

一方面,他认为人的经验、知识不限于科学体系,而是包括了一切人类文化形态。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一种历史的观念。

另一方面,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在方法论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阐释学。

2.思想根基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者。

与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对理性自身能力进行追问不同的是,卡西尔把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都囊括在了人类的精神形式之中。

卡西尔早年师承的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柯亨认为,考察人的认识,不能从认识的感觉开端去考察,而应该在认识的最高结果——人所得到的知识中去考察。

卡西尔也深受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影响。

此派以论述社会历史问题为重点,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太过于普遍性与绝对化,不适用与历史科学。

突出了社会历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方法。

在卡西尔看来,要理解人类全部的文化行为,就必须指出人与动物在进行活动上最根本的区别——人的活动是带有符号性质的。

《2024年恩斯特·卡西尔传播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恩斯特·卡西尔传播思想研究》范文

《恩斯特·卡西尔传播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传播思想对传播学、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西尔的传播思想涉及到了人的自我理解、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等层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恩斯特·卡西尔的传播思想,探讨其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际应用,为进一步推进传播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卡西尔传播思想的理论内涵1. 人的自我理解与传播卡西尔认为,人的自我理解是传播的核心。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媒介进行交流,而这些媒介背后则是人们对自身以及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人的自我理解不仅是传播的前提,也是传播的目标。

卡西尔强调了人在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将传播看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人与自我的互动。

2. 文化传承与传播卡西尔认为,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传承需要通过传播来实现,而传播则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和手段。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媒介将文化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因此,文化传承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

3. 社会交往与传播卡西尔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社会交往需要通过传播来实现,而传播则是社会交往的手段和媒介。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些媒介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手段。

因此,社会交往与传播是相互依存的。

三、卡西尔传播思想的实际应用1. 媒体传播领域卡西尔的传播思想为媒体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媒体传播中,需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受众的需求和权利,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和形式进行传播。

同时,媒体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给下一代。

此外,媒体还应该关注社会交往的层面,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 教育领域卡西尔的传播思想对教育领域也有重要的启示。

从达沃斯之争谈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理想和人类自由问题

从达沃斯之争谈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理想和人类自由问题

从达沃斯之争谈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理想和人类自由问题作者:张健,高申春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关键词:卡西尔;形而上学;哲学人类学;符号形式摘要:在人们对于达沃斯辩论的广泛兴趣中,卡西尔思想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关注。

在这场辩论中,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不仅代表着对于康德哲学和形而上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其观点差异也显示出对人类自由问题的不同回答。

海德格尔主要以康德第一批判来讨论人的有限性,把哲学的任务视为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

卡西尔并没有停留在第一批判,而强调理性在第二、三批判中的伦理、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发展了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方法论意义,把客观性问题和符号形式联系起来。

在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方法,想要通过批判性的符号形式思想来克服“生命”与“精神”、“质料”与“形式”、“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种种对立。

通过用符号的动物取代理性的动物,卡西尔指出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自由就不再只是康德意义上的理性的自律,而是一种对文化世界的开放、“生命”与“精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2)03-0072-08On Cassirer'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Human Freedom with Davos DisputationZHANG Jian, GAO Shen-ch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 China)Key words: Cassirer; metaphysic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symbolic formsAbstrac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well-known Davos disputation, Cassirer's ideas have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his disputation, Cassirer and Heidegger not only represen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Kant's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s, but also express differen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human freedom. Heidegger mainly discussed the finite of human beings with Kant's first critique and regarded the task of philosophy as restoring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man. Cassirer did not stay in the first critique, but emphasized the positive role of reason in the ethical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Kant's second and third critiques, and developed the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Kant's "Copernican Revolution", associating the issue of objectivity with the symbolic forms. Cassirer'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inherited Kant's transcendental method,wanted to overcome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life" and "spirit", "matter and form","nature and freedom", with the critical or non-metaphysical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Humanbeings live in a symbolic world because of Cassirer's definition of human beings as "symbolic animals" rather than "rational animals". Freedom of man is no longer the rational self-discipline in Kant's sense, but a kind of openness to the cultural world, a dialectical movement between "life" and "spirit".一、引言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观念来源于舍勒(Max Scheler)和普勒斯纳(Helmut Plessner)等人,舍勒在1927年发表了《人的特殊地位》,紧接着在1928年完成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普勒斯纳则在1928年出版了以“哲学人类学导论”为副标题的《有机体的各个阶段和人类》一书,可以说这些著作开启了德国哲学人类学研究的最初理路以及对人的生存和意义问题的关切方式。

卡西尔: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自我是带着摩耶面纱的自由

卡西尔: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自我是带着摩耶面纱的自由

卡西尔: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自我是带着摩耶面纱的自由1.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人论》的基础视点乃是'自我'问题:'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但是卡西尔却没有直接讨论'自我',而是代以'人是什么?'。

因为在卡西尔眼中,人是存在类本质的:自我'应当用人类来说明'。

这属于老生常谈。

而与前人所不同的是,卡西尔强调他所给出人的类本质定义是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非一种'实质性的定义'。

他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正是矛盾。

人根本没有本性——没有单一的或同质的存在。

人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奇怪混合物,他的位置是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的'。

而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视角看,这一两极的对立就是作为人的历史规定性和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矛盾对立。

它表现为稳定和进化,保存和提高之间的一种张力;表现为坚持固定不变的生活形式的倾向和打破这种僵化格式的倾向之间的一种张力。

而正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样:求不断打破、进化、提高的人的本质规定性才是根本的。

是否是'进化'和'提高'暂且不论,但至少可以指出,'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是没有意义的。

在卡西尔看来,每一种尝试给人进行'实质性规定'的哲学或理论都是'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

或者说,都将成为一种狭隘的人道主义。

于是,卡西尔提出了他著名的关于人的功能性定义:'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

试图从符号形式功能这一角度解释人这一两极对立的矛盾存在。

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他依然是沿用了他在《符号形式哲学》中的观点,尽管他在《人论》的前言中极力区分两者。

2.更广泛的“哥白尼革命”而要理解卡西尔的这一功能性定义,我认为不得不提的是康德的认识论革命。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关键词:卡西尔;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生活;视野转换摘要:人不是什么,作为卡西尔质疑西方哲学人学观的独特方式,意味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人之本质不是“感官图式”、人之生活不是“因循守旧”。

卡西尔主张把人的问题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力图通过符号去领会和展开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在劳作中不断呈现自己全新的生活。

“符号宇宙”的致思理路同时启发我们,“人”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不能停留于理性的分析,而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地基之上。

讨论人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人终究是历史行走中的人、社会生产中的人、实践创新中的人。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3-0329-07当下中国发展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切入点,因之需要我们在深度审视西方学者的见解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解。

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界所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其《人论》可谓研究“人”的经典。

多数研究认为,卡西尔集西方人学观之大成,在直接传承先前思想的基础上系统破解了“人是什么”的难题,从而实现了西方人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

然而,细读文本会发现,卡西尔关于人的解释不是直接出场的,恰恰是借助“否定之否定”式批判话语予以呈现的。

换言之,卡西尔不是直接从“人是什么”开始思考问题的,而是从“人不是什么”出发,逐步给理论界关于人的论争以一个文化哲学视域的全新解答。

笔者试图在阅读卡西尔的过程中,厘清文本语境所致的歧义,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

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全部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就是人对自我的探究――“认识自我”。

尽管古希腊哲学以来的各种哲学流派见解纷呈,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认识自己,是人通达世界的前提。

人只有首先在思想上把握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外在世界的和谐一致。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很快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汉堡大学教授、校长,在此期创立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卡西尔愤然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后于1945年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席。

卡西尔一生著述丰富,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论》一书是卡西尔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

书的前五章,卡西尔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在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桔。

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构成了《人论》上篇的基本内容。

卡西尔在《人论》一开始就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对人的研究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人的关怀则是哲学家不可回避的责任。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远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 从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两个著名命题开始,把人对外部世界的追问转向了人自身,从此,对人的研究成为哲学的终极关怀。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劳作,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各种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又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而且所有形式都指向人性的解放。

尽管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有所不足,但其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有着独特的贡献。

标签:卡西尔;人;人学;符号恩斯特·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且著述甚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他晚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人论》。

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西方两千多年以来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理论,认为应当对人的古典定义进行修正,进而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即人是符号的动物。

他认为这种定义与以往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功能意义上来解释人的本性。

同时,卡西尔强调,人的标志性特征在于,人利用符号创造文化,即“人的劳作”,并由此形成了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活动领域,这些人类活动均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探索卡西尔开篇即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1]3从古希腊起,自我认识的探索和争论就始终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做出了各异的回答。

1.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第一个答案,也是经典答案。

卡西尔援引苏格拉底《申辩篇》中的论述,并指出:“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1]11正是在这种对自我及处境不断查问和审视的活动中,人成为一个知识和道德的主体。

在古希腊阶段,审视和批判的理性能力成为人类生活的价值,理性被奉为最高力量。

可以说,这一阶段哲人的基本主张是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2.人是宗教的依附物在中世纪时期,理性的力量式微。

在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人的学说中,理性转而成为“最成问题的东西”。

理性无法靠自身的独立性发挥力量,原初力量遭到了遮蔽,必须依附于上帝才能得到发展。

因而,在中世纪,哲人对人的认识无法离开宗教的背景,人被理解为宗教的依附物。

3.人是数学理性的存在物在近代初期,随着哥白尼日心说体系的提出,古典形而上学和中世纪神学中人的最高宇宙地位已然丧失。

面对新的宇宙学说带来的理智危机,十六七世纪的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从数学理性的层面对人的问题给予尝试,认为数学理性是连接人和宇宙的纽带,它是理解整个宇宙和道德秩序的关键。

因而,人是数学理性的存在物。

4.人是高阶动物在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科学等级的平衡,生物学思想取得了高于数学思想的地位。

生物学的研究理路不仅以经验的研究路径取代了思辨的研究路径,并且“消除了在有机生命的不同类型之间的武断界线。

没有什么分离的种,只有一个不间断的生命的流。

”[1]35因此,人仅能被解释为高阶动物。

由上述溯源可知,从古希腊到19世纪,虽然存在多种不同的关于人的理论,但是每个时期的理论仍有一个鲜明的中心,依次为:形而上学、神学、数学和生物学。

而在此后的探索中,哲学家们却趋于采用“经验主义”的方式:仅仅从自身所知所思的角度出发,并相信自己得出的终极因即是真理。

由于哲学家们相异的出发点,所有解释汇集一处时甚至存在矛盾和对立。

譬如世人熟知的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等关于人的观点就大相径庭。

于是,思想领域进入了“无政府状态”,以致人类的自我认识并非随着事实材料的增加而变得明晰,反而存在迷失于其中的危险。

因此,人类的自我认识仍处于一种危机之中。

二、人是符号的动物对于人类自我认识危机的解决之道,卡西尔提出,在人类世界中,除了生物学家于克斯屈尔提出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外,还可发现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并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1]42。

由于具有符号系统,人已不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直接反应的存在物,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进行抉择。

人所存在的世界,“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和激情之中”[1]44,这些经验生活孕育出各类多彩的符号文化,这些文化形式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

并且随着符号能力的增长,人趋于被包围在自己经验创造的符号世界中,可以说符号日益成为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媒介。

正因如此,卡西尔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古典定义应该得到修正和扩大,应以能够创造丰富的文化形式,即符号化的思维和行动来标志人的特性。

因此,卡西尔认为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那么卡西尔所谓的符号化思维和行为是什么呢?卡西尔通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

1.人与动物言语层次的区别卡西尔指出,动物信号系统与人类的符号化思维存在着本质区别。

巴普洛夫的试验仅证明了动物可以经过训练而对间接刺激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与人的符号化思维相去甚远。

卡西尔强调,“信号和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

信号是‘操作者’;而符号则是‘指称者’”[1]54。

即是说,信号表示的是诸如表情、行为等某种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符号则有着某种功能性、象征性的意义。

人类正是依靠符号的普遍适用性、多变性和抽象性,不仅着眼于自身的生物需要,而且利用符号积极创造出属人的文化世界。

2.人与动物时空观念的区别卡西尔试图从时空观念的不同层次入手来分析时空的性质。

就空间来看,最低层次的有机体空间阶段仅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身,尚未形成关于各种空间关系的观念。

到了人的阶段,抽象空间,即符号空间的观念才逐渐形成。

特别是近代解析几何的发现,符号思维迈出关键性一步,使得“所有我们关于空间和各种空间关系的知识都可以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即各种数的语言。

而且由于这种翻译和转换,几何学思想的真正逻辑特征就能以一种更清晰更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83而从时间上来看,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整体。

在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中,人不仅能回忆起经验材料,还能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安置于不同的时间瞬位上。

这样一种包含着定位与重建的再创造过程,是人类与其他有机生命在记忆形态上的区别所在。

在关于未来的观念中,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人形成了关于未来的理论观念,这已超出了人的直接实践需要,是人符号化的未来。

3.人与动物可能性观念的区别卡西尔认为,与其说人类理智有赖于康德所谓的“映像”,不如说有赖于符号,符号思维与可能性观念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的事实不全是根据感性材料或直接观察获得的,它还含有理论的成分,亦是符号的成分。

譬如各类科学中的假说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同样,思想家所构建的各式乌托邦,其价值也在于“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

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1]104其中人所表现出的可能性观念,与低于人的存在物所表现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

总之,卡西尔认为,人在生命体意义上与动物并无本质差异,两者的决定性差别在于人具有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

从人与动物的言语层次、时空观念和可能性观念的差别来看,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在属人世界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同时,存在于人这些特征中的符号并非作为实体性力量,而是作为功能性力量发挥作用。

可以说,从实体性定义到功能性定义,是卡西尔突破了历史上种种关于人的理论的实体性思维后得出的结论。

正是以此为前提,卡西尔架构起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

三、文化生成的劳作在卡西尔看来,人运用符号所创造的人类活动,即人的劳作过程是人的突出特征。

人凭借符号创造出人类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各种文化形式。

这些文化形式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人性的生成过程。

因此,卡西尔关于人的哲学与他的文化哲学始终紧密联系着。

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完全相异的,然而从创造过程来看,都是人的劳作过程的结果。

人类文化形式由符号纽带相连接,有着共同的旨趣,而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从各种文化形式中揭示和阐发共同的旨趣。

1.神话与宗教形式卡西尔认为,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最难进行纯粹的逻辑分析。

因此,神话的分析应摒弃理论范式的姿态,而根据它们本身来做出分析。

原始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图腾观念,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形式,原始人通过这些符号形式将自身与自然联系起来,以获得对生存世界的感知。

卡西尔指出,从神话到宗教的过渡,并非思想的突然转折,而是两者彼此相互渗透的连续性过程。

宗教的进展并不意味着全盘消灭最初神话思维的特征,“一切成熟的宗教必须完成的最大奇迹之一,就是要从最原始的概念和最粗俗的迷信之粗糙素材中提取它们的新品质,提取出它们对生活的伦理解释和宗教解释。

”[1]177卡西尔以宗教中禁忌的发展为例,阐释这种不断“提新”的过程。

卡西尔指出,禁忌概念由原初的被动服从,发展成为积极的宗教情感,宗教的义务也成为人类自由理想的表现。

2.语言形式卡西尔指出,语言的类型可以分为情感语言和命题语言两大类。

在动物世界中,动物仅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能指谓或命名对象,即是说动物语言仅有情感性语言的存在。

而人类的语言既有情感语言成分,又包含命题语言成分,人类言语的任务不在于简单复制既定的秩序,而具有再创造的功能。

一方面,在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以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媒介;而溯源历史将会发现,语言又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接触语音、语法的过程,同时也是积极参与言语发展的过程。

由此,语言发展经历了由神话语言到科学语言、由具体语词到抽象语词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新的进展,都导向更为广泛的概观,都导向对我们的知觉世界做出更好的定向和安排。

”[1]2333.艺术形式在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中,艺术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一种激发美感的表现形式。

艺术既不是对物理事物的直板模仿,亦非是强烈情感的冲动,而是一种以感性形式为媒介的对实在的再解释。

并且人在艺术中感受到的不是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对立的两极情感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生成的是一种构形的力量,一种自由积极的状态。

同时,卡西尔强调,艺术或是以游戏,或是以梦幻状态、迷醉状态等人类经验的无秩序定义本质,都没有抓住要点。

卡西尔认为,艺术一方面展现了实在的多彩的形象,另一方面展现出实在的形式结构。

这一特性也彰显出了人的特性,“不局限于对实在只采取一种特定的唯一的态度,而是能够选择他的着眼点,从而既能看出事物的这一面样子,又能看出事物的那一面样子。

”[1]2924.历史形式在阐释历史领域的活动时,卡西尔从历史事实与物理事实的区别入手,指出历史符号的特征。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的工作对象属于过去,是不可能在纯物理意义上进行重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