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教案

合集下载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温庭筠二、鉴赏《商山早行》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5、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四、作业设计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篇二: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二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文的注解和译文,以便学生查阅。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唐代社会风俗、诗歌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商山早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查阅注解和译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文所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商山早行》。

(2)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鉴赏文章。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诗人王之涣的写作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学习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商山早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教师讲义或教案。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早上起早的经历?早上的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引入诗歌主题,展示《商山早行》的背景图片。

2. 诗歌讲解(15分钟)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晨星”、“霜气”、“茅店”、“板桥”等,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3. 讨论与欣赏(10分钟)分组讨论:诗句中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早行的艰辛?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古典诗词鉴赏技巧讲解(10分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理解和欣赏《商山早行》。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欣赏。

布置作业:背诵《商山早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注意: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0分钟)教师提出其他描写旅途中早行的诗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晨起》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堂互动1. 诗句接龙(5分钟)以《商山早行》中的诗句为起点,学生接龙说出其他古诗词中的句子,要求接龙的句子也要描写早行或旅途景象。

2024年《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2024年《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山早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理解并背诵《商山早行》全诗。

(3)分析《商山早行》的意境、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剖析《商山早行》的诗意。

(2)运用比较阅读法,将《商山早行》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领会其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奋发向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商山早行》全诗解析3.《商山早行》意境、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分析4.比较《商山早行》与其他作品,领会其独特之处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介绍诗人温庭筠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习《商山早行》打下基础。

2.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介绍《商山早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2)介绍诗人温庭筠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及创作风格。

3.《商山早行》全诗解析(1)学生自主朗读《商山早行》,初步感知诗意。

(2)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商山早行》意境、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分析(1)分析《商山早行》的意境,让学生领会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2)分析《商山早行》的艺术手法,让学生了解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分析《商山早行》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把握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5.比较《商山早行》与其他作品,领会其独特之处(1)选取其他唐代诗歌与《商山早行》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商山早行》的独特之处。

(2)引导学生总结《商山早行》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6.总结全诗,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商山早行》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作业:背诵《商山早行》,并撰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商山早行》的背景及作者的了解程度。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商山早行》的诗意、诗意和文学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和《商山早行》的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韵律等。

1.2.3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解释和主题思想。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实践法: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美。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书籍和论文,供学生自主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4.1.1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商山早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4.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4.2 诗歌解析4.2.1 讲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

4.2.2 分段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2.3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4.3 诗歌欣赏4.3.1 朗读诗歌:学生分组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3.2 默写诗歌:让学生默写《商山早行》,培养记忆力。

第五章:作业设计与评价5.1 作业设计5.1.1 翻译诗歌:让学生翻译《商山早行》中的生僻字词。

5.1.2 写作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感悟文章。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商山早行》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板桥霜”等。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含蓄委婉的抒情方式。

理解诗歌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出行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旅程。

在旅途中,他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看看他在旅途中有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重点字词: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槲叶:一种落叶乔木。

枳花:枳树的花。

诗句翻译: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主备教案

商山早行主备教案

商山早行主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意图;(3)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推理、归纳等方法分析诗歌;(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3. 将诗中的景象与作者的情感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2. 运用提问、讨论、解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3.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2. 准备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3. 准备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4. 准备学生合作探讨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商山早行》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诗中的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文内容。

2. 请学生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谈谈自己的感受。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背景。

1.1.2 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

1.1.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关注。

1.3.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2.1.1 带领学生朗读《商山早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1.2 翻译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2 诗歌背景介绍2.2.1 讲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2 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3.1.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3.2.1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2.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商山早行》。

4.1.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4.2.2 让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

4.3.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4 小组讨论4.4.1 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4.2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4.5 课堂小结4.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技巧。

4.5.2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商山早行》诗句,加强记忆和理解。

5.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
第四学时《商山早行》
编写:耿亦华 编号:16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3、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提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颔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

【学习时数】:一学时
【经典再现】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资料助读】
一、走进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

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监助教。

精通音律。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他的诗,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在词史上,
课前自主学习
目标导航 新知导学
课时目标呈现
备 注
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有《花间集》遗存。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
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
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
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
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
之情在所不免。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备注
⑴了解诗中“商山”、“杜陵”两个地点
⑵解释词语(批注在课本上)
征铎、槲叶、枳花、驿墙、凫雁、回塘
2、理清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全诗如何紧扣“早行”二字展开?
【参考答案】: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
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
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写早行情景
宛然在目。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天还没有大亮,驿墙
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

尾联“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把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早行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早行”之景与
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总结诗歌主旨:体现诗歌主旨的是那一句诗?
“客行悲故乡”
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

因思故乡而悲,但“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疑难导思课中师生互动
【品评鉴赏】
1、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试作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叠加(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通过“鸡声”、“茅店”、当空残“月”、“人迹”、“板桥”、微“霜”一些富有初春山村黎明特征的景物,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早行”的情景,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②十个名词并列,不用一个动词形容词,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含蓄道出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语言简练又意蕴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与古训《增广贤文》中所说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了“早行”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2、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

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同时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课堂检测】——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③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分)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只需要概括,不要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6分)
课后训练提升
达标导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