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民歌篇解析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与演唱分析《喜鹊登枝》是广西壮族民歌的经典之作,是广西民族合唱作品中的代表之一。
这首音乐作品在广西以及全国范围内都备受欢迎,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在《喜鹊登枝》的歌词中,表现了壮族人民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首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作品。
我们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喜鹊登枝》。
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相对简洁,由一个明快优美的旋律构成。
整首作品的节奏轻快活泼,富有活力和朝气。
以叙述方式表现了喜鹊这一形象,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了鸟儿自由自在的飞翔和欢快的生活状态。
整个曲子的编配采用了轻快的音乐元素,给人以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在现场演唱时,合唱团成员们通过轻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来展现广西壮族的乐观豁达和享受当下的态度,让听众在欢快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到了快乐与幸福。
我们从演唱角度来分析《喜鹊登枝》。
在演唱这首合唱作品时,合唱团成员们需要注意协调一致的歌唱方式,使整个合唱团的声音统一而和谐。
在演唱的过程中,要突出主旋律部分,同时加强和声部分的编排,使得整个合唱曲子声部的分工明确,旋律与和声之间相得益彰。
在演唱时还需要注意情感的抒发,通过歌声和表情来传递喜悦和愉悦的心情,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情感共鸣。
我们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分析《喜鹊登枝》。
这首合唱作品深刻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喜鹊登枝》所展现的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广西壮族民族的乐观、向上、奋发向前的民族性格。
在演唱过程中,合唱团成员们需要通过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到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喜鹊登枝》是一首富有广西壮族文化特色的经典民族合唱作品,同时也是一首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作品。
在演唱中,合唱团成员们需要注意协调一致的歌唱方式,突出主旋律部分,并注意情感的抒发,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情感共鸣。
广西山歌文化讲解

广西山歌文化讲解
广西山歌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流行于广西地区。
山歌是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广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广西山歌通常包括歌词、旋律和伴奏等元素。
歌词通常是用方言演唱的,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山歌旋律简单明快,节奏明显,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色彩。
在演唱时,通常会使用各种乐器进行伴奏,如板胡、三弦、笛子、锣鼓等。
广西山歌文化有着深厚的民俗和历史渊源,它不仅是广西人民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西地区,山歌艺人和山歌表演团体数量众多,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山歌比赛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参与者。
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广西地区政府加大了对山歌文化的扶持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和项目,旨在促进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喜爱广西山歌文化。
分析广西壮族民歌的审美透视与文化内涵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64分析广西壮族民歌的审美透视与文化内涵邓金生(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在国人都注重保留、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含义进行赏析和研讨就显得非常必要。
如果从艺术美感和文化含义的角度进行赏析,就会发现,壮族民歌有对当地勤劳朴实劳动人民的赞美,也有对党为民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感恩,更有对旧时期社会体制和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示。
这不仅能够使人们对壮族风土人情有进一步了解,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我国经典文化地域文化的尊重、传承和传播。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审美透视;文化内涵一、引言我国广西壮族民歌发展历程深远,这种民歌的深远发展不仅仅是在民间娱乐化的长期流传,而是地方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定程度的自然阶段。
在壮族歌曲中表露出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显着壮族民众的聪明才智。
相对于其他民族歌曲来说,壮族民歌的美会更具特色,所以就有必要对广西壮族民歌这种美和文化内涵做出研讨。
二、广西壮族民歌的审美透视(一)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人情美是壮族民歌最为明显的特征,当地民众并不介意以歌的形式表露自己的心声和对好友新朋的爱意。
不管是对父母妻儿爱意的传达,还是对家乡勤劳民众的赞美之情,都会借助歌唱进行抒发和传达,直入似的曲调和填词将演唱人员的心心声充分展现。
比方说: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妹跟哥连连到底,刀劈斧砍也不离。
歌词浅显易懂,风虽然能够吹得动天上的云,但是却吹不动天,江河虽然能够推着船随水漂流,但是却推不动江岸,这就意味着对喜爱之人深沉的爱意,是专一且坚定的,也集中反映出对于两情相悦人来说,任何外来阻力都无法使他们离散。
(二)深邃隽永的意境美壮族民歌的意境美,使其有着更加细腻和丰富的表现力,让歌唱的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让聆听的人愿意认真去体会其中的情感。
壮族民歌充分的想象力让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更加愿意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比如:天上有座长虹桥,百年千载天边吊,如今借来架河上,党的功劳比天高。
广西山歌浅谈

广西山歌浅谈广西是歌海,构成歌海的成份包括壮歌和汉歌.也包括:苗,瑶,侗.仫佬等十多个民族的山歌.虽说地域文化,和风格各有千秋,共同的特点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歌美语言,都是令人陶醉的.遗憾的是因为总总原因,山歌和其它民间曲艺一样被封杀了十年,十年的断层使很多山歌精品,极品失传.十年的断层,使青年歌手对规范山歌的韵脚和格律有些模糊.我走过许多网站,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年轻歌手进一步了解山歌创作手法,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一,山歌的格式广西山歌(这里只讲汉歌)的韵律和竹枝词,七绝基本一样,七言四句.所不同的是格律不受限制.韵律按桂柳方言,放的也比较宽.再说山歌一般都口头创作的.是用嘴巴唱出来的.正如一首山歌中唱的.山泉不用锄头开,白云不用剪刀裁.山歌不用笔来写,舌头一拐就出来.广西山歌的韵律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末字用平声韵.第三句一定用仄声可不入韵也可入韵.这是从唐代以来就约定俗成了的.例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平"是平声,第二句末字"声"和第四句末字"晴"都是平声,第三句末字"雨"是仄声.由此可见山歌就是竹枝和七绝的根.好的山歌就是竹枝词,好的竹枝词就是七绝.这是山歌的一般法则,但其中也有通融变易的地方.即首句可入仄声韵,若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如:摘把麦芯编草帽,手编草帽脸发烧.猫咪也懂妹心意,坐在一旁羞猫猫.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帽"是仄声韵,第二句"烧"和第四句"猫"是平声.地三句"意"是仄声.再如:当初连妹妹还小,如今哥老不当时.蜘蛛织网竹筒内,竹节隔断两头丝.这首歌首句末字"小"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如用:"当初连妹妹小多'就不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第一句入韵可平可仄.不入韵一定用仄声.第二句末字一定是平声,第三句末字一定是仄声,第四句末字一定是平声.这才是规范的山歌韵脚.否则就会变成顺口溜了.例如:阿哥好来阿哥好,阿哥人才帅呆了.文质彬彬懂礼貌,哪个嫁他有得搞.这四句歌词都是仄声韵,歌手没法唱,只能算是顺口溜了.还有一种三字头的山歌,韵脚和上面的一样我就不多言了.山歌的句式:山歌的句式是2-2-3式即:清早,牵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间。
广西山歌文化介绍

总之,广西山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 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重要的社会功能。 我们应该加强对山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让其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 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20XX
感谢您的观看
xxxxxxxxxxxxxxxxxxx
3
山歌在广西的社会生活中占据 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人们表 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手段,又 是他们娱乐、教育的重要工具
1
山歌的起 源和历史
山歌的起源和历史
1
2
3
广西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壮族先
民
在古代,壮族先民在劳作、 休息、节庆等场合中,用 山歌来表达他们的感情、
传递信息
这些山歌以口头传唱为主, 代代相传,经过时间的沉 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山
7
山歌的曲 调特点
山歌的曲调特点
01
广西山歌的曲调悠扬、优美,具有 浓厚的民族特色
曲调往往随着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
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异,包括广西的平果嘹歌、都安山
歌、毛南族山歌等
03
这些山歌曲调各具特色,但都以其 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而著称
8
山歌的演 唱技巧
山歌的演唱技巧
广西山歌的演唱技 巧独特,要求歌手 具备较高的嗓音和
山歌的社 会功能
山歌的社会功能
1 广西山歌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2 首先,它是壮族人民传承文化、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3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通过山歌来传承历史、习俗和文化 4 其次,山歌是壮族人民表达感情、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5 人们在劳作、休息、节庆等场合中,用山歌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6 此外,山歌还是壮族人民娱乐、教育的重要工具 7 在节庆期间,人们会举行山歌比赛,这既是一种娱乐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方式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歌曲形式,其音乐特征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探讨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歌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旋律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特征鲜明而丰富多彩,旋律线条清晰,音域宽广,节奏变化多端。
在旋律结构上,一般由领唱部、和声部和对唱部组成,各部分旋律相互交错,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音乐画面。
领唱部的旋律通常较为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气息;和声部则起到了丰富旋律的作用,常常以跳音、扬音等形式增强音乐的张力;对唱部的旋律则多表达柔和、抒情的情感。
整个旋律结构既有着古老的民歌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兼具了古朴和时尚的特点。
二、节奏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特征鲜明而多变,常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起伏跌宕的节奏形态。
在节奏形态上,一般采用自由节奏,灵活变化,奔放有力。
整首歌曲的节奏通常由缓慢到急促,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回归简单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如波浪般的音乐节奏。
在演唱时,歌者常常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有所动作,诠释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音色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特征独特而饱满,富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
一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具有饱满的共鸣,通常采用深沉浑厚的嗓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由于广西马山壮族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其民歌受到了汉、壮、侗、瑶等多个民族的影响,音色的表现方式也较为多样,如柔和的、抒情的、豪放的等多种音色表现方式。
这种音色的多样性既反映了广西马山壮族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也丰富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和魅力。
四、情感表达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征中富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上。
在歌词表达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围绕着土地、家园、爱情、生活等主题,歌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壮族人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爱情的感悟之情。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壮族,他们的民歌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文化和情感,更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一、艺术特色1. 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其曲调、节奏和表达方式上。
壮族民歌的曲调舒缓柔和,富有优美的旋律,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节奏方面,壮族民歌以自然流畅的韵律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壮族民歌还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歌者常常通过特定的声音、音调和唱腔来抒发情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内涵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壮族民歌的歌词通常选自壮族古老的文学作品,如《侗族诗选》、《壮族诗歌选》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歌词大多以壮族独有的民族语言创作,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情怀。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备受瞩目。
在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民歌表演常常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通常以户外自然舞台为主,歌者们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身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二、创新发展1.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如今,壮族民歌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歌唱表演,丰富多彩的舞蹈、戏曲和音乐剧等形式也开始被融入使壮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2. 融合现代元素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壮族民歌也积极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些壮族民歌作品开始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加入了现代音乐器乐和编曲手法,使其更具时代感,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表现壮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开始将民歌表演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将民歌表演场景化,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与演唱分析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是一首集合了广西独特民族音乐元素的经典作品,不仅在音乐表现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歌词与主题上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该作品以独特的声乐方式和和声编制展现了广西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情,从而使得作品的演唱者和听众都能得到一场音乐与文化的盛宴。
从音乐层面来看,《喜鹊登枝》采用了广西壮族民歌为基础,融合了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曲调方面,《喜鹊登枝》以轻快欢快的旋律为主,节奏明快,富有活力。
这样的曲调不仅展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开朗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富有生活气息,让人在欣赏时感到愉悦和舒畅。
而和声部分采用了传统的双声部合唱形式,旋律优美,层次清晰,整体声音饱满而富有层次感。
通常,男声与女声分开唱,分别表现出各自特有的音色,最后在合唱中相互融合,形成了悠扬优美的和声效果。
在演唱方面,演唱者在传达《喜鹊登枝》的音乐情感时,需要通过声音表达出广西少数民族的朴实、纯真和宽厚的情感。
演唱者需要以柔和的嗓音,温和的情感,饱满的气息,以及对广西民族音乐的理解,才能真正地将作品表达出来。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还需要注意发音、音准、节奏等技术细节,力求做到清晰准确地传达歌词和旋律,使得听众在欣赏时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歌词和主题方面来看,《喜鹊登枝》的歌词以喜鹊登高为主题,通过描绘喜鹊登高的场景,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歌词的表达中,以壮族语言为主,富有诗意和含蓄,同时也融合了一些当地方言,让歌词更加地富有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风情。
在整首歌曲中,歌词内容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性和诗意,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这种主题所蕴含的情感,与广西民族文化的乐观、豪放、热情的精神风貌相契合,从而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无比美丽的自然景物,成为歌者取之不尽的 素材,使歌词富有地区特色:
“三月鹧鸪岭上啼,声声夸妹是画眉”; “龙眼荔枝把人醉,哥你有心就来尝”; “正月柚花开,迎来扑鼻香”。 鹧鸪、画眉、龙眼、荔枝、柚花,这些散发着浓馥乡 土气息的特产,只有生活在本土的各族人民群众,才 能如此自然、动情地歌唱出来。
(二)民歌内容分类
广西民歌按其内容可分为古歌、 祭祀歌、仪式歌、劳动歌、酒歌、猜 谜歌、情歌、儿歌等。
古歌以演唱神话传说故事为主,也讲述本民族 的历史传统和古老的民族风情。如壮族的《布 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 《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
仪式歌是在婚丧嫁娶等特殊场合唱的歌。如 贺新房调:
女答:“谷子开花口合口,小米开花心合心, 豇豆开花成双对,茄子开花打单身。”
情歌是男女交往时的对歌。很多民族在农历“三 月三”都要举行对歌节,男女青年通过对情歌互相 了解,达到结为伴侣的目的。如:
“郎想妹来妹想郎,二人想得脸发黄,打开枕头 给哥看,眼泪发芽三寸长。”
歌曲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男女炽热的爱恋之情。 又如:
“一对红烛亮堂堂,今晚特来贺新房。一贺 新人生贵子,二贺早中状元郎。” 又如哭嫁歌:
“月儿弯弯照华堂,双手拉着我的娘。龙山茶 来敬父母,不忘爹娘养育恩。”
劳动歌一般在田问地头或上山割草、打柴、 放牧、耕种时唱。如:
“大田栽秧窝对窝,山田栽秧毛稗多。哪 有闲心栽稗子,快手快脚栽秧禾”等。
酒歌多在庄重热烈的酒席问演唱,以示祝贺和 烘托气氛。如:
天上有座长虹桥,百年千载天边吊;如今借来架河 上.党的功劳比天高 。
红豆种在娥眉月,长夜相思望团圆;扛锹上天铲月亮, 不得团圆要半边。
三月金樱开,处处银花海:花蕾含笑脸.缔开笑盈盈。
3、思想深刻的哲理美 美丽的民歌往往理趣相生,哲理与情感和谐统
一,绐人以哲理的启迪,美的享受。如: “读书全靠在少年,五六十岁眼也花:十月天
(一)民歌发达的特定条件
广西民歌可谓源远流长,各少数民族古以来 就以能歌善唱著称。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 “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 之。”《镇安府志》记载:“插秧获稻时,男女 互相唱歌……元霄前后,大粽酒肴祭土神,集坐 祠前共饮,唱土歌以祝太平。”《说蛮》说: “峒人……春秋场歌(壮族民间有"春歌祷祝丰 年、秋歌谢神庆丰收"的说法。),男女会歌为 异耳。言会歌则年岁佳,人无疾病。”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
第八章 民歌篇
主要内容
一、民族色彩鲜明的广西民歌 二、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民族色彩鲜明的广西民歌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劳动人民的诗歌 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绝大部分民歌都不 知道作者是谁,一般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 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 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 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动情的“姐妹歌”: 芭蕉结个一排排,一条圆茎连起来;我们姐妹像
芭蕉,心心相连不分开”。 “青葡萄来结山边,颗挨颗来心相连;姐妹好比
青葡萄,同酸同苦同甘甜”
2、深邃隽永的意境美 民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令人百唱不厌,
是因为它充满着意境感,在美妙的意境中,寄寓着人类的 丰富情感和美好理想。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 歌、小儿语、小瑟等等,《左传》中有“卜 偃引童谣”的记载。
儿歌结构方整、音乐清新明快。如: “折耳根,拌饭蒸,人人吃,小娃哼。”
儿歌按其功能,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游戏儿歌、教诲儿歌。 游戏儿歌是一种以娱 乐为主的儿歌,简单 易懂,琅琅上口,贴 近生活。相比较而言, 教诲儿歌更偏重教育 引导,因此又称作启 发益智儿歌。
时黄桑时,还有哪个去采它。” “辣椒辣辣连皮吃,香蕉甜甜丢了皮;哥你不
要讲大话,大话过头劳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博采家乡风物,
特定的社会环境,迫使少数民族成员必须会唱 歌。过去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几乎都是文盲,本民 族光荣的历史、优秀的文化、就要靠口头创作民 歌来记载,流传后世,教育子孙。所以,少数民 族成员自幼即置身“歌海” 之中,耳濡目染,遂 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习俗。
特定的地理环境,也要求少数民族成员必须会 唱歌。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 来往不便。在“讲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的情况 下交际,往往只能以歌代言。就说小伙子嗝着山谷 向姑娘问路吧,他是以优美的歌声向对方探路: “上山打柴要用刀,出门过河要有桥;初次到此地 头生,妹金识路引哥走!”而不会高声大喊:“喂, 要去某村怎样走?”崇尚文明礼貌的少数民族,认 为那样问路不雅。从用歌问路,到唱歌结交朋友, 赞赏人物风情等等,民歌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以歌代言就成了少数民族的特有习俗。
“金打酒壶银打杯,大碗小碗桌上堆。老老 少少团圆坐,喝了一杯又一杯”;
“糯米白酒亮晶晶,敬杯美酒表表心。头杯 敬给天和地,二杯敬给二双亲。杯合家一齐饮, 杯杯甜酒甜在心”。
猜谜歌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一人提出问题, 其余人猜答)。如:
男问:“什么开花口合口,什么开花心合心, 什么开花成双对,什么开花打单身?”
“哥不连妹妹不怕,给句好话妹回家:哪个山头 没有树,哪个田园没有瓜!”
蛄娘不仅能正确对待失恋问题,还对自己的未 来充满信心。末两句很有哲理,与苏轼的“天涯何 处无芳草”有异曲同工之妙。
儿歌是一种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歌曲,曲
色多半较为简单,歌词亦以浅白和富教育意 义,使儿童容易明白。这类的歌曲多半反应 了儿童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儿歌原属民间文 学,近代以来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 式之一。
(三)民歌的审美价值
1、淳朴真挚的人情美 民歌的特点在于“传达”感情。南方各族
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 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 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 艺术效果。
一首表达对爱情坚定不移的情歌: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妹跟哥连连到底,刀劈斧砍也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