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概念

合集下载

地图学复习资料

地图学复习资料

地图学名词解释1、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一般指地球、也包括其它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大地水准面:假想以这个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并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了一个封闭曲面。

4、大地体:实际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是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称大地体,即地球物理表面。

5、地球椭球体:假想可以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就形成了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地球椭球体。

6.绝对高程:是指地面点沿垂线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7、变形:指因地图投影而使地球表面景物形状的几何性质受到破坏。

地面景物的面积、轮廓、与其他景物之间的距离、角度等统称为景物形状的几何性质。

8.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在投影后一般变为微分椭圆,通过微分椭圆,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的特征。

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9、地图投影:是研究将地球表面展开成平面的理论和方法,是实现由球面到平面的转换,是地球体的数学模型。

10、地图比例尺:指图上长度与相应的地面之间的长度比例。

11、主比例尺:在进行地图投影时对地球半径缩小的比率。

12、局部比例尺:地图学上除保持主比例尺的点或线以外其他部分的比例尺。

13、等变形线:指在地图投影图上变形值相同的点的连线。

14. 长度比:是指某点某方向上微小线段之比15. 长度变形:就是长度比(μ)与1之差,用v表示长度变形则:Vμ=μ-116.面积比:投影平面上的微小面积与球面上相应微小面积之比17、面积变形:指面积比与1的差值,用公式表示为:Vp=P-1。

18、角度变形:地面上任意两条方向线的夹角α,与经过投影后的角度αˊ之差值。

19、等角投影:投影面上两条方向线所夹角度与球面上对应的两条方向线所夹角度相等。

地图学

地图学

第一章: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性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基本特性:1、可测量性2、直观性3、一览性地图的分类按内容分::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按比例尺划分:大比例尺地图(地形图):1:10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地形地理图\地形一览图):介于1:10万和1:100万之间的地图小比例尺地图(地理图\一览图):1:100万及更小的比例尺的地图1.3地图的基本内容数学要素:控制点、坐标网、比例尺和地图定向地理要素(图形要素):普通地图:自然和人文要素、地图的主题专题要素: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地图的主题整饰要素(图外要素):外图廓、图名、图例、坡度尺、三北方向、图解、文字比例尺、编图单位、编图时间和依据等。

第三章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的实质:是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线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

标准点、标准线和等变形线标准点、标准线和等变形线标准点:指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点。

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的点,离标准点越远,变形越大标准线:指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线,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或相割的那一条或两条线(标准经线或标准纬线),离标准线越远,变形越大。

等变形线:指投影面上变形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不同等变形线形状的投影适合不同形状的制图区域,这是选择地图投影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地图投影的分类:1、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是指角度没有变形的投影(注意:由于投影后保持区域形状相似,又将等角投影称为相似投影、正形投影。

地图学

地图学

地图学的发展-近代时期
从19世纪开始,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深化, 普通地图已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产生了地质、 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各种专题 地图。 20世纪,航空摄影技术和照相平板彩色胶印 技术的应用,使地图的科学内容、表现形式 和印刷质量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传统地图学的形成与建立在三角测量基础上 的近代地图测绘是紧密相连的。大约在20世 纪5、60年代,地图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 经形成。
元代的郭守敬(1231-1316)首 次提出了海拔高程的概念,并 制作了中国的第一个地球仪。
元代的朱思本(1273-14世纪) 道士,江西临川人,制作《舆 地图》。
地图学的发展-近代时期
时代背景:
1. 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传至欧洲,一方面提供了 更为合适的地图制作、传播的介质,另一方面罗盘可以协助 制作精确的航海图,提供了航海技术方面的支持。 2.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迫使拜占庭帝国恢复与罗马天主 教世界的联系,并将其保留的古希腊文手抄本传播至欧洲, 造成文艺复兴的背景,其中也包含了古希腊的地理学成就。 3. 伊斯兰世界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迫使西欧国家寻找新的通 往东方的路线,揭开了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序幕。 4. 西欧数学和测量学的进展提供了测绘、制作地图的数学基 础。
地图学的发展-现代时期
地形分析(高程)
地图学的发展-现代时期
GIS空间叠置
地图学的发展-现代时期
智能化
现 代 地 图 学 的 发 展 趋 势
虚拟化 功能多极化 主客体同一化 全球一体化 地图和3s一体化
旅游日记
地 图 学 的 发 展
数 据 的 获 取
三角测量、天文测量 计时工具、经度测量 航空摄影 卫星遥感,多波段信息

地图学的名词解释汇总

地图学的名词解释汇总

地图学的名词解释汇总地图是人类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和利用地球表面的空间而制作的,以图形形式表达地球表面特征的一种工具。

而地图学则是研究地图的制作、解读、使用和传播的学科。

地图学起源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和认知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逐渐深化,地图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

它将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地图、表格、图表等形式显示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2. 投影地球是一个三维的球体,为了在平面上呈现出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地理关系,需要将地球表面投影到一个平面上。

投影是指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坐标系统投影到平面坐标系上的过程。

不同的投影方法会造成地图上的形状、大小、角度等方面的变形,因此选择合适的投影方法对于制作准确的地图非常重要。

3. 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表示地球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例尺通常以分数的形式表示,如1:10000,表示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为1:10000。

比例尺是地图上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通过比例尺可以对地图上的距离、面积、方位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4. 图例图例是地图上标示各种地理现象和地图符号含义的说明部分。

图例通常以图形、颜色、符号等形式表示,用于帮助读者理解地图上的符号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

通过阅读图例,人们可以了解到地图上的各种信息和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地图。

5. 分辨率地图的分辨率是指地图上显示的最小细节的程度。

高分辨率的地图可以显示更多的细节,而低分辨率的地图则显示更少的细节。

分辨率通常用像素表示,即每英寸(或每厘米)上所包含的像素数量。

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但也会增加数据文件的大小。

6. 等高线等高线是用来表示地形高度的一种地图符号。

地图学复习资料

地图学复习资料

地图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表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并不偏重于哪一个要素。

3、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地图。

4、大地水准面:以理想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5、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6、变形椭圆:地球上一个无穷小的圆――微分圆(也称单位元),在投影后一般的成为一个微分椭圆,然后再利用变形椭圆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

变形椭圆也称底索指线。

7、长度比: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和地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之比。

8、面积比:投影面上微小面积dF?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dF 之比。

9、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

以ω表示角度最大变形。

10、、⑴等角航线:是地球面上与经线相交的成相同角度的曲线,在地球表面上除经线和纬线以外的等角航线,都是以极点为渐进点的螺旋曲线。

等圆航线在图上表现为直线,这一特征对航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⑵大圆航线:地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是通过两点间的大圆弧,也称为大圆航线。

11、控制点:是精确测量的具有控制意义的点位。

方位角:目标点到已知点的连线与偏北方向的夹角。

全球定位系统:是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

12、地图表示法:依据特定规则形成的地图符号组合配置方案即为地图表示法,也为地图符号模型。

13、定位符号法:点状符号通过准确的图面定位和视觉变量组合,表达了地理数据的属性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这种符号配置方式即为定位符号法。

14、线性符号法:用不定形式或颜色的线条表示呈线状或带状延伸分布的地理事物的方法。

《测量学与地图学》复习题集

《测量学与地图学》复习题集

地图学导论1、概念:地图地图学①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②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2、地图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数学要素图形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3、地图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4、地图的成图方式有哪些?实测成图法编绘成图法5、实测成图过程可分哪四个步骤?编绘成图过程可分哪四个步骤?①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②传统编绘成图过程:资料收集地图设计地图原图编绘地图出版准备地图制印遥感制图法编制专题地图的流程如下:遥感图像资料获取遥感图像处理专题要素信息识别与提取地理底图编绘与专题要素转绘6、地图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普通地图专题地图7、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哪几个分支学科组成?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应用地图学8、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测量与地图的用途有哪些。

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第六章、地形图的应用一、名词解释1.普通地图普通地图使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势、水系、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

又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2.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地图。

3. 地理图相对概括地表示制图区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通地图,也称普通地理图。

经过实地测绘或根据遥感资料,配合其他有关资料编绘而成的一种普通地图。

4. 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所连接而成的闭和曲线。

5.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的高程差。

6. 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

7.首曲线按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也称基本等高线,用细实线表示。

地图学的名字解释及基本概念

地图学的名字解释及基本概念

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3水准面:当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

4. 大地水准面: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5天文经度: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

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6.天文纬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7.大地经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

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8.大地纬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垂直线(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9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10地图比例尺: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

11.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12.局部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

13地图概括(generalization):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14普通地图:是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貌、水系、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

15. 专题地图:是把专题现象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显示的特别完备和详细,而将其余要素列于次要地位,或不予表示,从而使内容专题化的地图。

16等高线:高程相等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17分层设色法:它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高线划分一些层级,并在每一层级的面积内普染不同的颜色,以色相、色调的差异表示地势高低的方法问答题1.地图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数学法则、地图概况、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2.结合自己所学地图知识谈谈地图的功能有哪些?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地图学》考试重点汇总

《地图学》考试重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地图(经典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现代地图学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通过制图综合所形成的信息,运用符号系统缩绘到平面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3、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4、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5、地图投影: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

6、长度比:地面上微分线段投影后长度 dsˊ与它固有长度ds 之比值。

公式表示为:u= dsˊ/ds7、面积比:地面上微分面积投影后的大小dFˊ与它固有的面积dF 之比值。

公式表示为:P= dFˊ/dF8、长度变形:长度比与1之差值。

公式表示为:v u=u-19、面积变形:面积比与1之差值。

公式表示为:v p=p-110、角度变形:某一角度投影后角值βˊ与它在地面上固有角值β之差的绝对值。

11、海岸:海水不停地升降,海水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海边狭长地带。

12、深度基准面:是根据长期验潮数据所求得的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低的潮面,也称“理论深度基准面“。

13、等深线:是从深度基准面起算的等深点的连线。

14、视敏度:是眼睛能够辨别出视野中空间距离很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它意味着人们能够看到图像精致细节的准确性。

15、视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变化)。

16、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7、知觉:是指人脑接受客观刺激后对这些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地球或其它星体)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的构成要素: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
3.1953—1980年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坐标原点是前苏联玻尔可夫天文台)
4.自1980年开始采用ICA-1975(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新参考椭球体系,并确定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为“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坐标的起算点。

5.1956年黄海高程系:中国高程起算面是黄海平均海水面.1956年在青岛观象山设立了水准原点,其他各控制点的绝对高程均是据此推算.水准原点高程为72.289米.
1950-1956
6.1985国家高程基准: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黄海平均海水面》其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上升29毫米。

因此高程变为72.260米
7.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

8.地图投影: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上用经纬度表示的点(j , l),转换到平面上,用直角坐标(x, y)表示,这种在椭球面与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对应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9.方位投影: 以平面作投影面,使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
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而成
10.圆柱投影: 以圆柱面作投影面,使圆柱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为平面而成
11.圆锥投影: 以圆锥面作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
12.高斯——克吕格投影(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中心轴与赤道面重合),然后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

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C.F. Gauss,1777—1855)及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J. Krüger,1857—1923)创建。

13.高斯投影分带:我国地形图采用分带方法.1:2.5万至1:50万的地形图均采用6°分带方案,即从格林尼治零度经线起算,每6°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

我国领土位于东经72°到136°之间,共包括11个投影带(13带~22带)。

1:1万及更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3°分带方案,全球共分为120个投影带
14.变形椭圆:地球上一个无穷小的元——微分圆(单位圆)在投影后一般地成为一个微分椭圆,然后再利用变形椭圆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
15.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TM 投影:以横轴椭圆柱面割于地球椭球体的南纬80度、北纬84度两条等高圈,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
得。

该投影将地球划分为60个投影带,每带经差为6度,已被许多国家作为地形图的数学基础。

相割处的两条经线长度比等于1,中央经线长度比为0.9996。

又称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UTM 投影
16.影像地图概括的因素:地图的用途和主题;地图比例尺;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数据质量;图解限制
17.等高线是地形表面高程相同点的连线
18.等高距是地图上相邻两个等高线间的高程差
19.等高平距是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值
20.大地体: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
21.地球椭球体:人们假想将大地体绕短轴飞速旋转,就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旋转椭球体
22.地图概括: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方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数据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23.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文字说明,它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注记也是一种地图符号,地图注记可以分文地名注记,说明注记和图幅注记
24.普通地图:表示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一般特征的地图,它并不偏重
25.专题地图: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体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6.地图集是科学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图集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图集各幅图相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协调是地图集编制中的关键环节
27.图例:
28.大地水准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