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1.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
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
”(Kerlinger)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
”(阿特斯兰德)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3.应用领域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内容分析法名词解释

内容分析法名词解释内容分析法是指将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和重要观点找出来,从而掌握文章的内在意义,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1、主题确定后,通过文章细节的比较,筛选、归纳主题。
2、借助比较归纳,进行判断和推理,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道理。
3、筛选原文信息,抽取文章的精髓,把握中心思想和作者态度。
4、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点,要看到事情的全部。
5、深刻理解中心思想,看懂文章不是很难,真正要做到看懂文章就需要反复的阅读,多读几遍,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边读边思考,先理解主要内容,在理解次要内容,这样读的时候才能更深刻,读懂一篇文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通过整体阅读寻找文章的主题:对大量文章的研究表明,读者对文章的总体印象,不但与全文的语言特色有关,还与全文的主题或作者的立场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那些有明显倾向性的文章,能够鲜明地反映作者的主张和倾向,而那些没有任何倾向性的文章则比较平淡,往往不能反映作者的主题。
一般说来,那些积极支持某种主张的文章,常常抓住作者的论点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反之,则比较平淡。
在阅读中经常碰到一些文章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如果从全文来探讨,往往无所适从;如果忽视了这些倾向性,又往往觉得意犹未尽,难以对它们作出明确的判断。
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文章本身的倾向性来划分段落层次,明确各个段落在全文中所占的地位。
分清主次,弄清问题的实质,这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十分有益。
3、文章开头的作用,主要包括引起下文,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等。
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所以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有他自己的写作目的,或突出中心,或揭示线索,或埋下伏笔,或制造悬念,或直入正题,或意在言外。
由于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开头的写作方法也就不同。
高明的开头能使读者“未见其文,先闻其声”,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从而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内容分析法概述PPT课件(模板)

思考与练习 类目 (分)
一举般例以 :研一究项者研本究人中为有主10判个员类,目其,他由为A、助B理、评C判三员个。评判员进行评判,其评判结果登记如下表: 意(向2)分分析析(单特元征:分指析在)判是断通分过析对时某的一最对小象单在位不。同问题或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并把这些分析结果加以比较
举例:关于卫星教育电视的报道分析类目
样本名称(刊物名称及期号) 评判人
项目
分析 单元
中央领导 的讲话、 政策、法 令、文件
国外卫星 动态与经 验
关于卫星 地面站建 造与接受 技术
关于地方 卫星教育 管理的经 验与情况 报导
关于卫星 教育电视 节目的意 见
3、评判记录
即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 系统的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 数(次数)。以√做记号进行记录。
分析单元
类目
举样本例:一项研究中有10个类目,由A、B、C三个评判
员进行评判,其评判结果登记如下表: 案例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以研究对象在各类目项上的表现为因变量
1、内容抽样:确定总体 抽取样本
评判 3节 教育技术内容分析典型案例
评判员 1+(n-1)×平均相互同意度 项目 A 4、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4、信度分析
指分析两个以上评判员对相同类目判断结果的 一致性。内容分析的信度用R表示。
n•K R= 1+(n-1)K
K=
2M。
N1+N2
n×平均相互同意度 =1+(n-1)×平均相互同意度
其中M为两人意见一致的类目数, N1、N2分别为两个评判员所分析的总类目数。
内容分析法 - 内容分析法22页PPT

三、内容分析的过程(四)信度计算
三、内容分析的过程(五)定 性分析或统计描述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析。
三、内容分析的过程(一)抽样
第一步是资料来源的选择。即确定内容 抽样的范围。研究者必须首先确定哪个 范围的资料最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是内容样本的选择。具体可 采用日期抽样的方法,或者单元抽样的 方法。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目的和资 料的性质以及人力物力条件。
三、内容分析的过程(二)类目 和分析单元的确定
(三)同一资料来源。不同内容样本 的内容分析模式(A一X一A1一A2)
这种设计模式是分析同一资料来源的不 同内容样本的异同关系。这种模式也适 用于意向分析。
A代表同一对象同一资料来源,A1、A2 代表两方面不同的内容分析样本,X代 表分析类目。
二、内容分析的设计
(四)两个不同资料来源,相同分析类目 的内容分析模式(A-B-X)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二)同一来源而不同情景的内容分析模式 (A—X—S)
这种设计模式是比较同一资料来源的不
同情景的内容资料是否有差异。这种模式适
用于意向分析。A代表同一资料来源,X代表
相同分析类目,S代表对象在不同情景时所显
示的资料内容。
例如,若分析总结某优秀教师在运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经验。
二、内容分析的设计
部分应属于哪些类目的问题上意见一致,
第九讲-分层分析(XDL)

2021/4/9
6
概述-混杂与效应测量修饰(3)
表 19-1 职业接触粉尘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层 1 吸烟 接触粉尘 不接触
层 2 不吸烟 接触粉尘 不接触
合计(粗) 接触粉尘 不接触
发病人数
650
850
未发病人数 350 3150
总观察人年数 1000 4000
发病率(R) 0.650
0.213
17
概述-分层分析的基本步骤(1)
分层分析的前奏是先要判断某(些)因 子是否为混杂因子,然后从众多混杂因 子中选择必需调整控制的混杂因子,并 确定它们的分类。分层分析的基本步骤 是: 1、分层列表:将资料按混杂因子分层后 列表,然后分别计算各层的效应估计值。
2021/4/9
18
概述-分层分析的基本步骤(2)
Wi i层的效应估计值
总效应点值估计 i
Wi
i
这里的 Wi=1/(i 层的效应估计值的方差)。根据上述一般公式,总效 应点值估计有直接合并法,最大似然法和 M—H 法三种。根据资料 类型,样本大小,要求精度及效应测量指标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 方法进行合并,并有不同的公式。
2021/4/9
28
分析方法的选择
的值的变化而变化,这个第三变量称为效 应测量修饰因子。
2021/4/9
5
概述-混杂与效应测量修饰(2)
效应测量修饰被认为是效应的异质性,而没有 效应测量修饰被称为效应的同质性。
当效应测量修饰因子与暴露因子两者均对疾病 的发生有作用时,如果暴露组的发病率和非暴 露组的发病率之比在某可疑效应测量修饰因子 的各水平之间恒定,即不存在修饰作用,那么 它们的差则可能是不恒定的,即可能存在修饰 作用;如果比测量和差测量均不存在修饰作用, 那么在其他测量中一定存在修饰作用。反之亦 然。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它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情报研究,在情报战中成效显著。
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 介绍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取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
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
内容分析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
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第九章 内容分析法 优质课件

本章内容结构
内容分析法的 意义及其步骤
内容分析的 应用模式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 内容分析的步骤
特征分析 发展分析 比较分析
方法
类别
分析对象
内容处理
分析程序 结果表述
文献分析
内容分析
对某课题一系列文献的分析综合 对单个样本做技术性处理
鉴别评价文献内容,并做归类整 理
把内容分解为 分析单元, 断定单元所表现的客观事实。
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
预先制定分析类目,并按顺 序做系统评判记录.
对事实资料做出评述性说明
定量的统计描述
对于评判员B,C之间,第1、2和6三项 的意见不一致,共有7项意见一致 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同意度 为: KBC=2×7/(10+10)=0.70
假如只考虑A、B两人的评判信度, 则其信度为R: 2×0.90
R=———————— ≈0.95 1+[(2-1)×0.90]
假如同时考虑A、B、C三位评判员的 评判信度,则需要先算出三人的平 均相互同意度K:
表 9.2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报导分析类目
(三)评判记录 (四)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 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公式为:
n×K
R= ——————
1+(n-1) ×K
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指两个 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相互同意度K为:
古诗文阅读专题第九讲内容分析

第九讲文言文段·内容分析【知识梳理】一、文言文文段的内容分析。
【例题精析】一、阅读《射说》,然后答题。
(2001年上海卷)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
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
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
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
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求为不中,不可得也。
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
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
”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
作《射说》。
“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
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案:晋侯子婿驰射失败,客分析原因并愿用自己的骑射证明射而“有道”,但遭晋侯拒绝;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
解析:分析文章所叙之事,用概括的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用筛选的方法。
二、阅读《巢谷传》,然后答题。
(2002年上海卷)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巢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
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意义及其步骤内容分析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
内容分析法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
后来,美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报纸的内容,了解信息发展的倾向,随后,内容分析渐渐扩大到对各类语文传播,如报纸、电视、电影、广播、杂志、书刊、信件、演讲、传单、日记、谈话等等的分析,以及对各类非语文传播,如音乐、手势、姿势、地图、艺术作品等的分析,成为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资源以及学习者学习反应的反馈信息,这是掌握教育技术学本质与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1.明显的传播内容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任何形态、包括有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书籍、文件)、非文字记录形态(如广播、唱片、演讲录音、音乐)、影像记录形态(如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
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
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性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分析描述。
3.系统性这是指内容的判断、记录、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4.量化这是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如用次数分配、各种百分率或比例、相关系数等方式来描述。
由此可见,内容分析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
它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也是一种独立、完整的专门研究方法。
二、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但是它们具体的分析处理方法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可以把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区别用表9-1来说明。
三、内容分析的步骤内容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对一份内容资料进行分析以取得量化的结果;二是如何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选择系统化分析的模式,合理地把各种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并定量地说明研究的结果。
本节着重介绍把内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的步骤。
(一)内容抽样内容抽样就是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
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和它的特殊性。
完整性是指要包含所有有关的资料,特殊性就是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特定资料。
内容抽样通常要涉及到三种方式:1.来源抽样这是指对资料来源的取样,如选择怎样的报刊、杂志、教育电视节目、书本、演讲、学生作业等等。
2.日期抽样这是指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进行分析,例如要研究某一种教育理论的思想发展规律,需要对几十年有关刊物论著进行内容分析。
这就需要通过按日期抽样。
但在按日期抽样时,必须注意某种资料的周期性的特征。
如果以报纸为研究对象时,间隔抽样就必须避开七或它的倍数,假如以七为倍数。
则会使全部样本都集中在同一个“星期×”。
3.单元抽样即确定抽取资料的单元,可能是整份、一段、一篇、一页。
(二)类目与分析单元的决定内容分析工作,就是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
类目,即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通常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或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
为了保证内容分析工作的客观性,在设计确定分析类目时必须注意:类目必须是在进行内容分析判断之前预先制定,不能一边分析,一边适应性的修改补充。
类目的意义要有明确的限定范围,而且彼此不能重迭,避免出现对分析单元的判断既可放入这一栏目,又可放入另一栏目的现象。
分类方法要使每一个分析单元都能有归口处,不能出现有某些分析单元无处可放置的现象。
分析单元是指在判断分析时判定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时间间隔、文章段落、句子或字数,也可以是电视节目的镜头、场景等等。
例如,为了分析研究全国各省教育技术刊物2000年以来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报导动向,我们可把内容分析的类目表格设计如表9-2所示,其样本名称是期刊名称,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等,分析单元是指期刊的期号,并在项目栏中要记下篇数和总字数。
(三)评判记录内容分析的评判记录工作,就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
在评判时一般做法是:1.评判只能记录某类目的有或无、长或短、大或小等明显的客观的事实,必须避免使用主观的、价值性的词语,如好与坏、善与恶等来对内容作出判断。
2.对于相同内容类目的评判,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进行评判记录。
3.对于分析类目事实的出现频数,只需按分析单元,依顺序在有关类同栏中以“√”作记号进行记录。
4.对于具有评论成分的内容分析,通常对含赞扬性、肯定性的内容用“+”符号记录,对合批评性、或否定性的内容则用“-”符号记录。
(四)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
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
因此,信度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
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
内容分析的信度显然与参与内容分析的人数多少有关,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相互同意度K为: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
通常,进行内容分析都是由研究工作者本人作为内容分析的主要评判员,同时安排另外一人以上的其他人物作主力评判员,相互同意度是把每个评判员与主研究员进行比较确定。
例如一项研究中有十个类目,由A、B、C三个评判员进行评判,其评判结果登记如表9-3所示。
假定A为主评判员,评判员B、C均为助理评判员,我们可以按照表8-3给出的结果计算AB、AC和BC之间的相互同意度。
对于评判员A、B之间,除了第(2)项意见不一致外,其他9项都是意见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对于评判员A、C之间,第(1)和第(6)项的意见不一致,即共有8项意见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对于评判员B、C之间,第(1)、(2)和(6)三项的意见不一致,共有7项是意见一致的,因此他们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假如只考虑A、B两人的评判信度,则其信度为:假如同时考虑A、B、C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则需要先算出三人的平均相互同意度: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R为:经过信度分析后,根据经验,如果信度大于0.90,则可以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内容分析的步骤可归纳如图9-1所示。
第二节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作为内容分析的资料来源常有如下几种: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其他CD-ROM电子出版物;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电影或电视录像节目(电视教材);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况录像资料;各类学术、专题报告的录音、录像资料;各类教育法令、会议文献资料;各种教育期刊、报纸、论文、研究报告;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学生的练习、考试卷及其他有关学生响应反馈的信息资料。
我们可以按照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对上述有关的内容资料,作客观、系统的量化处理,取得量化的结果;然后把这些结果,按一定的模式加以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方面的研究用途。
其中较常用的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特征分析例如:通过对某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况录像的内容分析,研究他的教学风格特点,总结他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某些优秀教学电影、电视教材的内容分析,研究它们的编制特色、艺术风格;通过对某学者学术报告实况录像的内容分析,研究该学者的学术思想、意图和动机等等。
特征分析的基本模式如图9-2所示。
图中,A代表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资料来源,X代表对象在不同情境、不同场合时所显示的资料内容,Ax1、Ax2则分别代表在场合X1和场合X2时的资料样本。
Y则表示类目项,即为测量变量。
二、发展分析例如,通过对某个学者或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所作学术报告的录音、录像资料的内容分析,可以研究该学术流派或某个学者的学术思想发展过程。
又例如,某幼儿师范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对每一位新生要求按规定进行一段语文朗读和舞蹈动作的表演,学校把它进行5-10分钟的录像,把所得录像资料按编号归类整理。
以后每一学年均按同类型的要求作表演录像,直到毕业。
以后,教师可以把语文朗读和舞蹈动作的基本技巧分成若干类目,通过对这些录像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我们便可以分析研究学生在三年学习中的变化发展情况。
发展分析的基本模式如图9-3所示。
图中,A代表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资料来源;t表示在不同时期所显示的资料内容;At1、At2分别代表在时期t1和时期t2的样本资料;Y则代表类目项,即测量变量。
三、比较分析例如: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电视节目设计思想和制作技巧上的异同;比较软件公司或学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思想和制作技巧上的异同;比较两个学术流派学术观点的异同;比较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差异;比较反映同一学科内容,不同形式音像教材的差别等等;比较分析的基本模式如图9-4所示。
图9-4 比较分析的模式图中A、B代表不同对象的资料来源,它们的样本用XA和XB表示;Y则代表类目项,即测量变量。
在比较分析中,尽管分析对象不同,但分析类目Y只有一个,即在共同的测量标准下才能作出有效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