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史资料

心理学史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哲学家的思考到现代科学实验的发展,心理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变迁与进步。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思想演变。
古希腊与古代心理学古希腊哲学家对心灵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广泛研究。
柏拉图在其对话录《理想国》中提出了灵魂的三部分构成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意志”和“欲望”部分。
亚里士多德则对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将心灵和生理相结合,提出人类心理活动的分类和原因。
古代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精神本质和行为模式。
文艺复兴与心理学启蒙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对心灵和心理活动的探讨进入了新阶段。
启蒙运动时期,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而独立发展。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强调思维作为认识和存在的基础。
霍布斯和洛克则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与行为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逐渐兴起。
威廉·詹姆斯和海德维格等学者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心理学开始关注可测量的行为现象,如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当代心理学的多元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时期。
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不同分支纷纷兴起。
认知心理学走入前台,强调人类思维和智力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
临床心理学则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治疗。
结语心理学历经古代哲学家的思考,文艺复兴的启发,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当代多元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多元的学科体系。
未来,心理学将继续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奥秘,并为人类健康、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现在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点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亚力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哲学思想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的心理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
受近代哲学思潮对心理学的影响最大的是17到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
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若那笛卡尔迪卡尔有两个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他提出了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
第二,他把统一完整的心理与人体分开而陷入二元论的错误,但是笛卡尔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当时对动物和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研究。
它的反射的概念等思想对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前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
洛克坚决反对底卡尔的天赋观念,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同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18到19世纪形成的联想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米尔约翰.米尔,贝恩等。
它们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系列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第二点,生物学和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唉,现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弟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差别。
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兹永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
科学心理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心理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科学心理学是指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心理学的应用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介绍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形成。
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心理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心理学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收集、分析和解释心理学数据,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社会行为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觉;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生命周期内的心理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四、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医学、工业组织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学习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临床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为心理治疗提供指导;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和组织行为,为企业管理提供改进方案。
通过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而言,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心理学的应用。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将继续推动人类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既涵盖人类的基本心理过程,如感知、思考、情感,也包含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领域。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1.心理学的起源:古代哲学思想最早的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
阿里斯多德是最早探讨人类思维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人类思想是由感官和经验形成的。
而柏拉图则认为思想是来自于人类灵魂。
在东方,印度的《吠陀经》就提到了人类的思想与内在力量的联系。
2.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初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心理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领域渐渐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旧约翰是最早研究心理学的人之一,他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心理学的研究。
并且成立了第一家心理学实验室。
同时,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有名的思想。
3.心理学的分支领域:20世纪初20世纪初,心理学逐渐分化为多个领域。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神经科学等。
这些领域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思维过程。
比如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塑造的,他们偏爱实验的方法,以量化的数据为主。
而认知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类的注意力、记忆、推理等高级心理过程,使用计算机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4.心理治疗的发展:现代心理治疗是指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问题的方法。
现代市场上有很多种类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
这些方法关注于人的经验,情感和行为,透彻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和个性,并帮助这个人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
总结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它提供了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和思维的新线索。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人类心理特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同时,我们将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追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人。
然而,直到19世纪末期,心理学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文将通过回顾心理学的历史,并讨论其发展趋势,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变革。
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1 古代心理学在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开始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研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感知、记忆和学习的理论,并将它们与行为联系起来。
然而,古代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上,没有进行实验研究。
1.2 近代心理学的起源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心理学开始走向实验研究的道路。
威廉·沃尔顿是第一个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家。
他运用实验手段研究感知和知觉的问题,开创了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先河。
1.3 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19世纪末期,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威廉·詹姆斯被誉为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心理学导论》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同时,德国的威廉·蒂奇纳也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倡导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来进行研究。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流派2.1 结构主义心理学早期的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结构,将心理现象视为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结构。
德国的威廉·蒂奇纳和爱德华·布兰特等人代表了结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2.2 功能主义心理学在功能主义心理学中,关注的是人类心理现象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其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是功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强调心理现象对适应环境的作用。
2.3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应当以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主张精确的实验和观察。
伊凡·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和约翰·华森的小白鼠实验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经典例子。
2.4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的研究,它试图揭示思维、记忆和决策等高级心理功能的本质。
心理学发展历史

心理学发展历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思维、情感、意识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心理学在古希腊时期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和讨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思考是在不断提问和追问中发展的,而柏拉图则将尽力追求真理的智者称为哲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知觉、记忆、学习等概念,并将它们与世界观联系起来。
二、近代心理学的起源17世纪到18世纪,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大脑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这是后来所说的经验主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卡尔则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身体是相互独立的。
三、心理学的分支和实验心理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正式分化为不同的分支,并出现了实验心理学这一重要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维尔特和其学生提出了结构主义心理学,试图通过分析人的意识和感知来研究心理活动。
而美国的詹姆斯则提出了功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功能和适应。
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德国的威廉·温德特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领域,他通过实验研究来了解人的感知和知觉。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行为主义者主张研究行为,而不是心理过程。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华生通过研究婴儿的条件反射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斯金纳则将实验室中动物的观察和操纵扩展到人类的行为研究中。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兴起,与行为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是研究的重点。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斯韦尔·马尔托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并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的价值。
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日益增加,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广泛研究人类经验和行为的学科。
而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亦是值得探究的。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起源,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介绍。
一、心理学的起源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源自哲学,心理学也不例外。
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探讨过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本质。
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环境限制了思考和实验的能力,因此这种探究大多基于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
直到在19世纪,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德国的威廉·温德特和美国的威廉·詹姆士是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将心理学定义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二、心理学的发展与分支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开始走向多元化。
根据研究方向和方法,心理学被分为多种分支,比如: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这些分支学科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内在体验、认知过程和普遍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
实验心理学,以实验方法探究人类成长、学习和感知的个人差异,研究主题涉及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和个体差异等。
而临床心理学则是基于医学和心理学的合作,为人们解决情感和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精神障碍等。
除了各种分支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的方法的不断革新,也推动了它的不断壮大。
心理学测试、心理学介入和实验设计的完善,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科学普遍,并且很好地发挥了应用的作用。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多元化和应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心理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如:医学、法律、商业等。
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迫切性。
另一个趋势是融合和互动。
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脑科学等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这种融合引发新的问题,如:意识、人格、人工智能等等。
结论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的发展演变从哲学到实验方法,从单一研究方向渐渐分化成多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历史发展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历史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广义:指研究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
狭义:指研究学校情景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作用)1、理论方面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2、实践方面第一,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第二,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但他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在苏联,20世纪30年代,主要工作集中于理论观点的探讨。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
在中国,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编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这一时期我国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
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
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
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二)心理学思想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
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
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
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
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
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R.Gockel)开始用“心理学”来标明自己的著作,从那以后,有关心理学的著作、派别逐渐问世。
然而,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研究成果多带经验描述性质。
因而心理学还不能称其为科学。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创办了刊登心理学实验成果的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
冯特此举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当心理学采用了实验方法之后,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就从对心理、行为的现象的描述,深入到了因果关系的揭露。
而心理学一旦能够揭露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心理活动的规律,那么它就获得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权利。
于是,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从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四)心理学的发展科学心理学虽然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一批学者的努力,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发展之快、成果之丰富是其他学科难以相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派不断涌现反映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各个学派的出现和演变。
自19世纪末,由于实验方法的广泛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不断提出,围绕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展开的争论,到20世纪30年代终于形成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等学派(参见本章阅读材料)。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派林立、理论纷纭的局面演变为学派减少,呈现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势态,这也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2.队伍逐渐壮大心理学刚从哲学领域独立出来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很少,仅限于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
但在1980年出版的《国际心理学名录》中,已有来自当代100多个国家的10000名有名望的心理学家被收录进来。
在世界上有关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期刊已达1300份,每年发表30000篇心理学文献。
仅就美国来看,全美3000所大学几乎全都开设心理学课程,每年培养心理学博士生3000多人,主修和选修心理学的人数已超出300万。
我国从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各种心理学书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国各师范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还设立了心理学系,培养出一届又一届本科生、硕土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国家教育部还在杭州大学(现已与浙江大学合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和文科基地。
我国的心理学正在为培养一流的专家、为提高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为治疗心理疾病、为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以及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3.体系日趋完善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有较强的渗透性。
这里所说的渗透性是指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在这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显露出巨大的实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知识十分重要,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工商业领域,对工程设计、人机关系、组织管理、产品营销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人类健康领域,心理学的知识越来越发挥它特有的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已被人们广泛采纳与接受。
心理学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生产劳动和卫生保健范围,在军事、司法、文学艺术、体育、航空等领域中都有用武之地。
由于心理学渗入到各个实践领域中,服务于社会,这就大大加快了心理学的步伐,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据统计,心理学现已有近百个分支学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域。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其中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
人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心理活动,是大家最熟悉的,无论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娱乐、休息中,每个人都会有种种心理活动产生。
正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我们才能进行各种活动,实现活动的目的。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心理活动是我们第一个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现实。
但是,心理又是宇宙间最复杂而又最奥妙的现象之一,恩格斯曾把它誉为“物质的最高的精华”。
心理现象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把它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例如,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来到户外锻炼,当微风拂面时,你会感到凉爽;阳光照在身上又感觉很温暖;此时空气中不时送来阵阵清香;环顾四周看到五颜六色的东西,还可听到各种声音……凉爽、清香、五颜六色、各种声音都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眼、耳、鼻、舌、身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
感觉是人最简单的认识活动,但却是我们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感觉所提供的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当你进一步感觉到周围事物的意义时,辨认出风的凉爽、空气中花草的清香、鸟的鸣唱、汽车的轰鸣声等,这时你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转化为对事物整体的知觉。
当你回到家中,户外感受到的一切还会“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
记忆是人在头脑中保留对以前感知过的对象或现象的映像。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和言行,了解其内心世界;人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化石的研究,进而推知远古时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景,这是凭借思维实现的,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人不仅能再现亲身经历过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想象。
通过想象,我们不仅能设计未来发展的宏图,也可以在头脑中重构几千年前人类生活的图景,还可以进行文学艺术上美的创造。
总之,以上提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属于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就是人脑接受、储存、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
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体验。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总是要对之采取一定的态度,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如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失去亲人的悲伤,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等等。
据说,1824年5月,贝多芬的《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当这两首充满爱国之情的交响曲演奏一结束,全场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巨大的成功、震撼人心的场面,使贝多芬激动得不省人事。
这种强烈的激情就是情感的体现。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不仅要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处理它并改造它。
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才能实现预定目标。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要迎着困难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要启动人的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因为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识中起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