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般把心理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与与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表现的重要方面。
包括:认识过程:接收、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决不会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总要对它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产生某种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人们不仅在不断认识世界,产生情感体验,而且还要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拟定实践计划、作出决定、执行决定以及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意志过程。
三者关系:一是人的情感和意志总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所谓“知之深,爱之切”(一见钟情)。
二是人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识中起着过渡和动力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只有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积极地认识客观事物。
个性心理:它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决定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积极性。
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如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灵活;有的人记忆敏捷,有的人迟缓。
这是能力上的差别。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心理学的萌芽: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大约有2400多年的历史,最早阐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那时心理学还属于哲学范畴,研究心理学的都是哲学家和医生,所用的方法与哲学一样都是思辩的方法;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百年的事情。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的发展:1.学派不断涌现2.队伍逐渐壮大3.体系日趋完善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心理学

1心理学:普通(或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即知、情、意)统称为心理过程。
3.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都具有一些不学而能,生来就会的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
巴普洛夫4.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5.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都叫感觉。
6.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不仅产生感觉,而且还会引起知觉,即在人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或事物间简单关系的反映。
7感觉阈限:心理学上,把刺激物的大小,用感觉阈限(即刺激阈限)来表示;8感受性:把主观感觉能力,用感受性来表示。
9绝对感觉阈限:那些刚刚引起主观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10绝对感受性: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11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我们产生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受阈限,12差别感受性:而把这种感受与区别最小差别量(即最小变化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13观察: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14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见过的,听过的,嗅过的,尝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对象以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里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和回忆出来,这都是记忆现象)15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与记住事物的过程,也是信息输入与编码的过程。
这是记忆的开端环节,是人们反复认识某一对象,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
例如,人们认识字词(中文或外文)、认人、认事物等刚开始的认识活动就是识记过程。
16遗忘:保持的反面是遗忘。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学的含义1.世界上存在两种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外显行为(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内显行为(内部心理过程)。
4.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㈠.心理: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
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人格⒈情感过程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也具有密切联系。
⑴认知过程(最基本):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始于感觉(直接认识)和知觉(感觉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其中知识经验起着重要作用)。
●记忆: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接受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⑵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⑶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发动和制止。
⑴心理动力: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引起活动的基本原因)、动机(心理动力)、兴趣(对事物认识的倾向)、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儿童——兴趣青少年——理想青年后期和成年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它制约着心理活动的性质和变化,并且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最高的调节作用。
⑵心理特征: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你知道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有趣啦。
它主要研究人呢,就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这个宝藏里的各种宝贝。
比如说,人的感觉和知觉,这就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小窗户。
像你看到一朵漂亮的花,闻到它的香味,这就是感觉在工作啦。
而知觉呢,就是把这些感觉综合起来,让你知道这是一朵完整的花,还能判断出它大概是什么品种呢。
还有人的情绪,这可太有意思啦。
有时候我们莫名其妙就高兴起来,有时候又会突然很沮丧。
心理学就想搞清楚这些情绪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能控制住,有时候却像洪水一样泛滥。
像你在得到一份惊喜礼物的时候,那种开心是从心底冒出来的,这背后就有很多心理学的原理哦。
人的个性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有的人很外向,像个小太阳到处散发活力;有的人很内向,就像个安静的小角落。
心理学就想知道是什么让大家有不同的个性,是天生的呢,还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呢?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那心理学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好玩的东西呢?其中一种是观察法。
就像一个小侦探一样,偷偷观察人们的行为。
比如说在幼儿园里,心理学家可能会观察小朋友们玩耍,看他们是怎么互动的,谁比较有领导力,谁比较害羞。
不过这种观察也有局限性啦,有时候被观察的人知道有人在看,就会变得不自然。
实验法也很常用呢。
就像做一个小游戏一样。
比如想知道某种药物对人的记忆力有没有影响,就会找两组人,一组吃这个药,一组不吃,然后让他们做一些记忆测试,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但是实验法也得小心,要控制好各种变量,不然结果可能就不准确啦。
还有调查法。
就像做问卷调查或者访谈。
比如想知道大家对某个新政策的看法,就可以去问很多人。
不过有时候大家可能不会说实话,或者对问题的理解不一样,这也会给调查结果带来麻烦呢。
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这个神秘的小宇宙。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对象:心理现象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整体性; 等级结构性; 动态性。
3、实践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6、伦理性原则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因果研究2、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四、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都是对各种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里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
3、人的心理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的发展和意识起源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五、感觉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视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六、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时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或称绝对阈的下限)。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E=1/R(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差别阈限。
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七、知觉及其特征(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二)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三)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特别是人的思维、感觉、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
心理学中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以涵盖个体心理、社会心理、发展心理、认知心理、人格心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体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动机等各个方面。
个体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个体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认知和情感的运作机制,为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
其次,心理学也研究人类的社会心理,即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社会心理研究关注集体心理现象、人际互动、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等方面。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可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合作,揭示社会心理的规律,并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
此外,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发展心理,即人类心理随着年龄和成长而发生的变化。
发展心理研究关注人的心理、情感和认知等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通过发展心理研究,可以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并为幼儿教育、青少年问题等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人类的认知心理,即人类对于信息处理、学习、记忆和思考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认知心理研究关注人的信息处理、决策、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通过研究认知心理,可以揭示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为认知心理的相关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心理学还研究人类的人格心理,即人的性格、特征和个性的研究。
人格心理研究关注个体的人格特点、性格特质、个性发展等方面,通过研究人格心理,可以了解人的个性差异、人格发展规律,并为人格心理的评估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总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个体的心理现象,也包括社会心理、发展心理、认知心理和人格心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研究,心理学可以揭示人类心理的本质和规律,并为人类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帮助。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影响因素:肌肉线索——调节、辐合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
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4、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形式——时间的分辨;时间的确认;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的预测。
(2)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于计时工具。
1、被试——主试
2、变量——刺激变量
机体变量
反应变量
3、抽样——样本
4、信度与效度
可信性与准确性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观察法
公开式观察法
描述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
2、调查法——问卷法
访谈法
3、实验法:注意实验对象的选择与分配
第二章:认知理论
一、认知过程概述
(一)概念: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2)缺点
A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二、动机理论
(一)动机的概述
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引起、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性。
2、动机的作用:激发;指向;维持;强度——解释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2、大脑中要储备与原型相关的知识经验。
3、得出的结论必须超出原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趋向性——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现象根据概念即可得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现象心智过程――言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个体心理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自我心理心理过程1、心智过程:就是指感觉输出受切换、简约、加工、储存、抽取和采用的全部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
2、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人的须要为基础的。
3、意志过程: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想象:1、要有原型的存在。
2、大脑中要储备与原型有关的科学知识经验。
3、得出结论的结论必须远远超过原型。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趋向性――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
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自我心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二、心理的实质广义:专指人和其他动物的心理,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狭义:专指人的心理,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就是脑的机能1、脑是心理的器官(1)物种演化的证明。
(2)脑受损的证明。
2、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方式来说,都就是脑的散射活动,其环节存有:已经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就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
2、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基础。
如:野生儿。
(三)人的心理就是积极主动、无声的充分反映1、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与选择性。
2、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
3、人能调节自己的反应活动。
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1、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1)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2)笛卡尔:身体的一切活动都就是由生而具备理性的心所掌控的――理性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有两千五百多门学科,其中,心理学居于中心位置。
在众多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心理学是最显要的一门。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写出了《心灵论》一书。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孟轲及荀子等人,对人的心理现象也有不少的论述。
但是,心理学真正成为
一门独立的科学,则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一、什么是心理学
一个正常的人,不管是在清醒状态,还是处于睡梦之中,不管是从事社会实践,还是自发的本能活动,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现象。
应该说,心理现象是人们最熟悉、体验最多的现象。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灵魂”(psy che)和学问(logos)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之学”。
“灵魂”是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
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应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供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辨的方式,而逐步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拔的科学依据,心理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而心理学则是本世纪的带头科学。
可见,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也是这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现象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等过程。
我们看到一种颜色,听到一种声音,尝到一种味道,闻到一种气味,摸到事物表面的光滑程度或温度等,都是属于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感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我们能够辨认出这是盛开的牡丹花,那是歌唱的百灵鸟;这是鲜红的苹果,那是崭新的书桌等,就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可以统称为感知觉。
感知过的事物能够以经验的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认或回忆起它的形象和特征。
例如,人们游览了杭州西湖,其美丽的景色就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叫做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地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的脉搏、体温、舌苔等的变化,可以推断其体内的疾患;教师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和言行,可以了解其内心思想变化,这些都是思维。
人在头脑中不仅能够再现过去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
例如,文学艺术家塑造典型形象,我们在头脑中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情景的勾画等,这类心理活动的过程叫做想像。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都是属于人的认识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呆板的、冷漠的,而总是对它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渗透着一种感情色彩。
例如,我们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为取得的成绩而喜悦等,这些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态度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它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够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
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总是主动地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树立信心,坚持不懈地去战胜。
困难和挫折,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人凭借意志的力量,支持、保护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反对,摒弃自己所厌恶的事物,积极主动地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所以,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一般说来,认识过程是情感、意志过程的基础。
没有认识,人的情感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只有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
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一个对教育事业有深厚感情,并具有坚强意志力的教师,必然会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刻认识教育和教学规律,从而出色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的共性,但心理过程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时,由于社会生活环境教
育、先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又会表现出特殊性、差异性,并逐步形成人的心理的个性。
个
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
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个性倾向性的成分中,需要是基础,它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信念、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
总
之,个性倾向性作为个性的潜在力量,使人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具体表现。
个性心理特征体现
着人的心理的鲜明的差异性。
例如,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
擅长绘画,有的人有音乐天赋,这些都是能力方面的差异。
有的人外向、有的内向;有的人
性情暴躁,有的人则安静沉着,这是气质方面的差异。
有的人踏实勤恳,有的人敷衍懒惰;
有的人自私虚伪,有的人大方真诚,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
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非常紧密。
首先,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总具有个人的特点,也就是说,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
其次,个性心理要通过人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并制约着心理过程的发展。
正是因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融会,相互制约,
才形成一个人完整的心理面貌。
需要指出,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做注意,它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属性。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方面,其具体结构参见下列图式: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情感过程注意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应用也十分广泛。
今天,在普通心理学这个主干的基础上,已经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分支,例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形成了一个分支繁茂的心理科学结构体系。
三、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
而学生要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品德,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像、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才可能实现。
心理学研究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规律,研究情感、意志的特点和培养规律,研究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这些对教师确定教育、教学的原则和内容,选择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知识是教育理论的科学基础。
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这已被中外教育的历史经验所证明。
因此,师范生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