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刘利强;曾庆鑫
【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5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体检中心高血压患者33例及健康对照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33例,有颈动脉斑块者20例,无颈动脉斑块者13例;健康对照组30例,有颈动脉斑块者5例,无颈动脉斑块者25例.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最高,其次为有高血压无斑块组,再次为无高血压有斑块组,无高血压无斑块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有关.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刘利强;曾庆鑫
【作者单位】包钢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包钢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J], 张云红
2.4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醛固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J], 邢卫红;李南方;张菊红;蒋文;欧阳玮琎;成秋艳;张玉洁;李变
3.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J], 危小军;廖伟;谢东阳;钟一鸣;谢东明
4.新疆地区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J], 时庆平;王玲;王红;张颖;欧阳菊艳;陈红丽
5.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关系研究 [J], 刘利强;宋爱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潘巍巍;江珊【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07(005)012【摘要】已有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认为其是一种特殊的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C—reactive Drotein,CRP)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记物之一,它的变化与AS、原发性高血压(EH)、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尤其是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技术得到应用,可准确测定低浓度CRP(0.15~10mg/L),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被认为是未来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
【总页数】4页(P940-943)【作者】潘巍巍;江珊【作者单位】121001,锦州市,辽宁医学院;锦州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相关文献】1.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在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J], 周心怡;许艳红;向兰花;全姗姗;李芳(综述);刘协红(审校)2.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J], 林琳;刘明开;佟凤芝;黄敏3.瑞舒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J], 熊维4.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非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 [J], 黄翠芳;操龙斌;曾庆洋;王爱兰;冼洁能;和仕进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王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魏传中;罗昌雄【摘要】目的临床实践分析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评估粥样硬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性选取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中的SAP病例UA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但UAP、AMI病例的UA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例的hs-CRP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证实,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在冠心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Objective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serum uric aci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value in assessing the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5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level indicators SAP UA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the UAP, UA index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AMI cases; study group of patients hs-CRP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dex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study confirmed that serum uric aci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extent relevant, all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ifca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07)015【总页数】1页(P18)【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清尿素;超敏C反应蛋白【作者】魏传中;罗昌雄【作者单位】434000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434000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冠心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1]。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薛源; 于利群; 芦燕铃; 胡荣【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1(014)012【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选择120例高脂血症患者(病例组)与1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CRP水平,分析超声检测结果与血清CRP水平的关系。
结果病例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颈动脉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血清CRP水平均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RP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说明CRP水平联合血脂LDL-C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
因此,调节血脂、降低血清CRP水平是防治高脂血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页数】3页(P1284-1286)【作者】薛源; 于利群; 芦燕铃; 胡荣【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9.21【相关文献】1.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 [J], 张红岩;刘赞朝;何素彦2.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分析 [J], 费敏;柴常运3.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J], 贺淑静4.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 谭学新;林国聪5.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影响辛伐他汀降脂效果的研究 [J], 占宏静;林月彦;李雪花;马超;汤思明;陈殷华;李青;李梅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93±4. 3 88 ±5 . 8 79 ±6 . 2
# △
≥1. 2
注: 与≤0. 9 mm 者比较, # P < 0. 05, △P < 0. 01; 与1. 0 ~
1 . 2mm 者比较, 3 P < 0. 05
2. 1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 P hilip sSD 800 型彩 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7. 5M H Z 线阵式探头 , 由专人操作。 患者平卧静息状态下于双侧颈总动脉至 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近侧 1cm 处测量 , 观察血管 走向、 管径内径、 管壁厚度有无斑块。正常的颈动脉壁 呈典型的 “双线征” , 即两线之间的距离即为颈动脉内 膜中层厚度 ( I M T )。取 3 次 I M T 的平均值为颈总动脉 M T 厚 度 值, 1. 0~ 1. 2mm 为内 膜 中层 增厚 , ≥ 1. I 2m m 为粥样斑块形成。 半定量估计颈内动脉斑块的范 围 及严重程度 , 无斑块为 0 级, 单侧斑块≤2mm , 为 1 级, 单侧斑块> 2mm 或两侧均有斑块且其中至少一侧 斑块≤2mm , 为 2 级 , 双侧斑块均> 2m m 为 3 级。 2 . 2 炎症指标的测定: 常 规空 腹采 血 4m l, 分离 血清 , 血清 CR P 测定用免疫比浊度法 ( 试剂盒由上海
3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
2 高血压分级与颈总动脉 I M T、 CR P 的关系 , 见 表 2。 表 2 高血压分级与颈总动脉 I M T、 CR P 的关系 (θ x ± s)
高血压分级
1级 2级 3级 n 44 39 37 CR P ( m g� L) 0 . 70 ±0. 23 1. 01 ±0 . 25 1. 85±0. 50#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免疫比浊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4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清hsCRP,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
结果死组斑块检出率61.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59.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0%,正常对照组硬斑检出率66.7%高于脑梗死组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以有软斑者血清hsCRP 增高最显著。
结论hsCRP作为炎性指标其水平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脑梗塞 C反应蛋白质动脉粥样硬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高。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要原因,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1]。
C反应蛋白(C 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是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对斑块形成、破裂起到关键作用。
本研究通过检测65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RP(h s CRP)水平,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49例,女性16例,年龄47~85岁,平均65.8岁,发病后24h内入院。
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 T及M R I检查证实。
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4例,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45~82岁,平均62.4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发病4周内有手术和创伤史、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外周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疾病。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内中膜 厚度(MT 、 I ) 颈动脉斑块 指数( I 之 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 并颈 动脉 粥样硬 化 的高血 压病患 者血 清 C P显 P) R 著 高于无颈动脉 粥样硬 化患者[ 52 ( .5±5 6 )mgLV 33 2 0 )m / , < . 1 。( .9 / S( .6± . 7 g L P 0 0 ] 颈动脉斑块组患 者血 清 C P显著高于颈动脉 内中膜 正常者[ 6 3 5 1 ) g LV 3 3 2 0 ) g L P < . 1 ; 斑块指数( I2级 、 R ( .7± . 5 m / S( . 6± .7 m / , 0 0 ]③ P) 3
Rea i n  ̄ p b t e e u —r a t e p o en lv la d c r t t e o ce o i l to s e we n s r m C e c v r ti e e n a o d a h r s lr ss i i i a e t t s e t l y e t n i n n p t n s wi e s n a p r e so i h i h
me s r d i n u d e n i h yp t n sw t s e t y e e so .A l rDo p e ta o n y tm su e n a u n o e h n r d a d eg t a e t i e s ni h p r n i n e i h l a t Coo p lrUl s u d s se at: bet e T vsgt ter a osi b tensrm C—rat epoe ( R )l e a dcr i a e- bt c O jc v : o net ae h lt nh e e e r i i i ei p w u eci r i C P e l n a t t r v tn v od h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观察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各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结果:各组的血尿酸及超敏 C反应蛋白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关键词】高血动脉粥样硬化血尿酸超敏C 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损害全身大、中动脉内膜的慢性疾病,最初是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增厚,内膜粗糙,继而斑块形成,管腔狭窄。
病变的严重程度受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影响[1]。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尿酸(BUA)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
C反应蛋白(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它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颈动脉IMT可作为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颈动脉IMT增厚是一种反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能作为心血管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及血压(BP)、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BUA、超敏CRP的检测,研究BUA、超敏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2]。
1 对象与方法1.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2004年6月~2006年12月住院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150例,男83例,女67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u i es it Crat epo i( sC P n eu r c ( U e m hg sniv y eci rt n h— R )a ds m ui ai S A)w r t t .C rt r r r 【 h t i v e r c d ee e e s d aoi at y d e
・
26 ・
中 国 实 用 医刊 2 1 0 2年 5月 第 3 9卷第 9期
C ieeJ u n l fP at a Me in hn s o ra r ci l dc eMa.0 2 o.9 N . o c i y2 1 .V 13 . o9
无 症 状 高 尿 酸 血 症 患者 血 清 超 敏 C 反 应 蛋 白水 平 与 一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相高尿酸血症( U ) H M 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 白(s R ) 一 h— P 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 C
关性。方法 测定7 例 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 U 3 H M组 ) 4 和 2例 男性健 康体 检者( 对照组 ) 的血清 h— R s P水平和 c
it — da tik es I ni me i hc n s ( MT).a n iao fatr s lrss ma n idc tro rei ceo i ,wa au e i l ao n ses o sme s rd w t ut su d as s. h r
me ti h wo g o ps i r n te t r u .The r lto s i ewe n s r m — e ai n h p b t e e u hsCRP a d c r t re y I sa ay e . n a o i a t r MT wa n l z d d Re uls T c a lv lo s CRP n r a e in fc nl n HUM ain s c mp r d wi h ti o s t he s r m e e fh i c e s d sg i a t i i y p te t o a e t t a n c n. h
颈动脉 内膜 一中层厚度(M ) I T 。分析无症状 H M患者血清 h— R U s P与颈动脉 I C MT的相关性 。结果 H M组血清 h— U s c P水平较对照组增高, R 颈动脉 I T明显增厚 , 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 I MT呈正相关, 相关 系数
r 03 1( <0 0 ) 为 .8 P . 1 。结论 无症状 H M 患者血清 h—R U sC P水平升高, 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 I T呈正相 关。 M
t l.T eS e e wa eae i MT p s iey( r s h UA lv l srltdw t I o iv l r=0 3 1 P <0 0 ) o h t .8 , . 1 .Co cu iI T es rm n ls I O S h et l
h . RP lv li sg i c n l lv td i ain s w t s C e e s i nf a t ee a e n p t t i HUM n UA i p st ey c rea e t MT. i y e h a d S S o i v l o r ltd wi I i h
【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 颈动脉 内 中层厚度 ; 膜一 高尿酸血症; 超敏 c反应蛋 白 一
Rea o s i e we n lv l fh g e st i r a t e p o en a d c r t r e i s l r s n h p — l t n h p b t e e i h s n i v t C e c i r t i n a o i a t ro ce o i i y e i e o i y v d s
【 e od 】 Ati c r i; a t e t a ei t cns; ye r e i; i n K yw rs r r s e s Cr i a r ii — d i es H pr i ma Hg s — eo los od r y n m m a h k t uc h e
r r e aw to t 0 t y tms u i mi i u u mpo c h g s o iw , i u44 5 , hn fXu u Xu 5 30 C ia w
A
一 n D p r etfC ri oy te e l’ H si l y . eat n ado g ,h o e S o t a m o l P p pa
【 bt c】 O j t e os d e e tn i bten eeoh hs sit Cr cv p tn A s at r bei T uyh li s p e e vlf i ni i ate r e cv t t ra o h w l g e t y e i o i v
c ii a aa w r b an d f m 3 c s so l c ld t e e o ti e r 7 a e f n o HUM t o tg u y tms a d4 a e fh a ty c n rl . wi u o ts mp o 。 n 2 c s so e l o t s h h o
a dcrt r r sl oi i yeui mi( U n ao da e oce s h prr e a H M)wto t o t y po s Me o s Bodsm l n i t i r sn c i u gu sm tm . t d l a pe a d h h 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