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精简版)
疟疾

南方山区:
微小按蚊
丘陵地区:
窄卵按蚊
海南山林地区: 巴拉巴按蚊
.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与IgG 各型疟原虫之间无交叉免疫 反复多次感染,带虫免疫
流行特征:
热带>亚热带>温带 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最严重 季节多以夏秋季较多。
.
.
.
发病机制
寒战、高热继之大汗
侵犯红细胞
任何红细胞 幼稚红细胞 衰老红细胞
症状
重 中 轻
贫血
重 中 轻
.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间日疟、卵形疟14天, 三日疟30天, 恶性疟12天
.
典型临床表现(间日疟)
寒战期(10-45分钟)
全身颤抖,皮肤鸡皮样,发绀,青紫,脉速, 头疼,乏力,腹部不适,棉被不能缓解
发热期(2-6小时)
无前驱症状 周期48h 发冷期不明显 发热不高 多无脾大、贫血轻
.
典型临床表现(恶性疟)
前驱明显 周期24-48h,不规律 发冷期多无寒战 发热型不规则 头痛、呕吐明显 脾大、贫血明显 常发生脑损害
.
凶险发作临床表现
脑型:畏寒2-5d,头剧痛,呕吐,烦躁, 谵忘,昏迷,抽搐。体检脑炎体征。化 验贫血,白细胞高,尿红白管蛋。死于 呼吸循环衰竭。
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同时,伴随诱生多 种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入血
周期性发作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周期决定
脑型疟疾
受感染红细胞粘附脑毛细血管内皮并聚集, 局部阻塞,组织缺氧变性坏死(头痛);低 血糖
黑尿热
红细胞大量破坏,高血红蛋白血症,伯氨喹
诱发溶血
.
发病机制
种类
疟疾(Malaria)简介

疟疾(Malaria)简介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通过按蚊属(Anopheles spp.)的部分按蚊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
世界范围内,仅是呈现临床症状的患者病例每年就在3亿到5亿之间,这其中大部分为儿童。
儿童,孕妇,旅游者和各地的新移民对本地流行的疟原虫免疫力较差,故是易患疟疾的高危人群。
疟疾主要的流行地区是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南美北部的热带地区,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
就中国而言,疟疾主要的流行地带为华中华南的丛林多山地区,但疫情远较非洲为轻。
疟疾作为全球最普遍、最严重的热带疾病之一,大多都发生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
在非洲,疟疾每30秒就杀死一名儿童,这比任何其他疾病造成的非洲儿童死亡人数都要多。
得了疟疾而幸存下来的儿童往往会大脑受损或是瘫痪,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全球有超过41%的人口都有感染疟疾的风险,并且由于不断恶化的卫生系统、不断增长的药品和杀虫剂的抗性、气候变化以及战争,这个比例每年还在不断提高。
非洲疟疾日:2000年4月25日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的非洲首脑会议达成了《关于在非洲遏制疟疾的阿布贾宣言》,《宣言》重申了非洲各国联合打击疟疾疫情。
联合国把这天定为“非洲疟疾日”。
【精】疟疾

四、病因病机
『病因』
主要是感受“疟邪”。引起瘴疟者为瘴毒或瘴气, 血涂片或骨髓片查获疟原虫为确诊依据。
主症: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
岭南(今广东)多见。 引起瘴疟者为瘴毒或瘴气,岭南(今广东)多见。
疟母:为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之痞块(慢性疟疾肿大的脾脏,治疗后不缩小,遇暴力易破裂;
➢ 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 正相搏,常有寒战发热,但病为邪壅膀胱,气 化不利,有小便频、急、滴沥刺痛等表现。
➢ 3.寒疟、温疟与瘴疟:寒盛,寒重热轻,或但
寒不热者为寒疟;热盛,热多寒少,或但热不
寒者为温疟;热盛寒微或寒盛热微,神志昏迷
者为瘴疟,或为热瘴,或为冷瘴。
基本原则----祛邪截疟。
因此病理性 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 质以邪实为主。但疟邪久留,疟疾发而 不止,必伤气血,则属邪实正虚的虚实夹杂之证。
病势: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 。
➢ 疟疾的分类:
疟邪的盛虚更替,疟气的浅深,疟行之迟速,决 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而病以时作的特点,此以 发作周期而分型的疟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疟 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日疟或 称三阴疟。
➢ 证侯特证:
寒战----寒冷期10分钟~1小时。 高热----发热期4小时~8小时。 休作有时----每日、隔日或三日定时而发。 伴随症状:头痛、出汗(出汗期2小时~
3小时),汗出则热退。 夏秋季节多发。
『病证鉴别』
➢ 1.疟疾与风温发热:风温发热多在冬春,邪在 卫分,寒战发热而不具“往来”之特点;邪未 伏藏,发病不呈休作有时的特点;“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因此一般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 系症状。
2024版《疟疾精简》ppt课件

雌性按蚊叮咬
当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 人类时,疟原虫会随着唾 液进入人体。
输血或母婴传播
疟疾还可以通过输血或母 婴传播,但这种情况较为 罕见。
4
全球分布情况
2024/1/30
全球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特别是非洲、东南亚、南亚和拉丁 美洲。
高风险地区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疟疾发病率 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
疫苗研发进展缓慢
尽管已有一些疟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续 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2024/1/30
2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各国将加强在疟疾防控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疟疾挑 战。
推动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如基因编辑、免疫疗法等有望在疟疾 防控和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预防疟疾的措施包括减少蚊虫叮咬、使用防 蚊用品、接种疫苗等;治疗疟疾的药物包括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
2024/1/30
24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剖析
疟疾防控难度加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速,疟疾的传播范围和强度可能 增加,防控难度加大。
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药物使用的增加,疟原虫对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给治疗带 来挑战。
18
05
预防措施与策略部署
2024/1/30
19
个人防护措施建议
使用蚊帐
在疟疾高发区,使用蚊帐能有效 减少蚊虫叮咬,特别是在晚上和
清晨时。
穿着防护服
尽量穿长袖衣服和长裤,减少皮 肤暴露。
2024/1/30
使用驱蚊剂
使用含有有效驱蚊成分的驱蚊剂, 按照说明正确使用。
疟疾

疟疾疟疾((malaria )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
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
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
“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
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有趣的是只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用来使这的卵健全成长。
所以,只有雌性蚊子才会传播疟疾。
疟疾现在几乎已经在城市和城镇内绝迹的,但仍然流行于许多农村地区。
疟疾分布广泛,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海拔2771米高至海平面以下396米广大区域均有疟疾发生。
我国除青藏高原外,遍及全国。
一般北纬32°以北(长江以北)为低疟区;北纬25°~32°间(长江以南,台北、桂林,昆明连线以北)为中疟区;北纬25°以南为高疟区。
但实际北方有高疟区,南方也有低疟区。
间日疟分布最广;恶性疟次之,以云贵、两广及海南为主;三日疟散在发生。
本病流行受温度、湿度、雨量以及按蚊生长繁殖情况的影响。
温度高于30℃低于16℃则不利于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利于按蚊孳生。
因此,北方疟疾有明显季节性,而南方常终年流行。
疟疾通常呈地区性流行。
然而,战争,灾荒,易感人群介入或新虫株导入,可造成大流行。
疟疾

疟疾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1临床表现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
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
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
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
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
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
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
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
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
疟疾

恶性疟易引起脑型疟疾等凶险发作? 恶性疟易引起脑型疟疾等凶险发作? 1、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多在内脏微血管 进行。 2、侵犯红细胞数量多。 3、低血糖(进食少,原虫消耗、奎宁等药 刺激胰岛素分泌)。
五、临床表现 寒战(突发)15分钟—1h 周期性 高热(体温迅速上升)持续2—6h 大汗(体温骤降)历时1—2h
九、鉴别诊断 与一般发热性疾病鉴别 如:败血症、伤寒、胆道感染、尿道感 染等。 与乙脑、中毒性菌痢鉴别
十、治疗
常用抗疟药的种类与作用
肝细胞内 抗疟药 裂殖体 子” — — — — ++ + 病因预防 “休眠 裂殖体 +++ +++ ++ + + ± 红细胞内 配子体 间日疟 ± — — — — +++ 恶性疟 — — — — — +++ 蚊体内 配子体 — — — — ++ — 防止传播
脾大、肝大 非典型发作可见于虫) 疟疾的复发及特殊型疟疾
六、实验室检查 未梢血涂片 病原体 骨髓液涂片 血象 血清学检查 分子生物检查
七、并发症 黑尿热的表现及发生原因 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 2、诊断性治疗
疟 疾 (malaria) )
一、概述及定义 是疟原虫引起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
二、病原学
1. 肝细胞内的发育 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2. 红细胞内的发育 生活史 在蚊体内发育阶段 配子体形成 裂体增殖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在红细胞内增殖时 并不引起症状,当红细胞被裂殖子胀破后, 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液 后,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从而出现 疟疾的发作(寒战、高热、大汗) 凶险发作: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粘附 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损伤,从而激活内在 凝血系统引起DIC,重要脏器发生缺血、缺 氧,出现凶险发作。(如脑、心肺、胃肠)
疟疾

诊断性治疗。一般在服药后24~48h后发
热被控制而未再发作者可能为疟疾,如发
热未能控制而患者又不是来自疟原虫耐药
地区,则基本可以排除疟疾。
八、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一)一般疟疾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败血症 2、钩端螺旋体病 3、伤寒与副伤寒 4、胆道感染 5、急性肾盂肾炎等。
五.临床表现
*三日疟:其寒热发作与间日疟相同,但3d发作1 次。周期常较规则,每次发作时间较间日疟稍长。
*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似,多较轻。
*恶性疟:起病急缓不一,热型多不规则,常先
出现间歇性低热,继以弛张热或持续高热,也可每
日或间日发作,但常无明显的缓解间歇,严重者可 致脑型疟疾。但有的疟疾患者的发作可以不典型。
八、鉴别诊断
(三)黑尿热与其他急性溶血性贫
血鉴别: 如蚕豆病多发生于蚕豆收
获季节,发病前1~2d有吃蚕豆史,
在溶血发生前无发热。
九、治 疗(Treatment)
(一)主要控制发作的药物: 1.奎宁: 对红细胞内裂殖体有较强的杀灭作 用。
2.氯喹: 对红细胞内裂殖体有迅速的杀灭作
用,是控制发作的首选药物。副作用轻,有头 晕,恶心、呕吐与腹痛等。过量可引起心动过 缓,心律失常与血压下降。老年人与心脏病患 者慎用。
1.脾:急性期呈轻度肿大。镜检: 在脾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含有疟原虫与疟色
素。疟疾长期反复发作后,脾肿胀明显,
较硬,因有大量疟色素沉着而切面呈青灰
色。脾髓内网状组织纤维化,血管与血窦
壁增厚,脾髓中多为大单核细胞。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肝:肝脏仅轻微肿大。肝细胞可有混浊肿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中间宿主——无性繁殖期
• 人体内分两期
– 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
– 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期和配子体
形成
-----精品文档------
肝细胞内
• 又称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
裂殖体
裂殖子
• 假说:具有两种不同遗传型的子孢子
– 速发型和迟发型子孢子
– 速发型
与初次临床发作有关
– 迟发型子孢子
约经6~11月休眠状态,才开始并完成裂体增殖,与复 发有关
几种特殊类型疟疾
• 输血后疟疾 – 潜伏期较短,多为7~10天 – 国内主要为间日疟,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
• 母婴传播的疟疾 较常于出生后1周左右发生
• 再燃(说明前期治疗不彻底,需要完善治疗方案) – 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四种疟疾都有发生 的可能 – 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出现
– 寒战常持续20分钟~1小时 – 发热
• 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 • 持续2~6小时 • 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 大量出汗期间
– 体温骤降,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1小时 – 自觉明显好转,但常感乏力、口干
-----精品文档------
间歇期特点
• 两次发作之间有一定的间歇期
– 早期病人的间歇期可不规则,但经数次发作 后即逐渐变得规则
发病机制(4)
• 黑尿热的发生机制
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引起 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 出现贫血、黄疸,甚至ARF,称为溶血尿毒综合 征(黑尿热)。 也可由抗疟药物诱发。
-----精品文档------
发病机制(5)
• 遗传因素在疟疾发病中的作用
1.Duffy血液组群因子是间日疟原虫侵入所必需的 一种红细胞抗原。对来自西非等的人群研究,红 细胞表面Duffy抗原的缺乏可保护免受间日疟的感 染。 2.血红蛋白病可保护患者免受严重疟疾。α地中海 贫血可以间接保护恶性疟原虫感染,但增加了对 非致死性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敏感性。
-----精品文档------
临床表现
•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 个繁殖周期)
– 间日疟和卵形疟 13~15天
– 三日疟
24~30天
– 恶性疟
7~12天
• 症状 反复间歇发作
• 体征 反复发作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脾肿大
-----精品文档------
典型症状
• 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
– 不同疟原虫间歇长短不同,与红内期发育时 间有关
• 间日疟和卵形疟
48小时(2天)
• 三日疟
72小时(3天)
• 恶性疟
36~48小时
-----精品文档------
恶性疟
• 起病 急缓不一 • 寒战 可能不明显 • 发热 较高,热型不规则,常无明显间歇期 • 体征 有明显贫血和脾大 • 可凶险发作(微血管堵塞)
– 第一位
• 地区性
– 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
– 流行区以间日疟为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
– 我国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
• 季节性
– 热带地区 全年均可发病
– 其他地区
夏秋季较多
-----精品文档------
发病机制(1)
肝细胞内 红细胞内繁殖
无症状பைடு நூலகம்
反复发作性寒战、 高热、大汗
致热原
红细胞破裂
释放出裂殖子 和代谢产物
险发作
-----精品文档------
病原学
• 共有4种疟原虫
–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 卵形疟原虫(P. ovale) –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 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
-----精品文档------
疟原虫的生活史
• 两宿主
–蚊子 终末宿主——有性繁殖期
• 三日疟
–衰老RBC,带疟原虫的RBC≥10000个/ml
• 恶性疟
–各年龄的RBC,贫血明显 –血中疟原虫量大,带疟原虫的RBC约100万个/ml
-----精品文档------
发病机制(3)
• 脏器损害发生的机制
微血管病和堵塞-恶性疟原虫另有的特征,有助于 解释它病情的严重性、致死病因。
-----精品文档------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 传播途径
– 传播媒介 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 – 少数: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 • 人群易感性 –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 – 感染后免疫力:有,但不持久 – 各型疟疾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精品文档------
流行特征
• 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
疟疾
Malaria
-----精品文档------
概述
• 俗 称:冷热病,打摆子 • 按蚊(Anopheles)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 • 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
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 临床特点
– 反复发作间歇性寒战、高热、出大汗后缓解 – 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 – 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
-----精品文档------
免疫性
• 人体对疟原虫的免疫性
1.半免疫:感染疟原虫后会产生部分免疫反应, 但此种免疫不能预防感染,蚊虫叮咬仍然可以发 生原虫血症,但症状的严重性有限。这种部分保 护在离开流行区后快速减弱。 2.带虫免疫:获得部分免疫,但体内仍有低水平的 原虫血症。
疟原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机制包括:a.寄生部位; b.抗原变异和抗原多态性;c.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
-----精品文档------
发病机制(2)
• 疟疾周期性发生的机制 1. 不 同 种 类 疟 原 虫 侵 犯 不 同 期 的 红 细 胞 (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2.不同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不一
-----精品文档------
不同的疟原虫侵袭不同期的RBC
• 间日疟、卵形疟
–侵袭年幼RBC,带疟原虫的RBC≥25000个/ml
三日疟及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
-----精品文档------
红细胞内(裂体增殖)
• 红细胞内期
裂殖子
环状体
滋养体
RBC破裂
成熟裂殖体(含裂殖子) 裂殖子及代谢产物
– 引起典型疟疾发作
– 再侵犯未感染红细胞,开始新一轮繁殖
• 配子体形成
增殖几代
蚊叮咬
裂殖子
配子体
蚊
被吞噬消灭
-----精品文档------
- 脑:脑型疟 - 肾: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亦称黑尿热 - 肺:非心源性肺水肿 - 肠道:腹痛
-----精品文档------
脑型疟
• 多见于恶性疟 • 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 • 表现为
– 剧烈头痛、发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 其发生相关因素
– 受感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 – 低血糖 – 细胞因子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