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培养基和灭菌
第五章 培养基的灭菌

• 计算举例 • 参见
–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P226 – 伦世仪主编《生化工程》P13。
2,保证间歇灭菌成 功的要素 • 内部结构合理(主要 是无死角),焊缝及 轴封装置可靠,蛇 管无穿孔现象 • 压力稳定的蒸汽 • 合理的操作方法。
发酵罐的接管图
3,培养基间歇灭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 泡沫问题 • 投料过程中,麸皮和豆饼粉等固形
2,灭菌与消毒的区别 •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
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 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 容器、器皿内外的病源微生物。
二、培养基灭菌的目的 1,在发酵过程中夹杂其它杂菌造成的后果: • 生产菌和杂菌同时生长,生产菌丧失生产能 力; • 在连续发酵过程中,杂菌的生长速度有时会 比生产菌生长得更快,结果使发酵罐中以杂 菌为主; • 杂菌及其产生的物质,使提取精制发生困难 • 杂菌会降解目的产物; • 杂菌会污染最终产品,杂菌会污染最终产品; • 发酵时如污染噬菌体,可使生产菌发生溶菌 现象。
各种微生物对湿热的相对热阻
微生物 营养细胞和酵母 细菌芽孢 霉菌孢子 病毒和噬菌体 相对热阻 1.0 3×106 2~10 1~5
7,湿热灭菌的优点 • 蒸汽来源容易,操作费用低,本身 无毒; • 蒸汽有强的穿透力,灭菌易于彻底; • 蒸汽有很大的潜热; • 操作方便,易管理。
第二节 湿热灭菌的理论基础
– 培养基中不同营养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 对热不稳定的组分如氨基酸和维生素 等的分解。
4,灭菌的方法 • 化学法
– 化学药品灭菌法
• 物理法
– 干热灭菌法 – 湿热灭菌法 – 射线灭菌法
5,湿热灭菌的原理 • 每一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最适生长温
培养基和灭菌

1、无机氮源(快速利用N源):铵盐(如氯化铵、
硫酸铵、硝酸铵、磷酸铵),硝酸盐(如硝酸钠、硝 酸钾)和氨水等。
特点:(1)分解快,能被微生物迅速利用;
(2)引起pH变化。
(NH4)2S04 →2NH3+H2S04
生理酸性物质
NaNO3+4H2→NH3+2H20+NaOH 生理碱性物质
2、有机氮源(慢速利用氮源,多为天然有机 物) :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玉米蛋 白粉,蛋白胨,酵母膏。
2、原理:高温时微生物各种与温度有关的氧化 过程速率增快。
3、特点:时间长、耗热量大,应用不广。一般 用于灭菌后要求保持干燥状态的物料。
(三)湿热灭菌
1、方法: 直接用加压湿蒸汽进行物料或设备容器 的灭菌。用蒸汽将物料升温到115-140℃保持一 定时间,可杀死各种微生物。常用的灭菌条件是 120℃,20-30min。
P、S(可构成细胞物质) Mg、Fe(可作为酶的组成成分或维持酶活性) K、Na(调节细胞渗透压) Cu、Zn、Mn(作为酶的辅基和激活剂)
四、 水:
(1)构成生物体的成分; (2)培养基的组成部分; (3)参与代谢反应; (4)作为代谢反应介质; (5)作为物质传递介质; (6)良好的热导体。
染菌对抗生素生产过程的危害: (1)消耗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2)使培养条件如溶氧、粘度发生变化; (3)有的杂菌会分泌一些对抗生素产生菌有毒或
能使抗生素降解失活的物质,从而造成抗生素产量 大幅度下降; (4)影响后道工序的正常生产、影响产品外观及 内在质量; (5)如果污染了噬菌体,不仅引起产生菌自溶, 而且还会迅速大面积蔓延,严重威胁抗生素的生产。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报告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原理。
2、学习并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3、了解灭菌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一)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和实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
培养基通常包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等成分。
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准确称量各种成分,并将其溶解在水中,调节 pH 值至合适范围,最后定容至所需体积。
(二)灭菌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的方法。
在微生物实验中,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必须对培养基、实验器具等进行灭菌处理。
高压蒸汽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温高压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变性失活,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一般在 121℃、1034 kPa 的条件下灭菌 15 20 分钟,可以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材料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NaOH 溶液、HCl 溶液、蒸馏水等。
2、仪器电子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pH 试纸、三角瓶、移液管、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一)培养基的配制1、计算根据培养基配方,计算所需各种成分的用量。
例如,配制 1000 mL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需要牛肉膏 3 g、蛋白胨 10 g、氯化钠 5 g、琼脂 15 20 g。
2、称量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各种成分。
先称取琼脂,放入三角瓶中,然后分别称取牛肉膏、蛋白胨和氯化钠,放入另一个烧杯中。
3、溶解在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各种成分溶解。
将溶解后的溶液倒入三角瓶中,用少量蒸馏水冲洗烧杯,冲洗液也倒入三角瓶中。
4、调节 pH 值用 pH 试纸测定培养基的初始 pH 值,然后用 1 mol/L 的 NaOH 溶液或 1 mol/L 的 HCl 溶液调节 pH 值至 72 74。
微生物实验培养基制备和灭菌课件

称量: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地称 取所需药品逐一放入搪瓷杯中
溶化:在电炉上加热溶解。
注:琼脂要在沸水中溶解,用玻棒不断搅拌,直至 完全溶解(分装试管)。
• 高氏一号培养基(同上)
1个组:配1000ml,分装三角瓶(150ml/瓶)
• 马丁氏培养基(同上)
2个组:各配500ml,分装三角瓶(150ml/瓶)
实验安排( 4人/组)
一、器皿包扎和灭菌 (1)培养皿12只(6只1包) (2)1mL移液管6支 (3)干热灭菌(160 ℃ ,2h)
二、制备无菌水 (1)250mL三角瓶:内装玻璃珠和90mL水 (2)试管6支:分装9mL水/支 (3)牛皮纸包扎,高压蒸汽灭菌(121 ℃,20min)
• 一般采用0.103 MPa的蒸汽压力,此时温度是121.1℃,维 持15~20 min。当灭菌物品中有易破坏的成分,可采用 较低温度115℃(蒸汽压力0.075 MPa)下维持30 min左右.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
图示 手提式灭菌锅结构 1、安全阀;2、压力表;3、放气阀;4、软管;5、螺 栓6、灭菌桶;7、筛架;8、水
不同的微生物对培养基 pH要求不同,霉菌和酵母菌的 培养基 pH一般是偏酸性的,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 pH
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
实验器材
• 仪器或其他用具:搪瓷杯,试管,三角瓶,烧杯, 量筒,玻棒,电磁炉、培养基分装器,高压蒸汽 灭菌锅,精密pH试纸(pH 5.5~9.0),牛角匙, 棉花(或橡胶塞),牛皮纸,记号笔,纱布,棉 绳等。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报告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报告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报告引言: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一项技术,而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则是细菌培养的基础。
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灭菌技术对细菌培养的影响,为后续的微生物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细菌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其配制需要考虑细菌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环境。
本实验选取了常用的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进行配制。
1. 液体培养基的配制液体培养基的配制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基础成分和营养物质的添加。
首先,按照配方中的要求称取所需的基础成分,如蛋白胨、肉汤等。
然后,将基础成分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加热至沸腾,搅拌均匀。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最后,用蒸馏水将溶液稀释至所需的体积,调节pH值至适宜范围。
2.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相对复杂,需要考虑到培养基的凝固和固化。
首先,按照液体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将基础成分和营养物质溶解在蒸馏水中。
然后,将溶液加热至沸腾,搅拌均匀。
接着,将溶液倒入试管或培养皿中,待溶液冷却至40-50℃时,添加适量的琼脂或琼脂糖,充分搅拌均匀。
最后,将试管或培养皿密封,放置于室温下,待培养基凝固后,进行灭菌处理。
二、灭菌实验灭菌是为了避免培养基受到外界细菌污染,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温灭菌、滤过灭菌和化学灭菌。
1. 高温灭菌高温灭菌是最常见的灭菌方法之一,通过加热培养基使其中的细菌被杀灭。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瓶中,盖上瓶盖,放入高压锅或高温灭菌器中。
加热至121℃,保持15-20分钟,使培养基充分灭菌。
待培养基冷却后,即可进行细菌接种。
2. 滤过灭菌滤过灭菌是一种物理灭菌方法,通过滤器将培养基中的细菌过滤掉。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滤器中,选择合适的孔径和材质的滤膜。
然后,将滤器连接到真空泵或压力泵上,启动泵进行过滤。
待培养基完全通过滤器后,即可得到无菌的培养基。
实验五培养基的制作及灭菌

实验五培养基的制作及灭菌实验目的:1.学习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2.掌握培养基的灭菌技术。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包括琼脂、蒸馏水、酵母粉、葡萄糖、盐以及烧杯、量筒、试管等。
2.称取所需的琼脂,按照所需制作的培养基的浓度要求,将琼脂加入一个烧杯中。
3.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并用玻璃转子搅拌均匀,直到琼脂完全溶解。
4.将琼脂溶液转移到一个大容器中,继续搅拌一段时间,以使溶液均匀充分。
5.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所需添加的其他成分进行称量,如酵母粉、葡萄糖和盐。
根据配方要求逐一加入琼脂溶液中。
6.继续用玻璃转子搅拌溶液,直到所有成分完全溶解。
7.将培养基溶液倒入装有文化管的试管中,每个试管约装满一半。
8.置于培养基外表面有菌或细菌孢子的地方,将试管口用针灼烧,使培养基杀菌。
9.将装有培养基溶液的试管加入至高温高压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10.灭菌完成后,将试管从高温高压灭菌锅中取出,放置在室温下冷却。
11.等试管冷却至室温后,将试管翻转,使培养基均匀附着在试管内壁。
实验结果:制作好的培养基溶液应呈均匀透明的状态,无沉淀物和杂质。
实验注意事项:1.在称取琼脂时要小心,避免粉尘飞扬和吸入。
2.加入蒸馏水时要慢慢倒入,避免烧伤。
3.加入其他成分时要保持适当的温度,避免成分无法溶解。
4.灭菌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受烫伤。
5.使用高温高压灭菌锅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实验讨论:在制作培养基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种成分的比例,以确保培养基的浓度和配比符合要求。
另外,灭菌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效灭菌才能确保培养基无菌。
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操作,它是为了提供细胞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并排除外界的其他微生物干扰。
通过制作培养基,可以为后续的微生物培养提供基础设施,为微生物的生物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结:本实验主要介绍了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和灭菌技术。
通过制作培养基和灭菌步骤,可以为后续的微生物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确保培养基无菌和符合要求。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作以及灭菌

实验五培养基的制作以及灭菌生物科学贺冰冰 040012010025 周二 9、0 节一、实验目的:1 学习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一般方法步骤2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方法3 了解干热灭菌的原理方法二、实验原理:1 培养基的原理培养基(medium)是用人工的办法将多种营养物质按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需要配制成的一种营养基质。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各异,加之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在组成成分上也各有差异。
但是,不同种类或不同组成的培养基中,均应含有满足微生物生长发育且比例合适的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以及某些特需的微量元素等。
配制培养基时不仅需要考虑满足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而且应该注意各营养成分之问的协调。
按照配制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来源,可将培养基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三类.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可将培养基分成三类,即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按照培养基的功能和用途,可将其分为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细菌学研究最常用的天然培养基。
在配方中不加琼脂时称之为肉汤培养基。
加入琼脂配制的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计数等.2 灭菌的原理(1) 干热灭菌用干燥热空气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干热灭菌。
通常将灭菌物品置于鼓风干燥箱内,在160℃~170℃加热1~2h。
灭菌时间可根据灭菌物品性质与体积作适当调整,以达到灭菌日的。
玻璃器皿(如吸管、培养皿等)、金属用具等凡不适于用其他方法灭菌而又能耐高温的物品都可用此法灭菌;但是,培养基、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不能使用干热灭菌。
注意事项:(1)灭菌的玻璃器皿切不可有水。
有水的玻璃器皿在干热灭菌中容易炸裂。
(2)灭菌物品不能堆得太满、太紧,以免影响温度均匀上升。
(3)灭菌物品不能直接放在电烘箱底板上。
以防止包装纸或棉花被烤焦。
(4)灭菌温度恒定在160~170℃为宜。
温度超过180℃棉花、报纸会烧焦甚至燃烧。
灭菌及无菌空气的制备

温度 (℃)
120 115 110 100
孢子数 (个/mL) pH6.1
10000
8
10000
25
10000
70
10000
740
灭菌时间(min)
pH5.3
pH5.0
pH4.7
7
5
3
25
12
13
65
35
30
720
180
150
pH4.5
3 13 24 150
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
升温
4、冷却保压:把培养基降低到接种的温度
分批灭菌过程包括:升温、保温和冷 却等三个阶段。各阶段对灭菌的贡献: 20%、75%、5%。应当避免长时间的 升温加热阶段,因为加热时间过长, 不仅破坏营养物质,而且也有可能引 起培养液中某些有害物质的生成,从 而影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0
80 120 160
分批灭菌的时间计算
若不计升温阶段所杀灭的菌数,把培养基中所有的菌均看成在保 温阶段被杀死,可粗略计算灭菌所需时间。
例:发酵罐内装40m3培养基,在温度121℃下进行实罐灭菌。原 污染程度为每毫升2×105感染耐热细菌芽孢, 121℃时灭菌速率常数 为-1,求灭菌失败概率为时所需要的灭菌时间。
解:N0=40 ×106 × 2×105(个) Nt(个)
连续灭菌时间的计算:
连续灭菌的时间的计算,含菌数应改为每毫升培养基的含菌数。
例:发酵罐内装40m3培养基,在温度131℃下进行连续灭菌。 原污染程度为每毫升2×105感染耐热细菌芽孢, 131℃时灭菌速 率常数为15min-1,求所需要的灭菌时间。
解:c0= 2×105(个/ml) ct=1 /40 ×106 ×103 =2.5 ×10-11 (个/ml) k=15min-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湿热灭菌 1、方法: 直接用加压湿蒸汽进行物料或设备容器 的灭菌。用蒸汽将物料升温到115-140℃保持一 定时间,可杀死各种微生物。常用的灭菌条件是 120℃,20-30min。 2、原理:在高温及有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微生物 细胞中的蛋白质极易凝固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 3、特点:经济,快速,适用于大量培养基及发酵 设备的灭菌。
P、S(可构成细胞物质) Mg、Fe(可作为酶的组成成分或维持酶活性) K、Na(调节细胞渗透压) Cu、Zn、Mn(作为酶的辅基和激活剂)
四、 水:
(1)构成生物体的成分; (2)培养基的组成部分; (3)参与代谢反应; (4)作为代谢反应介质; (5)作为物质传递介质; (6)良好的热导体。
三、 灭菌操作
灭菌操作不当不仅会减少培养基中有效的营养成 分,还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给发酵带来不利的 影响。
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维生素在高温下失活
葡萄糖与含氨基的物质反应形成5-羟甲基糖醛和 棕色的类黑精(焦化),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
四、 培养基粘度的影响
粘度是培养基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 氧的传递、营养成分、无机盐、生长因子等的扩 散,从而影响细胞的呼吸、营养成分的吸收,最 终导致影响目标产物的形成。 “稀配方” :(1)中间补料 ; (2)精料发酵、基础原料液体化; (3)补加无菌水
第一节 灭菌的理论和技术
灭菌是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 及设备中所有生命有机体的过程。 一、物理灭菌
射线灭菌 热灭菌(湿热和干热) 过滤除菌
(一)射线灭菌 1、方法: 通常用紫外线、高能量的电磁波或粒子 辐射灭菌。其中以紫外线最常用。 2、原理:紫外线的作用光谱与细菌体内核酸的吸 收光谱相一致,DNA链上核苷酸的碱基因此具有 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引起DNA结构形式的 变化而导致死亡。 3、特点:紫外线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 但其穿透力极低,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真菌孢 子的杀灭能力不大。主要用来进行一定空间内空 气的灭菌(如无菌室等)。
供菌种繁殖孢子的固体培养基。
能使菌体迅速生长,产生较多优质孢子并不易引 起菌种发生变异。 例如:高氏培养基
2.种子培养基 指一、二级种子罐的培养基和摇瓶培养基。 主要含有容易被利用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等,使 孢子很快发芽、生长以及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 体长得粗壮和使各种有关的初级代谢酶的活力提高。 赤霉素产生菌种子培养基:葡萄糖1.5%,糊精1.0%, 花生粉1.5%,MgSO4·7H2O 0.1%,KH2PO4 0.1%,消泡 剂0.2%
培养基灭菌
冷却
注意事项:
1.培养基预热:80~90℃。避免产生冷凝水造 成培养基稀释。 2.培养基灭菌:120 ~130℃,保温30min。各 路蒸汽进口要畅通,防止逆流,罐内液体翻动要 剧烈,以使罐内物料达到均一的灭菌温度。排汽 量不宜过大,以节约蒸汽用量。 3.冷却:灭菌将要结束时,应立即引入无菌空 气以保持罐压,然后开夹套或蛇管冷却水冷却, 避免罐压迅速下降,产生负压而抽吸外界空气。
第三节 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
一、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玉米浆、黄豆粉、花生饼粉、蛋白胨、淀粉、 糊精 品种、产地、加工方法、储藏条件
二、 水质的影响
地质(地区)(地貌)、季节、处理方法(漂白 粉、沉淀剂、消毒剂)和环境 水源质量的主要考虑参数包括pH、溶解氧、可 溶性固体、污染程度以及矿物质组成和含量。
主要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 酸等和含氮的目的产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
1、无机氮源(快速利用N源):铵盐(如氯化铵、 硫酸铵、硝酸铵、磷酸铵),硝酸盐(如硝酸钠、硝 酸钾)和氨水等。 特点:(1)分解快,能被微生物迅速利用; (2)引起pH变化。 (NH4)2S04 →2NH3+H2S04 生理酸性物质 NaNO3+4H2→NH3+2H20+NaOH 生理碱性物质
注意!有机酸的利用常会使pH上升。
CH3COONa+O2→2CO2+H2O+NaOH
葡萄糖是最容易被吸收利用的碳源,几乎所 有微生物都可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可以加 速微生物的生长,但葡萄糖浓度过高,反而 对生长、产抗生素不利。 淀粉、糊精等也是常用的碳源,一般经胞外 酶水解成单糖后被吸收利用。
二、 氮源:
(一)实罐灭菌
优点:不需要专门的灭菌设备,投资 少,操作简单,灭菌效果可靠。 缺点:设备利用率较低;灭菌过程需 要时间较长,培养基营养成分破坏较多。 该法多用于中小型发酵罐和种子罐的 灭菌。
3.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 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 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 剂等。 玉米淀粉7.0%,饴糖2.5%,豆饼粉0.3%,花生 粉1.0%,MgSO4· 2O 0.07%,KH2PO4 0.14%, 7H 消沫剂0.05%, α-淀粉酶0.05%
第五章 思考题
1、培养基在抗生素发酵中的作用如何?
2、培养基的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3、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在抗生素发酵中的功用是什么? 4、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5、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第六章 灭菌及染菌防治
染菌对抗生素生产过程的危害: (1)消耗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2)使培养条件如溶氧、粘度发生变化; (3)有的杂菌会分泌一些对抗生素产生菌有毒或 能使抗生素降解失活的物质,从而造成抗生素产量 大幅度下降; (4)影响后道工序的正常生产、影响产品外观及 内在质量; (5)如果污染了噬菌体,不仅引起产生菌自溶, 而且还会迅速大面积蔓延,严重威胁抗生素的生产。
六、 前体
在微生物合成抗生素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能被微 生物直接利用来构成抗生素分子结构的一部分, 而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物质称 为抗生素的前体。
七、 诱导物或刺激剂:
所谓诱导物是指一些具有调节抗生素生物合成 能力的小分子物质,它们是既不是营养物质又 不是前体却能提高产物产量的添加剂。 如:β-吲哚乙酸是金霉素生物合成的刺激物; 甲硫氨酸和亮氨酸是头孢菌素的刺激剂。
3、常用的化学药剂:乙醇、甲醛、苯扎溴铵 (新洁尔灭)、戊二醛、环氧乙烷、漂白粉和 苯酚(石炭酸)等。 4、用途:化学灭菌主要用来进行皮肤表面、 器具及无菌区域的灭菌,很少用于培养基的灭 菌。
第二节 培养基及有关设备的灭菌
一、实罐灭菌
分批灭菌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投入发酵罐中,
经过间接蒸汽预热后,直接通入饱和蒸汽使培养 基和设备一起灭菌。 流程: 培养基预热
4、C/N比等应与环境因素结合考虑。
三、 培养基配置与pH之关系原则
酸性抗生素发酵环境一般呈酸性(pH<7),中 性及碱性抗生素发酵环境一般呈中碱性 (pH>=7)。
配置培养基时,生理酸碱性原料应合理搭配。
四、 保证源副材料质量的稳定性原则
培养基中各组分质量的稳定性是获得连续、高 产的关键。 定点采购、定点加工、稳定加工工艺、恒定的 贮存条件、预试验。
二、 按状态分类:
固体培养基 :适用于菌种的培养和保存;
半固体培养基 :(琼脂用量为0.5~0.8%) 主要用于鉴定菌种、观察细菌运动特征及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等 ;
液体培养基 :(水80%~90%),是发酵工 业大规模使用的培养基,它有利于氧和物 质的传递。
三、 按用途分类:
1.孢子培养基
第五章 培养基
培养基定义:
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 殖和积累代谢产物,按一定比例组成的 营养物质。
第一节 培养基成分及其功能
碳源、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水、生长因 子、前体、诱导剂或刺激剂、抑制剂 例:高氏培养基(培养放线菌): 可溶性淀粉 2克,硝酸钾 0.1克,磷酸氢二钾 0.05克,氯化钠 0.05克,硫酸镁 0.05克,硫酸 亚铁 0.001克,琼脂 2克 ,水 100毫升。
一、碳源:
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能源,构成细胞和抗 生素的碳骨架。 1.碳水化合物:单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 糖、半乳糖) ,二糖(麦芽糖、乳糖),多糖 (蔗糖、淀粉、糊精等)
2.脂肪 :油(脂肪)水解脂肪酶 溶解氧 C02+的盐也能作为微生物的碳源。
(二)干热灭菌
1、方法:包括火焰灭菌和热空气灭菌,常用的 干热空气灭菌是利用电热或者红外线在一定设备 内对各种用具物品进行杀菌。生产上常用的干热 灭菌的条件是160℃,时间1-2h。 2、原理:高温时微生物各种与温度有关的氧化 过程速率增快。 3、特点:时间长、耗热量大,应用不广。一般 用于灭菌后要求保持干燥状态的物料。
2、有机氮源(慢速利用氮源,多为天然有机 物) :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玉米蛋 白粉,蛋白胨,酵母膏。 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 被菌体吸收后再进一步分解代谢.最终用于合 成菌体细胞物质和含氮的目的产物。
三、 无机盐、微量元素: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合成目的产物的过程中, 需要某些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作为其生理活性物 质的组成或代谢的调节物,为微生物提供除C、 N源外的各种重要元素。
第四节 培养基配置的原则
一、碳氮源种类的确定原则
快速利用碳氮源、慢速利用碳氮源的种类、配 比要满足不同微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阶 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