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思想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
鲁迅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兄弟之间的误解冲突:文章以风筝为引线,描述了“我”(即作者)小时候粗暴对待小兄弟的事情。
当时,“我”因为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行为,所以当看到小兄弟在做风筝时,便严厉地阻止他,并将他的风筝撕毁。
亲情与反思:“我”成年后对过去的这一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感到内疚和自责。
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试图向小兄弟道歉,但发现他已经忘记了这件事。
然而,“我”的内心仍然无法释怀,深感愧疚。
社会批判: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并强调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压制了孩子的天性,这实际上是旧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的一种反映。
自我剖析与启示:鲁迅在文中展现了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的精神,他通过对小事的认真反思,提倡知错必改的态度,鼓励人们有这种自我审视和改正错误的精神。
总之,《风筝》不仅叙述了一个关于童年记忆和兄弟情谊的故事,而且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深刻揭示了社会问题并提出了教育理念。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一)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
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
“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
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
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对比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

像 艺术 家在对我 们 用实物教 授。恰如他 指着 每
一
鲁 迅 也 有过 这 样 的 两次 写作 。1 1 年 鲁 99
行 ,直 接 对我 们 这样 说 —— ‘ 看—— 哪。 迅在 《 你 国民公报 》“ 新文艺栏 ”连续发表了七篇
这 是应该 删去 的。这要 缩短 ,这 要改作 ,因为 《自言 自语 》 ,其 中有 三 篇 在他 12 、1 2 95 96年 不 自然 了。在这里 ,还得 加些渲 染 ,使形 象更 间写 《 野草》 《 和 朝花夕拾》 又重写了一遍。 时, 加 显豁些 。 ’ 迅说 “ 确是极 有 益处 的学 习 这就 有 了三篇可对读 的文本 : ”鲁 这 《自言 自语 >里的 法” ,那 么,他是充分 肯定 了这样的学 习写作 的 《 火的冰 》 《 与 野草》 里的 《 死火》《 , 自言自语》
・
课文新解 ・
鲁 迅是一位 文章 大家 ,大概 因此 ,经常有 且也可 以学得 写文章 的方 法。比如 大家所 熟悉
年轻 人 向他 请教文 章应该 怎么 写 ,于是鲁 迅 写 的汪曾祺 , 在上世纪 4 年代 写了 《 O 异秉 > 职业 》 《
了一篇文章来 回答 , 目却是 “ 题 不应该那么写 ” 两篇小说 ,到 8 , 0年代 ,由于这两个 文本均 已散 介绍 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 家的主张 :“ 应该这么 失 ,他 又 以同名 、同题材 重 写了一遍 。研 究 者
写 ,必须 从大作 家 的完成 了的作 品去领会 ,那 后来找 到了 4 O年代的文本 ,就将这两种 文本 对
么 ,不应 该那 么写这一 面 ,恐怕 最好 是从那 同 照起来读 ,读 出了许 多很有意思 的东西 。( 王枫
一
作 家的未定稿 本 去学 习了。在这 里 ,简直 好 《 异秉 ) 职业 ) ( ( 两种文本的对读 》 )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供参考阅读!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篇一我看了《风筝》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了鲁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欢风筝。
鲁迅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兄弟。
小兄弟非常喜欢玩风筝,而鲁迅又不让这一个小兄弟玩;每一次这位小兄弟想玩时,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风筝。
小兄弟不能玩风筝是还有一个原因的,就是他买不起。
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风筝的时候,看见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非常高兴。
而鲁迅却把这些行为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鲁迅忽然觉得似乎多日没见这位小兄弟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花园拾竹。
鲁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积杂物的小屋里,推开门,果然在什物中发现了他,他正在做风筝,鲁迅看到了马上把风筝给踏坏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里,后来他怎样,鲁迅也没有留心。
然而,鲁迅的惩罚终于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书。
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鲁迅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在那时候,他们又见面了,谈起了童年的往事,鲁迅正想求他的宽恕,小兄弟却说什么都忘记了,鲁迅的心从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这篇文章,觉得鲁迅是一个很不喜欢风筝的人,认为风筝只是没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后,鲁迅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那时很后悔,因为鲁迅以为玩是浪费时间的行为,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常要拿东西去当铺,每天都要干家务,所以他认为玩是很浪费时间的,他自己不玩,还很固执,不让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长大后后悔了。
我以后不能学鲁迅那么固执,对人要宽容。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篇二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隔膜,自赎与困境——鲁迅《风筝》解读

38纸 贵为弥补儿时因摔毁风筝对弟弟造成的伤害,深感负疚的“我”企图通过向弟弟反省以获得宽恕从而实现自赎。
但是,弟弟以“忘却”的方式使“我”看到“我”与他之间早已形成一层难以消除的隔膜,并令“我”永远陷于自赎与落空、故乡与他乡的生命困境中难以脱身。
《风筝》创作于1925年,后收录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之中。
鲁迅曾形容《野草》大多数篇目恰似“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相比起《过客》《墓碣文》《这样的战士》等风格诡谲、极富鲁迅战斗气质的文章,《风筝》一文所讲述的“我”和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却稍显平淡温和。
正如鲁迅曾对其好友许寿裳所言,《野草》“可说是鲁迅的哲学”,即使状似简单如《风筝》,也同样蕴涵着鲁迅对于生命的深刻哲思,风筝的故事背后,彰显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作者关于隔膜的自赎以及在自赎中所遭遇的生命困境。
一、风筝之毁与兄弟之隔《风筝》开篇叙述了“我”由冬季北京天空中浮动着的二三风筝,联想到童年时自己摔烂弟弟风筝的回忆,从而牵引出“我”成年后对这件事情的懊悔与耿耿于怀,以及为此所作的内省和为弥补自己当年对弟弟造成的伤害而进行的自赎举措。
文中,作者着重描写了自己与弟弟童年时关于风筝的不同态度:“我”嫌恶风筝,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我”那病弱的弟弟却酷爱风筝,甚至不惜瞒着“我”独自在杂物间糊制风筝。
“我”因弟弟的行为而大发雷霆,在愤怒地摔烂他的风筝后扬长而去,独留年幼的弟弟绝望地待在原地平复心爱之物被哥哥无情毁去之后的悲伤情绪。
在这一事件里,“我”由于传统玩物丧志思想的影响,无法理解当时只有十岁内外的弟弟渴望玩具的孩童心性,粗暴地将他向往风筝的行为看作是“可鄙”的“笑柄”,这种认知的差异造成了二人之间的隔膜,并导致后来“我”毁坏弟弟风筝、对弟弟造成伤害。
直至“我”步入中年以后,才忽而由书上得知“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自己当年的行为不亚于对年幼的弟弟进行了一场“精神的虐杀”。
浅谈鲁迅小说《风筝》的精神

浅谈鲁迅小说《风筝》的精神作者:胡轩于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众多作品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每次学习他的作品,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可深刻认知到那个时代的发展以及其思想情感的迸发。
在学习并反复阅读鲁迅作品《风筝》时,不仅文章具有的文学魅力所吸引,更是被文章中鲁迅内心深入情感的表达多折服。
基于此,笔者将自身的感受进行了简述,以期与同学们实现探讨。
关键词:鲁迅;《风筝》;精神1923年鲁迅与其弟弟失和,而这一事件给予了鲁迅深刻的影响与沉痛触动,《风筝》与《我的兄弟》这两篇文章就是作者在基于兄弟失和事情发生之后,所做的关于兄弟情感的两篇回忆性文章。
而笔者通过对《风筝》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被文章所深深的吸引。
与此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探讨与资料的查阅中对《风筝》有了全新的认知。
基于此,笔者以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对鲁迅小说《风筝》所具有的精神与情感实现更为深入的认知与理解。
一、对《风筝》的简述众所周知,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种类众多且在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1]。
而《风筝》则是鲁迅于1925年所做的有关描述兄弟情的回忆性散文。
在该散文中魯迅以简短的12段将其内心情感深深的释放。
在该散文中,作者由“北京的冬季”以及空中飞舞的风筝,联想到“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从而回忆起过去的自己并不爱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当时“我”年幼的弟弟喜爱放风筝,当某一天“我”发现弟弟偷偷的做风筝,而作为兄长的“我”对其没出息的行为给予了惩罚并为感到这种行为的不对。
指导多年后才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这使作者感到内疚。
当“我”想要弥补时发现已经无能为力,弟弟对往事的淡忘使得作者的内心得不到宽恕感到沉痛,以至于作者在多年后的冬天倍感寒冷。
二、《风筝》中具有的精神通过对《风筝》仔细的阅读,以及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作者发现鲁迅常以“兄长”的身份得以体现,如《弟兄》中的兄长“张沛君”、《狂人日记》中的“大哥”以及《风筝》中的“我”等等,从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在家庭发生变故后,对自身自责与身份的肯定,“养家”以及照顾家里的每一个人成为其重要的使命[2]。
【课外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

【课外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鲁迅的《野草》大部分作品用象征的手法写生活中的感受,有些颇近于寓言;而《风筝》一篇则近于回忆散文,只不过并非一味叙事,倒是抒情议论的成分比较多。
散文诗写法很多,其中也有这么一种。
本篇鲁迅写自己早年压制自己的小弟弟,不让他放风筝,粗暴地折断了他暗地里自糊的风筝;后来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精神的虐杀”!思想成熟以后的作者就此事向小弟弟表示道歉,而他却把这件事全盘忘却了。
按照中国的宗法传统,长子具有主要的继承权,同时也就承担主要的家庭责任。
长子在家庭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父亲去世了,他就是家长,弟弟们须听命于他,“长兄如父”。
鲁迅(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父亲死得早,于是长兄鲁迅就成了家庭里最重要的人物,负有教育和带领两个弟弟的责任。
他后来认识到乃是“精神的虐杀”的举动,当年却以为是为了小弟弟好,防止他贪玩,没出息。
这样的事情在许多家庭里都发生过。
现在全是独生子女了,固然再也没有哥哥来压制弟弟、妹妹一类事情了,但父母对子女实行“精神的虐杀”,仍然每天都在发生,大家都见怪不怪。
单是这一点,就说明《风筝》一文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稍后作为“野草之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2期(1926年2月2日);而鲁迅先前在1919年9月9日《国民公报》“新文艺”栏发表的《自言自语》第七部分的《我的兄弟》,就已经写过这件往事了,只是稍微简单一点。
鲁迅把这件事看得很严重,一再作自我批评。
《我的兄弟》全文如下: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
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叙事的魅力《风筝》与《我的兄弟》比较阅读

叙事的魅力:《风筝》与《我的兄弟》比较阅读作者:王平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9期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风筝》一文,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篇目之一,写于1925年。
此前,鲁迅曾于1919年以“神飞”为笔名发表过该文的雏形《我的兄弟》。
二者是同源同构,即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两个不同文本。
这两篇文章情节大致相同,但叙事手法却大相径庭,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求内容的真实与技巧的上达”。
由于表达的幽深,《风筝》的意蕴显得更为丰富,以致学界对其主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从形式人手,在两篇文章的比照中,领略《风筝》的魅力所在。
如钱理群先生所说:“从《我的兄弟》到《风筝》的过程,是一篇文章从酝酿、准备、起草到最后形成的过程。
这对我们的写作是大有启发的。
”一、以意象和意境形成隐喻与象征《我的兄弟》只是对“我”破坏小弟弟的风筝这一事件作了简要叙写。
《风筝》一文则以风筝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为它铺衍出一连串的相关意象,生设了两种情境。
风筝作为情绪的载体,意与象俱,思与境谐,文章更为生色。
《风筝》的开头是一幅北京冬季的风筝图: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这幅画面以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渲染灰暗、阴冷、肃杀的氛围。
“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风筝的出现显然带来了动感,但竟会让人感受到“惊异和悲哀”,这无疑是令人惊异的。
看到风筝为什么会惊异且悲哀?作者开头显然刻意以意象渲染来营造悲情氛围,并巧妙设置悬疑,却又未立即解开悬疑。
接下来,鲁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故乡早春的风筝图。
同样是风筝,在故乡,则是一番别样的景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目的温和,杨柳发芽,山桃吐蕾,加上放风筝的孩子们,真是一片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鲁迅是一位文章大家,大概因此,经常有年轻人向他请教文章应该怎么写,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回答,题目却是“不应该那么写”,介绍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家的主张:“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
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
这是应该删去的。
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
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鲁迅说“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那么,他是充分肯定了这样的学习写作的方法了。
(《且介亭杂文二集》)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朱正先生在鲁迅的启发下,写了一本《跟鲁迅学改文章》(岳麓书社2005年版),将鲁迅的原稿与改定稿一一对照,从而显示鲁迅是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的。
其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都是语文课本里的选文。
老师和同学在学习这两篇课文时,不妨看看朱正先生这本书,琢磨琢磨鲁迅何以如此这般修改,这对我们加深对鲁迅写作用心的理解和学习写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鲁迅提到的“作家的未定稿”,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有时作家对同一个写作素材、同一个题材,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两度,甚至几度重写,形成多个文本。
将这些从同一素材生发出来的不同文本对照起来读,是很有趣味的,而且也可以学得写文章的方法。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汪曾祺,在上世纪40年代写了《异秉》《职业》两篇小说,到80年代,由于这两个文本均已散失,他又以同名、同题材重写了一遍。
研究者后来找到了40年代的文本,就将这两种文本对照起来读,读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
(王枫《〈异秉〉〈职业〉两种文本的对读》)鲁迅也有过这样的两次写作。
1919年鲁迅在《国民公报》“新文艺栏”连续发表了七篇《自言自语》,其中有三篇在他1925、1926年间写《野草》和《朝花夕拾》时,又重写了一遍。
这就有了三篇可对读的文本:《自言自语》里的《火的冰》与《野草》里的《死火》,《自言自语》里的《我的父亲》与《朝花夕拾》里的《父亲的病》,《自言自语》里的《我的兄弟》与《野草》里的《风筝》。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对读的方法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
《我的兄弟》一文不长,照录如下——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
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
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
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
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阿!我的兄弟。
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我们现在就来对照阅读。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写作时间和文章题目:作者在1919年写了《我的兄弟》,为什么时隔六年,到1925年又写《风筝》?不过是童年的一段生活,这样一直念念不忘,一写再写,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写同一件事,为什么要把题目由“我的兄弟”改为“风筝”?这大概是我们一开始阅读就要提出的问题。
但我们不要急于求答案,还是先细读文本,最后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我的兄弟》共分九段,《风筝》则有十二段。
我们就分段来对比阅读。
一、“回忆的套子”的设置《我的兄弟》第一段第一句就直接进入回忆:“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
”而在《风筝》里,第三段才有类似的叙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也就是说,《风筝》在进入故事的叙述之前,还有两段描写,而且我们注意到,写的是作者写文章时的外在景物和内在的“惊异和悲哀”的心情。
《我的兄弟》在文章结尾写到请求兄弟原谅就煞住了,而《风筝》又多出一段:回到开头所写的自己的心情上,还是“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如果说,《我的兄弟》是一篇单纯的客观叙述,那么《风筝》却外加了一个“套子”,将全篇的回忆笼罩在“我”回忆时的主观心境里,以“悲哀”始,又以“悲哀”终。
这样一个“回忆的套子”的精心设置,是《风筝》一文的最大特点,作者的写作旨意正蕴涵其中。
这是我们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是应该紧紧把握住的。
但我们还是不能立刻进入“套子”的细读与分析:其含义只有读完了正文,才能理解。
二、变叙述为描写正文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我”和“兄弟”冲突的由来:《我的兄弟》的第一、二段,《风筝》的第三段。
《我的兄弟》第一段只有短短的两个叙述句:“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尽管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我”和“兄弟”的冲突的由来,但是却过于简单了:“我”为什么“不喜欢”,怎样“不喜欢”,“兄弟”为什么“喜欢”,怎样“喜欢”,都省略了。
这恰恰是《风筝》要大做文章之处。
《风筝》里不仅有“我”的心理分析与描写:“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嫌恶”放风筝(注意:这是为下文埋伏笔);而且有“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为风筝的起落,忽而“出神”,忽而“惊呼”,忽而“跳跃”;还特意强调了“兄弟”的年龄(“大概十岁内外”),描写他的外貌:“多病,瘦得不堪”。
这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风筝》与《我的兄弟》相比,在写作上的变化:变叙述为描写,变简陋直书为精心经营文字,周密安排文章布局。
不过《风筝》也有删削,比如《我的兄弟》第二段谈到“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这层意思在《风筝》里却没有说及,大概是为了集中笔墨谈兄弟之间的冲突,就不提父亲了。
(二)“我”和“兄弟”的冲突:《我的兄弟》三、四、五段,《风筝》第四段。
依然是变简单的叙述为具体、丰富的描写。
比如在《我的兄弟》里,只是这么一句:“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到《风筝》里就发展成为一个过程描写:先是“我忽然想起”多日不见小兄弟;然后,记起了“曾看见他在后园拾枯竹”;这才“恍然大悟”似的赶到那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有了这样一番曲折,就为下文“我”的不满的大爆发,以及粗暴的行为,作了情绪上的铺垫。
紧接着的冲突,在《我的兄弟》里也是三言两语就交代完了:“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但在《风筝》里,却演化成了充满戏剧性的紧张的场景描写:先是小兄弟的“惊惶”,“失了色”,以至“瑟缩”;接着是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和“愤怒”中的一系列动作:“折断”“掷”与“踏扁”——注意:这里的用词比《我的兄弟》里的“踏碎”“拆”“撕”都要重得多狠得多,使人感到被折断与踏扁的,不只是风筝,更是小兄弟的心。
或许更要注意的,是“我”在踏扁了风筝以后的心理描写,这恰恰是《我的兄弟》里所省略不写的:“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这里的“长幼”与“力气”,正是和上文的“十岁内外”与“瘦得不堪”相呼应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突然出现的“敌”与“胜利”这样的描写战争的词语,这就暗示了这场冲突的“战争”实质:这是典型的长者对幼者的压迫、强者对弱者的欺凌:下文提出的“虐杀”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了。
还有“兄弟”的反应。
《我的兄弟》是这样写的:“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风筝》则写道:“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由“哭”“悄然”到“绝望”,分量显然重了许多,这说明:兄弟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或许是更为严重的。
这也为下文提出“精神的虐杀”的概念作了铺垫。
问题更在于“我”的反应。
《我的兄弟》写得也很简单:“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就不知道了。
”《风筝》在写了“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以后,又加了一句:“也没有留心”,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小兄弟“以后怎样”,他的感情有没有受到伤害,是没必要“留心”的。
这样,从《我的兄弟》到《风筝》,鲁迅的描写不但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而且还加强了力度,这场兄弟之间冲突的内在的严重性就逐渐突显出来。
这就孕育着下文感情的爆发,我们读者的阅读心理也随之沉重起来。
(三)成年后的反思和补救:《我的兄弟》六、七、八、九段,《风筝》五、六、七、八、十、十一段。
这一部分的篇幅和分量,在《我的兄弟》里和前面两部分差不多,而《风筝》却篇幅更大,分量也更重。
可以看出,这成年后的反思和补救才是《风筝》描写的重点。
先是反思。
《我的兄弟》也说得很简单:“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仅仅是“错”,“错”在哪里,没有交代。
但《风筝》却说自己轮到了“惩罚”,那就不只是“错”而可能有“罪”。
而且也十分严肃地说出了其中的缘由:“我”接受了西方新的现代儿童观,“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这样的新思想新观念的映照下,原先“我”所坚持的“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观念,就显得陈旧而荒谬,不攻而自破了。
这样,觉悟的“我”,再反观“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这一幕”,前文所写的对风筝,更是对小兄弟心灵的“折断”“掷”“踏扁”,以及“我”的“愤怒”“傲然”,一下子都露出了狰狞面目,“我”终于猛醒:这是“精神的虐杀”!这一判断,是全文最浓重的一笔。
这件事在《我的兄弟》里,仅仅是幼时兄弟之间的冲突,但在《风筝》的反省中,就成了一个“精神的虐杀”的事件。
这有点出乎我们读者的意料,因此特别具有震撼力,但由于作者在前文的具体描写中已经作了足够的铺垫,所以这又是我们能够接受的。
这就是作者用笔的力量。
由此引发的,是“我”的,其实也是“我们”读者的沉重之感:“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又并不“断绝”,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一再地重复“很重很重”,这都是对人的心灵“很重很重”的“惩罚”。
鲁迅对自己的解剖,是很锋利,也很残酷的。
于是又有了“补过”的努力。
《我的兄弟》的叙述依然只有一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
”到《风筝》里就有了更为细致也更有层次的过程性描写。
先是“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童年游戏的时代已过,再也追不回,补不过来了,虽然“嚷着,跑着,笑着”,心却是痛着的。
这令人心酸的一笔,是《我的兄弟》里所没有的。
于是,又有了另外的补救,就是《我的兄弟》里写到的:当面表示“抱歉”,但《风筝》里却揭示了抱歉背后的心理:希望接受“宽恕”而获得心的“宽松”。
但结果却是“他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也是《我的兄弟》写到了的,但却没有写到“我”的反应,而这正是《风筝》所要着力强调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慌罢了。
”“无宽恕之可言”,这就意味着,童年时所犯下的“精神虐杀”的错误,以至罪过,不仅无法补救,而且无从宽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