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设计讲义
(完整)汽车风道设计

3。
I汽车风道通用设计规范3。
1. 风道系统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在汽车风道系统设计时,要保证将其制冷和采暖设备的出风均匀地送入车厢内.在满足该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与车内内饰设计及附件相协调。
风道系统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因素:1. 必须考虑车身总布置设计、内饰造型设计以及底盘设计中和风道设计相关的情况;2。
由于汽车车厢空间有限,空调汽车的风道压力损失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在设计、布置风道时,应特别注意风道中的压力损失;3。
要考虑风道各支管路之间的风量平衡,各支管路之间的空气流动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得超过15%,并要详细计算各支管路的沿程阻力损失;4. 必须将风道的气流噪声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因此要对风道的风速进行控制。
通常出风口风速控制在6。
5~11m/s,新风入口处风速5~6m/s,主风道风速5。
5~8m/s,支风道风速4~5.5m/s,过滤器风速1~1.5m/s;5. 风道不能有大的泄漏点,以保证空调系统功能的发挥;6。
对风道要进行隔热保温处理,以减少空气在风道输送过程中的冷、热量损失,并防止低温风道表面结露。
常用的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玻璃棉、聚氨脂泡沫塑料等,为了防止火灾,车外风道最好用泡沫石棉隔热,并用石棉布包扎;3.2.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由于汽车车室内部的空气流动受有限的车厢空间的限制,汽车空调风道的压力损失问题较为严重,风道压力损失是由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两部分组成。
3.2。
1。
风道沿程压力损失风道沿程压力损失是空气沿风道管壁流动时,由空气与管壁之间的摩擦、空气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摩擦而产生。
风道单位长度的沿程压力损失p m (又称比摩阻)的计算式如下: 2412ρυλs m R p = 式中:λ——摩擦阻力系数;ν——风道内空气的平均速度(m/s);R S ——风道的水力半径(m);R S =A/P ;A -—风道的过流横截面面积(m 2);P --风道的周长(m );摩擦阻力系数λ是雷诺数Re 和管壁粗糙度n 的函数。
空调系统风道设计word文档

/zykt/2/2.1.html第8章空调系统风道设计§8.1风道设计的基本知识一、道的布置原则风道布置直接与工艺、土建、电气、给排水等专业关系密切,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1.空调系统的风道在布置时应考虑使用的灵活性。
2.风道的布置应符合工艺和气流组织的要求。
3.风道的布置应力求顺直,避免复杂的局部管件。
4.风管上应设置必要的调节和测量装置(如阀门、压力表、温度计、风量测定孔、采样孔等)或预留安装测量装置的接口。
5.风道布置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需要,并且不妨碍生产操作。
6.风道布置应在满足气流组织要求的基础上,达到美观、实用的原则。
二、管材料的选择用作风管的材料有薄钢板、硬聚氯乙烯塑料板、玻璃钢板、胶合板、铝板、砖及混凝土等。
需要经常移动的风管—大多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各种软管,如塑料软管、金属软管、橡胶软管等。
薄钢板有普通薄钢板和镀锌薄钢板两种,厚度一般为0.5~1.5m m 左右。
对于有防腐要求的空调工程,可采用硬聚氯乙烯塑料板或玻璃钢板制作的风管。
硬聚氯乙烯塑料板表面光滑,制作方便,但不耐高温,也不耐寒,在热辐射作用下容易脆裂。
所以,仅限于室内应用,且流体温度不可超过-10~+60℃。
以砖、混凝土等材料制作风管,主要用于与建筑、结构相配合的场合。
为了减少阻力、降低噪声,可采用降低管内流速、在风管内壁衬贴吸声材料等技术措施。
三、风管断面形状的选择风管断面形状:圆形断面的风管—强度大、阻力小、消耗材料少,但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占用空间多,布置时难以与建筑、结构配合,常用于高速送风的空调系统;矩形断面的风管—易加工、好布置,能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弯头、三通等部件的尺寸较圆形风管的部件小。
为了节省建筑空间,布置美观,一般民用建筑空调系统送、回风管道的断面形状均以矩形为宜。
常用矩形风管的规格如下表所示。
为了减少系统阻力,进行风道设计时,矩形风管的高宽比宜小于6,最大不应超过10。
表8-1矩形风管规格§8.2风道设计的基本任务进行风道设计时应统筹考虑经济、实用两条基本原则。
第7章风道设计ppt课件

在计算出各截面的静压和全压以后,根据摩擦阻 力与风道长度成正比关系,即可将各断面的相应 压力连接成线,即为压力分布。
空气由静止变为流动,只能靠降低静压转化为动 压来实现;
以风机为界,吸入端压力为负,压出侧为正;
两截面的全压差即为压力损失;截面面积相等时, 可认为是靠静压克服的;
风机压头为压出吸入的全压差,或等于风道总阻 力,或风道阻力及出口动压之和。
三、假定流速-当量长度法 局部阻力的计算费时费力,将局部阻力计算转化 为类似摩擦阻力计算将给设计计算带来方便。
不同的管径、不同流态的值,可事先做好,供查 用。
四、静压复得法 静压复得法的含义,是当流体的全压一定时,
风速降低,则静压增加,利用这部分“复得〞的 静压来克服下一段主干管道的阻力,以确定管道 尺寸,从而保持各分支前的静压都相等,这就是 静压复得法。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可以设计成两个支管流速与总流流速相等;
总管截面积等于支管面积之和。
减少三通局部阻力的措施:减少支流与总流之间 夹角,一般不大于30o,也可在三通内加设导流 叶片。
查表
最后需要指出两点: 查得局部阻力系数,必须与其对应动压相一致 为避免局部阻力之间的互相干扰,两个管件之间必
4.根据造价和运行费用的综合最经济的原则, 选择合理的空气流速。
选定流速时,要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初投资和运 行费及噪声等因素。
风速选得大:风道断面小,消耗管材少,初投资 省;但阻力大,运行费高,而且噪声也可能高。
风速选得低:运行费低;但风道断面大,初投资 大,占用空间也大。
5.根据给定风量和选定流速,逐段计算管道断面 尺寸,并使其符合矩形风管统一规格。然后根据 选定了的断面尺寸和风量,计算出风道内实际流 速。
散热风道设计原理

散热风道设计原理一、引言散热风道是工业生产和家庭空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散热器,并通过风流的形式将热量带走。
本文将介绍散热风道的设计原理,包括风道的材料选择、尺寸设计、形状设计以及风道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等方面。
二、风道材料选择散热风道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铝合金、不锈钢等。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传导热量,并保证风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此外,金属材料还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能够在火灾发生时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三、风道尺寸设计风道的尺寸设计直接影响到散热效果。
一般来说,风道的截面积越大,通风量越大,热量传递效果也越好。
但是过大的风道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因此需要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尺寸。
此外,风道的长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过长的风道会增加系统的压力损失,降低通风效果。
四、风道形状设计风道的形状设计也是散热风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风道的形状应尽量简洁,以减小空气流动的阻力。
常见的风道形状有矩形、圆形和半圆形等。
矩形风道由于边角的存在会产生阻力,而圆形和半圆形风道则能够减小阻力,提高通风效果。
此外,风道的弯曲处也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减小压力损失。
五、风道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风道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也对散热效果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
直接连接是将风道直接与散热器相连,通风效果较好,但需要考虑散热器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间接连接则是通过风扇将风道与散热器相连,通风效果稍差,但可以减小散热器的负荷,延长使用寿命。
六、散热风道的优化设计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改进散热风道。
例如,在风道内部增加导热层,能够增加热量的传导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在风道的出口处增加扩散装置,能够扩大风道的出口面积,减小阻力,增加通风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和风道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散热效果。
七、结论散热风道设计原理是实现高效散热的关键。
(完整版)第六章风速、风道及风口设计(第二版)

第六章风速风道及风口设计6.1 风速6.1.1风速大小的确定风速指通风管道内空气流动的速度。
一般空调系统的风速在14m/s以下(低速风道)。
低速空调系统的风速因处于通风系统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可参照表6-1。
若已知空调房间的送风量和风管的尺寸,即可用下式求出该风道内的风速。
V=L/(F×3600) (m/s) (6-1)式中,L——风量(m3/h);F——风道截面积(m2)6.1.2风速查表法以下几种风速表有助于设计人员确定风速。
用于各种场所的低速风管系统的流速见表6-2所示。
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流速见表6-3所示。
以噪声标准控制的允许风速见表6-4所示。
逗留区的送风流速见表6-5所示。
已知建筑条件空调场所及风道情况即可通过查表法求得不同的风速。
表6-2 用于各类场所的低速风管流速(m/s)表6 -3 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流速(m/s)6.2风道6.2.1风道截面积的确定当空调房间送风量为已知时,确定送风管道截面尺寸的方法有两种:假定风速法和比阻法,假定速度法比较常用,现介绍之。
首先应已知空调送风量(参照前述的方法),然后根据建筑物的空调送风系统查出风速值(假定风道中的风速,再通过下式计算出风道面积。
最后确定风道的管径(圆管直径或矩形管道的边长)。
风道截面积计算公式F=L/(v ×3600) m 2 (6-2)式中 L--风量 m 3/h v--风速 m/sF--风道面积 m 2例如:某空调系统送风量L=7200m 3/h ,属工业空调,现安装一主风管,试确定其风管尺寸。
假定风速,查表6-1可知,工厂空调系统主风道风速推荐值为6~9m/s ,现取8m/s 。
风道面积可计算求F=L/v ×3600=7200/8×3600=0.25 m 2 若采用圆形风管,其直径可由下式计算出πFd 4=m (6-3)式中 π——圆周率 π=3.14F ——风管面积 m 2D=0.56m=560 mm 若采用方形风管,其边长应为 25.0==F A =500 mm若采用矩形风道,管道的长短边尺寸可参考表6-7选用。
空调风道制作方法教学设计

空调风道制作方法教学设计一、引言空调系统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空调风道作为空调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输送和分布冷、暖气的重要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空调风道制作的方法和教学设计。
二、空调风道制作的材料准备1. 风道板材:风道板材通常使用镀锌板、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等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火性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2. 风道连接件:风道连接件包括弯头、三通、四通、支架等,用于连接风道板材,并实现风道的变径和转向。
3. 密封材料:为了防止风道漏风,需要使用密封材料对风道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常用的密封材料有胶带、胶水等。
三、空调风道制作方法1. 设计风道系统:根据建筑的需求和空调系统的布局,确定风道系统的走向、尺寸和数量,并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
2. 制作风道板材:根据设计方案,将风道板材按尺寸要求进行切割,采用机械切割工具或手工工具均可。
3. 弯曲风道板材:在需要弯曲的位置,使用风道弯头或其他弯曲工具将风道板材弯曲成所需的角度或曲线形状。
4. 连接风道板材:使用风道连接件将风道板材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牢固,并注意风道的方向和变径要求。
5. 密封处理:使用密封材料对风道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以防止漏风和能量损失。
6. 安装风道系统:将制作好的风道系统安装在空调系统中的预留位置上,并注意对风道系统进行支撑和固定,确保其稳固和安全。
四、空调风道制作方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a) 了解空调风道制作的基本材料和工具;b) 掌握风道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c) 能够正确使用风道连接件和进行密封处理;d) 能够安全、稳固地安装空调风道系统。
2. 教学内容:a) 空调风道制作的材料准备;b) 空调风道制作方法的详细步骤;c) 空调风道制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d) 空调风道系统的安装方法和要求。
3. 教学方法:a)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空调风道制作的基本原理、材料准备和制作步骤。
b) 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空调风道制作的过程,并注重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演示。
通风系统风道的设计

通风系统风道的设计通风系统风道的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具体需求和功能,合理布置通风系统的风道,以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通风系统的风道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使用功能、气候条件、人员活动等因素,以便合理分布风道,保证风道的通风效果和使用寿命。
1.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风道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进行合理布置。
对于高层建筑、复杂形式的建筑物,可以采用纵向走廊式或横向联通风道系统,以满足各个区域的通风需求。
对于单层建筑,可以采用侧向布置的通风系统。
2.使用功能: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对通风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住宅建筑的通风要求相对较低,可以采用自然通风或简单的风机通风系统。
而办公楼、商业建筑等需要较高的通风要求,则需要设计高效的通风系统,并根据人员活动情况确定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
3.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通风系统设计也不同。
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自然通风的比例,减少机械通风的使用。
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需要加强通风系数和通风的管道尺寸设计,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
4.人员活动:建筑物内人员活动的密度、活动方式也是风道设计的重要因素。
人员较多的区域需要设计多个风口和排风口,并考虑人员分布的均匀性,以保证整个区域的通风效果。
风道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通风效果优先:通风系统的核心目标是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因此,在风道的设计中,要确保风道尺寸合理、通风口和排风口位置合适,以最大程度地提供新鲜空气和排除室内污浊空气。
2.结构合理稳固:风道的设计应考虑到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固性。
对于悬挂式风道,需要确保其安全稳固,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共振和噪音污染。
3.管道材质选择:通风系统的风道可以使用不同材质,如铁皮、铝合金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在选择材料时,考虑到阻燃性和耐腐蚀性等因素,并确保风道的密封性和耐久性。
4.正确的风速和风量控制:在风道设计中,要考虑通风风速和风量的控制。
风速过高会产生噪音和不适感,风速过低则无法保证通风效果。
第六章自学内容空调系统风道设计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 表6-3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m/s)
粉尘类别 粉尘名称 干锯末、小刨屑、 干锯末、小刨屑、纺织尘 木屑、 木屑、刨花 干燥粗刨花、 干燥粗刨花、大块干木屑 纤维粉尘 潮湿粗刨花、 潮湿粗刨花、大块湿木屑 棉絮 麻 石棉粉尘 耐火材料粉尘 粘土 石灰石 水泥 湿土(含水 以下) 湿土(含水2%以下) 以下 矿物粉尘 重矿物粉尘 轻矿物粉尘 灰土、 灰土、砂尘 干细型砂 金刚砂、 金刚砂、刚玉粉 钢铁粉尘 金属粉尘 钢铁屑 铅尘 轻质干粉尘(木工磨床粉尘、 轻质干粉尘(木工磨床粉尘、烟草 灰) 煤尘 其它粉尘 焦炭粉尘 谷物粉尘 14 12 16 17 15 13 19 20 8 11 14 10 12 16 14 18 20 19 15 23 25 10 13 18 垂直风管 10 12 14 18 8 11 12 14 13 14 12 15 水平风管 12 14 16 20 10 13 18 17 16 16 18 18
三.风道设计计算实例
空调系统推荐的送风机静压值如下, 空调系统推荐的送风机静压值如下,可供估算时参考
空调系统类别
小型空调系统(空调服务面积300m2以内) 中型空调系统(空调服务面积2000m2以内) 大型空调系统(空调服务面积大于2000m2) 高速送风系统(空调服务面积2000m2以内) 高速送风系统(空调服务面积大于2000m2)
外边长( 外边长(长×宽)(mm)
800×630 × 800×800 × 1000×320 × 1000×400 × 1000×500 × 1000×630 × 1000×800 × 1000×1000 × 1250×400 × 1250×500 × 1250×630 × 1250×800 × 1250×1000 × 1600×500 × 1600×630 × 1600×800 × 1600×1000 × 1600×1250 × 2000×800 × 2000×100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止回风口被储藏物 挡住造成温度不良
18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出风口的调整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通过调整分流角度增 加出风量
通过设置栅格调整出 风方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
二-4、蒸发器盖板的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蒸发器 接水盘 电加热 电加热护板 回风口
20
二-4、蒸发器盖板的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3
二-1、风道密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海绵密封
4
二-1、风道密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结构嵌位密封
5
二-1、风道密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PP板
EPE
附板密封-采用双面胶带
6
二-1、风道密封
密封方式 海绵密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优点 1,密封效果较好 2,适应各种情况 缺点 1,组装慢,工时费高 2,当海绵粘贴不好,容易引发不良 3,海绵反弹力容易引起风道变形
FOAM-PE+AL 密封蒸发器,导热
镀铝锌钢板 导热,保护风道盖板
隔热海绵 保护EPS不被软化
EPS 送风 PP 风道盖板
21
二-5、风叶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风叶分为轴流式和离心式
轴流式
离心式
2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冷藏室
冷冻室
9
二-3、风门风道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烟囱效应: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底 部吸入,形成循环。
10
二-3、风门风道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原方案
11
改善方案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2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嵌合密封
1,装配简单 2,成本低
1,设计要求高 2,制造精度高 3,密封效果较差
附板密封
1,密封效果最好,适合对制 造工艺较差的情况
1,成本最高 2,组装繁琐
7
二-2、感温头位置确定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排除温度变化过急点 2,排除温度变化过缓点 3,考虑漏风的影响
8
二-2、感温头位置确定
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密 度差异形成循环
13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4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送风口面积计算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5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送风口面积分配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A B
C
建议: A:B:C=2:1:1
由于测试时放置底部抽屉,已经不 能沿用自由空间喷嘴模型,因此根 据实际测试情况加大了C的面积 16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回风面积计算及回风管设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41mm
24mm
49mm
17mm
1,回风面积>出风面积,一般取1.1倍以上; 2,考虑回风温度,防止回风管结冰和后背凝露的发生; 3,考虑回风管位置,防止注料受阻。
17
二-3、出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出风口及回风口位置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研发部内部培训教材
风道设计培训
2013.04
研发中心
一、基础知识
间冷式风路组成 制冷回路 1,压缩机 2,散热管路 3,毛细管 4,蒸发器 5,回气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风路回路 1,蒸发器 2,风扇 3,风门 4,出风风道 5,回风风道
2
二、设计要点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风道密封 2,感温头位置选定 3,风门风道设计 4,送风口及回风口设计 5,蒸发器盖板设计 6,风扇叶和电机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