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四校第三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朝觐.(jìn)谄.媚(xiàn) 僭.礼(jiàn) 拘囿.(yǒu) 喟.(kuì)然长叹B.孝悌.(dì) 畏葸.(xǐ) 迁徙.(xí)木铎.(duó) 耰.而不辍(yōu) C.恸.哭(tòng) 荑.稗(tí) 棺椁.(guǒ) 期.年(jī) 箪食.壶浆(sì) D.怃.然(fǔ) 弑.杀(shì) 籴.粜(dí) 哂.笑(shěng) 曲肱.(gōnɡ)而枕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赡养饥馑河辙之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B.讴歌颠沛亟待解决为渊驱鱼,为丛驱雀C.藉贯饿殍循循善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D.社稷弊端恻隐之心仰之弥高,钻之弥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去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B.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C.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D.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周朝日益紊乱的政治局面,老子消极悲观,提出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B.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为人类的道德生活确立了最基本的准则,力图以仁爱的精神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入手来解救社会危机。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校版,精选题,典型题,经典题)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校版,精选题,典型题,经典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愤懑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2单元、古诗词诵读。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位网名为“@上上”的北大博士生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最高单曲播放量突破1.6亿次,引起全网关注。

“@上上”用美声演唱“洗脑神曲”,打通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间的壁垒,让美声这一高雅艺术在娱乐内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短视频平台有了一席之地,并且成功让很多人对高雅艺术“路转粉”(从“路人”转变为“粉丝”),这着实令人振奋。

通观人类艺术发展史,雅俗艺术之间似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

能载入艺术史册的,几乎全为雅艺术。

但俗艺术并非不能转化为雅艺术,比如宋词刚刚问世时,因一些作品为歌女所吟唱,故被贬低为“诗余”。

再如,对昆曲热爱到“家里收拾起”的清代文人,面对横空出现的京剧,竟以“花部”蔑称,意在对应昆曲的“雅部”。

一言以蔽之,花者,俗也。

看如今,宋词、京剧都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

这是历经历史磨炼的结果,当中既有机缘,也有巧合。

可一些俗艺术转化成雅艺术后,却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高冷。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34(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34(共22页)

二中(èr zhōnɡ)2021—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是表达情感、寄托人生情怀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

古典诗歌曾经辉煌于诗国的历史,但如今却失落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体权利。

讨论古典诗歌在创作与批评方面的处境与将来走势,为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这种古典艺术形式找到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途径,是每一个诗国后人应有的文化责任与历史担当。

现代律诗的创作与批评,存在着“以律绳诗〞的单维批评定式。

专求格律,忽略诗歌所要传达的情志内涵,并不非常在意诗歌的意境、韵致或者是风格。

李?怀麓堂诗话?曾对当时类似的风气进展分析,认为“泥古诗之成声〞和在平仄字句方面“摹仿而不敢失〞的做派,会导致“无以发人之性情〞的结果。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性和理论期许及时进展创变。

“假设无新变,不能代雄。

〞只有灵敏、开放地审视格律要求,不斤斤于格律的形上法那么,才能创作出更符合当下人们精神和情感品位的古典诗歌。

明代中期的诗风也表现得较为迂执。

对此,何景明曾希冀用清通简易的方式予以调适。

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何景明把那种规行矩步的作诗方式称为“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

他不否认作诗应遵循古人矩镬,但认为应“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关键是要写出真的自己。

而我们今天的律诗创作,却是一种以格律为宗旨和评判法那么的单维批评形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矩镬,或者者可以叫作一种公式化的思维定式和批评行为。

这种批评思维和批评逻辑实际上比概念化批评更缺乏艺术精神。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常谓情志(qínɡ zhì)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那么其旨必见;以文传意,那么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以意为主〞便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要领。

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指出,“学诗当识活法〞,而“活法〞,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检测试题语文试卷审核人:王伟1.选出下选出加点字的注意全部正确的一项A.踯躅(chú)潺湲(yuán)劲健(jìng)骊山(lí)B.后裔(yì)联袂(mèi)汀州(dīng)巨擘(bò)C.塞上(sài)薜荔(bì)绸缪(móu)鼙鼓(pí)D.沙渚(chǔ)于簟(diàn)庑门(wǔ)云栈(zhàn)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A.云霄通宵达旦拖杳杳无音信B.世事知人论事逾越坚贞不渝C.缅怀沉湎酒色频繁要言不烦D.题纲金榜题名聘用驰骋疆场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同情B.聊逍遥兮容与聊:暂且、姑且C.气变悟时易易:容易D.三顾频烦天下计顾:看4.语空白处的字音、字形与所给例如加点的字完全一致的一组例如:歌数阕,美人和之A.曲高()寡一唱一()B.()盘托出()衷共济C.珠联盟()貌()神离D.随声附()()蔼可亲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A.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向狂放的作者李敖更是踌躇满志,认为胜券在握。

B.沙尘暴的形成,与人们对身临的乱砍滥伐有关。

因此,那种目无全牛,忽视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是要不得的。

C.长江大桥他都能设计,设计这种小巧还不游刃有余?D.不可一世的敌人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面临彻底灭亡的下场。

6.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A.骑皆伏曰善刀而藏之B.技盖至此乎弟子趣之C.技经肯綮未尝即娉取洗沐之D.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娉矣7.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A.南宋词的主流是爱国,代表作家有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人。

B.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的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石齐学校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说明: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剡(shàn)溪渌(lǜ)水樯(qiáng)橹馔(zhuàn)玉B. 欢谑(xué)溽(rù)暑将(qiāng)进酒冠冕(miǎn)C. 垓(gāi)下湓(pén g)浦刈(yì)旗形骸(hái)D. 迤逦(lǐ)锱(zī)铢舟楫(jí)箜篌(hóu)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佳肴潦倒漂沦不经之谈 B.切磋撰写班斓叱咤风云C. 羞赧贿赂泥淖殒身不恤 D.湮没枯燥剽悍不胫而走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B.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挥而就达到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小心翼翼,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D.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4.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语文课上,老师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结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

C.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我们走出陌生的境地。

D.《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的一批音乐家。

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

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

参考答案一、1. C(A “葩”应为pā;B“曳”应为yè;D“谑”应为xuè) 2. C(A“怄”应为“呕”;B“缈”应为“渺”;D“迄”应为“讫”) 3. A(B“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含惋惜意。

C比翼双飞,比喻夫妻形影不离。

D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 4. D(A中第一个分句主语“大使”后面缺谓语,使得“他”的指代有歧义;B用语累赘,去掉后一个“周星驰电影”;C后一分句主语残缺;若承前以“考试”为主语,又不妥) 5.B 6.C7.B(A有疑问不一定是疑问句,问号改为句号;C逗号放引号外;D括号内的话是针对两类诗而言,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应在句号外。

)8.D(《长恨歌》《琵琶行》并不是反映了人民疾苦。

)社科文;9.C(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10.A(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11.B(A项更美在其空间;C项应是院墙阴影,与树无关;D项关系颠倒)文言文12. C(质行:躬行,实行;即品行高尚) 13. C(A以:均为介词,因为B 乃;竟然C乎:一为“在”,一为句中停顿,无义。

D虽:即使)14. B(①为皇帝与石奋开玩笑的话,是说石奋一家荣耀无比④对子教育管理严格,也即为侧面写万石君的恭谨的性格⑥间接写万石君的性格特征)15. A(文中有相关信息,“爱其恭敬”中的“爱”是喜欢的意思,非“信任”;“积功劳而至大中大夫”而不是“官至太仆”;“恭谨无与比”是对他一生的性格特征的概括)16. (1)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才答应。

(2)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各国,17..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18.略现代文阅读:19.(1) 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

(2) 奋力抗争,执着朝前。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上学期第三月考语文试题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春霄踯躅(zhí zhú)绰约(zhuó)扁舟子(piān)回眸一笑 B.轩冕绸缪(chóu miù)戎马(róng)捣衣砧(zhēn)豆蔻词工 C.危樯迤逦(yǐ lǐ)荠麦(jì)玉簟秋(diàn)列却霹雳 D.祠堂潺湲(chán yuán)碣石(jié)玉搔头(sāo)云栈萦纡2.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嵌岩窦.穴(孔、洞)四际渺弥..皆大江(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期.山东为三处(约定)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B.膝之所踦.(支撑,接触)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遭受)比.得软脚病(近来)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搁下)C.如土委.地(卸落)及长,不省所怙.(奉养)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直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服”心服。

)D.持短兵.接战(兵器,武器)进.乎技矣(超过)予在湖州曝.书画(晒)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隔阂)3.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柳梢听得黄鹂语 B.落红满地乳鸦啼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张若虚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事实上,《春江花月夜》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

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

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

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

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②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

縢囊是一种小包。

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

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

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

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

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

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③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

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

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

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

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

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④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

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

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

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年2月2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大多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

佩囊简约时尚,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3分)A.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B.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材料上也有讲究,如唐代的“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盯住刘大雄王溱卢浩被叫到领导办公室,进门便看到刘大雄。

刘大雄是市纪委三处的头儿,这个处主要负责党风党纪。

他们的办公室与卢浩所在的处门挨着门,是名副其实的部门邻居。

平时没事,两个处的人还经常在走廊里聊聊天,说说笑话。

刘大雄一改过去见了面笑眯眯的模样,很严肃地对卢浩说:卢浩同志,根据举报,你和处里的有关人员在昨晚接受过下属单位的宴请,严重违反了八项规定,现在我们代表组织找你落实有关情况。

卢浩以为情况了解后,顶多写个检查,领导批评一番算完,没想到,一周后市纪委通知,给他和另外三名同去的党员,党内警告处分。

卢浩又气又窝囊,心里还有点不服气。

刘大雄太那个了!这个平时看上去文绉绉的“邻居”同仁,在卢浩眼里一直是文弱书生的形象——细声慢语,喜欢书法,听说还得过大奖。

许多人说,他不该干纪委,应该干宣传或者当教授。

那意思除了赞美他知识渊博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书生心软,本不该在这下“狠手”的部门。

现在看,他刘大雄绝不是“省油的灯”。

人不可貌相啊!想起那个不愿想的结果,卢浩心里就不舒服。

受到同样处分的那三个同事也一天到晚嘀嘀咕咕,看脸色就知道,一肚子怨气。

这天,卢浩一看办公室加他正巧是那天去县里的四个人。

同病相怜,四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全是自己如何“冤枉”。

说着说着又提到刘大雄。

因为喝了鲜榨果汁受到处分的小马说,真有意思,刘大雄就没有点“出格”的事?我就不信他们纪委的人就那么清廉?另一个同事说,受处理的滋味不好受,也该让他们自己尝尝。

盯住刘大雄。

我们一起盯住,我不信他生活在真空中,只要他越雷池一步,我们就有话可说。

卢浩望着屋里的人说,四对目光聚在一起,如同建立起了同盟。

卢浩他们分了工,一天一个人,下班后盯住刘大雄,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多晚。

宁可牺牲休息时间,也要想方设法抓住刘大雄的把柄。

好在都有私家车,方便。

轮了两遍班,小马有些沉不住气了,第二天上班时悄悄说,看来刘大雄这些人就是“钢铁”炼成的,不食人间烟火。

另一个同事似乎也有同感,说他前晚黑着灯在办公室窝了大半天,刘大雄居然从晚上六点钟进了办公室,一直到九点多才离开,其间就上了一趟卫生间。

卢浩从心里有点佩服刘大雄了,换位对比,自己未必做得到。

这天,晚上值班的同事急匆匆打来电话,说刘大雄下班没去食堂吃饭,直奔停车场,有一辆挂着像是公务车牌的面包车接上他走了。

同事开着私家车正跟在车后面呢。

卢浩有些兴奋地搓着手,这回抓住了,看他怎么说。

卢浩打车迅速向同事提供的酒店奔去。

车到酒店刚停下,便有笑容可掬的小姐迎上来。

先生是来参加慈善义捐活动的嘉宾吗?卢浩愣了,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是捐赠活动,不是饭局啊!他把同事拉到黑影处说。

那,刘大雄来做什么?他不是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吗,来捐字的。

慈善总会派车去接的。

我刚才在登记处看到了,他捐了两幅条幅。

这一出戏演得真是让卢浩脸上无彩。

卢浩发现,刘大雄的工作似乎总是做不完。

加班,成了正常工作,甚至周六周日都照旧来办公室。

“敌变我变”,卢浩他们也随着刘大雄的规律调换策略。

周六周日也来“陪”着。

开始,无所事事,玩个游戏,听个歌曲,后来觉得时间这么流失了可惜,便开始看书,写笔记,甚至做第二天工作计划。

习惯成自然,不长时间,这“盯梢”工作变成了自觉工作。

下午卢浩开完会正要回办公室,在楼道遇上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她跟卢浩打听,刘大雄处长在哪办公?妇女手里拿着一个大尼龙绸包,鼓鼓囊囊。

卢浩脑子一下子飞速转起来。

是不是来行贿的?刘大雄大概没在办公室,出来送妇女的是徐副调研员,卢浩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他。

你以后千万别来送了,这土特产刘处长不会收的,我们也不会收。

你丈夫有问题,是他的事。

但孩子有病做手术需要钱,我们力所能及捐点是应该的。

事后卢浩打听到,刘大雄他们处理了一个基层干部,被移交司法机关判了刑,并罚了款。

那个干部的孩子恰好重病需要巨额手术费。

刘大雄和处里的人得知后,悄悄捐了一些钱。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卢浩久久没说话,他眼前晃来晃去总是刘大雄的影子。

那影子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最后慢慢地定格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年底到了,让卢浩想不到的是,他们处被提名先进处室。

卢浩瞄了一眼隔壁办公室,心里五味杂陈。

这天轮到小马晚上“值班”,但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亲戚要来,让下班回家团聚。

卢处,能不能缓一天再盯?不盯了,以后不再盯刘大雄了。

卢浩若有所思地回答。

那盯住谁?盯住自己。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7日 14版,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3分)A.小说以卢浩被叫到领导办公室开头,设置了一个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爆发点,抓住读者眼球,激发阅读兴趣。

B.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卢洁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刘大雄的影子,折射出他对刘大雄的敬佩之情。

C.卢洁他们希望凭借盯住刘大雄来作为报复的手段,其实是他们走投无路时以牙还牙的无奈之举。

D.刘大雄经受住了卢洁他们的考验,不仅令人信服,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身正不怕影子斜。

5.小说中的刘大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6.小说以“盯住自己”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

在微信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账号,都在发布有关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 1亿次。

特别是在2月7日节目总决赛播出后,关注热度达到了顶峰,参与节目的众多选手,也都成为了新“正能量网红”的代表。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