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包含所有考点和题型的经典高考散文阅读题评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边朱以撒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捱搡着枯木朽株向前。

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

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

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

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

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

岸正是不变之物。

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

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

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

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

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

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

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

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

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

这种无从飘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

消耗极少,变化无多。

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

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

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

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

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⑥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⑦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⑧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⑨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⑩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

历年高考散文题型与答案分析

历年高考散文题型与答案分析

历年高考散文题型与答案分析(一)2007年《灯火的温情》19.【试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作用题(内容+手法+结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内容效果)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结构作用)20.【试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意蕴题——词语含义】【答案】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借代义)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比喻义) 21.【试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意蕴题——句子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门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词义—句意—观点态度)22.【试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启示探究—意蕴题变形】【答案】这(与文意相反)都不是积极的做法。

(论述观点)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全文意蕴—论述根据)(二)2008年《歌德之勺》19、【试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意蕴+结构作用】【答案】(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指代词义)(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到平江路去①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②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③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④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⑤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⑦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⑧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⑨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林清玄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一、韩开春《荷叶》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

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

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含所有考点和题型的经典高考散文阅读题经典题目:阅读下面散文问答文后的1-13题。

《女织王开岭》(1)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2)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

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

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3)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

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

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

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

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

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

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4)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

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

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5)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

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

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

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

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

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6)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

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

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

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

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7)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

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

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

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8)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

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

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9)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

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

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

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

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

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

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

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

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10)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

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

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

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11)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散文》,有删改)请大家高度关注的是,下面所列试题中,选择题包含了散文选择题绝大部分的错误类型,简答题涵盖了散文简答题几乎所有类型。

请大家细心研读,认真领会。

第一类:选择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二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表明作者的惋惜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作者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五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B.作者认为,一个女子在一生中如果不织些什么,是有遗憾的。

原因是家人身上没有一件家中女性织就的衣物,可能会缺少一份温馨。

C.现代女性心灵手却不巧,让作者深感惋惜。

对比“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里大部分女子的“多情而勤奋”,作者的惋惜之情更加浓郁。

D.以织的毛衫、鞋垫等传达情意,这些织物就成了一种媒介和信物,女织就成了女子的专利。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女织是一个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对用繁琐和辛苦亲手织就衣物的女子,作者给予敬意;对于家境优渥、没有受过蚕纺之苦的女子,作者提出了批评。

B.作者对“女织”的蒸发非常痛心,原因是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里耕虽依旧,女织却已消失不见。

C.第九段写到作者自己的母亲,使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以母亲为典型的“女织”的赞美。

D.作者认为,在那个“用手工抒情的年代”,上天分别派给男性、女性的差事是果腹和暖身,“织”是那个时代里女子最大的事业。

第二类:简答题散文简答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散文的形象、语言、思路、情感、主旨等。

一、形象题(4)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冋答。

二、语言题(5)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②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6)第③段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7)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⑤段多次引用古诗文,其作用有什么不同?(5分)三、思路题(8)细读文章,请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

(9)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文章以“女织”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情感题(11)文章表达了哪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主旨题(12)“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请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13)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

请针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B项中“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程度过重、硬性拔高。

(2)答案:B。

【解析】:A项“写景”无中生有。

C项“手却不巧”曲解原意,原文是“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同时该项因“大部分”缩小了范围。

D项偷换概念,从原文内容看,“成了女子的专利”的,不是“女织”,而是“以织的毛衫、鞋垫等传达情意”这种方式。

(3)答案:C。

【解析】:A项“作者提出了批评”无中生有。

B项中“非常痛心”说法程度过重,且作者“略感惋惜”的原因,应该是女织蒸发后“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的缺失。

D项关系失当,且扩大范围。

第六段“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表述的是假设关系,而选项中表述的却是肯定关系。

且原文第六段有“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该选项丢掉了“除了生育”四个字。

(4)答案:①对两位母亲通过“女织”表达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的赞叹。

②借助两位母亲形象,体现了“女织”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灵魂。

③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女织”逐渐消匿的遗憾。

④交代本文的写作动机,由面到点,将“女织”具象化,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5)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女织男耕”的图景的消失比喻为漏钟停了,表现了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②善感的心灵,其深处对消失的“女织”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只会惋惜、遗憾。

【解析】:考点中的“重要句子”,往往是对情感、主题、结构有重要影响的句子。

读懂这类句子,就会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

由此,命题人会以这些句子,来考查考生是否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

(6)答案: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女织的温馨画面;运用设问、排比修辞,赞美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感情。

(7)答案:第①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是有历史和传统渊源的,引出下文女织消匿的内容;第⑤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渗透着情意,是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是女性灵魂的闪光。

(8)参考答案:①首先点出“女织男耕”的生活图景,并作简要阐发。

②从情感和美学的角度,表达对“女织”的赞美,对当下“女不织”的惋惜。

③以两位母亲为例,表达对“女织”灵魂的赞美,及对当下“女织”消逝的遗憾。

【解析】:散文的思路,相当于小说中的“情节”。

散文的思路,即相当于将所有材料串接、呈现的顺序和方法。

如本文第一段描绘“女织男耕”的图景,结尾以两位母亲的故事收束,就是内在思路的呈现。

(9)参考答案:勾勒出“女织男耕”美好图景,引出了下文对“女织”消逝的反思及惋惜,表达了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并与下文“男不耕女不织”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女织”消逝的惋惜和遗憾。

【解析】:题干是“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很明显,思考的方向不可限于这一段,而应该着眼“全文”。

“全文”即包括“形”上的“上下文”,还有“神”上的“情感”。

“形”上的“上下文”是着眼于“思路”“结构”,“神”上的“情感”是着眼于“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