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测试的时间安排模型

合集下载

基础科学体能测试时间安排

基础科学体能测试时间安排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摘要:本问题属于优化问题,要求我们从学校管理人员出发,在整个测试所需时间段数最少的条件下,尽量节省学生的等待时间为目标,制定5个体能测试项目的最优测试安排和班级的最优测试时刻表。

首先,根据模糊数学理论与同一时间内五项测试所能够测试人数比相结合,确定了20人一组的测试方案,具体安排见表1。

五项测试中台阶试验测试的平均速度最慢,为保证时间段尽可能的少,应该使台阶试验仪器在每个时间段内连续工作而不间歇,确定了在三天上午的三个时间段内完成所有测试的可行性。

最终排出了在同一班级学生同时进测试室,并且学生等待时间尽可能少的条件下的各班级测试时间安排表(见表3)。

此外,建立了学生测试平均等待时间=nT ini ∑=1=()nt T Tni i i∑=--1121的数学模型。

从而近似得出学生测试平均等待时间为306秒。

随后,从各项测试仪器的数量、同一班级学生人数分组情况以及测试室人员容量三个方面对已建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满足学校要求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模糊数学 优化 综合分析 平均等待时间一、问题重述某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各班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测试包括身高与体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和台阶测试共5个项目,均由电子仪器自动测量、记录并保存信息。

该校引进身高与体重测量仪器3台,立定跳远、肺活量测量仪器各1台,握力和台阶试验测量仪器各2台。

身高与体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4个项目每台仪器每个学生的平均测试(包括学生的转换)时间分别为10秒、20秒、20秒、15秒,台阶试验每台仪器一次测试5个学生,需要3分30秒。

每个学生测试每个项目前要录入个人信息,即学号,平均需时5秒。

仪器在每个学生测量完毕后学号将自动后移一位,于是如果前后测试的学生学号相连,就可以省去录入时间,而同一班学生的学号是相连的。

学校安排每天的测试时间为8:00-12:10与13:30-16:45两个时间段。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优化课程设计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优化课程设计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优化一、摘要:体能测试时间安排优化设计问题是学校常见的设计模型之一,本论文本着优化体能测试时间表,到达测试时间段最少,且尽量节省学生等待时间的目的。

在时间表没有和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即学生都能服从按排的条件下,将测试仪器充分利用,以达如何安排班级体能测量的分配方案。

首先将问题分解为:问题一:先对所给条件和数据进展分析,发现台阶测量所用的时间最长,需等待的时间最长,所以以台阶测量仪器的测量人数和时间为基准。

因为每次测量台阶的人数最多为10人,每台只能同时测量5人,为了省去学号录入时间我将5名学号相连的同学分为一组。

用一个表进展排列,找出每轮测量的人数,每轮测量所用最少时间,同学等待测量时间最短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1列表示时间,起始时间为0秒,间隔时间为5秒,因为5秒和每台测量仪器的测量时间有关系,第2列到第10列分别是测量仪器〔A1,A2,A3,B,C,D1,D2,E1,E2〕,先将第两组同学安排到E1和E2进展测试,考虑到测试E1和E2的时间太长,所以我只安排两组同学去进展其它项的测量,从仪器最少所需时间最长的仪器开场安排,让这两个组分别去B,C,D1,D2,A1,A2,A3进展测量,等测量台阶的两组同学测量完毕后,这两个组在去测量台阶,测量台阶的两组在去测量其余四项。

详细排列见表1。

这样排列每轮能测量20名同学,用时430秒。

这样的方法最合适20人的班级,考虑到班级人数的不同,我们对班级用C程序进展了分类和优化组合,让班级等待时间和整体测量间最小。

所有班级分为三类,每类班级都按照表1的方法进展轮转测量,再根据每类班级的特点列出公式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测量安排时间。

问题二:根据问题一的出的结果进展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对学校提出的建议。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容量大的条件,在引进一定的数量的测量仪器,使每轮测试的学生人数到达最大,最好一次能进展1到3个班级的测量,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减班级学生测试的等待时间和整体测试时间。

学校体能监测计划表

学校体能监测计划表

学校体能监测计划表1. 引言学校体能监测计划旨在评估和跟踪学生的体能水平,以便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训练计划。

通过监测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2. 监测项目和方法2.1 身高和体重每学年开始时,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记录在体能监测表中。

这有助于评估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营养和健康指导。

2.2 心肺耐力通过有氧运动测试(例如跑步测试或踏步测试),我们可以评估学生的心肺耐力水平。

测试结果将记录在体能监测表中,以便跟踪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改善。

2.3 肌肉力量和耐力使用简单的力量测试和耐力测试,我们可以评估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水平。

例如,引体向上次数、仰卧起坐次数和握力测试等。

测试结果将记录在体能监测表中,以便观察学生的力量和耐力发展情况。

2.4 灵敏性和柔韧性通过灵敏性测试和柔韧性测试,我们可以评估学生的身体灵敏度和关节柔韧性。

例如,立定跳远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和手臂关节柔韧性测试等。

测试结果将记录在体能监测表中,以便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进展。

3. 监测频率学校体能监测计划将每学年开始时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在学年结束时进行再次测试。

此外,每学期还将进行简单的监测,以评估学生的进展和调整训练计划。

4. 数据分析和使用通过对学生的体能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并识别出可能需要额外关注和训练的学生。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训练计划,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5. 隐私保护在进行体能监测时,我们将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

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和使用学生的体能监测数据,保证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6. 结论学校体能监测计划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而设计的。

通过评估和跟踪学生的体能水平,我们可以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训练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将遵守隐私保护原则,确保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中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方案

中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方案

中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方案1. 背景体能健康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相关测试,可以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为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计划提供参考。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中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方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测试项目基于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包含以下测试项目:2.1 心肺耐力测试通过进行有氧运动来评估学生的心肺健康水平。

可以选择以下测试项目之一:- 12分钟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跑步,记录跑步的总距离。

- 三分钟踩踏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有氧运动,记录运动的总时长。

2.2 肌肉力量测试评估学生的肌肉力量水平,以提供关于身体强度和抗力的信息。

可以选择以下测试项目之一:- 仰卧起坐:记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

- 引体向上:记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引体向上次数。

2.3 灵敏性测试评估学生对身体姿势和动作的控制能力。

可以选择以下测试项目之一:- 站立高跳:记录学生进行竖直跳跃时的最高点。

- 身体前屈:记录学生在规定动作中能够尽可能触碰地面的距离。

2.4 灵活性测试评估学生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身体柔韧性。

可以选择以下测试项目之一:- 坐位体前屈:记录学生在坐姿状态下能够尽可能前屈的距离。

- 悬垂垂直:记录学生以悬垂的姿势能够保持的时间。

3. 测试实施为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3.1 选择适当的测试场地测试场地应具备平整、安全、无障碍的条件。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体能水平,测试场地应当满足相应的要求。

3.2 严格执行测试程序测试人员应详细了解测试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步骤,并对测试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和指导。

确保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3 记录和分析测试结果及时记录学生的测试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数据分析报告,为学生的体能健康提供详细的评估和建议。

4. 测试结果的应用根据对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结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学生的心肺耐力水平,制定适当的有氧运动计划,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数学模型解答【摘要】本文对体能测试时间安排问题进行简化,建立数学模型。

我们针对学生该怎样分组、怎样合理安排班级测试次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并用线性规划模型对测试时间安排进行了优化,最后得到一个合理的体能测试时间表。

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使测试总时间最短,次要目的是在满足整个测试所用时间段最少的条件下,尽量节省学生的等待时间。

我们通过分析,最终确定以20人为一组,对问题进行了研究。

对此我们建立了两个模型,逐次解决了每个时间段测试的最多组数、各个时间段内班级的分配情况和如何合理安排各班级具体的测试时间等问题。

在不考虑班级排序时间的情况下,得出了能够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的测试周期,建立了一个在极值条件下的数学模型,并计算求出了最优解,即在8:00-12:10和13:30-16:45这两个时间段内所能测试的最多组数,分别为34组和26组。

通过对第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得出要完成所有测试,需要四个时间段。

但是学生的等待时间可以进一步优化,于是建立了第二个模型,求解各个时间段内班级的分配问题。

然后,编写C语言程序求得了一个以班级为单位、具体的测试时间表,从而满足整个测试所用时间段数最少,且能节省学生等待时间。

【关键词】【关键词】线性规划;测试周期模型优化顺序线性规划;测试周期模型优化顺序一、问题重述某校安排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内容有:身高与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某校安排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内容有:身高与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某校安排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内容有:身高与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某校安排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内容有:身高与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某校安排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内容有:身高与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某校安排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内容有:身高与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和台阶试验。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的数学模型设计研究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的数学模型设计研究
转换 ) 时 间分 别 为 l 0秒 、2 0秒 、的各班人数见表 1 . 学校要求同一班 的所 有学生在 同一时间段 内完成
所 有项 目的测 试 ,并 且在 整 个 测 试 所 需 时 间 段 数
台阶试验每台仪器一次测试 5 个学生,需要 3分
重 、立定跳 远 、肺 活 量 、握 力 和 台 阶试 验共 5个
即学号 , 平均需时 5秒.仪器在每个学生测量完 毕后学号将 自动后移一位,于是如果前后测试 的
学生 学号 相 连 ,就 可 以省 去 录 人 时 间 ,而 同一 班
项 目,均由电子仪器 自动测量 、记录并保存信息. 该校引进身高 与体重测量仪器 3台,立定跳远、 肺活量测量仪器各 1 台,握力和台阶试验测量仪
表 1 参加体 能测试 的各班人数
班号
人数 班号
人 数
班号
人数
4 1
3 3
5 l
3 9
2 O
2 0
4 4
3 7
3 8
3 9
4 2
4 0
3 7
5 0
5 0
班号 4 6
4 7
4 8
4 9
5 O
5 1
5 2
5 3
5 4
5 5
5 6
人数 4 2
中图分类 号 :0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88(00 1 03 一 (5 4. 06 33 2 1)0 — 0 4 0 )
I 问题 背景
3 . 每个学 生测试每 个项 目前要 录人 个人 信息 , O秒
某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各班学生进行体能测 试 ,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测试包括身高与体
邱红军 , :体能测试时问安排的数 学模型设计研究 等

体能(岗位)适应性测试项目和评分标准模版

体能(岗位)适应性测试项目和评分标准模版
3.考核以完成时间计算成绩。
4.得分超出10分的,每递减0.1秒增加1分。
1000米跑
(分、秒)
4′25″
4′பைடு நூலகம்0″
4′15″
4′10″
4′05″
4′00″
3′55″
3′50″
3′45″
3′40″
1.分组考核。
2.在跑道或平地上标出起点线,考生从起点线处听到起跑口令后起跑,完成1000米距离到达终点线,记录时间。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使用
3.考核以完成时间计算成绩。
4.得分超出10分的,每递减5秒增加1分。
二、岗位适应性测试项目和标准
项目
测试办法
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负重登
六楼
考生佩戴消防头盔及消防安全腰带,手提两盘65毫米口径水带,从一楼楼梯口登至六楼楼梯口。记录时间。
1′15″
1′30″
1′40″
1′50″
备注
1.上述任一项达不到最低分值或“一般”标准的视为“不合格”。
3.考核以完成次数计算成绩。
4.得分超出10分的,每递增1次增加1分。
10米×4往返跑(秒)
13″10
13″7
13″5
13″3
12″9
12″7
12″5
12″3
11″9
10″3
1.单个或分组考核。
2.在10米长的跑道上标出起点线和折返线,考生从起点线处听到起跑口令后起跑,在折返线处返回跑向起点线,到达起点线时为完成1次往返。连续完成2次往返,记录时间。
附件3:
体能(岗位)适应性测试项目和评分标准
一、体能测试项目及标准
项目
测试成绩对应分值、测试办法

6体能测试时间安排

6体能测试时间安排

体能测试时间安排摘要为了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某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要对学生进行身高和体重,立定跳远,肺活量以及握力和台阶试验这5方面的测试。

这5个项目所匹配的仪器台数和测试的时间不同。

学校要求每班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所有项目的测试,并在5个测试所用的时间段数最少的条件下,尽量节省学生的等待时间。

本文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应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场地容纳人员数量、在规定测试的时间,利用队列原理对学生由小到大分成4组,并使他们的总等待时间最短,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minQ=S/T*2。

并利用Mathematica、Word和Excel等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使得学生等待时间最短。

在上面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种方案,回答了题目中的问题二。

方案一虽然运行速度比较快,但需要引进各项仪器22台,且场所需要扩容,所以该方案不可行;方案二在一上午可以完成学生测试,需要引进仪器13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方案二也可行;方案三在一天的时间可以完成全校学生的测试且引进器材比较少,共4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认为方案三最合理。

关键词效率分组队列原理等待时间一、问题的提出体能测试主要是测量身体的四大基本素质: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

通过这些测试,才可以了解自身的基本体质状况,以便提高身体素质。

现有某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各班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测试包括身高与体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和台阶试验5个项目,均由电子仪器自动测量、记录并保存信息。

该校引进身高与体重测量仪器3台,立定跳远、肺活量测量仪器各1台,握力和台阶试验测量仪器各2台。

身高与体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4个项目每台仪器每个学生的平均测试(包括学生的转换)时间为10秒、20秒、20秒、15秒,台阶试验每台仪器一次测试5个学生,需要210秒。

每个学生测试每个项目前要登记学号,平均需时5秒。

仪器在每个学生测量完毕后学号将自动后移一位,于是如果前后测试的学生学号相连,就可以省去录入时间,而同一班学生的学号是相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12

我们 将 对 模 型
1

分钟 即两 天 就 可 以 了


模型
分 别 进 行 讨 论 还 将对 模 型

3
为 了讨论学 生 的等 待 时 间 我 们 通 过 分析 将 学 生 的 等

( 三 大项 与 四 大项 混 合 方式 ) 进 行讨 论 。

15 0

00 5

12

10
1 3 :3 0

1 6 :4 5
两个 时 间段


项测试 都在最多容
1
人数
30
26
39
27
35
28 24
个学 生 的小 型 场 所 进 行 测 试 项 目没 有 固 定 的 先 后
班号 人数
31
41
32 33
40
顺序
参加体 能测 试 的各 班 人 数 见 表


30 33 51
47 43
39
48 41
2
1
基本假 设
) 学 生 体检 时 都 能 按 时 到 达 不 存 在 迟 到 现 象 学 生

42 49 42
0 4
37
50
50
42

体 检时都 是 按 班级 整 体 到 场
2
班号 人数
50
45
51
425219 Nhomakorabea53
39
54
75
55
17
56
17

) 学生 等待 的 时 间指 学 生 从 到 达 体 检 场 地 后 该 班 级
班号 人数 班号
9 20
17 20 25
10
11
12
13
14
16
位 于 是 如果 前后 测试 的学 生 学号相 连 就 可 以 省去 录 入


38
18
37
19
25
20
45
21 38
29
45
22 38 30 33 38
37
46
45 23
28
44
24
25
时间 而 同

班学 生 的学号是相 连 的


学校 安排每天 的测试 时 间为 8 与
4 1
36 34 39
42
20 35
20 43
32 37
44 45
学 校要 求 同

班 的所 有学 生 在 同

时 间 段 内完 成 所 有

项 目的测 试 并且 在整 个测 试 所 需 时 间段 数 最少 的条件 下
尽 量 节 省 学 生 的 等待 时 间

班号
人数 班号 人数
36 20
44
39 38
工 【 程 技 术研 究 与
应 用 】 持 李艳 主

体能测试 的时间安排模 型
李传 伟


傅骏


( 1 四 川 工 程 职 业 技术 学 院 四 川 德 阳
6 180 0 0
)
l
问题 提 出

有 同学 开 始 录 入 个人 信 息到 体检结束 的时间减 去 体检 的时
间( 常数 )

学 生 体 检 工 作 各 项 是 同时 开 始 时 间是 连
维普资讯
I 四 川 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 08
2008
年5 月
年第 3 期
J O UR NA L OF S I CH UA N E N G IN E E R I N G T E CH N ICA L C OL L E G E
Ma y 200 8
3
44
4


20

30

15
秒 台 阶试 验 每 台 仪 器


次测 试
5
个学
2
45
5 26
6
44
7 42 15
8 20
生 需要

3



44
每个学 生 测 试 每个 项 目前 要 录 入 个 人 信 息 即 学号 平
, ,
均需时 5 秒


仪器 在每个学 生 测 量 完毕后 学号 将 自动后 移



间 这是 我们 总 体考 虑 的 问 题 首 先我 们 考 虑 体检 的 时 段 数 从 体 检 的仪 器 及 其 效 率 出 发 可 以 计 算 对 于 每个 学 生 而
, 。 , ,
言 体检各 项 中最 长 时 间 的 平 均 值 为 ( 2 10

+
5
) ) ~ /1 0 人


由于 学校 每天 安排 的测试 时 间上 午为 4 小 时 1 0 分钟 我们

某 校 按 照 教 学 计 划 安 排各 班 学 生 进 行 体 能 测 试 以 了
解 学 生 的身体状 况

续的


测试 包括 身高 与 体 重 立 定 跳 远 肺 活
、 、 ,

3
) 假 设 每个 学 生 对 于 某 项 体 检 测 试 登 记 后 直 到该 项


量 握力 和 台阶试 验共 5 个 项 目 均 由 电 子 仪 器 自动 测 量 记 录并 保存信息

3

1
问题 分 析 与建模 思 想

由于 学 生 体检 问题 是

个 常 见 的 问题 当 体 检 部 门 把
, 。
机器 与 场 地 安 排 妥 当后 学 校 开 始 组 织 学 生 入 场参加 体检

如何 组 织 与安排学 生 参 加 体 检 的 顺 序 以 达 到 提 高 工 作 效 率 即整 个 测试所 需 时 间 段 数 最少 尽 量 节省 学 生 的 等待 时

体检完成 后 才 能 离 开 或参加 另
4
项 体检



该 校 引进 身高 与 体 重 测 量 仪 器
1

3
台 立

) 假设 每个 体 检项 目只 有 致
1
个 记 录 表 各项 记 录是 相

定跳 远 肺 活 量测量 仪器 各 各2 台

台 握力 和 台阶试 验测 量 仪 器
4
互 独 立 的 ; 体 检 工 作 人 员 在 整 个 体 检 过 程 中无 意 外情 况 各
发 生 效 率保持
, 、 、 、


身 高与 体 重 立 定 跳 远 肺 活 量 握 力

20
个 项 目每 台仪
10
5
)工
作 人 员 尽 量 连 续 工 作 没 有其他 时间损失


器 每个学 生 的平均 测 试 ( 包 括 学 生 的 转 换 ) 时 间 分别 为

表 班号
人数
1
4 1
参 加 体 能 测 试 的各 班 人 数
可 以 计算得 到 最 多 的测试 人 数 约 为 6 9 7 人 下 午 为 3 小 时

1

身高/体重
+
握力
3
2 4


肺活量
3 :立 定跳 远
台 阶实验
15
分钟 我们可 以 计算 得 到 最 多 的测 试 人 数 约 为
, ,

54 2



模型
2
2
由于 学 校 的总人 数 为 2 0 3 6 人 照此 工 作效 率 只 需 要 时
2 [ 收 稿时 问 】0 0 7

12

02

[ 作 者 简介 ] 李 传伟 ( 19 6 9
) 男 四 川 工 程 职 业 技 术学 院讲师 ;研究方 向 :线 性 规 划



维普资讯
工 【 程 技术 研 究 与
主 应 用 】 持 李艳

李 传伟 傅骏 :体 能测 试 的时间安排模 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