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罪与罚》读书笔记范文一今年的国庆节,我读完了《罪与罚》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有着很多的想法与疑问。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罗斯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名誉,而这本《罪与罚》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本描写一位贫困交迫的大学生的故事。
主要讲了他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而愤怒行凶,可认为自己是伸张正义。
后来,在杀人的恐惧和良心的谴责下,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澄清了杀人的事实,并投案自首。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少见的社会心理小说,作者用这种方法写出了俄罗斯由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革命。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精彩,在描绘主人公罗佳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后的心理活动时,让我看了都叹服叫绝;当我看到罗佳在埋藏赃物时,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也是步步到位;当罗佳被判刑的时候,连我都为这位贫困的大学生感到可怜与惋惜。
一本好书就等同于一位优秀的作家,让我们多和好书亲近,多和作家谈话吧!《罪与罚》读书笔记范文二《罪与罚》,一部最具有影响力的俄国小说之一,描写了一个贫困法律系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受罚和救赎的全过程,整本书以他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自己良心上的谴责和道德的惩罚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上的煎熬和痛苦。
读完此书,我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同情,我想,他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也会像他一样的。
即使是后来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狱,他都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说:“只要以完全独立、全面摆脱世俗观念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我的思想当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
”可是,这只是一种最幼稚的想法。
他不懂为什么自己要自责,不懂为什么要忧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
或许这只是成长的烦恼。
小说最后,说他是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而我认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罢了。
正如他所说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在我看来,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一颗敏感的心,聪慧而不甘平庸的头脑,也正是他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考让他陷入“罪”,他认为现实社会需要一个“伟人”来创建一个更好的未来。
《罪与罚》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罪与罚》读书笔记范文四篇第一次读陀翁的书,然而对他的名却是如雷贯耳,始终心怯不敢轻易打开,读了长长的两百四十多页的序后,还是雪藏了几个月,再次读序,看正文。
开篇的序写得特别详细,译者简述了西方文学史的进展;陀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生平,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个人思想转变的过程。
在了解了这些状况后再读书就似乎找到了小说在整体框架下的一个进展基本点。
《罪与罚》,关于内容和的创作精神,看到有些书友书评写得很棒,自叹不如,就不复述。
对于小说的整体感觉,添加几个看法,说不定会对还没读此书的伴侣增加点爱好:一,这是一本心理大战书,看到聪慧人之间的唇枪舌战、斗智斗勇,实在很过瘾。
二,这是一本悬疑推理书,故事情节紧凑,规律缜密,看似无意的情节设计往往会令读者意外到惊讶。
三,这还是一部多幕长篇戏剧式悲剧。
陀翁把地点集中在彼得堡的几个场景点,故事主线明朗,中心人物集中,围绕两个人物而绽开故事情节: 罗佳和他的妹妹杜尼娅。
陀翁的书,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缓一缓,其次本连续。
《罪与罚》读书笔记范文最近在看一本书叫《罪与罚》,刚看完两章而已,对其中人物的悲剧人生就已经让我心生难受了,先抛开仆人公不谈,说说马尔梅拉多夫此人,他曾经是一个九等文官(相当于军队中的大尉),因酗酒丢了工作,致使家徒四壁,甚至自己十几岁的女儿为了救济一家,成为了妓女,可即便如此他照旧死不悔改,只要家中还有一点钱或物,都要拿去换酒。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人,内心深知自己为家庭带来了什么灾难,愧疚、难受、苦痛、后悔,但就是没有方法戒酒像戒毒一样困难,读这个人物让我深感无力,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能就是说他了吧。
但是认真想想,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瘾难以戒掉吧,明知道这是不好的。
比如烟酒毒瘾也许是最常见的瘾,也是全世界痛恨的瘾,这些基本上都是触犯法律的,许多国家会明令禁止、法律掌握。
由于这他们危害巨大。
比如追小说,电视剧等等,间或的消遣可以,但若是没完没了的追剧,时间、工作、学习等都会受到影响。
《罪与罚》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

《罪与罚》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罪与罚》是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写的,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的“罪罚观念”为中心,体现了沙俄当时社会动荡、秩序的混乱。
那么罪与罚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罪与罚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罪与罚》读书笔记范文一和读托尔斯泰的那些作品一样,读《罪与罚》的目的是能够让我感受生活以及增长眼界。
但这件作品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做事时的代价和价值。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位因贫穷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曾发表过一篇令人称颂的文章,大体内容是有很多伟人,至少是令后人称颂的人都是在杀戮了很多人,例如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才掌握了权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进步。
正是在他内心深处有这样那个一个看法,所以他认为毁掉一些像人渣这一类的人以让自己能够获得机会升值从而为以后做出价值提供基础是正确的,于是他策划了一件谋杀案。
本文主要描写了谋杀成功后他的生活境遇,描写了他为这起谋杀案而付出的精神上的痛苦。
不过虽然不知道主人公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就结局而言,正面人物的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而这一原因就是爱的力量。
就像《圣女贞德》一样,我觉得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描写了一种大爱,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爱,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关心怎样推动人类的进步,而不仅仅顾及那些卑微的生命,至少是那些不应该活着的人。
凯撒、拿破仑为了权利杀戮了很多人,也被当时很多人痛恨和辱骂,但后人却大家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而那些很小的“错误”被他们的光辉给掩埋的一点都看不见了。
而男主人公正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策划了这场谋杀案。
但同时要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因此受了很大精神上的折磨。
所以,不管别人的生命怎样卑微,我们一定要尊敬别人,尊敬别人生存的权利。
看《复活》,我对监狱生活有很多了解,看了《罪与罚》,我了解了犯罪人的心理。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读《罪与罚》是比较长的一本书,我分为三个阶段去读。
第一阶段是对主人公的情感认识,第二阶段是对事件的开始和发展的理解和推进,第三阶段是最终结局和故事的反思。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及感悟。
阶段一:对主人公的情感认识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主人公,我不太能理解他的心理。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一开始,我认为他可能是一个被压迫和孤独的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去杀人,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对他的认识不断加深。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他既想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又有强烈的报复欲望。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反伦理道德的,但他又觉得自己是为了正义而行动。
这让我想起了人性复杂性,一个人并非只有单一的面孔,而是有多种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阶段二:对事件的发展理解和推进故事的场景是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矛盾激烈,贫富分化严重。
拉斯科尔尼科夫制定了计划,去杀一个拥有钱财的女人和她的妹妹。
他想用这些钱去救助穷人,但他的计划满是漏洞,最终被警方抓住。
整个事件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还验证了人性的弱点,即贪欲、自私和善恶之间的冲突。
人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但却忽视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限制,导致了最终灾难性的后果。
阶段三:最终结局和故事反思最终结局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我拷问和内心痛苦的剖析。
他坦白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
这种坦白和反思,是一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必要条件。
拉斯科尔尼科夫不再是一个徘徊在自我为中心的人,而是一个善良、真诚和坚定的人。
同时,这个结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人们不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和自我情感,而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时刻尊重他人以及社会的规则和准则。
总的来说,《罪与罚》是一本充满思考性和启示性的小说。
它通过一件事件的展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约束的重要性、反思和改变的必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坦诚地观察自己的内心,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和选择,尊重他人和社会,成为一个真实而有价值的人。
罪与罚读书笔记(六篇)

罪与罚读书笔记我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
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
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
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
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
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
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
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
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
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
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
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____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
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
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
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____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
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
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
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
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
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罪与罚读书笔记(二)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
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
罪与罚读书笔记(2篇)

罪与罚读书笔记我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
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
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
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
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
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
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
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
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
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
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
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____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
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
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
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____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
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
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
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
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
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罪与罚读书笔记(2)《罪与罚》读书笔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路历程和道德挣扎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悖论。
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罪与罚读书笔记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罪与罚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罪与罚读书笔记篇1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罪与罚》开始,初读的时候觉得人物心理刻画精彩,而且情节跌宕紧凑,如同在观看一部犯罪电影。
但过分关注和沉溺于故事之中时,便忽略了外延的一些东西。
继而看了《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茨威格的《三大师》以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与宗教观有了渐渐明朗的线索。
跨越拉斯柯尔尼科夫把世间的人分为平凡和不平凡,前者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后者倾向于违法和破坏,前者是被压迫者,后者是统治者、主宰者。
为了检验自己是否属于拿破仑类“不平凡的人”,他进行了一场杀人形式的实验。
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位善良而且乐于助人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他却又是残酷、嗜杀的罪犯,这种二重性格这也是他不断动摇自己的“理论”和举动反复无常的根源。
茨威格在《三大师》中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时说道,“只有当他的人物具有使自己生命增强而且成为分裂的表现形态的时候,只有当他的任务还是将要变成命运的混论状态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爱他们”。
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力图打破统一性,创造混合的、模糊不清的、不和谐的人物,在其肉体里,上帝和野兽毗邻而居。
在思想的驱动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当铺老板娘和她的异母妹妹,同时他好像“用剪刀把他与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断了”。
他走到了一条界线旁边,突然止步,跨还是不跨?他一直在纠结,并充斥了一系列的疑问“我是像大家一样,是个虱子呢,还是一个人?我能跨越过去吗,还是不能跨越过去?”那些所谓的“不平凡的人”,对这类坏事恶行根本不屑一顾,并且毫不犹豫地跨越过去。
拉斯柯尔尼科夫却仍然留在了这边,痛苦而不幸,但“跨过去呢,也许会更加不幸”。
因为跨越过去的不只是两具死尸,而是拉斯柯尔尼科夫自身的人性、原则、道德。
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本小说以人物罗德·热申科为中心展开,以犯罪、自我惩罚和救赎为主题。
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伦理的深度。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下面是我对《罪与罚》的读书笔记。
首先,《罪与罚》通过罗德·热申科的故事讨论了人性的探索。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德是一个贫穷的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和虚荣心驱使,他杀害了一位老妇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德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中隐藏的邪恶和混乱。
罗德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反思了自身的道德准则和选择。
本书同时揭示了犯罪行为对个人的影响。
在犯下罪行后,罗德开始陷入内疚和焦虑的境地。
他意识到他的罪行是错误的,并且对他自己的行为感到极度的悔恨。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细腻且真实的描写展示了罗德的痛苦和心理斗争。
通过罗德的例子,读者被迫思考犯罪行为对人心灵的摧残和破坏。
此外,小说也探讨了自我惩罚和救赎的重要性。
在罪行之后,罗德感到内心的不安和压力,他决定通过自我惩罚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他认为只有通过忍受痛苦和自我折磨,才能得到救赎和内心的平静。
这一主题提醒着读者关于罪行后的修复和重新开始的重要性。
救赎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它给予人们的希望和力量可以帮助他们重建自己的生活,并摆脱罪行的阴影。
此外,《罪与罚》还通过描绘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犯罪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展示了贫穷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这些环境因素导致罗德的犯罪行为,同时也使他的内心与社会价值观相冲突。
通过这些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使读者对现实中的不公正有所反思。
总结起来,《罪与罚》是一部充满深度和思考的小说。
它通过罗德·热申科的故事,剖析了人性的罪恶和自我救赎的问题。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刻画,陀思妥耶夫斯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个体负面行为的根源和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与罚》读书报告
书籍名称;《罪与罚》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非琴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页数:六零零
内容大意: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
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心得:
论《罪与罚》中深刻的心理描写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代表作为《罪与罚》。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介之认为:“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
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
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开创心理叙事的鼻祖,但他绝对是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其于身后影响巨大,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以至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发现陀氏的影子。
在《罪与罚》中,作者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前后的迥然不同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描写。
主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通过对话与内心独白描写人物心理;
在小说起始时,拉斯柯尔尼科夫为日后的杀人计划做准备,而前往老太婆家,下决心做“重大”的事,却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甚至途中因一对工友以对方帽子互为昵称,而对自己的帽子产生了怀疑,展开了复杂而深刻的内心独白。
“不管什么不起眼的细节,都会破坏整个计划!是啊,帽子太容易被记住了……细节总会出问题,毁掉一切……”这些喃喃自语,正体现了主人公精心筹谋时面对可能的罪恶的恐惧,这也说明了主人公内心中还是对杀人充满了抗拒;在守门人以自己的推测认为主人公是杀人凶手时,主人公“陷入了热病发作的状态”,神经紧张,感情激动,此时,其身带有的拿破仑情结凸显,认为自己在实现拿破仑那般的伟业,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算不了什么,自己只是杀死了原则,而非人;主人公不愿为社会的幸福添砖加瓦,而要追求个人的幸福,在其眼中,人类皆为虱子,自己不过杀了一只较小的,来满足自己的追求与事业而已。
而在波尔菲里运用各种方式在言语中希望找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漏洞时,两人的对话可谓各藏细致的心理描写。
在跟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时,我们渐渐理解了他,不知不觉产生同情。
二、梦境与无意识动作的描写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一个处于病态中的人做梦,梦境往往异常清晰、鲜明,而且与现实极其相像。
”因此,在拉斯柯尔尼科夫预谋杀人时,他本人陷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狂热,做了一个可怕的梦。
在梦中,他梦见幼时的自己与父亲为弟弟做弥撒时,看见一群人鞭打一匹母马。
这反映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潜意识中认为人可以分为两部分,平凡的人只能如那匹母马那样任人鞭打,而不平凡的人却有特权,可以随意处置平凡的人。
被警局传唤时,主人公陷入了无意识的狂热,刚刚套上衣服,又把它拉下来,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语,重新回到杀人地点,无意识地描述杀人细节……这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正体现了他杀人后的矛盾与痛苦。
行文至此,不禁掩卷沉思,在不平凡的人有强权,平凡的人任人宰割的时代,马尔梅拉多夫的问题:“我不是猪猡?”成了难以回答的问题。
虽然最后主人公受索尼娅的感染,自首认罪,但社会中的罪与罚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