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土地勘测定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8年第&7卷第2期251~254页云南地质CN5&- 1041/P ISSN1004-1885土地勘测定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吕泽民(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云南玉溪653100)摘要:在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土地的权属认定不清;二是土地用途类别定性不 准;三是土地的面积量算不精。
笔者认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应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具体项目供地,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为土地审批事项提供科学、准确、真实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权属;地类;面积;界址点;坐标系统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85 (2018) 2-251-4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土地需求却不断增大。
另一方面则是土地资源在不断的匮乏,这就不可避免的致使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而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在土地征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整个土地报批过程中的基础性资料,同时它关系到土地权利人、使用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无论是地类的定性,权属的确认,还是面积的量算等,在整个勘界工作中都非常重要,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缺一不可。
本文就土地勘界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 土地勘界工作中资料收集不完整的问题依照《云南省土地勘测定界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某个项目接受委托,查阅相关文件后,作业单位要负责收集相关的资料。
它包括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或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图,坝子界线图、用地范围图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图、控制资料等以及相关的参考材料。
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忽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坝子界线图的收集和整理,即使是收集了,也未能做到很好利用,致使许多不符合规划的土地,没有得到合理的扣除,坝子区和非坝子区的土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区分。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是各个领域的重要资源之一。
土地测量作为土地确权和基础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咬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围绕现实问题,从制度机制、技术手段和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一、制度机制问题1.土地测量工作涉及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配合。
如土地利用、规划、监督等环节出现协作死角。
2.土地测量单位依靠业务部门的出资来完成测绘任务,难以为政府及社会提供服务。
应对策略1.市场化改革:不断推广和深化题下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共品提供的市场逐渐形成。
2.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明确右区域土地管理主体、职责、权限,并加强各部门之间配合沟通,建立深入协作机制,形成“一盘棋”。
二、技术手段问题1.现阶段土地测绘技术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既有中高精度测量技术,也有低精度手工测绘等技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土地信息库应用不足,虽然大量土地信息得到了采集,但是利用率不高,数据更新慢等问题。
1.加强研究和开发新型数字地图、数字化土地属性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技术,不断提高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使其更符合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
2.加大土地信息库建设力度,引入信息安全防护、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库应用和决策支持等技术手段,推动优质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扩展,更好地服务于土地管理与决策。
三、人才培养问题1.土地测绘领域技术难度高,需要各级政府、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2.土地测量行业固有传统所致,对人才流动不够有利,造成部门之间缺乏人才交流、合作的现象。
1.充分利用政府、高校等拥有资源的优势,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
政府加大土地测绘技术的研发力度,并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水平,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工作。
2.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推动部门间人才合作与交流,增强人才间协同工作意识,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与动力。
综上所述,对于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利用和规划成为了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合理利用和规划土地资源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前的土地测量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为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指明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测量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土地测量技术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当前土地测量技术水平和土地信息数据质量都不能满足现代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需求。
2. 土地测量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土地测量工作中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协调难、监管不力等问题。
这导致了整个测绘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不够顺畅。
3. 土地测量人才缺乏土地测量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但目前我国土地测量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方面,人才储备不足,成为了土地测量工作的一大瓶颈。
4. 土地测量数据信息质量不高土地测量数据信息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础,但由于技术、机构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当前土地测量数据信息的精度和准确性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给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带来了影响。
二、对策建议在新时期,要加大对土地测量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
尤其是在智能化、数字化、高精度测绘技术方面,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我国土地测量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需求。
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完善土地测量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得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更加清晰、协调配合更加顺畅。
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要加强对土地测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国外先进的土地测量技术人才和专家,与国内人才共同发展。
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下大力气,加强土地测量人才的培训和学术交流。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土地测量工作成为土地利用的基础。
在新时期的土地测量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技术水平不高、数据不准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
有必要深入分析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土地测量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技术水平不高当前,土地测量工作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精度不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而现代的数字测量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导致测量结果准确性不高。
2. 数据质量不稳定在土地测量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目前数据的来源不够稳定,数据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就给土地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3. 管理机制不完善土地测量工作的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包括规范和标准不完善、监督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就给土地测量工作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人才短缺土地测量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目前人才短缺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土地测量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土地测量工作的质量。
二、对策为了解决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力度,推广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提高测量工作的精度和效率,加强对测量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2. 加强数据管理在土地测量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加大对数据质量的监控力度,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信服度。
为了解决土地测量工作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规范和标准体系,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加强对测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质量保障。
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针对土地测量工作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包括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土地测量相关专业的吸引力,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土地勘测定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土地勘测定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土地勘测已成为土地征用、地籍管理、不动产登记发证等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
工作人员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意见图,利用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下载的权属信息作为参考,实施调查和测绘,并对历史资料进行判断,完成整个土地勘界工作。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出现;问题;解决方法1 用地界址点测设问题1.1数据可利用程度低由于生产数据主要是为了特定目的进行的,并且各个数据之间没有较大的逻辑关联性,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劳动时间,由于数据庞大,导致工作人员需要加班进行数据生产,导致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重复利用数据。
1.2 相邻土地已被征收审批过的,使用原有的界址点坐标在日常的土地勘界工作中,时常要用到其他作业单位所作的成果资料。
往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所收集的资料缺乏分析和研究,在不了解实际情况下一味的套用,致使用地发生重叠和遗漏。
针对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原有的坐标系统和当时的征地情况,然后根据原有的控制成果与现在的控制成果进行联测和比较,做到坐标系统一致,施测精度统一一致,方可使用原有的界址点坐标。
当然如两次所使用的控制成果一致,经过复核无误后,也可直接使用原有的界址点坐标。
1.3缺乏监控管理措施国土资源管理为了实现实效性,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国土审批制度,该项工作的实行基础性要求在于需要具有较高准确性地数据。
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都是由人为进行数据生产,常常存在较多账本,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决策准确性和宏观调控。
2 解决方法2.1勘测定界准备工作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项目用地从立项到审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
以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为例,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在整个用地审批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如下。
在进行勘测定界工作之前,收集用地单位提供的资料。
对其资料进行审核,项目立项文件、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附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图、建设用地预审意见书、压覆矿区情况证明、地质灾害易发区情况证明、四线数据或电子光盘等是否完整,名称是否一致,日期是否在有效使用期限内等。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家土地政策的不断调整,土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土地测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测量数据不准确、测绘工程缺乏标准化、地籍调查难度加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测量数据不准确在一些地方,由于测量方法不规范、设备不完备以及测绘人员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土地测量数据不准确。
这给土地管理和土地流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给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 测绘工程缺乏标准化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测绘工程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导致测绘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这不仅影响了土地测量成果的质量,也给土地规划和开发带来了一定的约束。
3. 地籍调查难度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流转愈发频繁,地籍调查的难度也逐渐加大。
一些地方由于地籍档案不全、土地情况复杂以及公民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地籍调查工作难度较大,耗时耗力。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测量技术水平培训针对土地测量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可以加强对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提高其测量、绘图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对相关测量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2. 制定测绘工程标准化规范针对测绘工程缺乏标准化的问题,可以制定测绘工程的标准化规范,明确测绘工程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规范流程,以确保测绘工程质量的统一标准和提高。
3. 推行地籍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地籍调查难度加大的问题,可以推行地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地籍档案进行数字化整理,建立起完整的地籍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查询平台,以方便对土地流转和管理人员进行查询和权限管理。
加强对农村地籍信息的整理和管理,提高地籍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土地测量工作是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和发展。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土地支持和保障。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土地测量工作是保障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但在新时期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土地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现阶段土地测量工作中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测绘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已经成为土地测量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基层测绘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不熟悉现代测绘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对基层测绘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推广现代测绘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并加强对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
土地测量工作中存在着工作流程不顺畅的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规范和综合管理,导致土地测量工作中操作流程不明确、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效率低下。
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测量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减少信息传递失真的情况发生。
土地测量工作中存在着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土地测量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如现场设备故障、数据处理错误等),可能会导致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
这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严格遵守测量操作规范,加强对测量数据的质量控制,对测量结果进行多次测量和比对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土地测量工作中存在着信息共享和合作不足的问题。
土地测量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但目前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并不够完善,导致资源浪费和工作重复。
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测量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新时期土地测量工作存在技术水平不高、工作流程不顺畅、数据质量不高、信息共享和合作不足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控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等。
只有通过采取这些对策,才能改善土地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推动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摘要:为了进一步增进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土地规划的建设管理质量,提升我国土地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土地规划管理的主要方式。
而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需求将土地以多种多样的测量方式进行有效的划分,能够在不同的区域内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这种以多种测量规划的方式重新加快土地的勘测界定,也已经成为当前优化土地管理的主要措施。
因此作为土地管理单位应当全方位理解当前土地勘测定界的相关要求,有效帮助土地管理单位解决当前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提升土地管理质量。
关键词;土地勘测界定;存在问题;处理方法引言:土地勘测定界是在基础的土地划分管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资料内容和技术手段实现的土地重新规划方式。
在当前经常城市使用的《土地勘测定界规程规范》中曾经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所有的土地在进行长期的使用和交接使用过程中,都应当提出既定的土地界定文本,这项文本的产生不仅明确了土地的面积,还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统计。
虽然在前期的管理过程中,土地的规划已经有了既定的规定和划分,但是在具体利用土地勘测定界技术实现整个区域的划分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多重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深化土地勘测定界相关工作,提升土地勘测定界的质量,,明确土地勘测定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提升土地勘测定界质量。
一、土地勘测定界存在的问题1、土地勘测定界中土地的使用本质描述模糊土地的划分和使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为了减少群众的生活压力,随着我国土地调查的不断深入,很多研究学者表示,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很多群众对于自身土地的实际利用意义不明确。
例如在新住房的选址在土地勘测的过程中,由于调查实质的缺失造成土地勘测定界结果描述模糊,很多人员表示,土地本身为耕地,但是自己的土地勘测定界清册中仍旧为耕地,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质量降低,居民的经济相对较日弱,因此这种界定不清晰的现象很容易造成问题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摘要: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农六师土地勘测界工作的经验,就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供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土地分类、权属
abstract: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engaged in nongliushi land survey work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for the land survey work often appear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discussion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classification, bound ownership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项目用地从立项到审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
此外,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还是变更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发证的依据。
自《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的发布以来,使得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然而,随着第二
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在土地勘测定界过程中,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类判定存在偏差
在完成土地勘测定界项目的实地调查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实际地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地类不一致的情况。
经常出现的不一致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实地地类为未利用地或有部分耕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建设用地。
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通常是此块地已经过报批成为建设用地,但还未建设或准备建设的单位因为某种原因未建设而使土地闲置,连队职工看土地没有建设就在地上私自进行种植以增加收入。
对于这种情况,在勘界过程中应认定其地类为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地类。
2、线状地物的地类确定。
线状地物的地类确定常常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一条渠道,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中地类为117沟渠,而对应到三大类中,笔者则认为应该区别认定。
若渠道为干渠、支渠或经过防渗改造过的干、支渠,可归入三大类中的建设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若渠道为斗渠、农渠、毛渠,可归入三大类中的农用地农田水利用地;若渠道由于节水灌溉改造而废弃不用,已经失去了渠道的功能,可认定为未利用地。
此外,其他线状地物的地类判定也存在类似问题。
3、实际地类为耕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园地或实际地类为园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耕地。
这种情况多因为农作物种植结
构调整造成的,一般情况,耕作层未被破坏,可按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地类来认定。
4、实际地类为未利用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耕地。
这种情况需经过调查来确定,若是由于作物轮作或撂荒时间不到5年的,则按耕地来处理,如果撂荒多年或由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误调为耕地则需与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协商,按他们的意见来做地类认定。
二、相邻项目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
在土地勘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相邻项目往往在衔接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诸如项目红线交叉、项目施工时未按勘界红线施工,超出红线等等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勘界单位所勘界的相邻项目在衔接时出现交叉。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相邻项目的勘界单位接受的都是单个项目勘界
任务,相互之间未进行沟通,各个勘界单位参与具体项目的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勘界方法也有所差异,另外,所采用的控制成果也不一样,就造成了项目衔接时出现种种问题。
解决方案是:农六师国土局已于2010年对全师各农牧团场重新布设了d级gps控制网,在今后的勘界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控制成果,统一基准,在承担项目时,要在土地局的协调下,加强沟通,同时对参与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2、依据规划红线到实地勘界时会出现一些已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超出了已建项目的红线。
这种情况下,应首先测绘已建项目的平面图,将已建项目原有勘界红线与其套合,反映出相邻项目的界线
情况,根据情况,与相关管理部门沟通,依照沟通结果对项目红线进行修正,然后再重新进行勘界。
3、相邻项目在衔接时发现中间存在间隙。
相邻项目之间存在间隙时首先要分析产生间隙的原因,若是由于规划部门在划红线时产生了间隙,则需与规划部门沟通,看间隙是否应该存在,若确为必要间隙,则在勘界时留出,若非必要间隙,勘界时则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如果间隙是因为已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未达到自己的用地界线造成的,则按照勘界红线来确定已建项目的界线,新项目的红线以已建项目的勘界红线为依据。
综上所述,文中就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见解,不足之处还请同行多多批评指正。
总之,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是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也不单单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它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在完成技术工作的同时做到与土地管理部门,相关规划部门多沟通,了解所承担项目勘界范围内及相邻地块的土地登记情况,权属情况、土地性质、土地分类等。
只有这样,才能把土地勘界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s]
[2] td/t 1008-2007﹒土地勘测定界规程[s]
[3]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
作者简介:张星,工程师,学士,现主要从事工程测量、地籍
测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