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变电站与智能电网PPT课件
合集下载
智能电网 ppt课件

国
架构的升级更新,以提高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可
靠性,有效接入可再生能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利
用信息技术,实现系统智能对人工的替代。
动因:欧洲各国电网运行模式不同,电力需求趋
欧
于饱和,其能源政策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可再生 能源发电的发展。低碳经济是欧洲智能电网的主
洲
要发展动因。 关注:在迅速增长的能源成本压力下,欧洲智能
ppt课件
14
三、智能电网的典型特点
5、二次设备独立通信
在现有的电网系统中,二次设备的通信往往要通过总线和 专用通信设备来实现。这种设备用内部的话说叫做”总控 单元“(国外一般称为RTU)。而在智能电网中,监控、 保护等二次设备都将配有自适应和自我交互信息的模块, 能够自适应地相互通信。这种的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将 极大地提高可靠性,就好比让设备实现”自治“。如此一 来,即使部分系统出现了故障,其他设备仍然能够稳定工 作。
ppt课件
16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产生的原因 3 智能电网的典型特点 4 智能变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 5 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 6 总结与展望
ppt课件
17
四、智能变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
(1)什么是智能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有与常规变电站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有差异。首 先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它们都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 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 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
ppt课件
5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
ppt课件
6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产生的原因 3 智能电网的典型特点 4 智能变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 5 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 6 总结与展望
智能电网与电网智能化PPT课件

徐行站数字化改造
新建数字化海宁站
17
2020/4/15
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
我国应分三个阶段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
第一阶段:规划、研究与示 范阶段(2010-2012)
第二阶段:示范、推广与应 用阶段(2011-2015)
第三阶段:提高与完善阶段 (2014 ---- )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智能电网建设分阶段实施
1 高级调度中心建设
智能电网
数字化变电站研究建设 3
2 统一数据平台建设
➢韩国
2009年5月韩国成立 智能电网协会,并计 划在2011年6月前建 立一个智能电网综合 性试点项目,在2030 年建成智能电网。
➢澳大利亚
政府在最新的预算 案中已划拨7600万 美元用于智能电网 建设,旨在将宽带 技术与智能电网网 络结合起来。
12
2发展近况
3
2020/4/15
智能电网发展的背景 智能电网
• • •
• • •
电计通 子算讯
机 基础技术
分蓄智 布能能 电技设 源术备
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基础
4
2020/4/15
智能电网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 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依靠现代信息、通信和控 制技术,积极发展智能电网,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 成为国际电力发展的现实选择。
智能电网与电网智能化
1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2 智能电网的定义及特征 3 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 34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展望
2
2020/4/15
2024版智能电网ppt课件

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环节的 应用及案例分析。
ABCD
2024/1/27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包括通信技术、量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 术、能源存储技术等。
智能电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智能电网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28
未来智能电网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7
关键设备
微网控制器、储能装置、保护装置等。
应用场景
偏远地区供电、海岛供电、数据中心 备用电源等。
15
储能技术与设备
储能技术类型
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 能)、化学储能(如铅酸电池、锂离 子电池)、电磁储能(如超导磁储能、 超级电容器)等。
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寿命周 期等。
5G技术具备大带宽、高速率的特点,支持智能电网中海量数据的实时
传输和处理。
2024/1/27
03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
5G技术与边缘计算、云计算相结合,实现计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
利用。
24
区块链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探索实践
2024/1/27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区块链技术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数据存储方式,保 障智能电网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2024/1/27
储能设备应用场景
平滑可再生能源波动、峰谷调节、备 用电源等。
典型案例分析
特斯拉Powerwall家庭储能系统、电 网级储能电站等。
16
04 智能电网应用场 景
2024/1/27
17
居民用电服务提升
智能化电表
实现远程抄表、实时监测 用电量和电费计算,提高 抄表效率和准确性。
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电网与智能变电站 ppt课件

PPT课件
page26
“直采直跳”采样跳闸模式——过程层网络结构
运动通信管理机
监控系统
对时装置
继电保护1
测控装置2
继电保护2
测控装置3
继电保护3
保护跳闸也是通过本间隔的GOOSE跳闸网络,即直跳网络直 接出口不再通过网络交换机
PPT课件
page27
小结
1、智能电网概念
2、智能电网范畴
3、智能电网组成环节
站 控 层
B A
设备
IEC 61850 8 1
集中 保护A
集中 保护B
集中 保护A
集中 保护B
A B
电源监 控终端
安防监 控终端
IEC 61850 9 2
合并单元 过 程 层 合并单元
GOOSE
GOOSE
ECVT 电子式互感器
ECVT
智能 终端 智能 一次设备 常规 一次设备
站用交直 流电源
ECVT
SW/QF
ECVT
SW/QF
ECVT
SW/QF
110KV一次设备
35KV一次设备
10KV一次设备
SV网、GOOSE网、IEC 61588 网合并为一个物理网络,不需 要额外的对时系统
PPT课件
page24
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组网结构
站控层系统 继电保护1 继电保护2 继电保护3 对时装置
更有效地利用电能
分散式自动温度控制和负荷控制技术为用户侧智能化提供支撑
PPT课件
page9
智能电网组成—— 6 调度环节
智能电网在电网调度端的体现就是在分布式一体化平台支撑 实现电网基础信息的“统一建模,分层处理,集成应用” 深化大电网运行监控、安全预警和智能决策技术 构建坚强灵活的电力通信网络
《智能变电站》课件

发展趋势
智能变电站将逐步取代传统变 电站,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重 要方向。
智能变电站的构成
智能终端设备
包括终端控制器、采集单 元和智能监测仪,负责电 力设备的检测、控制和数 据采集。
通讯网络
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和通讯 协议,实现智能终端设备 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与上级 系统的通讯。
辅助设备
包括电源系统、管理系统 和安全系统,提供电力设 备运行所需的能源、管理 和安全保障。
智能变电站的功能
通过智能终端设备 采集的数据,对能 源消耗进行统计和 计费,提供准确的 能耗报告。
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1
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
2
对于传统变电站,可以通过智能终端
设备的应用,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改
造。
3
微电网中的应用
4
在微电网中,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对 电能的高效管理和分配,提高微电网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电力系统的升级换代
远程监测和控制
实时监测电力设备 的运行状态,并可 以远程控制设备的 开关、调节参数, 提高运行效率。
预警和故障分析
通过智能监测仪采 集的数据,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并进行 故障分析,提前预 警,减少故障发生。
负荷管理和调度
对电力设备的负荷 进行管理和调度, 实现优化运行,提 高供电的可靠性和 稳定性。
能耗统计和计费
智能变电站是电力系统升级换代的重 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智 能化水平。
新建变电站建设
在新建变电站时,可以直接采用智能 变电站的设计和技术,提高变电站的 运行效率。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 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场的广泛 关注和需求。
智能电网及发展趋势ppt课件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智能电网及发展趋势分析
1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3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4
总结与展望
2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
(1)理解智能电网
自愈性
互动性
兼容性
智能电网
特征
高效性
集成性
欧洲电力工业联盟 美国能源部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公司
图1 智能电网特征
清华大学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力系统与先进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电 源、电网、用户间信息双向流动、高度感知和灵活互动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是 建立集中分散协同、多种能源融合、供需双向互动、高效灵活配置的现代能源 供应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提升能源的大范围 优化配置能力。
11
四、总结与展望
(3)未来电网发展模式展望 燃气网络
热力网络
智能电网
③
技
术
创
①信息通信
新
为核心
②
能
源
交通网络
融
合
12
13
我监测
通过支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的无缝接入以及鼓励电动车 辆的推广使用,可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
通过引导终端用户与电力 公司互动进行需求侧管理 ,降低峰荷需求,减少能 源使用总量和能量损失。 10
四、总结与展望
(2)智能电网的机遇与挑战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 下尽可能使新能源更多地上网
机
为相关电力设备厂
遇
商提供发展的空间
带动信息化平台、调度自动化 系统、特高压开关设备等方面
强劲的市场需求
提供助力
智能电网及发展趋势分析
1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3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4
总结与展望
2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
(1)理解智能电网
自愈性
互动性
兼容性
智能电网
特征
高效性
集成性
欧洲电力工业联盟 美国能源部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公司
图1 智能电网特征
清华大学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力系统与先进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电 源、电网、用户间信息双向流动、高度感知和灵活互动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是 建立集中分散协同、多种能源融合、供需双向互动、高效灵活配置的现代能源 供应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提升能源的大范围 优化配置能力。
11
四、总结与展望
(3)未来电网发展模式展望 燃气网络
热力网络
智能电网
③
技
术
创
①信息通信
新
为核心
②
能
源
交通网络
融
合
12
13
我监测
通过支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的无缝接入以及鼓励电动车 辆的推广使用,可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
通过引导终端用户与电力 公司互动进行需求侧管理 ,降低峰荷需求,减少能 源使用总量和能量损失。 10
四、总结与展望
(2)智能电网的机遇与挑战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 下尽可能使新能源更多地上网
机
为相关电力设备厂
遇
商提供发展的空间
带动信息化平台、调度自动化 系统、特高压开关设备等方面
强劲的市场需求
提供助力
《智能电网技术》课件

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储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稳定性。
分布式能源和储能技术
借助物联网和通信技术,实现电网设备和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
物联网和通信技术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确保智能电网的数据安全和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技术
05
CHAPTER
智能电网的实际案例分析
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如特高压输电工程、智能变电站等,介绍其建设背景、目的和意义。
介绍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城市智能电网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特点。
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概述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案例,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电网改造、分布式能源接入等,介绍其建设过程和实施效果。
典型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案例
总结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为其他城市的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借鉴。
智能电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数字化变电站到现代的能源互联网,逐步实现了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的转变。
总结词
智能电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化变电站,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第二阶段是高级计量基础设施,实现用户侧的智能计量和需求响应管理。第三阶段是能源互联网,实现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优化调度。
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用户参与和互动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电网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智能家居、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实现用户与电网的互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电网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
高级分析和预测技术
分布式能源和储能技术
借助物联网和通信技术,实现电网设备和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
物联网和通信技术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确保智能电网的数据安全和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技术
05
CHAPTER
智能电网的实际案例分析
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如特高压输电工程、智能变电站等,介绍其建设背景、目的和意义。
介绍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城市智能电网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特点。
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概述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案例,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电网改造、分布式能源接入等,介绍其建设过程和实施效果。
典型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案例
总结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为其他城市的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借鉴。
智能电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数字化变电站到现代的能源互联网,逐步实现了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的转变。
总结词
智能电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化变电站,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第二阶段是高级计量基础设施,实现用户侧的智能计量和需求响应管理。第三阶段是能源互联网,实现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优化调度。
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用户参与和互动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电网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智能家居、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实现用户与电网的互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电网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
高级分析和预测技术
[课件]数字化变站PPT
![[课件]数字化变站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325c4aa45177232f60a238.png)
数字化互感器
2018/12/3
数字化变电站
4
数字化互感器 ?
数字化互感器(即电流互感器-ECT、 电压互感器-EPT),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 的传感器、电子、光通信技术,能有效地 克服传统电力互感器的缺陷,同时能以光 数字信号输出,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降低成本、进行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改造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内存:256M 串口:6个/台 以太网:4个/台
4遥信息直采直送 与电力数据网通信 与载波通道通信 接受调度、GPS对时 远程运行维护接口 支持IEC870-5-104/101 等远动通信规约
24
2018/12/3
数字化变电站
站控层内置五防功能
间隔内五防闭锁由测控/综保装置独立 实现 全站五防由间隔层的各个测控/综保装 置通过网络横向通信(采用COOSE 机 制)实现互锁以及电气连锁,可独立 于站控层设备运行。 站控层监控主站内置闭锁逻辑,完成 五防规则效验
2018/12/3
数字化变电站
7
10kV数字化互感器
2018/12/3
数字化变电站
8
110kV数字化互感器
2018/12/3
数字化变电站
9
数字化变压器
2018/12/3
数字化变电站
10
数字化变压器?
在传统的变压器内部,设计和安装多 种类型的传感器,以获取变压器在运行中 的各种状态信息,通过电子技术,将获取 的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通过光电技术将 数字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输出,称之为数字 化变压器。
数字化变站
数字化变电站?
2003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公布了IEC 61850标准, 指导各国进行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改造。 IEC .61850是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它的应 用有点类似于电信行业的3G的应用,是对传统变 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颠覆式的革新。它也是全世界关 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第1个完整的通信标准体系 ,是电力系统从调度中心到变电站、变电站内、配 电自动化无缝通信标准,在电力工业控制通信上最 终实现“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个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1.2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全部基于标准化、 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 采用高速的网络通讯。
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 场接口,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常规 的功能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18
1.3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 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 流交换自动化;
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提供故障分析报 告、指明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
系统能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将“定期检 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19
2. 系统特征(1):分层分布化
——自动化系统集中、 分布式的发展 ——异构系统间信息
互通
——装置的自我描述 ——互操作,信息共 享 ——系统的可扩展性
4
3. 从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成功组织国内 外主要厂家进行了6次IEC61850互操作试验,取得了很大成果, 对推动国内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生产厂家开展IEC61850研究 和提高系统开发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能够正确应用IEC61850,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牵头组织有 关单位编写了《IEC61850工程应用技术规范》。该规范列入2007 年度电力标准的制定计划中,今年4月份通过了电力标委会的审查, 整理后已形成报批稿 。
16
五、什么是数字化变电站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1.1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 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 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 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 常规的继电器及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 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6
5.在智能化电网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不少 进展;对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数字化电 网、数字化变电站、电网调度可视化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输电领域多项指 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区域测量技术、 传感器技术和量测技术,目前排在国际第 一位
7
6. 数字化电网和电网调度上采用了一些关键技术,是 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化变电站已有70多座变电站 投入运行。华东电网走在前面。
➢ 接线复杂:装置的每一项输入、输出均由二次接线完成。部分装 置如差动、失灵的电缆已经达到20-30根,端子数在150个以上, 回路与装置的接口是专业人员的重要工作。二次电缆实际上构成 了变电站安全运行的主要隐患.
➢ 信息难于共享:信息采集来自不同的 TA,测控、保护和故障录波 等信息的应用和处理分属于不同专业管理部门,不同的IED以功能 划分、独立运行。实际运行中来自不同的采集单元的设备信息无 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
15
四、对新系统的期望目标
➢ 改变变电站建设与运行模式 ➢ 与一次设备的“紧耦合” ➢ IEC61850体系的自我描述特征 ➢ 基于信息完整性的集成化应用 ➢ 二次系统技术领域的革命 ➢ 纯粹的IEC 61850 SAS ➢ 图库一体化 ➢ 规范化的工程实施过程 ➢ 设计过程、结果的可视化 ➢ 测试的可视化、自动化
20
系统特征(2):系统结构紧凑化
—— 智 能 电 子 装 置 的 “近过程化” —— 自 动 化 功 能 可 以 重 新优化组合,功能可灵 活分配到不同的IED中 —— 保 护 、 监 控 装 置 安 装在开关柜上 ——IED 布 置 紧 靠 过 程 层可直接嵌入一次设备 —— 变 电 站 机 电 一 体 化 设计
7. 配网技术,上海电力公司在钠硫电池储能、电动汽 车充电领域走在前列,钠硫电池容量已经达到650 安时。
8. 用电领域,电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在未来三到五年 内会实现全面覆盖和采集。
8
二. 变电站结构体系发展的里程
9
10
11
12
13
三、常规变电站主要问题(一)
➢ 大量二次电缆:涉及电流、电压、控制、信号等回路,引起相关 的机械可靠性、绝缘性能、抗干扰能力等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与智能电网
2009年8月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一、国家对智能电网和数字化变电站的最新
要求及我国智能电网和数字化变电站的现状
1. 近期国家电网公司会议已经确定:未来智 能电网投资的六大领域是:
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电网调 度,上述六大领域将全面推进。
2009年8月
3
2 . 发电领域投资重点是风电、光伏并网和储能 项目; 输电领域投资重点是安全监控; 变电领域投资重点是智能化变电站; 配电领域投资重点是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充 电和配电自动化; 用电领域投资重点是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 集系统; 调度系统领域投资重点是一体化智能调度。
5
4. 经过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组织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生产 厂家进行了6次IEC61850互操作试验,使得国内大多数变 电站自动化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已与国外主要厂家处于同 一水平,已具备实际应用要求。国内大多数变电站自动化 生产厂家已具有实际工程应用案例,有能力提供整套系统。 电网建设对新技术、新标准的需求,为IEC61850的应用 带来很好的前景。 IEC61850标准的采用即将进入快速应用阶段。
➢ 对专业人员要求高:不同厂家的同一类型装置接口回路有很大差 别,不具备互换性,不利于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和推广标准化设计。
➢ 维护不方便:新投验收、改造的调试难度大、时间长,每一项功 能、每一根接线都要进行传动试验。多数回路在装置自检范围之 外,出问题以后才能发现异常情况。
➢ 设备可靠性低:任何一台装置异常退出都要引起相关能的退出 甚至引起一次设备停电。
➢ 设备之间不具备互换性:不同厂家的IED不能进行互换,要靠规约 转换进行互联。甚至同一种规约不同厂家的产品有时也不能互联。
14
常规变电站主要问题(二)
➢ 系统的可扩展性差:由于IT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变电站自动化系 统在系统扩展或设备部分更新上需要付出跟大附加成本.在变电站 增加间隔设备或更新测控装置和保护装置时,由于通信接口和和通 讯协议的差别,需要增加规约转换和大量的调试工作.
1.2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全部基于标准化、 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 采用高速的网络通讯。
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 场接口,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常规 的功能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18
1.3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 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 流交换自动化;
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提供故障分析报 告、指明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
系统能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将“定期检 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19
2. 系统特征(1):分层分布化
——自动化系统集中、 分布式的发展 ——异构系统间信息
互通
——装置的自我描述 ——互操作,信息共 享 ——系统的可扩展性
4
3. 从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成功组织国内 外主要厂家进行了6次IEC61850互操作试验,取得了很大成果, 对推动国内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生产厂家开展IEC61850研究 和提高系统开发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能够正确应用IEC61850,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牵头组织有 关单位编写了《IEC61850工程应用技术规范》。该规范列入2007 年度电力标准的制定计划中,今年4月份通过了电力标委会的审查, 整理后已形成报批稿 。
16
五、什么是数字化变电站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1.1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 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 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 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 常规的继电器及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 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6
5.在智能化电网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不少 进展;对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数字化电 网、数字化变电站、电网调度可视化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输电领域多项指 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区域测量技术、 传感器技术和量测技术,目前排在国际第 一位
7
6. 数字化电网和电网调度上采用了一些关键技术,是 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化变电站已有70多座变电站 投入运行。华东电网走在前面。
➢ 接线复杂:装置的每一项输入、输出均由二次接线完成。部分装 置如差动、失灵的电缆已经达到20-30根,端子数在150个以上, 回路与装置的接口是专业人员的重要工作。二次电缆实际上构成 了变电站安全运行的主要隐患.
➢ 信息难于共享:信息采集来自不同的 TA,测控、保护和故障录波 等信息的应用和处理分属于不同专业管理部门,不同的IED以功能 划分、独立运行。实际运行中来自不同的采集单元的设备信息无 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
15
四、对新系统的期望目标
➢ 改变变电站建设与运行模式 ➢ 与一次设备的“紧耦合” ➢ IEC61850体系的自我描述特征 ➢ 基于信息完整性的集成化应用 ➢ 二次系统技术领域的革命 ➢ 纯粹的IEC 61850 SAS ➢ 图库一体化 ➢ 规范化的工程实施过程 ➢ 设计过程、结果的可视化 ➢ 测试的可视化、自动化
20
系统特征(2):系统结构紧凑化
—— 智 能 电 子 装 置 的 “近过程化” —— 自 动 化 功 能 可 以 重 新优化组合,功能可灵 活分配到不同的IED中 —— 保 护 、 监 控 装 置 安 装在开关柜上 ——IED 布 置 紧 靠 过 程 层可直接嵌入一次设备 —— 变 电 站 机 电 一 体 化 设计
7. 配网技术,上海电力公司在钠硫电池储能、电动汽 车充电领域走在前列,钠硫电池容量已经达到650 安时。
8. 用电领域,电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在未来三到五年 内会实现全面覆盖和采集。
8
二. 变电站结构体系发展的里程
9
10
11
12
13
三、常规变电站主要问题(一)
➢ 大量二次电缆:涉及电流、电压、控制、信号等回路,引起相关 的机械可靠性、绝缘性能、抗干扰能力等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与智能电网
2009年8月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一、国家对智能电网和数字化变电站的最新
要求及我国智能电网和数字化变电站的现状
1. 近期国家电网公司会议已经确定:未来智 能电网投资的六大领域是:
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电网调 度,上述六大领域将全面推进。
2009年8月
3
2 . 发电领域投资重点是风电、光伏并网和储能 项目; 输电领域投资重点是安全监控; 变电领域投资重点是智能化变电站; 配电领域投资重点是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充 电和配电自动化; 用电领域投资重点是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 集系统; 调度系统领域投资重点是一体化智能调度。
5
4. 经过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组织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生产 厂家进行了6次IEC61850互操作试验,使得国内大多数变 电站自动化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已与国外主要厂家处于同 一水平,已具备实际应用要求。国内大多数变电站自动化 生产厂家已具有实际工程应用案例,有能力提供整套系统。 电网建设对新技术、新标准的需求,为IEC61850的应用 带来很好的前景。 IEC61850标准的采用即将进入快速应用阶段。
➢ 对专业人员要求高:不同厂家的同一类型装置接口回路有很大差 别,不具备互换性,不利于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和推广标准化设计。
➢ 维护不方便:新投验收、改造的调试难度大、时间长,每一项功 能、每一根接线都要进行传动试验。多数回路在装置自检范围之 外,出问题以后才能发现异常情况。
➢ 设备可靠性低:任何一台装置异常退出都要引起相关能的退出 甚至引起一次设备停电。
➢ 设备之间不具备互换性:不同厂家的IED不能进行互换,要靠规约 转换进行互联。甚至同一种规约不同厂家的产品有时也不能互联。
14
常规变电站主要问题(二)
➢ 系统的可扩展性差:由于IT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变电站自动化系 统在系统扩展或设备部分更新上需要付出跟大附加成本.在变电站 增加间隔设备或更新测控装置和保护装置时,由于通信接口和和通 讯协议的差别,需要增加规约转换和大量的调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