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探究-动手操作问题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操作探究(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操作探究(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操作探究一.选择题1.(2018•临安•3 分.)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 BCD的边长是4,点E.F分别是A B.BC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2 B.4 C.8 D.102. (2018•嘉兴•3 分)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步骤①,②沿虚线对折两次,然后沿③中平行于底边的虚线剪去一个角,展开铺平后的图形是()A. (A)B. (B)C. (C)D. (D)3. (2018•广西南宁•3 分)如图,矩形纸片A BCD,AB=4,BC=3,点P在B C 边上,将△CDP 沿D P 折叠,点C落在点E处,PE.DE 分别交A B 于点O、F,且O P=OF,则c os∠ADF 的值为()A.1113B.1315C.1517D.17194.(2018•海南•3 分)如图1,分别沿长方形纸片A BCD 和正方形纸片E FGH 的对角线A C,EG 剪开,拼成如图2所示的▱KLMN,若中间空白部分四边形O PQR 恰好是正方形,且▱KLMN 的面积为50,则正方形E FGH 的面积为()A.24 B.25 C.26 D.27二、填空题1. (2018•杭州•4 分)折叠矩形纸片 ABCD 时,发现可以进行如下操作:①把△ADE 翻折,点A落在D C 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D E,点E在A B 边上;②把纸片展开并铺平;③把△CDG 翻折,点C落在直线A E 上的点H处,折痕为D G,点G在B C 边上,若AB=AD+2,EH=1,则A D= 。

2.(2018•临安•3 分.)马小虎准备制作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他先用5 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制成如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实线部分),经折叠后发现还少一个面,请你在图中的拼接图形上再接一个正方形,使新拼接成的图形经过折叠后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添加所有符合要求的正方形,添加的正方形用阴影表示).3.(2018•金华、丽水•4分)如图2,小靓用七巧板拼成一幅装饰图,放入长方形A BCD内,装饰图中的三角形顶点E,F分别在边A B,BC上,三角形①的边G D在边A D上,则ABBC的值是.4. (2018·湖北省恩施·3 分)在Rt△ABC 中,AB=1,∠A=60°,∠AB C=90°,如图所示将R t△ABC沿直线l无滑动地滚动至R t△DE F,则点B所经过的路径与直线l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结果不取近似值)5.(2018•贵州贵阳•8 分)如图①,在 R t△ABC 中,以下是小亮探究sin a A 与sin bB之间关系 的方法:∵sin A=a c ,sinB=b c ∴c =sin a A ,c=sin b B∴sin a A =sin b B根据你掌握的三角函数知识.在图②的锐角△ABC 中,探究sin a A 、sin b B 、sin cC之间的关 系,并写出探究过程.三.解答题1.(2018•江苏无锡•10 分)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B 的坐标为(6,4). (1)请用直尺(不带刻度)和圆规作一条直线 A C ,它与 x 轴和 y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 A 和点 C ,且使∠AB C=90°,△ABC 与△AOC 的面积相等.(作图不必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 (2)问:(1)中这样的直线 A C 是否唯一?若唯一,请说明理由;若不唯一,请在图中画出 所有这样的直线 A C ,并写出与之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2018•江苏徐州•7 分)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 1 个单位的正方形,在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ABC 的顶点均在格点上,点 B 的坐标为(1,0)①画出△A BC 关于 x 轴对称的△A 1B 1C 1;②画出将△ABC 绕原点 O 按逆时针旋转 90°所得的△A 2B 2C 2;③△A 1B 1C 1 与△A 2B 2C 2 成轴对称图形吗?若成轴对称图形,画出所有的对称轴;④△A 1B 1C 1 与△A 2B 2C 2 成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成中心对称图形,写出所有的对称中心的坐标.3.(2018•山东东营市•10 分)(1)某学校“智慧方园”数学社团遇到这样一个题目:如图1,在△A BC 中,点O在线段B C 上,∠BA O=30°,∠O AC=75°,AO=BO:CO=1:3,求A B 的长.经过社团成员讨论发现,过点B作B D∥A C,交A O 的延长线于点D,通过构造△A BD 就可以解决.问题(如图2)请回答:∠ADB= 75 °,AB= .(2)请参考以上解决思路,解决问题:在四边形A BCD 中,对角线A C 与B D 相交于点O,A C⊥AD,A O=ABC=∠A CB=75°,如图3,BO:OD=1:3,求D C 的长.4.(2018•山东济宁市•7分)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某数学小组探究求环形花坛(如图所示)面积的方法,现有以下工具;①卷尺;②直棒EF;③T 型尺(CD 所在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1)在图1 中,请你画出用T 形尺找大圆圆心的示意图(保留画图痕迹,不写画法);(2)如图2,小华说:“我只用一根直棒和一个卷尺就可以求出环形花坛的面积,具体做法如下:将直棒放置到与小圆相切,用卷尺量出此时直棒与大圆两交点M,N 之间的距离,就可求出环形花坛的面积”如果测得MN=10m,请你求出这个环形花坛的面积.5.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PA=1,PB=2,PC=3.你能求出∠A PB 的度数吗?小明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形成了如下思路:思路一:将△B PC 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BP′A,连接P P′,求出∠APB的度数;思路二:将△A PB 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P'B,连接P P′,求出∠APB 的度数.请参考小明的思路,任选一种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类比探究】如图2,若点P是正方形A BCD 外一点,PA=3,PB=1,PB 的度数.答案详解一.选择题(2018•临安•3 分.)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 BCD的边长是4,点E.F分别是A B.BC的中点,若沿左1.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2 B.4 C.8 D.10【分析】本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解:阴影部分由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组成,由第一个图形可知:阴影部分的两部分可构成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正方形的面积=4×4=16,∴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6÷4=4.故选:B.【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阴影部分的组成与原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2. (2018•嘉兴•3分)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步骤①,②沿虚线对折两次,然后沿③中平行于底边的虚线剪去一个角,展开铺平后的图形是()A. (A)B. (B)C. (C)D. (D)【答案】A【分析】根据两次折叠都是沿着正方形的对角线折叠, 展开后所得图形的顶点一定在【解析】正方形的对角线上, 根据③的剪法,中间应该是一个正方形.【解答】根据题意,两次折叠都是沿着正方形的对角线折叠的,根据③的剪法,展开后所得图形的顶点一定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而且中间应该是一个正方形.故选A.【点评】关键是要理解折叠的过程,得到关键信息,如本题得到展开后的图形的顶点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是解题的关键.3. (2018•广西南宁•3分)如图,矩形纸片A BCD,AB=4,BC=3,点P在B C 边上,将△C DP 沿D P 折叠,点C落在点E处,PE.DE 分别交A B 于点O、F,且O P=OF,则c o s∠ADF 的值为()A.1113B.1315C.1517D.1719【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出DC=DE.CP=EP,由∠EOF=∠B OP、∠B=∠E.OP=OF 可得出△OE F≌△OBP(AAS),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O E=OB.EF=BP,设E F=x,则B P=x、DF=4﹣x、BF=PC=3﹣x,进而可得出A F=1+x,在R t△DAF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x的值,再利用余弦的定义即可求出c o s∠A DF 的值.【解答】解:根据折叠,可知:△D CP≌△DE P,∴DC=DE=4,CP=EP.在△O EF 和△O BP 中,EOF BOPB EOP OF∠=∠⎧⎪∠=∠⎨⎪=⎩,∴△O EF≌△OB P(AAS),∴OE=OB,EF=BP.设E F=x,则B P=x,DF=DE﹣EF=4﹣x,又∵B F=OB+OF=OE+OP=PE=PC,PC=BC﹣BP=3﹣x,∴AF=AB﹣BF=1+x.在R t△DAF中,AF 2+AD2=DF2,即(1+x)2+32=(4﹣x)2,解得:x=35,∴DF=4﹣x=175,∴co s∠AD F=AD DF=1517.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 结合 A F=1+x ,求出 A F 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4.(2018•海南•3 分)如图 1,分别沿长方形纸片 A BCD 和正方形纸片 E FGH 的对角线 A C ,EG 剪开,拼成如图 2 所示的▱KLMN ,若中间空白部分四边形 O PQR 恰好是正方形,且▱KLMN 的面 积为 50,则正方形 E FGH 的面积为( )A .24B .25C .26D .27【分析】如图,设 P M=PL=NR=AR=a ,正方形 O RQP 的边长为 b ,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如图,设 P M=PL=NR=AR=a ,正方形 O RQP 的边长为 b .由题意:a 2+b 2+(a+b )(a ﹣b )=50, ∴a 2=25,∴正方形 E FGH 的面积=a 2=25,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图形的拼剪,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 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二.填空题1. (2018•杭州•4 分)折叠矩形纸片 ABCD 时,发现可以进行如下操作:①把△ADE 翻折,点 A 落在 D C 边上的点 F 处,折痕为 D E ,点 E 在 A B 边上;②把纸 片展开并铺平;③把△CDG 翻折,点 C 落在直线 A E 上的点 H 处,折痕为 D G ,点 G 在 B C 边上, 若 AB=AD+2,EH=1,则 A D= 。

北师大中考数学总复习《操作探究型问题》课件

北师大中考数学总复习《操作探究型问题》课件

探究三 平移旋转操作探究问题 例3 [2013·山西改编] 数学活动——求重叠部分的面积.
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
如图41-4,将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ABC和△DEF叠放在 一起,其中∠ACB=∠E=90°,BC=DE=6,AC=FE=8,顶点D 与边AB的中点重合,DE经过点C,DF交AC于点G. 求重叠部分(△DCG)的面积.
图41-1
小明发现:分别延长QE,MF,NG,PH,交FA,GB,HC,ED的延
长线于点R,S,T,W,可得△RQF,△SMG,△TNH,△WPE是四
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41-1②). 请回答: (1)若将上述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无缝隙, 不重叠),则这个新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a ; (2)求正方形MNPQ的面积;
图41-4
求重叠部分(△DCG)的面积. (1)独立思考:请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合作交流:“希望”小组受此问题的启发,将△DEF绕点 D旋转,使DE⊥AB交AC于点H,DF交AC于点G,如图41-5,你 能求出重叠部分(△DGH)的面积吗?请写出解答过程.
图41-5
例题分层分析 (1)为求△DCG的面积,需要研究该三角形的边角的特征; (2)当将△DEF绕点D旋转,使DE⊥AB交AC于点H,此时G点 是AH的中点吗?△DGH的面积与△DAH的面积之间是倍分关 系吗? 解题方法点析 此类问题通过平移、旋转等动态过程创建了一个探究问题 的情景和一个思维空间.解答中常常需要分类讨论、自主 探究、叙述推理.关键是掌握好平移前后,旋转前后的图 形是全等形.平移前后,每一个点移动的方向相同、距离 相等;旋转前后图形上每一点的旋转角度都相同.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动手操作题(附答案)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动手操作题(附答案)
【分析与解答】本题开放性较强,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答案千变万化,如图15就是一种作图方案:以O为位似中心把Rt△OAB放大2倍→沿y轴翻折→向右平移4个单位→向上平移5个单位.
同步测试4
(2020最新模拟·南宁)已知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16所示.画出 绕点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
【答案】旋转后的图形如图17.
动手操作题
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加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出现了一类新题型--动手操作题.这类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直觉思维能力.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和发现结论,从而解决问题.
5.将任意三角形剪切可以拼成一个与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
方法如下(如图23—1):
请你类似上面图示的方பைடு நூலகம்,解答下列的问题:
(1)对任意三角形(如图23—2),设计一种与上例不同的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
(2)对任意四边形(如图23—3),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四边形面积相等的矩形.
【答案】1.
类型二:图形拼接型动手操作题
图形拼接问题,就是将已知的若干个图形重新拼合成符合条件的新图形.
例2(2020最新模拟·安徽)如图5,将正方形沿图中虚线(其中x<y)剪成①②③④四块图形,用这四块图形恰能拼成一个矩形(非正方形).请画出拼成的矩形的简图.
【分析与解答】我们观察图5中的4块图形各边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能拼接在一起的边,如图6就是一种拼接方法.
中考数学试题中动手操作题可分为图形折叠型动手操作题、图形拼接型动手操作题、图形分割型动手操作题和作图型动手操作题等四种类型.

一道中考动手操作探究题的变式与拓展

一道中考动手操作探究题的变式与拓展
2 2

t gr以
多题 、 题 多解 、 一 多题 一解 的方式 , 学 生 使 触 类 旁通 ,从 多 方 面感 知数 学 的 思 想 方 法 , 养 学 生 的应 变 能 力 , 高 学 生 分 析 培 提 问题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下 面 , 笔 者 以
2 0 年 上海 市 的 一 道 中 考数 学 试 题 为 例 01
() 1当点 Q 边 C 上 时 , 在 D 线段 | 与 线 P Q
得N = . Q MP
投稿 箱, j v 3 o 邮 s k i1 . m x @ p6c

数 学教学通讯 ( 师版 ) … … … … … 教
试 题研究 试题探 究


』 D v

线, C 交 于 点 Q 改 为 “ 一 边 与 线 段 f 相  ̄D ” 另
D 相 交 于点 , 余 条件 不 变 , 究线 段 A 其 探
P E与线 段 P B之 间 有 怎 样 的 大 小 关 系.如
下题 :
DC AD AC BC AB
所 以 矩 形AG
所 以 一G BC P
试 题研究 , 探究 试题
数学教学通讯 ( 师版 ) 教
投 稿邮箱: j v . 3 o sk i1 . m x @ p6c
福建 大田第二 中学
一一 删 一 一 ~ ~
朱成灯
360 6 10

椿
在 中考 总 复 习 中 . 如何 让 学 生 从 “ 题
海 ” 跳 出来 , 中 在短 时间 内熟 练 掌握 初 中 段馏 之 间有 怎样 的大 小 关 系 ?试 证 明你 观察 得 到 的结论 ;

数学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提高)

数学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提高)

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提高)【中考展望】1.对于实践操作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情趣与价值,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近年来实践操作性试题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多次出现.2.估计在今年的中考题中,实践操作类题目依旧是出题热点,仍符合常规题型,与三角形的全等和四边形的性质综合考查.需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图形的设计与操作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已知设计好的图案,求设计方案(如:在什么基本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何种图形变换等).2.利用基本图案设计符合要求的图案(如:设计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面积或形状符合特定要求的图形等).3.图形分割与重组(如:通过对原图形进行分割、重组,使形状满足特定要求).4.动手操作(通过折叠、裁剪等手段制作特定图案).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需要运用各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外,还需要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对图形进行分析、计算、证明,以获得重要的数据,辅助图案设计.另外,由于折叠操作相当于构造轴对称变换,因此折叠问题中,要充分利用轴对称变换的特性,以获得更多的图形信息.必要时,实际动手配合上理论分析比单纯的理论分析更为快捷有效.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题,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查.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方法点拨】实践操作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关键是要学会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所给的实际问题,揭示其数学本质,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数学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基本步骤为:从实例或实物出发,通过具体操作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问题,检验猜想.在解答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想象、推理、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等实践活动过程,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感知发生的现象,从而发现所得到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动态几何问题:1、动态几何常见类型(1)点动问题(一个动点)(2)线动问题(二个动点)(3)面动问题(三个动点)2、运动形式平移、旋转、翻折、滚动3、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4、解题思路(1)化动为静,动中求静(2)建立联系,计算说明(3)特殊探路,一般推证【典型例题】类型一、图形的剪拼问题1.直角三角形通过剪切可以拼成一个与该直角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方法如下(如图所示):请你用上面图示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1)对下图中的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2)对下图中的四边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四边形面积相等的矩形.【思路点拨】对于三角形的分割重组,要想拼成一个矩形,则分割时必须构造出直角来,示例中通过作中位线的垂线段而分割出①③两个直角三角形.对于四边形的分割重组,可以先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再利用三角形的分割重组方法进行.【答案与解析】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总结升华】按照三角形的剪拼方法,探索规律,将任意四边形先分割成三角形,再进行剪拼,使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索过程.举一反三:【变式】(2016•绥化)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如图①、图②对折两次后,再按如图③挖去一个三角形小孔,则展开后图形是()A. B. C. D.【答案】A .当正方形纸片两次沿对角线对折成为一直角三角形时,在直角三角形中间的位置上剪三角形,则直角顶点处完好,即原正方形中间无损,且三角形关于对角线对称,三角形的AB边平行于正方形的边.再结合C点位置可得答案为C.故选C .类型二、实践操作2.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点P 为正方形AD 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 、点D 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 落在P 处,点C 落在G 处,PG 交DC 于H ,折痕为EF ,连接BP 、BH .(1)求证:∠APB =∠BPH ;(2)当点P 在边AD 上移动时,△PDH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3)设AP 为x ,四边形EFGP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 (1)要证∠APB=∠BPH ,由内错角∠APB=∠PBC ,即证∠PBC=∠BPH ,折叠后∠EBP=∠EPB=90°,再由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证.(2)△PHD 的周长为PD+DH+PH .过B 作BQ ⊥PH 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全等:△ABP ≌△QBP 和△BCH ≌△BQH .证明AP=QP , CH=QH ,可得其周长为定值.(3)1()2S BE CF BC =+,关键是用x 来表示BE 、CF .过F 作FM ⊥AB ,垂足为M ,先由边角关系得△EFM ≌△BPA ,得EM AP ==x .在Rt △APE 中可由勾股定理表示出BE ,再由228x CF BE EM x =-=+-,很容易用x 表示出S ,再配方求最值.【答案与解析】解:(1)∵PE=BE ,∴∠EBP=∠EPB .又∵∠EPH=∠EBC=90°,∴∠EPH-∠EPB=∠EBC-∠EBP .即∠PBC=∠BPH .又∵AD ∥BC ,∴∠APB=∠PBC .∴∠APB=∠BPH .(2)△PHD 的周长不变,为定值 8.证明:过B 作BQ ⊥PH ,垂足为Q .由(1)知∠APB=∠BPH ,又∵∠A=∠BQP=90°,BP=BP ,∴△ABP ≌△QBP .∴AP=QP , AB=BQ .又∵ AB=BC ,∴BC = BQ .又∵∠C=∠BQH=90°,BH=BH ,∴△BCH ≌△BQH .∴CH=QH .∴△PHD 的周长为:PD+DH+PH=AP+PD+DH+HC=AD+CD=8.(3)过F 作FM ⊥AB ,垂足为M ,则FM BC AB ==.又EF 为折痕,∴EF ⊥BP .∴90EFM MEF ABP BEF ∠+∠=∠+∠=︒,∴EFM ABP ∠=∠.又∵∠A=∠EMF=90°,∴△EFM ≌△BPA .∴EM AP ==x .∴在Rt △APE 中,222(4)BE x BE -+=. 解得,228x BE =+. ∴228x CF BE EM x =-=+-. 又四边形PEFG 与四边形BEFC 全等, ∴211()(4)4224x S BE CF BC x =+=+-⨯. 即:21282S x x =-+. 配方得,21(2)62S x =-+, ∴当x =2时,S 有最小值6.【总结升华】本题将函数和几何知识较好的综合起来,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梯形的面积公式、折叠的性质、二次函数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是一道很好的压轴题,通过此题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学会将题目中的已知量与待求量联系起来.此题的关键是证明几组三角形的全等,以及用x 来表示S .3.刘卫同学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用硬纸片做了两个直角三角形,见图①、②.图①中,∠B =90°,∠C =60°,∠A =30°,BC =6 cm ;图②中,∠D =90°,∠E =45°,DE =4 cm .图③是刘卫同学所做的一个实验:他将△DEF 的直角边DE 与△ABC 的斜边AC 重合在一起,并将△DEF 沿AC 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D 、E 两点始终在AC 边上(移动开始时点D 与点A 重合).(1)在△DEF 沿AC 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刘卫同学发现:F 、C 两点间的距离逐渐________.(填“不变”、“变大”或“变小”)(2)刘卫同学经过进一步地研究,编制了如下问题:问题①:当△DEF 移动至什么位置,即AD 的长为多少时,F 、C 的连线与AB 平行?问题②:当△DEF 移动至什么位置,即AD 的长为多少时,以线段AD 、FC 、BC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问题③:在△DEF 的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位置,使得∠FCD =15°?如果存在,求出AD 的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请你分别完成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思路点拨】本题以动三角形为背景,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答案与解析】解:(1)变小.(2)问题①:∵∠B =90°,∠A =30°,BC =6,∴AC =12.∵∠FDE =90°,∠DEF =45°,DE =4,∴DF =4.连结FC ,设FC ∥AB ,∴∠FCD =∠A =30° ∴在Rt △FDC 中,DC =43.∴AD =AC -DC =1243-即AD =(1243)-cm 时,FC ∥AB .问题②:设AD =x ,在Rt △FDC 中,FC 2=DC 2+FD 2=(12-x)2+16.(i)当FC 为斜边时,由AD 2+BC 2=FC 2得2226(12)16x x +=-+,316x =.(ii)当AD 为斜边时,由222FC BC AD +=得22(12)16x x -+=,4986x =>(不符合题意,舍去). (iii)当BC 为斜边时,由222AD FC BC +=得222(12)166x x +-+=,212620x x -+=, △=144-248<0,∴方程无解.另解:BC 不能为斜边.∵FC >CD .∴FC+AD >12.∴FC 、AD 中至少有一条线段的长度大于6.∴BC 不能为斜边.∴由(i)、(ii)、(iii)得,当316x =cm 时,以线段AD 、FC 、BC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问题③:解法一:不存在这样的位置,使得∠FCD =15°.理由如下:假设∠FCD =15°.由∠FED =45°,得∠EFC =30°.作∠EFC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P ,则∠EFP =∠CFP =∠FCP =15°,∴PF =PC .∠DFP =∠DFE+∠EFP =60°.∴PD =43,PC =PF =2FD =8.∴PC+PD =8+4312>.∴不存在这样的位置,使得∠FCD =15°.解法二:不存在这样的位置,使得∠FCD =15°.假设∠FCD =15°,设AD =x .由∠FED =45°,得∠EFC =30°.作EH ⊥FC ,垂足为H .∴HE =12EF =22,CE =AC -AD -DE =8-x , 且22(12)16FC x =-+.∵∠FDC =∠EHC =90°,∠DCF 为公共角,∴△CHE ∽△CDF .∴EC HE FC DF =. 又2222142HE DF ⎛⎫⎛⎫== ⎪ ⎪ ⎪⎝⎭⎝⎭,∴212EC FC ⎛⎫= ⎪⎝⎭. 整理后,得到方程22(8)1(12)162x x -=-+. ∴14430x =-<(不符合题意,舍去),24438x =+>(不符合题意,舍去).∴不存在这样的位置,使得∠FCD =15°.【总结升华】本题的突破点是将图形静止于所要求的特殊位置,根据题中条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涉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有一定的难度.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图形的设计与操作及运动变换型问题 例3 】【变式】如图,直角梯形OBCD 是某市将要筹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示意图,其中DC ∥OB ,OB=6,CD=BC=4,BC ⊥OB 于B,以O 为坐标原点,O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发区综合服务管理委员会(其占地面积不计)设在点P (4,2)处.为了方便驻区单位准备过点P 修一条笔直的道路(路宽不计),并且是这条路所在的直线将直角梯形O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认为直线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解:如图③,存在符合条件的直线,过点D作DA⊥OB于点A,则点P(4,2)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过点P的直线只要平分的面积即可.易知,在OD边上必存在点H,使得直线PH将面积平分,从而,直线PH平分梯形OBCD的面积.即直线PH为所求直线设直线PH的表达式为且过点∵直线OD的表达式为解之,得∴点H的坐标为∴PH与线段AD的交点F的坐标为∴ 解之,得∴直线l 的表达式为类型三、平移旋转型操作题4.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 和DEF 重叠在一起,其中∠A =60°,AC =1.固定△ABC 不动,将△DEF 进行如下操作:(1)如图所示,△DEF 沿线段AB 向右平移(即D 点在线段AB 内移动),连结DC 、CF 、FB ,四边形CDBF 的形状在不断地变化,但它的面积不变化,请求出其面积.(2)如图所示,当D 点移动到.AB 的中点时,请你猜想四边形CDB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图所示,△DEF 的D 点固定在AB 的中点,然后绕D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DEF ,使DF 落在AB 边上,此时,点恰好与B 点重合,连结AE ,请你求出sin α的值.【思路点拨】平移时,CF AD ,AD =BE ,根据等底等高的特征,将求梯形面积转化为求ABC S △,旋转时需知道∠ABE =90°,BE =CB ,运用相似等知识解答.【答案与解析】【解析】(1)过C 点作CG ⊥AB 于G ,如图.在Rt △AGC 中,∵sin 60CG AC=°, ∴32CG =. ∵AB =2, ∴1332222ABC CDBF S S ==⨯⨯=△梯形. (2)菱形.∵CD ∥BF ,FC ∥BD ,∴四边形CDBF 是平行四边形∵DF ∥AC ,∠ACB =90°,∴CB ⊥DF ,∴四边形CDBF 是菱形.(3)解法一:过D 点作DH ⊥AE 于H ,如图,则11313222ADE S AD EB ==⨯⨯=△, 又1322ADE S AE DH ==△, 332177DH AE ⎛⎫== ⎪ ⎪⎝⎭或.∴在Rt△DHE中,321 sin1427DHDEα⎛⎫== ⎪⎪⎝⎭或.解法二:∵△ADH∽△AEB,∴DH ADBE DE=,即137DH=,∴37 DH=,∴321 sin1427DHDEα⎛⎫== ⎪⎪⎝⎭或.【总结升华】本题是平移和旋转类型的操作题,需知道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这两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类型四、动态数学问题5.(2015•石峰区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C的坐标为(0,4),动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从点O出发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M是线段AC的中点.将线段AM以点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AB,过点B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过点C作y轴的垂线,交直线BE于点D,运动时间为t秒.(1)当点B与点D重合时,求t的值;(2)当t为何值时,S△BCD=?【思路点拨】(1)由于∠CAB=90°,易证得Rt△CAO∽Rt△ABE;当B、D重合时,BE的长已知(即OC长),根据AC、AB的比例关系,即可得到AO、BE的比例关系,由此求得t的值.(2)求△BCD的面积时,可以CD为底、BD为高来解,那么表示出BD的长是关键;Rt△CAO∽Rt△ABE,且知道AC、AB的比例关系,即可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出BE的长,进一步得到BD的长,在表达BD长时,应分两种情况考虑:①B在线段DE上,②B在ED的延长线上.【答案与解析】解:(1)∵∠CAO+∠BAE=90°,∠ABE+∠BAE=90°,∴∠CAO=∠ABE.∴Rt △CAO ∽Rt △ABE . ∴. ∴.∴t=8.(2)由Rt △CAO ∽Rt △ABE 可知:BE=t ,AE=2.当0<t <8时,S △BCD =CD •BD=(2+t )(4﹣)=. ∴t 1=t 2=3.当t >8时,S △BCD =CD •BD=(2+t )(﹣4)=. ∴,(为负数,舍去). 当t=3或3+5时,. 【总结升华】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该题是图形的动点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出相似三角形,得到关键线段的表达式,注意点在运动过程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问题.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图形的设计与操作及运动变换型问题 例4 】【变式】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10,AD=6,∠A=60°,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BC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C 运动,当P 与C 重合时停止运动,过点P 作AB 的垂线PQ 交AD 或DC 于Q .设P 运动时间为t 秒,直线PQ 扫过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答案】解:(1)213S=3(03)22t t t t ∙∙=≤≤; (2)193S=-33333-(310)22t t t t +∙=()<≤;(3)116-t 3(16)S=1033-222t -⨯∙∙ 3=1033-16-8t ⨯2() 23-4323(1016)8t t t =+-<≤. 综上,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为:223(03)29333-(310)23-4323(1016)8t t S t t t t t ⎧⎪⎪⎪⎪=⎨⎪⎪+-⎪⎪⎩≤≤<≤<≤。

中考数学“动手操作”专题训练试题[1]

中考数学“动手操作”专题训练试题[1]

中考数学“动手操作”专题训练试题江苏 文页一、选择题1,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高,将△BCD 沿CD 折叠,B 点恰好落在AB 的中点E 处,则∠A 等于( )A.25°B.30°C.45°D.60°2,如图,小亮拿一张矩形纸图(1),沿虚线对折一次得图(2),下将对角两顶点重合折叠得图(3).按图(4)沿折痕中点与重合顶点的连线剪开,得到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分别是( )A .都是等腰梯形B .都是等边三角形C .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3,Rt △ABC 中,斜边AB =4,∠B=60º,将△ABC 绕点B 旋转60º,顶点C 运动的路线长是( )A.3π B .3π2 C .π D .3π4 4,用一把带有刻度尺的直角尺, ①可以画出两条平行的直线a 和b, 如图(1); ②可以画出∠AOB 的平分线OP, 如图(2); ③可以检验工件的凹面是否为半圆, 如图(3); ④可以量出一个圆的半径, 如图(4). 这四种说法正确的有( )图(1) 图(2) 图(3) 图(4)A. 4个B. 3个C. 2个D. 1个5,如图1所示,将长为20cm ,宽为2cm 的长方形白纸条,折成图2所示的图形并在其一面着色,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 )A .234cmB .236cmC .238cmD .240cm6,当身边没有量角器时,怎样得到一些特定度数的角呢?动手操作有时可以解“燃眉之急”.如图,已知矩形ABCD ,我们按如下步骤操作可以得到一个特定的角:(1)以点A 所(4)(3)沿虚线剪开对角顶点重合折叠(2)(1)图1 图2A B CD在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 落在AD 上,折痕与BC 交于E ;(2)将纸片展平后,再一次折叠纸片,以E 所在直线为折痕,使点A 落在BC 上,折痕EF 交AD 于F .则∠AFE =( )A .60︒B .67.5︒C .72︒D .75︒7,如图,把矩形纸条ABCD 沿EF ,GH 同时折叠,B ,C 两点恰好落在AD 边的P 点处,若∠FPH =90°,PF =8,PH =6,则矩形ABCD 的边BC 长为( )A.20B.22C.248,如图,把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局部进行图①~图④的变换,拼成图⑤,则图⑤的面积是( )A.18B.16C.12D.89,把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对折两次后,再挖去一个小圆孔,那么展开后的图形应为10,如图,将n 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摆放,点A 1、 A 2、…、A n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则n 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和为( )A .41cm 2 B .4n cm 2 C .41-n cm 2D .n )41( cm 2 二、填空题11,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___.① ② ③ ④ ⑤A .B .C .D .12,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提梯形密铺成的图案,则这个图案中的等腰梯形的底角(指锐角)是 度.13,用等腰直角三角板画∠AOB =45°,并将三角板沿OB 方向平移到如图所示的虚线处后绕点M 逆时针方向旋转22°,则三角板的斜边与射线OA 的夹角α为___°.14,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MN BC ∥分别交AB CD ,于点M N ,,在MN 上任取两点P Q ,,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5,如图,一宽为2cm 的刻度尺在圆上移动,当刻度尺的一边与圆相切时,另一边与圆两个交点处的读数恰好为“2”和“8”(单位:cm ),则该圆的半径为 cm.16,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 ,其中∠BAC = 度.17,如图所示为农村一古老的捣碎器,已知支撑柱AB 的高为 0.3米,踏板DE 长为1.6米,支撑点A 到踏脚D 的距离为0.6米,现在踏脚着地,则捣头点E 上升了 __米.A图 (2)图(1)DM N18,小华将一条直角边长为1的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如图1),沿它的对称轴折叠1次后得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2),再将图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沿它的对称轴折叠后得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3),则图3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腰长为_____________;同上操作,若小华连续将图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折叠n 次后所得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n+1)的一条腰长为_________.三、解答题19,如图是一个食品包装盒的侧面展开图。

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折叠剪切问题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学生应充分理解操作要求方可解答出此类问题.一.折叠后求度数【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A .600B .750C .900D .950答案:C【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EFB=65°,则∠AED ′等于( )A .50°B .55°C .60°D .65° 答案:A【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其中∠BAC= 度.答案:36°二.折叠后求面积【4】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4 B .6 C .8 D .10图(1)第3题图CDEBA图 (2)答案:C【5】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 的边长是4,点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2B .4C .8 D.10答案:B【6】如图a ,ABCD 是一矩形纸片,AB =6cm ,AD =8cm ,E 是AD 上一点,且AE =6cm 。

操作:(1)将AB 向AE 折过去,使AB 与AE 重合,得折痕AF ,如图b ;(2)将△AFB 以BF 为折痕向右折过去,得图c 。

则△GFC 的面积是( )EAAABBBCCC GDDDFF F 图a图b图cA.1cm 2B.2 cm 2C.3 c m 2D.4 cm 2答案:B三.折叠后求长度【7】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 纸片,点E 在AC 边上,点F 在AB 边上,沿着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D 的位置,且E D B C ⊥,则CE 的长是( ) (A )10315- (B )1053- (C )535- (D)20103-答案:D 四.折叠后得图形【8】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A .矩形B .三角形C .梯形D .菱形答案:D【9】在下列图形中,沿着虚线将长方形剪成两部分,那么由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的是( )A. B. C. D.答案:D【10】小强拿了张正方形的纸如图(1),沿虚线对折一次如图(2),再对折一次得图(3),然后用剪刀沿图(3)中的虚线(虚线与底边平行)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的形状应是( )ABCDEF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答案:D【11】如图,把矩形ABCD 对折,折痕为MN (图甲),再把B 点叠在折痕MN 上的B '处。

中考总复习 数学动手操作题汇总

中考总复习 数学动手操作题汇总

A. 6 C. 3
B. 5 D. 2
1 2 3
解析 根据骰子的变换规则,骰子每次变换后朝上一面的点数的变 化是这样的:3(开始)→5→6→3→5→6→3……这就是说,连续变换3次 后,朝上一面的点数就会重复出现,而 10÷3 = 3……1 ,所以 10 次变换 后骰子朝上一面的点数是5.故选B.
8
热点看台
中考大一轮复习讲义◆ 数学
快速提升
点对点训练 2. 一只跳蚤在第一象限及 x 轴、y 轴上跳动,在第一秒钟,它从原点跳动到(0,1),然后接 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跳动[即(0,0)→(0,1)→(1,1)→(1,0)→„„],且每秒跳动一个单位, 那么第 35 秒时跳蚤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B )
A. (4,0) C. (0,5)
点对点训练 1. 下列图形分别是桂林、湖南、甘肃、江苏电视台的台徽,其中为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C )
1 2
7
3
热点看台
中考大一轮复习讲义◆ 数学
快速提升
热点二 判断图案变换后的位置 热点搜索 这类中考题,题目提供一个图案,给出变换的条件,要求考生根据 心智操作活动来变换图案,并判断出图案的最终位置.这类题在中考试卷中通常是 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中等题.
典例分析 1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解析 根据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可知,A项是轴对称图 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B项和C项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 形;D项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因此本题选择D.1Biblioteka 263热点看台
中考大一轮复习讲义◆ 数学
快速提升
3. (2014·广东广州)如图,△ABC 中,AB=AC=4 5,cos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C
x
(3)如果题设中的条件“BE=2CE”改为:若
点E从点B开始在射线BC上运动。设BE=t, △ABE翻折后与正方形ABCO的重叠y 部分面
积为y,试写出y与t的函数关系式。A
B
并求出当y=12时,BE的值。
B1
0
Cx
E
y
A
B
M 0
E
B1
N C
图1
图2
请解答以下问题:
(3)设矩形ABCD的边AB=2,BC=4,并建立如图3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设直线BM/为
y=kx,当∠M/BC=60°时,求k的值.此时,将△ABM′沿BM′折叠,点A是否落在EF上( E、F分别为AB、CD中点)?为什么?
图3
(3)M BC 600 ,ABM 900 600 300
B
FD
图1
C
A
D
F
B
E
C
图2
(3)操作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O的边长为6,两
边OA、OC分别落在坐标轴上,点E在射线BC上,且BE=2CE,
将△ABE沿直线AE翻转,点B落在点B1处。
y
(1)请在图中作出点B1及翻转后图形. 两种情况
A
B
(2)对于图3,若E在BC上,求点B1的坐标 。 利用相似,列出方程求解
一、知识网络梳理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为了体现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改革 的精神,出现了动手操作题.动手操作题是让学生在通过实际操作 的基础上设计有关的问题.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
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测量、作图(象)、取值、计算等 实验,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研究性活动,这类活动完全模拟以 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科学研究形式,需要动手操作、合情猜想 和验证,不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 验研究的习惯,符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 习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微科研”活动,提倡要积极引导 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 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 .实验操作问题将成为今后中考的热点题型.
(图3)
(图5

(2)将图3中的△ABF绕点F顺时针方向旋转30°到图5的位
置,A1F交DE于点G,请你求出线段FG的长度;
解:(2) A1FA 300,GFD 600,D 300, FGD 900。
在RtEFD中,ED 10cm, FD 5 3,FG 5 3 cm. 2
(图3)
(图5)
在RtABM A中,tan ABM AM , AM 2 • tan 300 AB
2 3 , M ( 2 3 ,2)。代入y kx中,得k 3.
3
3
设ABM 沿BM 折叠后,点A落在矩形ABCD内的点为A,
过A作AH BC,交BC于H。
ABH ABM ,ABM ABM 300,AB AB 2
A A'
B
C
2、如图,把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局部进行图①~图④的变换, 拼成图⑤,则图⑤的面积是( B )
(1)
(2)
A、18 , B、 16 ,
(3)
(4)
C、12 ,
(5)
D、8
3、(1)操作1: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折叠(如图1),猜想
重叠部分是什么图形?并验证你的猜想。
E
连结BE与AC有什么位置关系? (2)操作2:折叠矩形ABCD,让点B落在 A 对角线AC上(如图2),若AD=4,AB=3, 请求出线段CE的长度。
例6、在我们学习过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一个数学活动,其具体操作过程是: 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开(如图1); 第二步: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 到线段BN(如图2).
p
图1
图2
请解答以下问题:
(2)在图2中,若AB=a,BC=b,a、b满足什么关系,才能在矩形纸片ABCD上剪出 符合(1)中结论的三角形纸片BMP ?
请解答以下问题: (1)如图2,若延长MN交BC于P,△BMP是什么三角形?请证明你的结论.
(1)△BMP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连结AN, ∵EF垂直平分AB ∴AN = BN.由折叠知 :AB = BN ∴AN = AB = BN ∴△ABN为等边三角形 ∴∠ABN =60° ∴∠PBN =30° 又∵∠ABM =∠NBM =30°,∠BNM = ∠A =90° ∴∠BPN =60°,∠MBP =∠MBN +∠PBN =60° ∴∠BMP =60°∴∠MBP =∠BMP =∠BPM =60°∴△BMP为等边三角形 .
AH DH
(三)探索性问题
例6、在我们学习过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一个数学活动,其具体操作过程是: 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开(如图1); 第二步: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 到线段BN(如图2).出等边BMP,则BC BP
在RtBNP中,BN BA a, PBN 300,
BP
a cos 300
,b
a cos 300
, a
3 b, 2
当a 3 b时,在矩形上能剪出这样的等边BMP。 2
例6、在我们学习过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一个数学活动,其具体操作过程是: 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开(如图1); 第二步: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 到线段BN(如图2).
A.85° B.90° C.95° D.100°
例3、如图(1)所示,用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三块直角三 角形木板,恰好能拼成如图(2)所示的四边形ABCD,若AE
=4,CE=3BE, 那么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___1_6___3____
(二)证明问题
例4、如图1,小明将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 形纸片(如图2),量得他们的斜边长为10cm,较小锐角为30°, 再将这两张三角纸片摆成如图3的形状,但点B、C、F、D在同一条 直线上,且点C与点F重合(在图3至图6中统一用F表示)
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 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 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论。
二、知识运用举例
(一)动手问题 例1.将正方形纸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 平, 得到的图形是( C )
(第1题)
例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 、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B′M或B′M的延长线上 ,那么∠EMF的度数是( )B
(3)将图3中的△ABF沿直线AF翻折到图6的位置,AB1交DE于 点H,请证明:AH﹦DH
(3)证明:AHE与DHB1中,FAB1 EDF 300, FD FA,EF FB FB1, FD FB1 FA FE,即AE DB1 又AHE DHB1,AHE DHB(1 AAS)
ABH MBH ABM 300
在RtABH中,AH 1 AB 1,BH 3, 2
A( 3,1), A落在EF上。
A/
H
三、知识巩固训练
1、如图,将ABC绕着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0, B点落在B位置,A点落在A位置,若AC AB, 则BAC的度数是( C) A、500 ,B、600,C、700 ,D、800 。 B'
题型1 动手问题 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
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 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
题型2 证明问题 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
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 .
题型3 探索性问题 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
(图1)
(图2)
(图3)
(图4)
小明在对这两张三角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时遇到了三个问题,
请你帮助解决.
(1)将图3中的△ABF沿BD向右平移到图4的位置,使点B与点F
重合,请你求出平移的距离;
解:(1)图形平移的距离就是线段BC的长, 又∵在Rt△ABC中,斜边长为10cm,∠BAC=300,∴BC=5cm, ∴平移的距离为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