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鲁迅研究 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摘要:鲁迅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名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廊中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一页;而鲁迅的小说无疑以无可挑剔的雄资,英姿飒爽的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尽情的领略他小说艺术海洋中的波澜壮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鲁迅的小说艺术成为无可比拟的独特存在了,他的讽刺手法独到,批判到位,对人物,对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

从现实的角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讽刺在揭露的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特色。

关键词:世界思想手法讽刺传统价值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完美结合;是超越时空,在当今以至将来都有现实价值。

,在他宽广而深邃的艺术殿堂中,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读到了那颗火热的救国心,也认清了我们自身的劣根性,他的讽刺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

小说讽刺艺术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至高无上的地步,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范本。

一、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白描、夸张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我们不陌生在作品中使用对比的手法,但是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出神人化却是鲁迅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和力度得到了增强,感情色彩也更加明显,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在《幸福的家庭》中,作者处处把混乱而贫困的现实生活和人物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作家”要写“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乱四起,盗贼遍地的中国连安置这个家庭的地方都没有;“作家”在幻想着作品里主妇的风姿——“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当他一回过头去,自己身边站着的却是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作家”想象着作品主人公们“高尚优美”的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柴米油盐,家务活,女儿的啼哭声……强烈的对比,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喜剧色彩,也深化了作品的讽刺性。

鲁迅的反讽艺术

鲁迅的反讽艺术

浅析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反讽艺术摘要:反讽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特点,鲁迅运用其不动声色的反讽艺术表达他对革命、传统和现代的理解以及情绪。

本文主要通过《呐喊》、《彷徨》中隐含的结构反讽和言语反讽两大方面简要分析反讽艺术在鲁迅小说中的呈现。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反讽”一词源自古希腊戏剧,是一种固定的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这种角色说尽痴话又揭示真理。

后来反讽成为古希腊修辞学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即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表达本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派把反讽纳入诗歌批评,赋予其全新涵义,认为文本中的词语收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生扭曲,形成所言非所指的叙述效果,即为反讽。

不同于讽刺运用贬抑技巧将对象置于可笑境地,反讽在整体上将对象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采取任何夸张手段,只是从容平静地呈现生活本来面目,而看似合理的事物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它的狭隘和局促,从而完成了事物的自我否定,产生出反讽的审美意味。

鲁迅的小说充分地利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看似冷静的叙述背后隐藏着深沉的反讽语调,从而完成了鲁迅对革命、传统和现代的审视和表达。

从这一角度分析鲁迅的小说能够更加切实地触摸到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一、结构反讽鲁迅自称其小说特色在于“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而这特别的“形式”一定程度体现在他对小说结构的安排上。

以反讽的构想布局全篇使文本的容量大大增加,并使文本的意义得到深化。

1.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不可靠的叙述者,他或者天真或者失常,因而他的表述也流露异于常人的态度,不过理性的读者很容易从这种独特的叙述语调中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和叙述者不同的评价。

《孔乙己》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小伙计,他不谙世事,以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

同时也是孔乙己周围庸众之中的一员,代表着真正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环境。

这个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冷淡,每当孔乙己制造出酒店内外“快活空气”时也参与哄笑——这种漠然的态度与他的身份年龄形成反差,突出了社会的残忍对一个孩童造成怎样的浸润。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荒谬与黑暗。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他所运用的语言魅力。

一、讽刺艺术的特点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善于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以至于让读者既感到可笑,又深感沉重。

其次,他通过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夸张的形象来突显问题的现实性和荒谬性。

不仅如此,鲁迅还通过对话和描写人物举止等方式,将讽刺的箭头直击社会弊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狂人日记》中的讽刺艺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展现了人性的愚昧与丑陋。

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鲁迅巧妙地借用了讽刺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和社会病态。

在小说中,主人公笔记的内容兼具讽刺性和呼唤人性觉醒的目的。

比如,主人公写道:“夫国民既能如是,近代大进步,亦可未必不能如是,思想大进步。

”通过这样的讽刺描述,鲁迅表达了对旧观念和顽固习俗的不满,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反省。

三、《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部小说以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示了他的无知和自负之处,同时也揭示了剥削阶级对阶下团体的残酷压迫。

阿Q的失败和自欺欺人的态度成为了小说中最鲜明的讽刺点。

四、鲁迅语言的魅力鲁迅的语言犀利而生动,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所表达的观点。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主人公的视角,用细腻的描写将讽刺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运用夸张和比喻来渲染故事情节,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善于捕捉社会问题的实质,亦善于以幽默的方式将之呈现给读者。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感谢您的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在后续的创作中,对《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进行了深入的运用和发展,这些手法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杂文等作品中,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在叙事风格方面,鲁迅继承了《朝花夕拾》中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的特点。

他的小说往往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为基础,同时穿插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又不失深度和内涵。

例如,在《呐喊》和《彷徨》等小说集中,鲁迅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和挣扎,同时也在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反讽手法则是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另一大特色。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已经展现出精湛的反讽技艺,而在后续的作品中,他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常常以冷静甚至幽默的笔触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从而达到讽刺和批判的目的。

这种反讽不仅体现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上,更深入到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剖析中。

通过反讽,鲁迅成功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使读者在震惊和反思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此外,鲁迅还善于将《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与其他文学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效果。

例如,他常常在作品中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内涵。

同时,他也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鲁迅在后续创作中对《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进行了深入的运用和发展。

这些手法不仅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论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对比讽刺艺术

论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对比讽刺艺术

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一、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1.自命清高 (2)2.迂腐可笑 (3)3.善良的可怜 (3)4.自我安慰、解嘲 (3)二、巧妙讽刺的多层性1.主顾的哄笑 (4)2.“圣言”的辩解 (5)3.社会冷漠的批判 (5)4.棍打穷秀才 (6)结束语 (6)注释、参考文献 (7)论鲁迅小说《孔乙己》的讽刺艺术郝小琴[论文摘要]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他的文学战线上表现的非常突出。

特别是他的小说。

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孔乙己》,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对比讽刺性,下面就本文讽刺艺术谈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特征表现在:巧妙讽刺的多层性、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等独特手法。

[关键词] 鲁迅,小说,孔乙己,讽刺艺术[正文]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他的文学战线上表现的非常突出。

特别是他的小说。

鲁迅弃医从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孔乙己》,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对比讽刺性,孔乙己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

本文试就其中的讽刺艺术特征作些阐述。

一、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不会营生的牺牲品,鲁讯的讽刺艺术已与笔下的孔乙己融为一体,此时的孔乙己表现得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善良、自我解嘲。

1.自命清高“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杂文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

他的作品犹如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领略其文学魅力。

一、幽默与诙谐的运用鲁迅的杂文常常充满着幽默与诙谐,然而这种幽默并非单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他善于运用夸张、反讽等手法,将严肃的主题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对于“落水狗”的论述就充满了幽默。

他说:“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

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以看似轻松的口吻谈论狗,实则是在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再如《拿来主义》中,鲁迅用“大宅子”来比喻中国的传统文化,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以及既有有益又有害的部分。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幽默风趣,又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二、犀利的讽刺与批判鲁迅的语言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旧道德、旧传统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种直白而犀利的批判,让人触目惊心。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中,鲁迅把“一群绵羊”比作在军阀统治下的民众,而“凶兽”则是军阀,形象地揭示了民众的麻木和军阀的凶残。

他写道:“中国现在的事,即使如实描写,在别国的人们,或将来的好中国的人们看来,也都会觉得grotesk。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杂文作品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考见长。

在鲁迅的杂文中,讽刺技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不仅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丑陋和荒谬,还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社会的问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本文将就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讽刺的定义和作用讽刺是一种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方式,通过扭曲、夸张、隐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讽刺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讽刺在文学艺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够揭示社会的问题,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意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二、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鲁迅的杂文作品中,讽刺手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他通过夸张、扭曲、比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下面将就鲁迅杂文中常用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

1、夸张手法夸张是鲁迅杂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夸张描述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来讽刺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

阿Q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自认为是“最有出息”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比喻手法比喻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比喻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来揭示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和荒谬。

狂人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人,他不断地反抗和挣扎,但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淘汰。

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描写,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荒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扭曲手法扭曲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扭曲描写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肖敏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222012308011014【摘要】鲁迅作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核心有力的革命斗争方式是将手中的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将革命思想外化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力争在精神上拯救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

小说犀利的文风,因其独到的反讽手法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反讽手法的运用,对于他的文学作品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研究的方向是鲁迅小说中所用反讽手法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第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第三,针对存在虚无感的反讽。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手法,特征鲁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氛围等条件对其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而他个人经历和内在精神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指引,也是形成他创作风格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的一生中,叔本华、尼采、施蒂纳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对他的思想造成了影响,而在这几位伟人中,克尔凯郭尔作为西方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反讽哲学家,对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影响至关重要。

正如克尔凯郭尔在《反讽的概念》中指出:“对于反讽的主体来说,既有的现实完全失去了其有效性,它成了处处碍手碍脚的不完善形式。

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占有新的事物,他仅仅知道面前的事物与理念有极大的差距。

……反讽者是先知的,因为他不停地指向将来的事物,但他并不知道这将来的事物究竟是什么。

……而对于他所严正以待的现实,他却非摧毁不可,他以锋利的目光逼视着这个现实。

”1鲁迅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中间位置——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所受的教育和接触的思想,所以鲁迅能够综观前后,反讽手法的运用,反映了诙谐的玩笑和严肃的事实之间的对立冲突,背后是人类社会的无奈又绝望的生存困境,正是因为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堪,从而在文字中以反讽的手法加以体现,以有效地达到精神疗救的目的。

1【丹麦】索论·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224页。

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真正的反讽是质疑一切的,鲁迅就是一个真正的反讽者,他不仅质疑传统,也质疑现代;不仅质疑本土文化,也质疑西方文化。

正如汪晖所言:“鲁迅的文化批评的核心,在于揭示隐藏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遍信念和道德背后的历史关系。

”2既然鲁迅作为一个历史的中间人物,那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事物,都在他的质疑和批判当中。

在他的作品中,《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都是一个个的艺术整体,在这样丰富庞杂的艺术世界中,所有的存在物,包括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都在他的反讽范围之列。

象征着人类劳动精神和智慧创造的崇高圣洁的女娲两腿之间却冒出了一个猥琐滑稽的古衣冠小丈夫(《补天》);大哲学家庄子以“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向人传授“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大道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起死》);大学问家老子被邀去讲学,听众的评论竟然是“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

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出关》),《故事新编》中还有许多各种故事进行了新的编写的例子,都是将古人故事放在今人社会中的一种反讽现象。

在《阿Q正传》中,阿Q名字的由来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事情,“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作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

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只好用‘洋字’,略作阿Q。

”阿Q这样一个连名字都不明确的可怜之人,显然与这崇尚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了;另外,《幸福的家庭》中对“幸福家庭”状态的描述是这样的:“总之,这幸福的家庭一定须在A,无可磋商。

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

他们订有四十多条条约,非常详细,所以非常平等,十分自由。

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

东洋留学生已经不通行,那么,假定为西洋留学生罢。

主人始终穿洋服,硬领始终雪白;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像一个毛雀窠,牙齿始终是雪白的露着,但衣服都是中国装……”所谓幸福的家庭,竟然是建立在2汪晖:《“死火”重温》,《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几十条条约的约束之下的,这样算不算是真的幸福和公平呢?讲究西洋装扮,而又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东西堆砌在一个人身上,这算不算是真的优美呢?答案不禁引人暗笑。

鲁迅小说中,引人读来暗自发笑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强悍刚勇、雄心勃勃地抵制离婚的爱姑,却抵挡不住七大爷一个喷嚏的威慑力,旋即败下阵来,而这个七大人不过是一个假古董搜集家,正“入迷地嗅着一个据说是汉朝的屁塞”(《离婚》);那个可爱的私塾学童幸灾乐祸地欣赏着老师秃先生风闻革命大军即将到来时风声鹤唳的窘态,而所谓的革命大军只是一群要饭的乞丐(《怀旧》),是一个多么引人发笑的讽刺效果,而且,这篇文言小说中有庄语谐用、正语反用,也流露出反讽手法的运用所带来的笑中引人深思的效果。

所以,从鲁迅大量的小说中都可以隐约寻见反讽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加诸所有的事物和人物之上的,涵盖了世界的一切,从《怀旧》到《起死》,天上人间、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反讽的对象,以他们的滑稽和反常态表现引发笑声的同时,警醒世人,接着会有声声无奈的叹息在内心深处回荡。

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克尔凯郭尔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反讽家把个体从直接的生存中拔擢出来,这诚然是种解放,然而之后却让他像传说中的穆罕默德的棺材似的在两个磁石之间悬浮——一边吸引,一边排斥。

”3可见,反讽和悖论思维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两者不可分割。

鲁迅的反讽理念主要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鲁迅的小说作品中,梦与醒、生与死、有与无、爱与恨、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欢喜与悲恸等相悖的概念往往相互交织,难分界限,因而不难理解在鲁迅先生笔下,反讽往往也是针对悖论思维的。

这种悖论存在于被反讽的对象上,也存在于反讽者本身。

悖论思维存在于反讽的对象上,这一点在鲁迅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中,仁义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家族礼教的维护支柱,是一代代中国人恪守的信念,但是,在那个方生未生的转型社会里,仁义道德又与“吃人”直接联系在一起。

在众人眼中,疯子行为怪异,被视为疯子,众人自认为是清醒者;3【丹麦】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37页。

而在疯子眼中,众人的行为异常,才应当是疯子,自己是举世浑浊而独清的清醒者。

所以,其实小说中的疯子和众人的角色模糊,直接指向了那个转型时代的民众的生存困境,所谓的仁义道德,也造成了困境中的无奈。

在《故事新编》中,孔子、老子、庄子成为工于心计的猥琐人物,而他们在历史上可是需要仰视的文化巨匠;伯夷、叔齐在历史上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形象,在鲁迅笔下成了“带走周家大饼,并且舍不得周家的一件老羊皮长袍”的吝啬鬼形象,也显得极为可笑,此文本和前文本就形成了鲜明的悖论。

华老栓是个怀着满腔爱心与希望的人,却花了不少钱去买根本治不了病的沾了人血的馒头。

夏瑜关在狱中等待被处死,他还在尽力地向只想着敲诈勒索的狱吏宣扬革命道理。

孤苦无告的祥林嫂,在热闹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形成了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悖论现象。

所以,诸多的被反讽的对象存在悖论,其实是指向了那个转型时代中人们的生存困境。

同时,反讽者本身,也存在着悖论。

鲁迅的《祝福》是一个悖论性反讽小说的典型,“我”和祥林嫂关于“死后有无灵魂”的讨论中,“我”是一个有新知识、新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而祥林嫂是一个传统守旧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发问是这样的:“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而“我”的反应是“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背上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面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表现会如此惶恐,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在面对“鬼怪”“魂灵”这些说法的时候,自己内心也动摇了,从理性来说,应当告诉她不存在鬼魂,从而在精神层面摆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然而这也许不能彻底;从情感上来说,“死后变成魂灵”或许是她生时困苦,对死后的一种希望,不能断了她自我安慰的念想,这是人道主义的精神在“我”内心作怪。

最后,在祥林嫂的逼问下,“我”用“说不清”来敷衍过去,不至于自己心里难受,也不会让祥林嫂“绝望”,到后来,“我”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敷衍而内心自责,反而是“渐渐舒畅起来”,“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所以,小说中“我”就是一个悖论思维的组合体,作为新式知识分子,理应担当思想启蒙者的角色,然而逃不了科学和人道的这组悖论思维的压力,也选择了保守和退缩。

“渐渐轻松”的情绪其实完成了对启蒙者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反讽。

三、针对存在虚无的反讽在鲁迅的小说中,被反讽的对象即世间一切的事物,它们存在着悖论,这种悖论是永恒存在的,源于人性,源于物性,无法克服,因此这样的悖论往往会让人产生虚无感,怀疑这些事物的存在意义。

正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反对改嫁,不只是普通地嚎啕和大骂,而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两个男人和小叔子抓住她逼迫她改嫁的时候,她还凭借着爆发的大力气挣脱出去往香案上面撞,把头撞出一个大窟窿,在自己坚守“从一而终“的当口,生命已经算不得什么了;之后,她向“我”这个新式知识分子热切地询问“死后是否有魂灵”的事情,事实上她笃信生死轮回和死后魂灵之说,用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去土地庙捐门槛,其实就是在用活着的努力去寻求死后的安宁。

这样看来,在祥林嫂的世界中,死比生更有值得探讨值得追求的意义,所以,现实的存在对于祥林嫂来说,对于作为旁观者的作者来说,确实是虚无的。

关于存在虚无的反讽,小说《药》是一个典型作品,它在三个层面体现了作者对于“存在其实虚无”的反讽。

第一个层面是反讽夏瑜在牢狱中的遭遇,他在牢狱中还不忘向红眼睛阿义宣扬大革命的道理,希望拯救他们麻木愚昧的思想,然而,红眼睛阿义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带动,反而是因为没有从夏瑜身上捞到油水而对夏瑜拳打脚踢。

由此可见,夏瑜这个人,以及他的大革命思想看似充满了带动作用,在真实的社会现实面前,其实是虚无的,对于麻木的人来说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第二个层面是反讽夏瑜鲜血的遭遇,他的鲜血意味着他付出的年轻的生命,成为救治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所需的人血,没有起到治愈华小栓的作用,倒是成为了平庸看客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