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教案

合集下载

《师说》课文教案

《师说》课文教案

《师说》课文教案《师说》课文教案【学习目的】1.理解本文所阐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才能。

3.鉴赏本文运用正反比照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的重点】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的难点】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才能。

语言知识积累[字词积累]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施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前瞻预测对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与如今的用法分析^p 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一样B.②③⑤和如今的用法一样C.全都一样D.①③⑤和如今的用法一样答案:A。

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有学问之人。

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

小学,古义:文字学,文中指对小的方面是学习的;今义:对儿童、少年施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

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课文教案

《师说》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师说》全文;(2)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3)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师说》的论证过程;(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论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教师,热爱学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师说》;(2)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3)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论证过程的分析和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2)简介《师说》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师说》,注意停顿和语气;(2)让学生自主翻译《师说》,注意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3)让学生自主思考《师说》的论证过程和论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师说》的论证过程,总结论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师说》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4. 写作练习:(2)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指导学生修改提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师说》;2. 总结《师说》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练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师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2. 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证等;3. 解读《师说》中的儒家思想,如尊师重道、学习的重要性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对《师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解释;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师说》中的论证方法;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师说》中的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师说》教案(优秀5篇)

《师说》教案(优秀5篇)

《师说》教案(优秀5篇)《师说》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优秀教案《师说》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师说》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优秀教案篇1《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

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3. 学习并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2. 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师说》这篇文章,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主题。

逐段解读《师说》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课堂总结
总结《师说》的主题和教育思想。

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4.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师说》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学生背诵《师说》中的重要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了《师说》的内容和结构,学习并体会了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5.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教师〞,说“从师风气〞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XX河阳〔今XX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XX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X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根底,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师说教案篇1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

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

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一、关于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

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

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

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

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

(划在课本上)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

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

例如: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

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

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

例如: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

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

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人/非·生而·知之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然后解释词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

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

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

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

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

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

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

)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师道”↓“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

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

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

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

“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本段可分几层?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

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

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

)“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

(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

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

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

(“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

)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

)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

)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