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概念辨析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公共服务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公共服务正方辩手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关注公共服务。
首先,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之一,政府应该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这些服务对于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如果政府不关注公共服务,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公共服务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
”政府应该以提供公共服务为荣,而不是视之为负担。
其次,关注公共服务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良好的公共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芬兰的教育系统就是公认的世界一流,这得益于政府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
公共服务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关注公共服务也是体现政府的良好治理和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一个良好的政府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为人民谋福祉。
如果政府忽视公共服务,将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导致政府的不稳定甚至垮台。
因此,关注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关注公共服务,因为这关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关乎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更关乎政府的良好治理和民主政治。
反方辩手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过分关注公共服务。
首先,政府过度关注公共服务将导致财政负担过重,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甚至债务危机。
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就因为长期过度关注公共服务,导致财政危机,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保持财政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支出。
其次,过分关注公共服务也容易导致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扼杀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政府过度提供公共服务,可能会导致私人部门的动力削弱,失去竞争力,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最终损害整个经济的效率和创新。
”。
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

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杨颖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摘要近年来,随着有关公共服务的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出现了⼀些与之相似的概念,其中最接近的是“公共物品”和“社会事业”。
这三个术语在各种学术⽂献和政府⽂本中被⼴泛应⽤,交叉和混淆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
本⽂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公共服务概念的各种观点进⾏了梳理,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如下结论:(1)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和社会事业是三个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2)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定义的⾓度不同,且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更为宽泛;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的不断深化,⼆者的内涵和外延已极为接近甚⾄重合。
(3)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均⽐公共物品的范围要⼤,它们既包括公共物品,也包括⾮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更多地是⼀个经济学概念,⽽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还含有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概念。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社会事业;概念研究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Public Service and theRelated ConceptsYANG Ying(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research on pubic service becomes the focus of researchers and the society, there come out some similar concepts, of which the closest are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work". These three term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eties of academic literatures and government documents, often overlapping and confusing, which seriously impair the accuracy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the various points of the concept of "pubic servi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and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and concludes as follows: (1) "Public service",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work" are three closely linked but not exactly the some concepts. (2)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d" are defin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social work" is broader than "public service". But with China's further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ot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wo terms have been very close or even coincident. (3) Both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k" are broader than "public goods", as they include both public goods and non-public goods. "Public goods" is an economic concept, while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k" also conta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air and justice. In future studies, we sh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and contents.1杨颖(1983-),⼥,河南⼈,博⼠研究⽣,研究⽅向为公共服务,科技政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第24卷第2期2008年3月吉林工商学院学报J()I瓜NAI,OFJILINBUSINESSANDTECHNoLOGYCoLLEGEV01.24,No.2M盯.200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钟振强,宋丹兵(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21)【摘要】本文从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厘清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含义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然后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求为发掘和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途径服务。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中圈分类号】F81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35(2008)02-0045—03【收稿日期】2007.08.28【作者简介】钟振强(1980一),男,广东新会人。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政府会计。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但是,根据我国当前情况,我们要在短期内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似乎难以实现。
因此,当前财政实践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要求我们为全体人民构筑起最起码的基本均等化公共服务。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剖析1.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辨析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是主从关系。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社会公众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例如国防、公安、司法等。
而基本公共服务只是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所必须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基本公共服务:一是从消费需求的层次看,与低层次消费需要有直接关联的即为基本公共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及相关概念辨析

旅游公共服务及相关概念辨析所谓旅游公共服务,通常是指为旅游者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于公共服务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及有关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各種旅游公共服务的具体产品;在内容上体现为政府及有关供给主体为提供旅游公共服务而进行的行为过程。
标签:旅游公共服务;特征;属性1 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本文认为旅游公共服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公共性,即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是不特定人的共同需求,而不是特定、个别的个人或团体的需求。
二是旅游公共服务性质具有辅助性,即旅游公共服务主要解决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或不能充分提供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的有益补充,因此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能由市场提供的应尽量让市场来完成,避免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行为过多干预,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政府作用的发挥。
三是旅游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即不管旅游公共服务的具体生产是谁,采取什么方式提供,但政府始终是旅游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政府通过授权将旅游公共服务的生产或提供委托给企业或非政府组织来完成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
四是旅游公共服务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旅游公共服务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指为满足旅游者公共需要,政府和由政府授权的工商企业、非政府组织等针对整个旅游过程而通过政府行为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行为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和特殊私人物品等方面提供的产品形式和行为过程的总称。
2 旅游公共服务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除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的且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特征。
2.1 旅游公共服务兼具非共享性和共享性的双重属性所谓旅游公共服务具有非共享性,是指旅游公共服务的部分供给内容(旅游公共交通设施、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教育培训、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促销、旅游扶贫等)带有一定的区域性。
公共行政基本概念辨析 (1)

公共行政基本概念辨析专业常识2007-10-16 10:12:54 阅读27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行政(Administration)与管理(Management)一)语义上的理解1.西方对“Administration”与“Management”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Administration与Management是近义词,人们经常将这两个词互换使用,例如“Business Administration”被译成“商业管理”,赫伯特·西蒙的“Administrative Behavior”被译成《管理行为》。
“Public Administration”被译成“公共管理”,我国最近兴办的“公共管理硕士”的英文名称是“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
然而,近义词不等于同义词,详细的语义分析可以显示其中的差别。
Administration源于拉丁词语“ minor”和“minstrare”,意思是“为……服务”、“控制或统治”;《牛津英语词典》对“Administration”的解释是:“一种行政的活动,一种执行行为”,这种活动又被定义为“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
(执行行为)另一种解释是:与保留档案和信息的过程相关的行为,文书工作。
这种行为关注应用由别人制定的规则、程序和政策行为。
(文书工作)《韦伯斯特词典》对“Administration”与《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大同小异。
Management源于拉丁词语“manus”,意思是“用手控制,亲自控制”。
《牛津英语词典》对“Management”的解释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
《韦伯斯特词典》对“Management”的解释则更为全面,将其定义为“管理的行动或艺术”、“引导或监督商业一类的事务,特别是指商业活动项目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控制等执行功能,以对其结果负责”。
与公共服务相关概念的辨析

tion)。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 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群 体机构。狭义的社会组织大致相当于非政府组织, “公益组织”则是指社会组织中从事公益活动的组 织。 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anization)是指从事各 种慈善活动以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非营利性民间组
・58・
万方数据
事的活动和其他公共组织所从事的活动”【8】∞扪。公 共事务可划分为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 社会事务(social affairs)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 生、体育、民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与社会 事业活动的领域相同。 五、公共企业 公共企业(public enterprise)是指“持续存在的、 以为社会提供具有公共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经 营活动的,具有一定盈利目标,受到政府特殊管制措 施制约的组织化经济实体”一“髑1。公共企业是以生 产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企业法人,从产权的角度讲,这 些企业可以是政府独资,也可以是“公私”合资,即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参股(任何一方均可以是绝对 控股、相对控股或只参股不控股),还可以是私人独 资。公共企业主要活跃在基础产业、公共基础设施 和公用事业领域。 公共企业具有产品公共性、行业垄断性、经营营 利性、政府管制性等特征。政府部门往往依据有关
—Private Partnerships)一书中特别强调,产品和服务 “这两个术语将被用做同义词”。产品按其形式分 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有形产品是实物,无形产品
……其中许多概念边界不清,词义多解,极易混淆。
如果不厘清它们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势必给
相关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
少数民族、残障人士等)为保护和照顾的对象,制订
者是政府、政党和其他组织。社会政策的目标必须 同时具有公正性和公益性。 因此,社会政策是实现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福利知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福利知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是社会支持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互相支持,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服务,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
而社会福利则是指对弱势群体或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特殊保障和支持,包括失业救济、低保、残疾人福利、养老福利等,旨在保障社会公平和人的尊严。
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建着社会福利体系的框架。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福利的基础,没有了基本的教育、医疗和就业保障,就无法谈及社会福利的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为实现社会福利打下了基础。
其次,社会福利则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务,它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了更具体的保障和支持,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和全面。
社会福利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弥补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福利体系的坚实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
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投入,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政府应当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增加投入,提高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的普及程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公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支持力度,完善福利制度,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提高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性。
政府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
除了政府的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积极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同时,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和个人公民也应当加入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建设中来,以实际行动支持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
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辩论辩题

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是必要的。
首先,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和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如果公共服务得不到改善,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增加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加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而且,改善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另外,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
只有政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而且,公共服务的改善也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治理能力,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综上所述,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
反方观点,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并非必要。
首先,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和人力物力,而且改善的效果并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
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改善公共服务并非当务之急。
其次,公共服务的改善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例如,过度投入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可能会导致人才的过剩和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增加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另外,公共服务的改善可能会导致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市场的扭曲。
如果政府过度介入公共服务领域,可能会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资源的错配,影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
综上所述,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并非必要,政府需要更加注重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有效运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经典名言,罗斯福曾说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从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态度中看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公共服务概念辨析目前,学界对公共服务的界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物品性质界定的公共服务。
最早提出公共服务概念的学者是l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社会政策学派和20世纪初期的法国公法学者;后来,随着公共经济学者于 1954年明确提出“公共产品”定义,公共产品的研究成为经济学和财政学重要的概念。
在西方传统理论中,一直在沿着按照用物品特性解释公共服务的思维逻辑前行,“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被看作是可以等同和相互替换的概念,至少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从认定“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到认定“公共服务不仅仅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定义不断变化,但始终没有摆脱用物品的规定性解释公共服务的逻辑。
按西方研究此问题的思维逻辑,对公共产品的研究细致入微,并以此似乎可以代替对公共服务的研究,用公共产品的规定性可以推导出公共服务的规定性,认为把公共产品的问题研究清楚了,公共服务问题便可以不解自清。
“根据我们的目的,任何集团或社团为任何原因决定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定义为公共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机制。
”① “为了厘清公共经济的逻辑,我们应该首先认为公益物品的性质不同于私益物品。
然后,我们探索公共领域多组织安排的可能性,包括发展类似于市场的安排。
”②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先驱和主要倡导者E. S. 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特别强调,物品和服务“这两个术语将被用做同义词”③。
公共产品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较充分的论述,其影响广博深远,受此思维逻辑的影响,我国官方和学界在讨论公共服务时也约定俗成地套用物品的规定性来解释公共服务,这样的规定性已经非常常见。
如,“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④ “一般来说,公共服务属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主要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服务,如国防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
第二类: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弱的服务,包括邮政、电信、民航、铁路服务,水电气服务等。
第三类: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强的服务,包括公共环境服务(如垃圾处理、公园、道路管理、公共卫生、气象服务),公共科教(基础教育、基础研究等),文体事业(如公共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公共医疗,公共交通以及社会保障等。
”⑤ 可见,此界定方式是基于经济学中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产品概念引申而来,其核心是物化的产品或服务。
二是基于行为方式界定的公共服务。
此界定方法是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定义公共服务的。
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中,把所有涉及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事务称为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是由各级政府以各种方式进行管理。
此定义方式突出的是政府的作用,把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最基本职能。
虽然政府服务不是公共服务的全部,政府也不是唯一的服务供给者,但政府是重要的公共部门之一,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因而,政府的行为方式无疑是判定公共服务的重要标尺,于是,以政府行为为基准界定公共服务成为一种重要方式。
如,“所谓公共服务,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不宜由市场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如国防、教育、法律等,狭义上一般指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建或直接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如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道路、电讯、邮政等。
”⑥ “公共服务是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居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通过分担居民消费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
”⑦可见,此界定方式基于政府的基本职能,其核心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旨在满足均等化的政府行为。
对公共服务的这两种界定方式,是基于不同的理论和视角,因而,对公共服务的界定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这两种界定方式,不能笼统地说孰对孰错,但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点出发,对两种界定方式做一分辨是必要的。
首先,对基于物品分类法界定的辨析。
基于物品分类法,即将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产品概念引申,将公共产品的规定性来代替公共服务的规定性,大体上相当于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等同视之。
如果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作为公共服务的规定性,我们需要分解非排他和非竞争的属性的意思。
这一点大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一是消费的非竞争性:这就是,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该物品;二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地消费某种物品,而要阻止某个人免费消费该种物品,或者代价昂贵或者不可行;三是被免费消费的该种物品,其边际生产成本非常小甚至是零。
概括地说,也就是一件纯粹的公共物品在消费上是非竞争性的,就意味着,一旦该物品存在,另外一个人消费他所需要付出的追加资源成本为零。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严格地讲,只有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的物品才是真正的公共服务。
但现实中同时具备两种特征的物品并不多。
布坎南认为:“真正的公共物品”相当地少,“即使按照技术意义上的真正公共物品的宽泛定义,……这类公共物品的支出占GDP的合理份额可能就是10%-12%。
”⑧而且现实中政府提供的物品远远超出此界定范围,公共产品的现实范围更为宽泛,公共产品理论因而得以拓展。
奥斯特罗姆夫妇沿着布坎南的思路,通过对“公共池塘资源”的开创性研究,对物品特性的相对意义做了有实证依据的判断:“任何消费性的物品其量和质几乎都不是完全不可分的。
……在一定的供给界限之内,一个人使用一个物品会部分地减少其他人使用和享受该物品。
使用每增加一个单位,都会妨碍特定一群使用者中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
……消费的排他性和共用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绝对排他或者彻底共用的东西。
”⑨公共产品理论放松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严格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定义纯公共产品和非纯公共产品,即公共产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当然,公共产品概念的扩展并没有涵盖私人产品之外的所有物品,而且,政府安排或提供的物品仍远远超出公共产品的范畴,仅仅靠物品分类理论还是不能解释政府的作为。
正如很多人质疑的那样,即便是通常认为的纯公共产品―国防,也并非真正所有地区都享有同等的防务;相反,基础教育既不满足非排他性,也不满足非竞争性,然而当今绝大多数国家却都将其视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物品分类理论仍在继续发展,意图在于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界定提供理论依据。
因为经济学家坚定地秉持“物品本身的特性决定着物品供给的条件”,因而,试图通过物品属性的划分来界定市场与政府各自的功能界限,为政府宽泛的服务提供合理性的解释。
然而,相对于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界定倒变得清晰可辨,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成为最一般的经济学定论。
按此逻辑,非私人物品按其属性就应由政府或集体来提供。
然而,随着非私人物品理论的发展,准公共产品、混合公共产品以及中间公共产品的出现使公共产品公共性的“纯度”不再有绝对性,这也让市场及其他组织形式提供非私人物品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而且,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环境,可用作公共产品的范围相当之广,远远超过理论上对其界定的范围。
实践上看,政府提供的物品,涵盖所有性质的物品,包括在特定场合下提供私人物品,如灾难时期、战争时期提供的帐篷、食品、衣物、药品、房屋等等。
政府提供的远不止公共产品,更不止纯公共产品,因而,以公共物品的属性来界定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不准确的,逻辑上也行不通。
其次,对基于行为方式界定的辨析。
此界定方法是基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职能来进行判定的。
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的宪政机构,它应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是理所应当的。
但由于公益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致使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对其的理解人言人殊。
然而,无可否认,实现、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是责任政府的法理义务和政治使命。
决定政府提供某种物品,首先是对公共利益的判断,其次是对公共财力的考量。
无论怎样去理解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有其基本特征,这也是决定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准绳。
第一,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社会共享性,直接体现社会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
较个体利益而言,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特点,即,公共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多数人利益在数量上的直接体现,它是社会共同的、整体的、普遍的利益。
但公共利益通过个体利益表现出来,对所有人或大多数个体有利就是公共利益,即公共利益影响着所有成员的绝大多数成员,具有社会共享性。
公共物品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具社会价值。
但为实现公共利益而使用的公共物品则可以因公共利益的终极目的被赋予社会价值,即体现于社会性上。
第二,公共利益具有客观性。
如前所述,公共利益不是个虚构体,它是分离于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一种独立的利益。
它不为个人利益所左右,个体的主观意愿无法影响到公共利益的行径。
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
公共服务作为公共利益最主要的现实表现形式,其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公共利益,体现其公益性。
第三,公共利益具有开放性或非排他性。
公共利益是个体利益的综合,应体现为社会共享性,但公共利益也不能排除单个人的享有机会,因而,公共利益既不是封闭的也不会专体现为某个像个体所愿,也就是说,公共利益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
诚然,公共利益中对“公众”范围的界定应采用地域标准、人数标准还是其他标准,学界一直未有定论,而“利益”这一涉及主体价值判断的概念应包含哪些内容也是十分抽象的和不确定的,因而,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也尚难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释义。
但这不代表对公共利益的把握含混不清,其基本特征决定了公共利益的大体范围,而确定大体范围正是本文所需。
综合前述,公共利益应是为符合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意志,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利益。
从其具备的具体特征和特质来看,实现公共利益应是公共服务运作的动机所在和终极使命。
从两个视角界定的公共服务均有其适用范围,以物品分类理论为基础的规定局限了公共服务的作用,而且也脱离了公共服务的本质内涵,因为在特定场合公共服务不排除提供私人物品,因此,物品属性不能成为判断公共服务规定性的依据。
从本质上讲,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对公共利益的判断也是判定公共服务的内在依据,物品只有与公共利益相结合才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
假定政府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将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政府的使命,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实现公共利益,就不能说它是一个对公民负责任的政府;一个政府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公共利益、不致力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责任政府。
这样,公共利益实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出于此,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提供各种需要物品(有形物品和无形物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