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写的关于圆明园信
致火烧圆明园的一封信作文

致火烧圆明园的一封信作文就写你对他的敬佩之情,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说欧洲人们的罪行的是这样的,写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内容是有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不少于600字。
格式要正确,初二水平的。
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亲爱的雨果先生:请原谅我的冒昧打扰.我想就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抒发一下我的感想.从您雨果先生的故事里我不仅认识了两个强盗的不知羞耻,更看见了您敢于站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指责自己国家的大无畏精神.我不知道在英国和法国的臣民乃至君王中有多少像您这样敢于伸张正义的人,又有多少在文明人的队伍里像我们这样的野蛮人.但我知道,在中国,上至国家主席,下至一介布衣,所有人都是有血性的.文明人不能容忍有人摧残了自己的巴特龙神庙,却把这个属于全人类的实在富丽堂皇到无法形容了的博物馆毁于一旦.而今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附近的圆明、万春、长春的三座宛如雕塑的残迹之上,无处不在的刻着一个让所有中国人心碎的词—“屈辱”.这一个用狼烟熏过、用鲜血涂抹过的“丰碑”之上的两个字,我不知道中国人在此之上流过多少泪、碎过多少心,但我知道中华近百年来的子子孙孙都看到了,都听见了,那遗传于大地而隐藏于每一个血肉之躯中的一份呼喊,而这是所有有良知的人与生俱来的.我现在很是困惑:那些闯进中国大门的两个强盗会有这种感受吗?雨果先生,或许您已经看不见那断壁残垣,或许您弄不清楚中国为什么不重修圆明园,却花巨资买回那些原本就属于中国,却包罗世界幻想之精华的文物.但我相信当您在天国里把手放在心口上,聆听一声声铿锵的心跳,我会告诉您: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掠夺的土地上,那两个强盗丢失了自己的良知,而现在,他们太穷了,穷的只剩下了钱.而在这片大火燃烧过的大地上,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决计不应只有这些.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在我们一个个人身上就会出现一个个小型的圆明园;它无时不刻的鞭策着中国,催化着这个东方之珠的潜能,带着他一步步越过一个个障碍,如刘翔一样超越一切一切的障碍,当我们像刘翔那样坐上记分牌时,我倒要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在天堂,那个幻想世界里,有一个被中国制造,被世界肯定,被英法联军送上去的奇迹,雨果先生,您能看见它.而在这蔚蓝的星球上,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有一条巨龙即将腾飞,有一个雄狮正在奔跑,当它冲向终点的一刹那,雨果先生您同样能看见这个如奇迹般的现实.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以火烧圆明园为题,写给法国总统的一封信作文,字数不限一个曾经被称为“东方之最”的圣地,一个曾被称作“东方博物馆”的地方,那就是人们无所不知的地方—圆明园。
雨果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一封信

1861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严厉地健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表达了这位文坛巨匠令人尊敬的正义感和坦荡襟怀。
致巴雷特大尉1861年11月25日您很想知道我对军事远征中国一事的看法。
既然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一桩豪迈而又体面的事情,那就只好劳驾您对我的看法赋予一定的意义。
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因此您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是否有充分的认识。
既然您想听听我的意见,那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夏宫。
奠定艺术的基础的是这样两种因素,即产生出欧洲艺术的理性与产生出东方艺术的想象。
在以想象为主的艺术里,夏宫就相当于以理性为主的艺术中的帕特农神殿。
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的想象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夏宫身上得到体现。
帕特农神殿是世上极为罕有的、独一无二的创造物,然而夏宫却是根据想象拓制出来的一个硕大的模型,而且也只有根据想象才能拓制出这样的模型。
您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
夏宫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您尽可以用云石、玉石、青铜和陶瓷来创造您的想象;您尽可以用云松来作它的建筑材料;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拿最最珍贵的宝物,用华丽无比的名绸来装饰它;您可以借想象把它化为一座宫殿,一间闺房,一个城堡;您尽管去想象那里住的全是神仙,遍地都是宝;您尽管去想象这座建筑全是用油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而且还是精雕镂刻出来的;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指令那些具有跟诗人一般想象能力的建筑师,把《一干零一夜》中的一千零一个梦表现出来;您也尽可以去想象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朱镂和孔雀。
总之一句话-您尽可以凭人类所具有的无限丰富和无可比拟的想象力,把它想象为是一座庙堂,一座宫殿--这样,这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了。
圆明园写作背景资料

圆明园写作背景资料
圆明园写作背景资料如下:
圆明园修建背景:圆明园修建于康熙年间1709年,由康熙帝修建,目的是为了日常有一个散心的地方。
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康熙帝就把这个圆明园赐给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即雍正帝),并正式赐名为圆明园。
圆明园抢劫事件: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并“火烧圆明园”。
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火烧圆明园之后,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写了一封信,想利用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在1861年11月25日给他回了信,给巴特勒等人当头一击。
给雨果的一封信关于圆明园500字

作文一<<致雨果先生的一封信——圆明园之殇>>尊敬的雨果先生:您好!我是一名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学生,虽然我们从未见过面,但我却对您充满了敬仰之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了解到了您对圆明园的评价,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封信。
圆明园,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园林啊!它曾经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听长辈们说,那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还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的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等。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然而,这样一座美丽的园林,却在 1860 年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最后化为一片废墟。
那些侵略者们,他们贪婪地抢夺着园中的珍宝,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走的就肆意破坏。
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恶啊!他们就像一群强盗,闯进了我们的家园,抢走了我们的财富,还烧毁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雨果先生,您曾经说过:“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您还说过:“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您的这些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您是一个正直的人,您敢于站出来为我们说话,为我们伸张正义。
我想,您的这些话,一定会让那些侵略者们感到羞愧。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国家的一段屈辱历史。
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您,雨果先生。
您的正义之声,将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
八年级语文《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学习要点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学习要点关于题目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法国上尉巴特雷的信。
雨果通过这封信使英法联军的暴行跃然纸上,同时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这种无耻行径,明确了自己对于这次所谓的“胜利〞的极大讽刺和他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
关于背景1860年10月6日,上尉巴特雷随英法联军入侵,对圆明园进展丧心病狂的抢掠和燃烧。
后来他写信给雨果,征求雨果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
雨果虽从未到过中国,却对圆明园十分了解。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复信给巴特雷,他在回信中说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它“绝无仅有,举世无双〞,“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X〞,有着“仙境般的建筑〞。
他着力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梦幻奇景——它的质地,构建,色彩,园林,并强调了它是“为世界人民〞而建,是历史的结晶,“属于全人类〞,令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赞美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然而“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了〞。
在本文中,作家本着自己的良知和正义感,本着他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之情,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关于作者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某某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
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1885年,雨果逝世。
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一、根底知识1.给如下加粗字注音缀满〔zhuì〕绸缎〔chóu〕珐琅〔fà〕〔láng〕瞥见〔piē〕晨曦〔xī〕箱箧〔qiè〕制裁〔cái〕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形似字4.解释如下词语晨曦:清晨的阳光。
雨果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一封信

雨果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一封信第一篇:雨果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一封信1861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严厉地健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表达了这位文坛巨匠令人尊敬的正义感和坦荡襟怀。
致巴雷特大尉1861年11月25日您很想知道我对军事远征中国一事的看法。
既然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一桩豪迈而又体面的事情,那就只好劳驾您对我的看法赋予一定的意义。
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因此您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是否有充分的认识。
既然您想听听我的意见,那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夏宫。
奠定艺术的基础的是这样两种因素,即产生出欧洲艺术的理性与产生出东方艺术的想象。
在以想象为主的艺术里,夏宫就相当于以理性为主的艺术中的帕特农神殿。
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的想象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夏宫身上得到体现。
帕特农神殿是世上极为罕有的、独一无二的创造物,然而夏宫却是根据想象拓制出来的一个硕大的模型,而且也只有根据想象才能拓制出这样的模型。
您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
夏宫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您尽可以用云石、玉石、青铜和陶瓷来创造您的想象;您尽可以用云松来作它的建筑材料;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拿最最珍贵的宝物,用华丽无比的名绸来装饰它;您可以借想象把它化为一座宫殿,一间闺房,一个城堡;您尽管去想象那里住的全是神仙,遍地都是宝;您尽管去想象这座建筑全是用油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而且还是精雕镂刻出来的;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指令那些具有跟诗人一般想象能力的建筑师,把《一干零一夜》中的一千零一个梦表现出来;您也尽可以去想象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朱镂和孔雀。
总之一句话-您尽可以凭人类所具有的无限丰富和无可比拟的想象力,把它想象为是一座庙堂,一座宫殿--这样,这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了。
维克多雨果写的圆明园的一封信

维克多雨果写的圆明园的一封信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信

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信1:给雨果的一封信尊敬的雨果:很荣幸,我阅读了您的信;很惊奇,您竟会如此的回信于巴特勒上尉;很高兴,我有这个写信的可能;很庆幸,人间有你这般的正义。
这封信,是令人激动的,是令人震撼的,是令人痛快的,是令人产生共鸣的,更是令人佩服的。
我没有评价它的权利,更没有说明它的可能。
我只想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感想。
一个属于个人的微弱的情感。
希望您能耐性地略读一下。
对于您的观点,我是百分百地产生共鸣,十分地支持您。
圆明园,东方的骄傲,人类的精髓,世界的奇迹。
就在人们快乐的享有它的时候,两名强盗枪走了它。
东方的骄傲停止了,人类的精髓消失了,世界的奇迹也随之毁灭。
那是什么感觉愤恨悲痛谴责当时的每个修建圆明园的人是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一刹间,所有曾经的心血都消失不见。
空虚的一切,空虚的心灵,空虚的东方。
哭泣的世界,哭泣的人类,哭泣的土地。
眼泪刷洗了人们的面容,却没有刷洗干净侵略者那肮脏的心灵。
伤心,悲痛,渲染了整个东方的每一个角落。
很感谢您是这么的正义,这么的公正,您的良心是多么的高尚啊您在人类面前站了起来,您告白了东方人的情感,您说出了全人类的心声。
在这里,我会一直为您喝彩。
我为我们的世界有您这样的“大写人”而感谢。
中国,永远地追求和平。
和平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的原则。
面对圆明园的一切,战争是永远也无法解决的。
我们只有靠那正义的心灵去感化每一个堕落的心灵。
您的正义,您的公正,您的良心,已经让所有人,东方人感动。
世界是和平的,战争,硝烟,是不可以存在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都要是清纯的,硝烟会玷污它的清纯。
我反对,我永远的反对战争。
从现在开始,我会尽力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化战争的人们。
永远的推崇和平。
真的很感谢您我会为您而骄傲因为我们同在一个世界。
而这个世界将会是永远的美丽。
真的很感谢2:给雨果的一封信:亲爱的雨果先生:您好我是一位21世纪的中国初中生。
今天,我学了您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不禁要为您的勇气和正直而感到敬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巴特勒上尉复信》(维克多·雨果)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您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其实是一个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尊敬的巴特勒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