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合集下载

我国的植被类型

我国的植被类型

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多种类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森林是我国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东地区。

我国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21.66%,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森林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等。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而混交林则分布在西南地区。

森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

草原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我国的草原面积广阔,被誉为“东方的大草原”。

草原有助于保护水源和土壤,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草原类型有草甸草原、草原草甸和荒漠草原等。

草原植被丰富,草类植物和灌木居多,生物多样性较高,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沙漠是我国的特色植被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我国的沙漠面积较大,占全国总面积的近15%。

沙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少,适应干旱和高温的能力强。

沙漠的植物主要有沙蒿、沙柳、沙橐吾等,它们具有耐旱、耐寒的特点。

沙漠地区的植被对于固定沙丘、防止风沙侵袭具有重要的作用。

湿地是我国独特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

我国是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达到了3360万公顷。

湿地植被种类繁多,包括芦苇、莲藕、水稻等。

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

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

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植被保护,促进植被恢复,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植被和复杂生态环境的国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所以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环境。

这些植被和生态环境在维护着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植被的分类中国的植被可以被划分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湿地植被、沙漠植被等几个主要类型。

首先是中国的森林植被,包括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阔叶林则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

其次是中国的草原植被,分为草甸草原、草原草原、沙质草原等几种类型。

草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藏高原和西南等地。

此外,中国的湿地植被主要包括了沼泽地、湖泊和河流两岸等区域。

最后是中国的沙漠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恩沙漠。

二、中国植被的特点中国植被的特点是多样性和适应性强。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被类型。

从海拔0米的珠江三角洲到海拔8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着丰富的植被垂直分布。

适应性强是指中国的植被能够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西北的沙漠地区,植被适应了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植物,如沙柳和沙蒿。

三、中国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森林资源丧失和破坏问题。

由于过度的木材采伐和非法砍伐,中国的一些森林面临衰退和破坏的风险。

其次是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和土地过度利用,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再次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中国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为了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禁止非法砍伐,逐步恢复森林面积。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高寒草原
分布区域
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 川西部等地区。
植被特点
高寒草原由适应高寒环境的草本植物组成,以高山草甸和草甸草原 为主,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大。
生态功能
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防止水土流 失、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热带荒漠
01
分布区域
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份的热带沙漠和戈壁地带。
02
植被特点
热带荒漠的植被以热带旱生植物为主,如仙人掌、霸王鞭等。这些植物
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和储水能力,能够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生存。
03
生态环境
热带荒漠的生态环境同样十分恶劣,降雨量极少,气候炎热干燥,地表
生态环境
生长在亚热带气候区,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
03
草原植被类型
温带草原
分布区域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 新疆、青海、甘肃等省份。
植被特点
温带草原由耐寒的草本植物组成,通常以针茅、羊茅、碱草等草种 为主,草原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
生态功能
温带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提供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目录
• 中国植被概述 • 森林植被类型 • 草原植被类型 • 荒漠植被类型 • 水生植被类型
01
中国植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植被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的统称,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可以将植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地理)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地理)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包括亚马逊热带雨林、短期冷带针叶林、草原、高寒和低亚热带灌木林、高山植物园区等六大生态系统。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中国东南部并向东部辐射,覆盖市等地,是中国最丰富的多样性
植被区之一。

此外,亚马逊热带雨林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其中,中国亚马逊热带雨
林被分为15个植被区,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51.9%。

短期冷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及华北石峰山的山脉脊条、低丘陵及山地等地,
以及山西太原周围的青白江口一带西北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短期冷带森林植被区。

它覆
盖着森林类型的植被,其中木屰林覆盖率最高,占到植被总量的58.4%。

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平原及高原地区,以及祁连山一带。

中国草原分为大小不
等的几大植被区,其中蒙古草原植被区最大,覆盖着呼伦贝尔盆地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巴彦淖尔盟及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的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

高寒和低亚热带灌木林是中国最重要的植被系统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主要以灌木为主。

这些植被覆盖着山谷和山地路沿线,但覆盖率不高,仅占植被总量的3.3%。

高山植物园区大多分布在中国西南重点保护区,主要有云南西双版纳向天竺山、新疆
库车自治区重要保护区等。

这些植被区之间具有较大的不同,其覆盖的植物种类也有所不同,覆盖率最高的是高山草甸,占植被总量的40.1%。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

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的植被可以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区系:北方针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和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

一、北方针叶林区北方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落叶松和云杉等。

这些针叶树适应了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

二、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梧桐树、榆树和枫树等。

这些落叶阔叶树在秋季会落叶,为地面提供了丰富的落叶层,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保护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炎热湿润,四季如春。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南洋杉、榕树和竹子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绿叶,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四、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柚木、铁皮石斛和荔枝树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为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五、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这个区域的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以高山嵩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如藏蓝、藏羚羊茶和灌木等。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草甸生态系统。

六、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

中国森林覆盖率及各省森林分布图01

中国森林覆盖率及各省森林分布图01

中国森林覆盖率及各省森林分布图01
中国森林覆盖率及各省森林分布图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

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 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的实
际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等于:(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得出的数称森林覆盖率。

注:林地分类请查阅《“
林地”和“林种”?》林木绿化率:林木绿化率是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
: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2.96%。

森林覆盖率变化图注明:以下资料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数据暂缺)大陆
各省级行政区森林覆盖率排名(从低到高排列)。

31.?新疆森林覆盖率: 4.87%森林面积: 802.23 万公顷30.青海森林覆盖率:5.82%森林面积 :419.75 万公顷29.甘肃森林覆盖率:11.33%森林面积: 509.73万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2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地带性植被 为针阔叶混交林, 最主要的特征是由 红松为主构成的针 阔叶混交林,一般 称为“红松阔叶混 交林”。
633

针叶树种除红松外,在靠南的地区还有 沙冷杉以及少量的紫杉和朝鲜崖柏。阔 叶树种有紫椴、枫桦、水曲柳、黄菠萝、 糠椴、千金榆、核桃揪、春榆及各种槭 树等。
658
(3)南亚热带


南亚热带的典型植被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 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m以上的丘陵。 优势种以壳斗科和樟科的热带性属、种及金 缕梅科、山茶科的种类为主。另外,在群落 中还掺杂有藤黄科、番荔枝科、桃金娘科、 大戟科、桑科、橄榄科、无患子科、楝科、 梧桐科、茜草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棕 榈科、竹亚科等种类。
629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征 (三)森林特点


(一)地理位置

本区域包括东北平原以北、以东的广阔山 地,南端以丹东至沈阳一线为界,北部延 至黑龙江以南的小兴安岭山地,全区成一 新月形。主要山脉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 张广才岭、老爷岭及长白山等山脉。这些 山脉的海拔大多不超过1300米,以长白山 主峰白云峰最高,海拔高达269l米,为东 北第一峰。
659
(3)南亚热带

林下植物均由热带科、属种类所组成。 本地带次生林以马尾松群落为最普遍, 面积最大,它在此已属边缘分布区,过 南界即与热性的海南松相交替,越出西 界则由云南松替代。
644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内天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森林 的比重很少,并且多为次生林,今后本区应 以恢复森林为主,并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发展 经济林。在平原地区,目前,仅在村庄、河 岸、渠旁、路边有栽培的阔叶树,常见的有 槐、臭椿、刺槐、榆、毛白杨、旱柳、梧桐、 合欢、桑树等。今后应大力发展平原林业, 建立高标准的农田林网。
(三)森林特征

本区域的西部地区,北倚青藏高原, 没有北亚热带存在,只可划分出中、 南两个地带。
653
1.东部(湿润)常绿 阔叶林亚区域

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的地带性植被,因不同的地带性而异。 现分别就北、中、南亚热带作简略介 绍:
654
(1)北亚热带

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 渡植被类型。 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由壳斗科青冈属、樟 科润楠属的常绿种类和栎属、水青冈属的 落叶种类等树种组成。
645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征 (三)森林特征
646


(-)地理位置

本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占全 国总面积的1/4左右。其北界在淮河一秦岭 分水岭一线以南,南界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 东界为东南海岸和台湾岛以及所属的沿海诸 岛屿,西界基本上是沿西藏高原的东坡向南 延至云南西疆国界线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皆有。

624
(二)气候特征

为我国最寒冷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0℃以 下(-1.2℃至一5.6℃),最冷月平均气温 一28℃~ 一38℃,一月份均温一20℃,极 端最低气温为一60℃,最热月平均气温 15~20℃。≥10℃的积温少于1600℃,生 长期90~11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400~ 500 mm,80%集中降落在7~8月。全区 较普遍的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地为草 甸土和沼泽土,且常间有岛状永冻层。

655
(1)北亚热带

灌木层主要由柃木属、山矾属、杜鹃属 等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海拔 400 ~ 500m 以下的丘陵,而在西 部秦岭可上升到 1800m 的中山地带, 在海拔700m以下马尾松林普遍分布。
656
(2)中亚热带

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组成林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壳斗科的青冈属、 栲属、石栎属;山茶科的木荷属;樟科的润 楠属、楠木属、樟属的种类。此外,乔木层 中还经常混生有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 木兰科的含笑属与木莲属;山矾科的山矾属; 交让木科的交让木属;槭树科的槭属常绿树 种及蔷薇科樱属的常绿稠李类。
627
(三)森林特点

落叶松林遭 受破坏后,多形 成各类次生阔叶 林,如蒙古栎林、 桦木林和山杨林 等,若破坏严重 则形成灌丛。
628

本区域为我国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 兴安落叶松木材为工业上有名的用材。值 得注意的是,自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以来, 落叶松林比例下降,桦、杨次生林增多, 南部林区更是如此。目前原始天然落叶松 林所剩无几,应禁止或逐步减少对天然落 叶松林的采伐,加以保护。
643
(三)森林特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植被长 期受到人为活动的破坏,出现大面积的次生 性灌草丛。灌木中以荆条、酸枣为主,草本 则以黄背草和白羊草占优势。 在山区,垂直带谱依次为山地落叶阔叶林、 山地温性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 带主要是云、冷杉林,有时也有落叶松林, 以及由于针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杨、桦林。
619
森林植被区划的重要性

植被区划不仅可以提供植被资源空间分 布及其生产潜力的基本资料,对各区的 植被资源及其生态条件作出确切的评价, 因地制宜地制订出利用和改造植被的合 理措施,并且是合理布局和利用植被来 保护环境和制订农林牧副业生产规划所 必需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资料之一。
620
中国森林分区

中国森林分区隶属中国植被分区。植 被分区是以各区域内的综合自然条件特点 和该区内的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为依据。 各区在地图上自成一片,原则上不能在不 同地理位置上重复出现,垂直带应从属于 水平带。《中国植被》(1983)将我国植 被划分为8个植被区。图8-3
621
中国植被分区

650
(二)气候特征

云贵高原和川西山地夏季主要受印度 洋西南季风的影响,构成夏秋多雨的 雨季;冬季则受西部热带大陆干热气 团的影响,冬春干暖的旱季比东部更 显著。土壤以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 在北部则为黄棕壤。
651
(三)森林特征



本区域的东部,南北温度有明显的差异。 大致在北纬 23 °~ 31 °为典型的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地带。 北纬31°以北,常绿阔叶林逐渐向暖温带过 渡,相应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构成 一条狭窄的过渡带。 另一方面,从中亚热带向南移,约在北回归 线附近出现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包括滇中南、桂中南、粤中南、闽南和台湾 652 北半部等地。
634
(三)森林特点


林下层灌木比较丰富,一般有20余种,主要 有毛榛、刺五加、暴马丁香、猕猴桃、山葡 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也有不少本地特 有种,如人参、山荷叶等。 本区的垂直分布带较明显。基带的上限为海 拔高度 700 ~ 900m,其上则广泛分布着山 地针叶林带,树种组成单纯,以耐荫性常绿 针叶树——云杉和冷杉为主。
637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征


(三)森林特点
(一)地理位置


本区域位于北纬 32 ° 30 ’~ 42 ° 30 ’之 间,北与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为界,南以秦 岭分水岭、伏牛山南麓、淮河一线为界,东 至渤海和黄海之滨,西自天水向西南经礼县 到武都与青藏高原相分。 所包括的地域东为辽东和胶东半岛,中为华 北平原和淮北平原,西为黄土高原南部和渭 河平原,以及甘肃成徽盆地,大致成一个三 角形。
635
(三)森林特点

红松阔叶混交林遭受破坏后,衍生成各种 次生林,常由所伴生的阔叶树种萌发成阔 叶混交林或蒙古栎林,或由白桦、山杨等 树种形成杨、桦林。这些次生林经过长期 封育和保护,在自然条件下将逐步恢复其 原有树种成分。
(三)森林特点

本区为我国木材生产重要基地之一, 用材树种达30多种。林内还生长着各 种贵重药材,如人参、平贝母、刺五 加等;并栖息着多种珍奇野生动物, 如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 猞俐等,从而更增添了这一地区森林 的价值。
657
(2)中亚热带

马尾松林在本地带内分布面积很广,海拔 8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几乎到处可见;杉 木林、毛竹林分布也很广泛,在低、中山 还分布着油杉、黄杉、柳杉、金钱松、竹 柏、福建柏、水松等单纯和混交林;中山 有台湾松等所组成的人工或天然林。经济 林如茶、油茶、油桐、漆、橘、橙、樟、 厚朴、棕榈、肉桂、八角等都是本区的特 产。
639
(一)地理位置

全区西高东低,明显地可分为山地、 丘陵和平原三部分。山地和丘陵是落 叶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平原主要是 农业区,天然林已不存在。
(二)气候特征

本区域处在中纬度以及东亚海洋季风的边 缘,夏季酷热而多雨,冬季严寒而晴燥, 具有暖温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一般为8~ 14 ℃,无霜期 5 一 7 个月,积温 3200 一 4800℃之间;年降水量在500~ 1000mm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地带 性土壤为褐色和棕色森林土,平原低洼地 分布着盐渍土和沼泽土。
648
(二)气候特征

本区域气候属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10℃年积温4500~7500℃;最冷月 平均年温度在0一15℃;无霜期250~ 350天;年降雨量一般高于1000mm, 最高可达3000mm以上。总的规律由 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649
(二)气候特征

本区东部和西部在气候上有明显差异, 主要因夏季从太平洋吹向本区的暖湿气 团仅影响华东、华南和华中,而未达到 西部的云贵高原。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冷 气团,可以直接影响华中、华东、甚至 于华南,但对云贵高原影响甚小。所以, 东部春夏高温、多雨,而冬季降温显著, 但仅稍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