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概况共41页

合集下载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厚的矿藏、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多样的动植物种类。

以下是中国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知识点。

1. 土地资源中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拥有世界第三大的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的利用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

农业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是国家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础。

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化发展、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用地则保护和维护着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风貌。

2. 矿产资源中国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拥有各种类型的矿产资源。

其中主要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锌、铜、铅等。

中国的煤炭资源居世界首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相当丰富。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水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资源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其中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系。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国家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发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也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4. 生物资源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拥有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中国的森林资源丰富,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域,例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

保护生物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地质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包括岩石、矿石、地下水、热能、地热资源等。

这些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建筑材料生产、能源开发等方面。

同时,中国也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基础。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然资源,积极参与到自然资源保护中来,共同建设美丽的中国。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深林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

一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

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

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公顷(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
土地资源: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和多样的地形,因此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中国拥有大量的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等土地类型,这些土地资源是中国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资源:中国拥有庞大的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及其支流中。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相对不足。

此外,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也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矿产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稀土等矿产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森林资源:中国拥有庞大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南方等地区。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22%,但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作。

能源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其中,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但石油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包括加强资源管理和监管、推动科技创新、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

(C)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
第十页,共41页。
影响
表现
续表
原因
典型案例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 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 资,土壤肥沃,便于农
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 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
梯上
聚落 的 区位
山区 和高原
一般低,温度条 件相对优越;地形、水
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西安位于渭河谷地,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例题2】阅读(yuèdú)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 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下图 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请从地 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请从地形角度 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 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 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
第五章 自然环境(zì rán huán jìnɡ)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初中二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初中二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初中二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1、地理位置:⑴、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⑵、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⑶、从濒临的大洲和大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⑴、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

⑵、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⑶、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⑷、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3、从五带来看,中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⑴、四个近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⑵、两个内海:渤海(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⑶、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⑷、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5、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5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注: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基本轮廓、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1、到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止,中国共有12.9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特点:将(云南省)腾冲和(黑龙江省)黑河,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活动3: 长江主要支流示意图
湘江 岷江
重庆 宜宾
上海
宜昌
武汉 湖口
洞庭湖
鄱阳湖
第34页
支流: A—G 都市: 1—8
A B C2 1E
D
5
7 6
34 FG
8
4.城陵矶
第35页
活动4: 指图说出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地 形区名称 .
青 藏高 原
四川盆地
第36页
水能宝库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
昆仑山
横断山
第8页
阶梯名称
海拔 主要地形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分界线 西起 昆仑山脉, 向东至 祁连 山脉, 向东南到横断 山脉东部边沿
1000—
第二级阶梯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高原、盆地 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分界线 从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气候类型名称。
E
第19页
四、我国气候特点
1、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有助于发展各种经营
2.季风气候明显
雨热同期,有助于发展农业
五、我国灾害性天气
寒潮 梅雨
发生时 天气特点 间
• 影响地域 主要危害
• 冬 产生急剧降温、霜 • 长江中下 • 是农作物、牲

冻、大风,有时伴 有雨雪天气
游及以北
畜受不同样程

山脉 东侧或南侧省区
西2 侧或北侧省区
武夷山
太行山
巫山
祁连山
昆仑山
南岭
第26页
A C HG
a b
F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对人类有益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
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草原等不可再生资源包 括矿产、石油、天然气等。
特点: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地域性、多样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
资源较少
中国自然资源的储量和质量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包括矿产、森林、水资源等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如煤炭、铁矿石、铜等 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自然资源质量优良如稀土、石墨等矿产资源具有较高的品质和价值
Prt Three
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经济的发展
智能管理:物 联网、大数据 等技术在自然 资源管理中的
应用
自然资源的绿色发展
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 料提高建筑节能环保性能
绿色交通:推广电动汽车、 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绿色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 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 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推广生态旅游、 乡村旅游等环保旅游方式
长江、黄河、珠江 等河流是中国的主 要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 中国面临的重大问 题
政府正在采取措施 保护水资源提高水 资源利用率
森林资源
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华 南等地区
中国森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存在过度 砍伐问题
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 经济和社会价值
矿产资源
铁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铁矿石生产国之一
生态修复:对受到破坏的自然资源 进行修复和恢复保持生态平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资源环境经济学第三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2009

资源环境经济学第三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2009
第4页,共41页。
三、解决资源稀缺性办法
1、勘查和发现新的资源
2、依靠科技进步 3、资源间的低成本性替代
结论:市场能够对资源稀缺性、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自动进行反应。
5
第5页,共41页。
第二节 外部性
一、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
1.内部成本:直接计入某一经济资源市场价格成 本和费用。
2.外部成本: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资源又不包括在
资源环境经济学第三章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2009
第1页,共41页。
第一节 稀缺性
第二节 外部性 第三节 产权
第四节 公共产品 第五节 资源配置
2
第2页,共41页。
第一节 稀缺性
一、稀缺概念
与人们的需求相比,所有资源、劳务和产品 所存在的数量不足和有限性。 1、稀缺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土地即自然资 源、资本、技术和管理
5.不同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差异对资源配置产生重 大影响。
6.产权的界定需要付出成本,可以划分为排他性成本
(Exclusive cost)与内部管理成本(Internal
governance cost) 排他性成本包括:界定成本和维护成本。
22
第22页,共41页。
二、资源产权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资源的产权是资源所有者对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
27
第27页,共41页。
3、“公地悲剧”的经济分析 1968年《科学》杂志发表了加里特·哈丁的文章“
公地悲剧”,
假设:有一块牧地,归村民共有、村民可自由 并免费放牧;则养牛的最大利润为生产牛奶的收入 减去奶牛的成本,可知奶牛牛奶的平均收入为养牛 的最大利润/奶牛头数。因此,养牛的最优放牧量 必须是奶牛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整个牧地的 放牧决策原则是:如果一头奶牛的边际收益大于边 际成本,在公地上增加放牧头数是有利可图的;反 之,则减少在公地上的奶牛头数是有利可图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