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质世界的三大基本规律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第一章世界物质发展的客观规律

——列宁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明了以 下几个问题:
①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 ②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③指明了物质是哲学范畴
作为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 性(p30)
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 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2、意识
(1)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 世界的主观映象。(p30)
哲学的词源
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 “爱” 和 “智慧” 两个词组成,即 “爱智慧” 。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得把哲学看成是 “智慧之学”。 在汉语中,“哲” 也是 “有智慧” 的意思。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 本问题。
老子
②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世界 的本原是 “绝对观念”。“绝对 观念” 及其派生的一切都是一个 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哲学史 上黑格尔是第 一个全面地、 自觉地论述了 辩证法的人。
“黑格尔第一 次——这是他的巨大 功绩——把整个自然 的、历史的和精神的 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 断的运动、变化、转 化和发展中,并企图 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 的内在联系。” ——恩格斯
陆九渊
中国 明代 王阳明 “心外无物” 宋代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马 赫
杜 威
英国贝克莱“存在就 是被感知” 奥地利马赫 “物是感 觉的复合” 美国杜威 “世界是我 的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 精神(“理念”“理”“绝对 观念”、神、上帝等)说成是 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认 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 观精神的产物。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键词:物质、实践、联系、发展、规律、矛盾、方法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
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世界观?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
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类也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
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
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篇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
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路线的理论基础。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篇二:《浅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摘要】1.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3.实践即存在4.总结【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实践物质统一性【前言】读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后,我感觉受益匪浅。
下文,我把我的一些感想写出,望老师批评指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觉得马克思主义让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为什么会使人有了这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呢落实到根本上,是因为学习并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
三大规律与现实生活感悟

三大规律与现实生活感悟《三大规律与现实生活感悟》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规律的指导和驱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一些普遍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还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指引。
其中,被广泛认可的三大规律——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规律、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物质的运动规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感悟。
首先,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规律让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这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而且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如工作与休息、个人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等。
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规律告诉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寻找矛盾的统一点,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能偏废其中一方面,而是要找到平衡点,实现矛盾的辩证统一。
其次,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会存在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某些城市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却相对滞后;某些行业兴旺,而其他行业则处于低迷状态。
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告诉我们,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对不平衡现象的警醒,并通过积极引导和有序规划来推动平衡发展。
最后,物质的运动规律给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中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物质的运动。
从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到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无一不受物质的运动规律所支配。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感悟: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适应变化,积极进取,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三大规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规律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让我们关注不平衡现象,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物质的运动规律提醒我们物质世界的运动性质,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2,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物质和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物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都只有被各种不同的事实所充满,才是实在的和可以计算的。由于时间和空间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也是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正是处在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中,时间和空间才获得意义;正是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处在永恒的相互转化中,才使得时间和空间无始点无终,是一个无止境的展开过程,这也就形成了时间的永恒性和空间的无限性。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的;正如比较早的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的量永远是一样的。因此,运动不能创造,只能转移。"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从单纯的位置移动到思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其中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因此不论是分子、原子还是生命或思维运动,都不能没有机械的位置移动。各种运动形式都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自然界的整体系统。
5,自然界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在他看来,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都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它集中地体现了自然、历史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并具体表现为: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3条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作为思维规律加以阐明,并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而恩格斯则是坚定地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以理论浓缩的方式再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远古的萌芽形式 古代的朴素形式
灵魂与肉体、外部世界的关 系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原始物质”, 还是“理念”的问题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唯名论:个别是唯一的实在,一般只 是名称;唯实论:个别是幻影,一般先 于个别而存在,一般是唯一的实在)
天人之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天”是指自然界
还是指主宰万物和人事祸福的天命?人能否对天(自然)有所作为?所谓“天命”,是将天奉为人格 化的神,还是把它看作是自然运动,认为天有意志和意识,世界是按其命令建立和发展的发展的规律, 从而赋予它以物质存在的意义?因此,关于天是自然界还是神意的天命的讨论就蕴含着对思维与存在
的理一元论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最终由王夫之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
相结合的气一元论,达到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高水平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何者为第一性 1、
(世界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 基本 问题 主要 内容
有无同一性
(世界可知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源于希腊语,philo希腊语是喜欢、 爱,sophia是智慧,因而Philosophy 是爱智慧的意思,即哲学的本意是追 求智慧,热爱真理,为探索未知世界 而不断学习,不断奋进 ——在路上,寻求多种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把philosophia译为哲学。中国 晚清学者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介到中国后,中国学术界逐渐 接受并用以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黎清颂发布时间: 2009-12-17 19:21:40一、区别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
辩证法:主要揭示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着重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
它包括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论与辩证法都是从外部世界角度分析人应当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
认识论:是从人的角度提出人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的认识领域的规律。
二、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又把辩证法和唯物论贯穿于认识领域,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就成为唯一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也贯穿着辩证法,不仅指出物质决定意识,也指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辩证法:又叫唯物的辩证法。
它在解释世界状态"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其主体都是物质世界;在讲联系时,强调"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便强调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
因此,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坚持唯物论与坚持辩证法是有机统一的。
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只有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才是唯物的辩证法。
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又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首先,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物质世界的三大基本规律
摘要:
世界是物质的,马克思告诉我们在这个看似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的纷繁世界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物质也是在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而存在的,这就是我要谈到的,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自己具有重大意义的物质世界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矛盾对立统一质. 量否定之否定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同时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础范畴的中心线索。
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本身就是矛盾,也可以说是各种矛盾组成了世界。
矛盾的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具有对立和统一的属性或者斗争性和统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就如我们人类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一个男人,他可以是‘父亲’,也可以‘丈夫’,还可以‘儿子’。
从字面和意义上这三个是根本不相关的三个词,这反映了矛盾的斗争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无论是‘父亲’、‘丈夫’还是‘儿子’。
他同是指的一个人,那么这又反映了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就是通过其统一和对立两种属性相关联的。
另外,矛盾还分普遍性和特殊性。
因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这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不同的事物矛盾又各其特点。
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特点。
还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这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就像一个男人,在人类社会中,都可以作为一‘父子’、‘丈夫’、‘儿子’。
这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同是扮演这些角色的不同人又有不同特点,有的可能年轻,有的年老;有的是胖,有的瘦;有的称职,有的不称职……这又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
性,才可以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政外交,经济总量还是国防科技上,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发展,我想应该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国家领导人和亿万人民抓住了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然后认清矛盾的斗争性关系,及其特殊性,采用具体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从而让国家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存在和发展的状态。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那么何为质,何为量呢?质就是使事物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而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比如,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温度的高低,颜色的深浅等等。
量变到质变: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由于一切物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如果一种物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微小变化,即量的变化,使其本质性质不同于原来那种物质,即出现了另外一种物质的根本性质那么它就发生了质变,就像是湖里边的水,从夏天到冬天,天气一天天变冷,从30℃到29.999…度逐渐到零度之前水还是水,但是过了30度后﹙量变达到一种程度﹚水的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液体变成固体,体积增大…﹚,不是变成了冰,即发生了质变,不仅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之后通过新的量变,又可能发生新的质变,就像冰变成了水﹙发生了质变﹚。
把水放在炉子上,随着温度升高﹙量变又开始发生﹚,等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的过程。
﹙水温达到100℃﹚。
水的本质性质有发生了变化﹙液体变成气体,体积增大…﹚。
变成了水蒸气,即发生了新的质变。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遵循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无限的循环中,社会也在逐步的发展。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原来量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进行着新的量变。
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性环节。
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也不能有事物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另一方面,在质变向新的量变转化中,质变体现在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和质变存在着这样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规律性。
人类先由原始社会开始量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不断地进步,生产关系逐渐改革。
人类社会思想观念慢慢变化。
于是发生了质变;第一个奴隶社会产生了,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又逐渐发生量变﹙生产力继续随着时间而发展,生产关系由于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也在逐渐变革﹚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性质改变了即发生了质变。
于是出现了封建社会,然后在封建社会基础上,随着量变的积累发生质变。
质变之后,开始新的量变,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社会。
由此规律,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不是社会历史的终点。
在适当的时
候,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还会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循环过程。
也正是得益于这个过程,事物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使旧的,不适合的东西变成新的,更适合的东西。
事物辩证的发展过程经过第一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的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依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和将要经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的产品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最低需要,不可能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因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原始公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生产力提高,于是就产生了生产个体性质和占有社会公共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使原始公有制走向自己的反面,为私有制所否定。
这是第一次否定,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过程的社会公共性质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特别是伴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迅速发展,同生产资料私有制发生了及其尖锐的矛盾,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其对立面转化,私有制再次被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否定,这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经过这两次否定,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公有制开始又回到公有制,好像是向旧东西的恢复,但实际上这种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公有制,而是比原始公有制更高的公有制。
这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也即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展现过程。
唯物辨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在理论内容上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整体。
即同为揭示事物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或者说同是揭示在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到今天。
我们人类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促使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多,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然而,随着我们人类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未知的事情也变得多了起来,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了解并且拿来为我们所用,造福人类。
而在这个认识的过
程,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断不可少的,我们也只有掌握了自然界(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并且运用于物质上,然后加以分析,才能更快更容易的认识事物并将它应用于生产实践,造福人类。
因此,对此三种基本自然规律的掌握已显得非常重要,我想这也是它们作为大学必修课本《马克思主义原理》中重要章节的原因。
很好的掌握它,对我们将来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将是非常有用的。
他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了解它们的发展规律,使我们用合适的方法去分析它们,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它们,最终为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