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案新人教版

-诗文情感:诗中情感丰富,既有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也有对个人遭遇的无奈,更有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②诗词鉴赏方法:
-意象分析: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过零丁洋”比喻诗人身处困境,“干戈寥落”象征国家的衰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2.诗文主题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过零丁洋》这首诗的主题。
答案:《过零丁洋》的主题是诗人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对国家破败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他忠诚报国的决心。
3.诗歌意象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意象。
答案:这句诗中的意象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和“身世浮沉雨打萍”,前者比喻国家的破败,后者比喻个人命运的坎坷。
(3)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内涵:诗中的一些诗句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如“过零丁洋”比喻诗人身处困境,“干戈寥落”象征国家的衰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4.作业问题反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他们在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5.作业进步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进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学习动力。
重点题型整理
1.诗句理解题
题目:请解释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文天祥在遭遇困难时,仍然坚持学习经典,表现出他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7.诗歌表现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过零丁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过零丁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小说《过零丁洋》的情节,理解主题,感知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掌握小说的基本阅读策略。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深化思考,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文学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揭示主题、分析人物性格和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察言观色,学生通过阅读提炼文本信息,掌握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以问题为导向,讨论下列问题:什么是小说?小说有哪些类型?如何阅读小说?2.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文学常识,让学生认识到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重要性。
第二步:开课自测1.通过开课自测知道学生对小说《过零丁洋》的初步了解情况。
2.通过自测,了解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看法。
第三步:精读课文1.教师分段深入导读,逐步展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脉络。
2.关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人物性格描写等要点。
3.配合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情感描述等,深度理解小说主题。
第四步:讲解重难点1.重点讲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描写、情感描写并引导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
2.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并帮助学生掌握小说的阅读策略。
第五步:拓展延伸1.细读文本,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
2.提供相关参考材料,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比较、衔接和拓展。
第六步:归纳总结1.总结学习收获,输出个人感悟或正确性知识点。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在生活或学习上实现价值。
四、教学评价1.课堂教学评价: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思维能力的讨论和解答,以及个人书写阅读笔记的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2.课后作业:布置阅读小说并书写阅读笔记。
五、教学技巧1.教学理论:本课以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活动。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元朝入侵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忠诚于国家的决心。
诗歌以悲壮的情感,崇高的气节,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本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深入分析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大量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过零丁洋》这样的有深度的诗文,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了解不足,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忠诚于国家的品质;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欣赏古诗文的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熟悉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诗人的情感。
3.欣赏法:通过分析诗文的韵律、意象等,帮助学生欣赏古诗文的文学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呈现诗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过零丁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过零丁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过零丁洋》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
2.掌握古典诗词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过零丁洋》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1. 教学内容
1.《过零丁洋》的欣赏
2.《过零丁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教学步骤
1.引入
–讲述一段故事,“一个渔夫在海上捕鱼,沉浸在和大海和谐相处的美感中,接着他被大雾包围,视野受限,心里产生惶恐不安的情感。
这个故事与下面的诗歌有什么关联呢?”
–让学生一起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欣赏古诗《过零丁洋》
–凝练出《过零丁洋》的主旨、意象、对比、韵律等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诗歌,体验其中的韵律
3.背景介绍
–引导学生从《过零丁洋》中所涉及的内容,推测出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根据自己推测的内容进行剪报或PPT制作,展示给全班同学
4.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总结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师课堂小结
1.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去思考和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过零丁洋》
2.在家自行了解《过零丁洋》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3.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过零丁洋》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过零丁洋》的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然而,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意蕴和情感表达,学生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诗歌与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应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悟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与朗读。
2. 生字生词的掌握与运用。
3. 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探究与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感悟与表达。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历史背景介绍(1)南宋末年,国难当头,文天祥作为抗元英雄,其生平事迹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
(2)展示南宋末年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国家局势。
(3)讲述文天祥的生平,特别是他抗元的英勇事迹,以及被俘后的不屈精神。
2. 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探讨(1)提问学生:南宋末年的社会背景对文天祥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过零丁洋》中哪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与时代背景关系的理解。
初中语文九下六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㈢听范读,初步感知诗情,再由诗情指导朗读。
1、从词语中感受沉痛、悲凉的感情。
2、感受最后两句的感情变化。
3、根据沉郁悲壮的格调,来确定朗读方法。
㈣通晓诗意,辨析手法,深入体会诗情。
1、理解诗题,了解写作背景,为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2、抓住“起一经”“ 干戈”“ 四周星”词语,明确首联写的两件事。
2.通过品味重点词语,辨析手法,理解诗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体会诗情。
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历史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重点诗句蕴含的感情;掌握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难点:体味两首诗歌艺术特点;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过零丁洋》
3、 推荐阅读《正气歌》《山坡羊▪骊山怀古》 Nhomakorabea七、教学反思
3、明确颈联运用的对偶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及作用。
4、颈联设计巧妙,堪称诗史绝唱,分析其中的妙处。
5、尾联影响深远,体会其中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形象。
㈤拓展延伸
你还能例举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吗?吟诵出透着骨气的名句吗?
二、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了解析诗题,明确怀古诗的特点,由《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进入赏析。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探究鉴赏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诗歌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营养,结合当前疫情,激发学生对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培养学生通过思索历史,关注现实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张养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感情朗诵并背诵两首诗词。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
道人、文山。今江西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 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 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 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 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细读感悟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 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 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已一生坎坷 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 悲哀。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 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诗人自己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 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 生死观。
崖山海战失败 南宋彻底灭亡
祥兴二年5月
南安军 (今江西大余)
写《南安军》
解题
又名“伶仃洋”,今 广东珠江口外。
过零丁洋 路过,经过
整体感知
☛点我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 朗读课文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
以下几点: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朗读诗歌,解说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1.首联: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首句概括了自己科举入仕的往事,“辛苦”表明自己已久经磨砺, 无所畏惧。次句述说自己起兵抗元的战争生涯,“寥落”暗示了战事的频频失利,暗含无尽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下册
课题
《过零丁洋》
教科书
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
3.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蕴含感情色彩的地名,又巧妙地将地名转化为心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现了诗人的忧愤之情。
4.尾联: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一个至死不渝的爱国志士和勇于为国献身的英雄形象。
1.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国情操的陶冶,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同学们还知道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词五首《过零丁洋》
【教材解读】
《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
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
《过零丁洋》是写诗人触景生情,表现坚定志向,重在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把握诗词曲的特点;反复阅读作品,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曲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
结合阅读和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诗情。
2.范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学会并热爱朗读诗词曲。
3.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直观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增强诗情画意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法:1.批注法。
反复阅读、多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下自己的联想和补充。
2.合作法。
小组成员共同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文中诗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诗词曲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二、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爱国精神。
三、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四、背景资料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五、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理解诗意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七、赏析诗歌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干戈寥落:指战争。
稀少。
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赏析】首联写了两件事: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修辞:对偶、比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赏析】承上从国破家亡和身世坎坷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修辞】双关、对偶,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与“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概括了诗人难忘的经历。
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遇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指史册。
【赏析】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反问的句式直抒胸臆,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八、归纳主旨
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国家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表现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九、问题探究
1.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明确: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2.有人认为英雄人物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请结合诗歌
内容批驳这一观点。
明确:“说惶恐”是追忆自己江西兵败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感慨眼前被俘虏的孤苦(或惶恐零丁是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
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为后面情绪转为激昂蓄势(或诗人并未消沉退缩,喊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从修辞、炼字、抒情方式赏析。
明确:示例一:运用反问的修辞,抒发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取”和“照”,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抒发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示例三:直抒胸臆,抒发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本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为国捐躯、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
5.《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径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十、课堂小结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后练习
【常考名句理解】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