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的"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献。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答案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自强不息2. 厚德载物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4.超脱圆滑(辩证思维)2、自强不息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觉上进☆.勤恳劳动☆.不怕困苦☆.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不仅是君子应有的风范、也是一般男子汉应有的风范,而且还是民族、国家应有的风范,3.厚德载物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易·坤卦·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宽厚待人。
宽即宽容、厚即厚道。
☆.和合兼容。
文化兼容,宗教兼容,神仙兼容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
① 象形,② 指事,③会意,④形声,⑤转注,同义互训。
⑥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正统观点)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最初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
1.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
2.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
3.农耕文明需要雨水保护。
龙主管雨水。
8.简述《易经》包含的哲学思想。
1. 对立统一的思想2. 变化发展的思想3. 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4.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5. 无限发展的思想3.简述“九五至尊”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4.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阴阳鱼图》:据明朝初年的赵挥谦说,南宋时,朱熹派蔡元定到四川搜集这些图,蔡得到三副图,这是其中之一。
不知什么原因,朱熹没有见到这幅图。
赵挥谦也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
李申认为,我们最好相信,这图是元朝末年的人创造的,也可能就是赵挥谦创造的。
5.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简述孔子君子观的知命思想。
尽人事而待天命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议论文800(优秀6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议论文800(优秀6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篇一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人太多太多,他们是可敬可佩的。
古人云:郁情于中,必发于外。
正因如此,人们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期望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也是所谓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从诸葛亮的那句敬以修身,俭以养德到光绪帝师翁同和的那句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从孟子的恭敬之心,礼之端也到曾国藩家书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身之道,以图无恭所生,厚德载物始终是人们追求的至高修养。
曾国潘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代表,他是个厉害的人物,他不是什么名门望族的后人,出身平凡的普通人家,甚至可以说是家境贫寒,但他却一跃成为仕族,并且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九次升官,以文人的身份被封为武侯。
他的生平广为传颂,但大家更为熟知的是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原则,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富于哲理,所以他的孩子都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大人物。
曾国藩曾经说过,人不能成器的根本原因就是懒惰,而曾国潘本人就十分勤奋。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资质一般的人,只有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为此,他认为做人应该有忧患意识,万不可懒惰,抛弃勤勉之心。
惰性让你只能成为庸庸碌碌的普通人。
人勤了也就能成大事了。
当你在星期六的早晨眷恋着舒服温暖的大床时,有的人却已经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计划;当你每天傍晚不是躺着床上追剧就是窝在沙发上时,有的人却在操场健身房燃烧着自己的热量。
你总是羡慕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漂亮,但是从来不知道别人在背后辛苦付出了多少。
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不是凭空获得的成果,全都是自己用力打磨用力铸造而成的,哪有无缘无故的获得。
绿色作文网所以,当你比别人勤一些,你就比别人成功的几率大一些。
曾国藩也曾说过: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这句话不就是勉励我们要多读书吗?书中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知识,书中也有很多你在实际生活中摸索不到的道理,也许你觉得读书对你并没有什么即时性的影响,但读书带给你的收获是潜移默化的。
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定不移、不屈
不挠地向前奋斗、自我拼搏、自我超越的精神和品质。
这种精神体现
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推动力,强调不放弃、不气馁、不畏惧,
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要坚信自己总能在努力奋斗中克服困难,实
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厚德载物,则是指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始终保持良好道
德和品质,能够持之以恒地负责任、勇于承担、宽以待人、慢以言志。
这种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一丝不苟、恪守职业道德、以人为本,同时也要成为他人的楷模,积极推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这两种品质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标准,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
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贡献。
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这两种精神,通过自我提高、自我学习、勇于探索和敢于实践,实现自己的目
标与价值,同时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个字,经过梁启超(故居还可见到这八个字)的诠释之后,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延用至今。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中国文化之源《易经》,象征天和地乾坤两卦的《象》词。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意是说: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永不停息地发奋图强。
地势是顺承着天的,君子因此要使自己的品德宽厚,能够容载万物。
乾坤两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首,乾卦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坤卦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柔顺者的辅佐哲学。
乾卦概括了人生奋斗主动进取的六个阶段的形势特征和最佳策略。
1:初九(九代表阳刚之极),潜龙勿用。
龙潜水中,暂不发挥作用。
是人生奋斗之始,需要养精蓄锐,潜藏待时。
2:九二,见(同“现”)龙在田,利见(同“现”)大人。
龙出现在田野,说明贤人的恩德可以普遍推行。
进取者,既有足够的雄心和魄力,又能守持中道妥善行事,品格已经成熟,具备了成功的素质,可以崭露头角小试锋芒(二多誉)。
3: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健行不息),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也时时警惕,虽然面对危险但也无灾祸。
是初获成就的阶段,事业将成未成、不上不下,容易陷入半途而废或者小人得志的危险(三多凶),是人生最尴尬、最难挨的时期更应该倍加努力、精益求精,去经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反复磨练可以体验到“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
4: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应相机而动,或跃起上进,或者退处在渊,则无咎害。
是一举成功之机,(四多惧)迫于权威的压力,应该审时度势,灵活处理,不要盲目贪功树敌,以免招受猜忌和陷害打击。
5: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同“现”)大人。
飞龙上天,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是大德大才之人,大有作为之时,是事业大成之际(五多功)。
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就是来源于此。
6:上九,亢龙有悔。
飞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说明盈满过分,不能长久,盛极必衰,盈满则倾。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精神,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不断前进,勇于拼搏。
“自强不息”还意味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不断地有新的成就。
人的一生,只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人的生活才能更有意义,才能感觉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自强不息”是—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始终如—地坚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厚德载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能够像大地那样载物育万物,生长刀物,在做人与处世时,心胸开阔,意志高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厚德载物”要求—个人有高尚的道德,能够关心人,爱护人,以下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
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
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
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一句蕴含着深刻意义的名言。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实践的行为准则。
自强不息,是在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进步。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是追求卓越、追求成功的信念。
我们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厚德载物,是在强调个体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厚德,即修养良好、品质高尚的品德。
人不仅要强大自己,更要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坚守道义,执守原则,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都能发现许许多多用自己的善举改变世界的人们。
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爱心,营造出一个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髓,也是我们个人成长和国家进步的指导灯塔。
它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信念,迈向成功;它教会我们不断自我求索、不断超越自我,不满足于现状,勇往直前;它告诉我们要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注重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自强不息,以积极的态度和坚持的决心迎接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优秀的品德和公益行动来弘扬厚德载物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家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奋斗、不断提高自己,让我们在社会中用真诚和爱去影响他人。
相信只要我们秉持这样的信念,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充实有价值,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和谐。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化读本有感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大精深。
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读本,讲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不朽文明。
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个人、民族或国家,如果想强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君子应当增厚美德,要做到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博大胸怀,无所不能承载。
这就是中华民族刚健、宽厚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之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一个人只有不依赖别人,能够自立才能够走向自强;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做到坚忍不拔,不畏困难与挫折,才能做到志存高远。
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我们学生将来要步入社会,只有具备自强不息的品格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所以,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奋发向上的性格,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做起!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美德,是这些美德让我们的文明博大精深。
君不见高山流水,伯牙断弦为子期,诠释了友谊的高尚;君不见小小年纪,孔融让梨,诠释了“让”的美德;君不见桃园三结义,关公华容道义释曹操,诠释了“义”的美德;君不见夫子周游列国,奔波终生诠释了“仁”的美德;君不见,城濮之战,晋侯退避三舍,诠释了“信”的美德。
正是拥有这一系列的美德,我们炎黄子孙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许多古仁人为义为仁而献身,为信为礼而献身。
正是由于这些美德,许许多多的人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
正是由于这些美德,他们承担起救黎民于水火的重担;正是由于这些美德,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余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读的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要点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有人说是儒家学说,核心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有人说是道家学说,核心内容是道法自然,在谦退中追求逍遥人生,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法家、墨家、纵横家或者把诸子百家融汇而成的杂家,甚至还有人说是琴棋书画!我们不能说各家学说和观点,琴棋书画等不是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都属于中华文化,但不能说中华文化就是这些学说、观点,比如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人,但不能说人是某某。
所以,这些说法就好比达摩祖师传道完毕,只履西归前,考察弟子们得法情况的情形一样,每一种答法都最多是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皮、肉、骨,却没有抓住根本,理解中华文化的真髓。
当年达摩祖师像佛祖释迦牟尼一样放弃王位,出家修学佛道,道成后看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来到中国弘扬佛法。
传道完毕后,他故意吃下别人放了毒药的食物,示现肉体生命的化灭死亡。
但在埋葬达摩祖师后,有出使异域他邦的使臣看到达摩祖师在沙漠中用禅杖挂着一只鞋往西方行去,并告诉使臣国内发生的一些大事。
使臣回国后发现国内情形正如达摩祖师所说。
但说起看到达摩祖师并与之交谈的事,大家都十分惊奇,后来皇帝下诏开启下葬达摩祖师之塔,棺内果然没有遗体,只有一只僧鞋!这就是达摩祖师只履西归的故事。
据说,达摩祖师传法完毕,西归之前,曾专门考察门下弟子在他教导下领悟佛法的情况,几个弟子分别陈说自己对达摩祖师所传佛法的理解,达摩祖师分别评价他们说——“你得到我的皮毛了”“你得到我的肉了”“你得到我的骨了”,只有神光(也就是禅宗二祖慧可)报告时,只是作礼叩拜,然后依然站回原位,并未说话。
但达摩祖师却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真髓是什么呢?就是刚才开头我们说的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用现代语言来表述,非常简单,厚德载物,即包容;自强不息,即进取,就是包容、进取。
因为包容,所以什么文化进入中国,都无损于中华文化而最后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其一部分。
因为进取所以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于世间成为唯一不中断的文化精神。
这两点看似简单,其实至为伟大。
其它文明虽有正见,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尤其是古巴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文明,它们都曾是如此的辉煌,那么为何最后湮没不传呢?就是不够包容,而与其它文明相互冲突,于冲突困境中不够进取,最后终于中断或者消亡于历史的烽烟之中。
包容、进取是现代提法,按古人说法,应出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是由形而上宇宙根本讲到形而下世间万物,所以先讲自强不息,所谓天行健,天体星辰运转没有片刻停息,人应效法天道,不断进取。
然后讲厚德载物,学习大地的生养万物的包容精神。
而我们把厚德载物放在前,诚如《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道理,人生于大地之上,所以首先以大地为师,厚德载物在前,是基础,进而效法天道,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