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设计详案(最新)
统编版七下语文5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等句子,理解诗人如何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离别之情。
2.教学难点
(1)生僻字词的理解:如“吟鞭”、“天涯”等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学生可能不易掌握。
的含义。
(2)诗歌意境的领悟:对诗中的意境、情感的理解,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解决办法: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a.了解作者龚自珍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b.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吟鞭”、“东指”、“天涯”等;
c.领悟“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意境;
d.分析诗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
e.探讨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己亥杂诗(其五)》的意境、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对于教学流程的安排,我觉得时间的分配上基本合理,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教学难点的处理,是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
此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提到希望能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动机。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全面。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是如何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教案】己亥杂诗(其五)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己亥杂诗(其五),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一首杂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相信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产生兴趣并有更深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己亥杂诗(其五)的背景和作者经历。
2. 掌握己亥杂诗(其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解读己亥杂诗(其五)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内容】1. 了解己亥杂诗(其五)的背景和作者经历。
己亥杂诗(其五)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创作的一组杂诗,通过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思熟虑的文字表达能力。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2. 掌握己亥杂诗(其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己亥杂诗(其五)是由多首七言绝句组成,每首绝句都以双句呼应,形式上十分规整。
纳兰性德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巧妙地运用押韵和对仗,使诗歌更加韵味十足。
此外,己亥杂诗(其五)还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抒情,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和体悟。
3.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每首杂诗的词句和意境,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纳兰性德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物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有何特点?b. 诗句中的意象和比喻有何作用?如何帮助表达诗人的情感?c. 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你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己亥杂诗(其五),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
可以开展以下活动:a. 要求学生仿写己亥杂诗(其五),借鉴其写作形式和意境。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己亥杂诗》其五,出自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内容包括:诗的背景、全文解读、诗歌鉴赏、主题思想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并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和主题思想理解。
重点:全文解读、诗歌鉴赏、爱国情怀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诗句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诗句分析和鉴赏。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己亥杂诗》其五2. 诗人:龚自珍3. 诗歌背景:清代4. 诗歌解读:逐句解读5. 艺术特色:具体分析6. 爱国情怀: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分析《己亥杂诗》其五的艺术特色,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龚自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2. 主题思想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1.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落红”、“春水”、“孤舟”等,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2.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展现了真挚的爱国情怀。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五单元“明清诗歌”,具体为《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内容详细涉及诗人背景介绍、诗歌文本理解、意境赏析、主题思想探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及诗歌内容。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并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文本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进而引入本课。
2. 作者背景介绍:讲解龚自珍生平及其创作《己亥杂诗》的背景。
3. 诗歌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逐句阅读、分析诗歌,讲解重点词语、句子。
4. 意境赏析: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阐述其艺术特色。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对战争、人生的看法,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己亥杂诗》其五的鉴赏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例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己亥杂诗》其五2. 内容:作者:龚自珍背景:战争与和平意境:悲壮、激昂修辞:对比、象征主题:关注国家命运,关注人生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鉴赏一首其他时期的诗歌,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及主题思想。
从《己亥杂诗》其五中选取一句你认为最具哲理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鉴赏示例:略哲理句子示例:我选取的句子是“万马齐喑究可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的悲痛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诗歌意境、修辞手法方面,是否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思想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己亥杂诗》其他篇目,了解龚自珍诗歌的整体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己亥杂诗》其五,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近代诗词》第二节《龚自珍诗词》。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重点词汇、句式解读,背景介绍,意境赏析,以及作者龚自珍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韵律、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
2. 理解龚自珍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韵律、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对诗句中隐喻、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在国家动荡时期,诗人们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2. 诗背景介绍:讲解《己亥杂诗》其五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龚自珍所处的时代特点。
3. 诗词全文解析: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句,解读诗意,讲解韵律、修辞手法。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隐喻、象征。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古诗词,指导学生分析其诗意、修辞手法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古诗词的解读,检验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己亥杂诗》其五2. 内容:背景介绍诗意解读修辞手法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己亥杂诗》其五中的隐喻、象征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隐喻: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隐喻为国家衰败、民族危机。
象征: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象征社会的荒凉、民不聊生。
2. 拓展作业: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了《己亥杂诗》其五的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己亥杂诗其五最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最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己亥杂诗》其五,该诗出自清朝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的背景,分析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感悟诗人的情感。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二单元《近体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己亥杂诗》其五的背景、意境和情感。
2. 学会分析近体诗的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对近体诗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己亥杂诗》其五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龚自珍及《己亥杂诗》的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诵: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的意义,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近体诗进行解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己亥杂诗》其五的结构和韵律,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己亥杂诗》其五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诗句解析诗歌结构与韵律诗歌意境与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己亥杂诗》其五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己亥杂诗》其他篇目,了解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2. 近体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4.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短文写作。
5.己亥杂诗(其五)(讲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9. 情感变化原因: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困境。
10. 艺术特点:深沉、感人,意境深远。
11. 课后作业: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板书设计应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为原则,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以上板书设计,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 导入:通过播放清代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时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龚自珍、时代政要和普通百姓,从不同角度探讨诗文中的情感和寓意,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c. 实验: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以体会诗人创作的心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
1. 标题:《己亥杂诗(其五)》
2. 诗人简介:龚自珍,清代诗人,文学家,曾任内阁中书等职。
3. 诗歌背景:鸦片战争前夕,诗人因政治失意而离开京城,创作此诗。
4. 诗歌主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政治失意的感慨。
5.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6. 诗歌意象:落红、春泥。
7.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基本的诗词格律和表达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学习《己亥杂诗(其五)》,学生能够进一步拓展对诗词形式和内容的知识,将已有的诗词鉴赏能力应用到新的文本上,同时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集中在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己亥杂诗(其五)》,学生将提升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审美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解读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己亥杂诗其五优秀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单元“明清诗歌”中的《己亥杂诗》其五。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介绍、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己亥杂诗》其五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让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引发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龚自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解释诗句含义。
4. 意境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和分享。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并进行课堂展示。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己亥杂诗》其五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并鉴赏其他《己亥杂诗》中的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己亥杂诗》其五2. 作者:龚自珍3. 诗句解析a. 浩荡离愁白日斜b. 吟鞭东指即天涯4. 意境赏析5.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己亥杂诗》其五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时期的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生僻字词和诗句含义。
2. 意境赏析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
3. 主题思想探讨的深度和广度。
4. 实践情景引入的仿写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详案龚自珍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其五)》写的是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在教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古诗,喜欢朗读、背诵古诗。
这首诗学生背诵起来较容易,但对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还把握不准确。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感悟的方式,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诗歌史上的三朵奇葩,同时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再一次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解释题目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
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四、朗读诗歌的要求
A、声音洪亮
B、字音准确
C、停顿正确
D、读出情感
五、初步朗读课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自主学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大家一同探讨。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的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白日:
B、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即:
C、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
D、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马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养出新的鲜花。
七、整体感知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
三
四句抒情。
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前两句:离官辞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
(借代、比喻、议论)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八、品读感悟
1、诗人是怎样把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出来的?
以“浩荡”二字“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
诗人通过比喻、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2、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人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绝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诗人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把花比为国家和朝廷。
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言外之意,自己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了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学生自由朗读、单个朗读、教师朗读)
十、小结
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黯淡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师,抒发了他离京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
十一、课外拓展
1、用几个四字词说说学了这首诗后诗人给你怎样的印象?(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
2、古往今来,有哪些人像作者一样默默地奉献?
3、请欣赏诗词歌曲《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首)。
十二、作业:
选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读一读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这节课已经上完了。
从搜集资料、分析学生的学情、把握重点、到突破难点,这些方面我都认真揣摩,力求将学生引入诗的境界。
课堂上,我通过走近作者、交代背景、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赏析,朗读古诗(教师范读、学生分别朗读、学生齐读等,课堂中我让学生相互评,学生评老师,)拓展延伸等环节与学生共同完成该课教学任务的。
我觉得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能认真思考,我个人也很投入,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中我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对他们进行有效地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课后,我重新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朗读指导不够好。
一、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化无声为有声,将感情表达出来。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还做的不够好。
比如,在学生相互点评的过程中,流于形式,学生只是从声音,节奏,感情方面泛泛而谈,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字句,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古诗教学中,在立足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知识,还应注重让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学习目标。
但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应继续努力。
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使自己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