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己亥杂诗》是语文S版第11册第2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
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学习者分析】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大典》、《望大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
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
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
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设计理念】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己亥杂诗》。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己亥杂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龚自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亥杂诗12314;清12315;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
(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
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泛指全中国。
恃:依靠。
喑:哑。
究:到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吧!(指名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己亥杂诗》。
(2)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理解诗意,领悟情感,诵读赏析,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入情入境地朗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1、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热播过一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哪些同学看过?这个节目中有个道题叫做看图猜诗。
我们也来挑战一下好不好?出示,学生猜诗。
2、诗中不仅蕴藏着优美的画面,还饱含着动人的情感,诗的魅力是无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诗。
齐读课题。
3、介绍这首诗的创作来历。
一天,诗人龚自珍路过镇江,见郊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原来是人们在虔诚地祭拜玉帝、风神、雷神等天神。
一位道士认出了龚自珍这位大文豪,忙恳请他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大笔一挥,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作。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先读准确,再读流利。
2、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生字和生词。
(“己亥”、“恃”、“万马齐喑”)3、谁来读一读诗?4、诗读准了,我们还要读出节奏。
这是首七言诗,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是最基本的节奏。
用斜线在书上画出节奏再读一读。
指名读。
齐读。
三、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读得朗朗上口了,我们还得理解诗意。
要读懂古诗,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1、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诗意。
2、你读懂了哪句诗?3、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当我们借助注释也无法理解诗意时,还可运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结合时代背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第1篇】己亥杂诗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岳飞小时候,北方金兵常攻打中原。
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师∶谁来说说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受 ?师∶你真有勇气,第一个举手,请你。
师∶嗯,你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感受到了岳飞的赤胆忠诚。
师∶你的名句积累真丰富!师∶自古就有许多跟岳飞一样渴望报国的人物。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二、初读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谁来展示预习成果呢 ?师∶你迫不及待地举手,请你。
你说课题中的"己亥"指的是己亥年,也就是1839年。
师∶课题解释的到位,还有吗 ?师∶嗯,你还补充龚自珍是清朝著名的思想文学家,作诗独具风格,著有《恭定庵全集》师∶预习的十分到位,要继续保持哟,请坐。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名家范读,你们边听边标记不认识的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
师∶好,音频播放读完了,现在谁接受挑战来读读这首诗 ?师∶这位同学积极踊跃,请你。
师∶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师∶嗯,声音铿锵有力。
师∶哦,老师听到有同学小声纠正一个字的读音。
师∶对,就是这个恃shi,其他同学读的时候也要注意。
你再试着读一次。
师∶嗯,这次就很准确了。
师∶老师给大家5分钟,自由读读这首诗,字正腔圆,争取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诗。
师∶嗯,字音正确,语句通顺。
要是节奏把握再准确些,就更完美了。
三、析读师∶好诗不厌百回读,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哪一句诗最打动你 ?稍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师∶大家渐渐端正了坐姿,看来都胸有成竹!师∶翱翔组已全员举手了,你们先来。
师∶你们找的是这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你们说从这句中读出了诗人期待社会能有变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五、对诗句的理解: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与反思第1篇】《己亥杂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三、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第1篇】教科书分析:1.课文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陆游的《示儿》、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示儿》的前两句诗表达了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愤、遗憾。
后两句诗则寄希望于子孙后代能统一祖国,表达了诗人至死都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前两句诗表达了对南宋权贵不思收复国土的愤怒之情。
后两句诗则直斥南宋权贵纸醉金迷,苟且偷安,忘记了国家危难。
《己亥杂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希望有新兴力量打破清朝腐朽残酷统治下的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用奇特的想象,寄希望有大批有用之才涌现,挽救垂危的国家。
三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炙热的爱国情怀。
2.《示儿》里有2个会写的字,为此,默写的练习达标宜在背诵和写字教学后进行。
3.课后练习“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落实阅读要从题目开始,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4.课后练习“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落实单元重点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是教学的重点。
5.虽然这篇课文由三首古诗词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教学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1.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学生在四上《古诗三首(出塞)》一课已接触学习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下又进行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训练,这些是“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的学习训练基础,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
(难点)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
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③小结:这一年,正是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PPT出示)5、简介龚自珍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虽然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此积累。
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说初读全诗,整体把握完成“自主学习”部分1、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自主学习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
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
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15首。
2.背景链接《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
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三)精读(一) 诗歌朗读1.解析“浩荡离愁白日斜”【交流点拨】“浩荡”: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白日斜”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来烘托离别之苦。
2.解析“吟鞭东指即天涯”【交流点拨】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
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3.解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交流点拨】满怀无限离别的愁思,正对着白日西下,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4.解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交流点拨】以“落花”表明心志,本意是虽然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现在常用“落红”的形象,作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二) 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交流点拨】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给人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
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前两句写景(描写):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从修辞和感情上品析:以“落花”和“春泥”为喻,表明心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离京,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现在常用“落红”的形象,作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相似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四)研读。
深层探究1.后两句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交流点拨】对新生命的赞美,赞扬了落花呵护新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交流点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
课堂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第2篇】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
“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
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
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四,课外讨论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评]《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此诗起首处气势恢弘:“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
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心被感动了。
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浩渺长空,星转斗移,又一次鼓动起诗人潜在的激情。
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冷风入户,使诗人感悟到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逝,思绪万千,彻夜难眠。
这四句诗承上启下,由此转入伤感悲戚的格调。
诗人本怀有远大的抱负,少年时即有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宁静。
可是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
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长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
想起少年时的远大志向,中年的官场磨难,直到行将老矣的现在,怎能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诗人独自叹息的声音。
这种痛苦的孤独感,并不仅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以至后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