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一)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导学案班级:姓名:买文具学习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学习指导:1.自学(预习,独立思考)①分析学习目标②自学课本P2-P4。
2.互学(小组交流互帮)3.群学(小组讨论探究)探究内容:一、课题导入二、研讨新知1.认知小数。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2)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3)小组讨论探究:小数有什么特点?2.小数的读法。
(1)试读小数16.85。
(2)研究16.85读作:(3)小组讨论总结小数读法。
(4)小组互相读一读。
0.02 0.31 0.50 2.410.33 8.05 20.00 4.1353. 小数的写法。
(1)独立思考如何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2)尝试练习:3元5角= 元2元5角5分= 元8角= 元5分= 元(3)小组讨论总结小数写法。
当堂检测:2元1角= 元 7元5角2分= 元50元5角= 元 2元5角1分= 元51元2分= 元 1角5分= 元货比三家学习目标:1.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学习指导:1.自学(预习,独立思考)①分析学习目标②自学课本P5-P7.2.互学(小组交流互帮)3.群学(小组讨论探究)探究内容:一、课题导入二、研讨新知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1)独立观察图片,说一说有哪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2)同桌互相说一说“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3)小组讨论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方法:①②③④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看图比较比较哪家文具店橡皮便宜?(1)独立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奇奇家:丁丁家:豆豆家:(2)小组讨论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 小组总结:在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当堂检测:在〇里填上“>”、“<”或“=”。
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1.6集邮 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1.6集邮内容概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集邮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集邮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邮票的基本概念,了解邮票的种类和用途;2.了解收集邮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学会组织邮票并解决邮票搭配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可以考虑使用班内同学集邮方面的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知道的有关集邮的内容。
然后,老师引出今天的新课:集邮。
讲解邮票的基本定义和种类1.邮票是一种小片纸张,上面印有一定面额的邮资,使用时将其贴在信封上,用以支付邮递服务费用。
2.邮票按材料分类,主要有纸质邮票、宣纸邮票、棉质邮票等;3.邮票按用途分类,主要有纪念邮票、普通邮票、特种邮票等。
常见邮票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老师引导或自己查阅资料介绍几种常见的邮票:1.欧洲各国邮票:其中印度的比尔吉斯公爵头像最具代表性。
2.中国邮票:其中粉红色的北京市建国门邮票最具代表性。
如何收集邮票讲解学生如何收集邮票,包括购买、交换、赠送等方法,以及如何正确保存邮票。
老师需要强调收集邮票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不要买假邮票,不要偷盗别人的邮票等。
邮票的搭配和组织1.邮票的搭配:学生可以将邮票按照年代、区域、主题等维度进行搭配,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
2.邮票的组织: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组织,比如按照国家、地区、历史事件、动漫等组织。
课堂练习1.自己选择两张邮票进行介绍,让同学猜测是哪个国家的。
2.按照老师给出的分类要求,将手中邮票进行搭配。
3.在课件中展示一组邮票,让学生分组进行组织并概括规则。
作业1.搜集你可收集到的邮票,按照指定的方式组织和搭配,形成一个邮票集;2.用笔记本或纸质记录,简要介绍收集的邮票的来源,也可以添加你对它们的感受。
总结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集邮的概念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集邮的基本知识,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进一步加深了对邮票的了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什么是面积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什么是面积长久以来,一颗流浪的心突然间找到了一个能够安歇的去处。
坐在窗前,我在试问我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这蓝蓝的天,闻一闻这芬芳的花香,听一听那鸟儿的鸣唱?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看,听听家人的倾诉?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听听那年老的欢笑?有多久没与他们谈心,听听他门的、他们的心声呢?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乏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过于繁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也许坎坷,让我看到互相搀扶的身影;也许,我才体会的一句鼓舞的真诚;也许不幸,我才更明白得。
给予我的同时,也赐予了我,我也就有了另一种阅历。
关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
要看你有没有一颗的心,来接纳生活的赏赐。
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
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觉不一样的。
不要因为冬天的冰冷而对春天的。
我们感谢上苍,是因为有了四季的轮回。
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嫉妒,没有了愤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颗镇定淡然的心!我常常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感谢上苍的给予,我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生命的存在,感谢阳光的照耀,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
清晨,当轻巧的小鸟把我从睡中唤醒,我推开窗户,放眼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晶莹的露珠,清清新爽的早晨,我感恩上天又给予我一个的一天。
入夜,夜幕中的天空繁星点点,我打开,用笨拙的笔描画着一天的生活感受,月光展露着温柔的,四周覆盖着夜的,我充满了感恩,感谢大地给予的安静。
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着朋友的,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
走出家门,我走向自然。
放眼花红草绿,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浩博。
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明白得了回报。
用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一辈子,对待朋友,对待困难。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铺地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铺地面》导学案学习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47——48页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具准备:1个面积为1分米2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厘米2的正方形。
学习过程:一、活动导入。
思考并以小组讨论:1分米2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2。
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1分米2=()厘米2二、解读教材:1.估一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通过操作,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块25平方厘米方砖。
3.想一想:小明家有一块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为1分米2的方砖才能修补好?(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看右图,认真观察。
○11米=()分米○2每行有()个○3一共有()行○4需要()块1平方分米的方砖。
○5 1米2=()分米2三、挖掘教材:1、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学习课本48页的内容)。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小组讨论并推算出1公顷=()平方米。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1)1公顷的确很大。
但它并不是最大的。
以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来说,它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
那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1千米2=100公顷(3)小组合作探究:体会1千米2=100公顷,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1千米2=()米2四、达标测验:1、填空:5分米2=()厘米2 600厘米2=()分米27米2=()分米2 800分米2=()米22千米2=()公顷 4公顷=()米22米2=()分米2 3分米2=()厘米2 500厘米2=()分米2 400分米2=()米220000米2=()公顷 20分米2=()厘米22、应用题:(1)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数学书的长约25厘米,宽约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多少平方厘米?(3)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4)一个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44厘米,宽是34厘米。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导学案(学前预习单)

1 分 桃 子项目内 容1.口算。
18÷2= 24÷4= 360÷6= 490÷7=2.这些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
60÷2=30 8÷2=4 30+4=34 (2)用竖式计算。
① ②③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除数的整数倍)时,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 )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 )位上。
4.用竖式计算。
48÷4= 36÷3= 84÷4= 93÷3= 88÷4=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乘除法的计算。
参考答案: 1.9 6 60 70 3.十 个4.12 12 21 31 222 分 橘 子项目内 容1.用竖式计算。
33÷3= 28÷2= 42÷2= 63÷3= 39÷3=2.一共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能分到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0÷3=10 18÷3=6 10+6=16 (2)用竖式计算。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 )位除起。
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整除,就要用( )与被除数( )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去除以除数。
4.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数( )。
5.用竖式计算。
56÷4= 42÷3= 87÷3= 52÷2=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1.11 14 21 21 13 3.十 余数 个 4.小5.14 14 29 263 商是几位数项目内 容1.用竖式计算。
63÷3= 75÷5= 54÷3=2.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为6时。
4.2一吨有多重(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4.2一吨有多重(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 4.2一吨有多重。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教材中的第47页,学习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并能够将1吨转化为千克和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吨,千克,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之间的转换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1千克和1吨的物品,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重量。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单位吨千克克转换方法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1吨,1千克,1克分别代表的实际重量。
答案: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
2. 请将1吨转化为千克和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吨 = 1000千克 = 1000000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有些学生在进行单位转换时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重点细节1. 实际物品的展示:在教学中,我准备了1千克和1吨的实际物品,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重量。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
2. 转换方法的讲解: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之间的转换方法。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需要掌握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3. 练习题的练习: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2)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4元9角小于5元1角.
(3)5.1元比5元大,4.9元比5元小,所以4.9小于5.1.
师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如果还相同,那我们要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就这样比下去。
(2)运用刚才所学的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2、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之间每人选两道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练一练。
1、书本第5页第1题。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选几道让学生说一说。
2、我想大家都比较喜欢去超市和书店吧,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物品的价钱,你能想想看你看到的数字是怎样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像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件商品的价钱,所以给它一个名字“单价”,板书:单价
3、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
学生看到的是定价:6.70元
4、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数和我们以前所学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0、1、2、3、……,像这样的数叫整数。
像这种数中有一个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认识小数。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1、小数的认识。
6.7 0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读作:六点七零。读的时候指导学生在读小数部分时只读数字就可以了。
2、小数的意义。
请学生思考后说说6.70元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1)买东西时,要会讨价还价……
(2)买时还注意东西的质量……
(3)买一样东西时,要多跑几家店,挑最便宜的一家买……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一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一)》导学案设计课题队列表演(一)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利用点子图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是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点:1.关注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主探究的能力有限,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探究就会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在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时,同时提出指导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几种算法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这几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确算法之间虽然形式不同,但思路是相通的,从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学生准备:点子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回顾已学知识,导入新课。
(5分钟)1.口算,说说算法。
13×4=15×3=24×10=18×20=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口算,并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算一算。
18×3=34×2=26×20=50×10=23×4=40×12=二、探究新知。
(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主题图,请学生读题,看图,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1)请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计算。
(2)组织学生汇报算法。
3.课件出示用列表法计算14×12的过程。
提问:这个计算过程你能看懂吗?每格中的数据分别是怎样得到的?它跟教材32页点子图的哪种算法是一致的?4.指出列表法是点子图算法的另一种形式,但比点子图算法要简便。
5.练习巩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5×11和23×12。
1.读题、看图,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和图意列出乘法算式:14×12或12×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东关小学数学教研组备课者的话我校编写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是根据北师大版教教材内容进行编写,主要供广大老师们教学参考之用。
参加导学案编写的是我校三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师,各章节的执笔人是陈亚汝(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学)、王志平(第二单元乘法)、张廷燕(第三单元)、李红霞(练习一及旅游中的数学)、何鑫山(第四单元面积及练习二)、李沛怡(第五单元认识分数及练习三)、杨晓丽(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部分练习课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部分课时)、陈燕(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部分课时及体育中的数学)、高彩霞(整理与复习)。
由张彩琴老师初次审定,最后由张月军老师统稿。
我们在备课时围绕“三要素五环节”进行备课,尽可能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与时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导学案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于2013年2月19日目录一元、角、分与小学 (12)森林旅游 (27)二对称、平移和旋转 (32)三乘法 (47)整理与复习(一) (67)旅游中的数学 (71)四面积 (75)五认识分数 (93)整理与复习(二) (117)六统计与可能性 (123)体育中的数学 (107)总复习 (134)三年级数学学科下册导学案主备学校:东关小学合作团队:三年级数学教研组主备人:陈亚汝张彩琴陈燕王志平何鑫山李红霞高彩霞陈燕李沛怡杨晓莉张廷燕初审人:张彩琴陈亚汝终审人:张月军一、教材分析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
学习本册教材要初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图形的变换,理解乘法与面积的联系,体验统计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等等,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意识,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三年来所学的数学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下面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本册教材的编写作一些说明。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
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
在“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二课“货比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
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切忌把成人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也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
在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
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
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
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
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二)平移、旋转和对称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第18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
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第三课“平移和旋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
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
(三)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
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40=12×5×8=?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
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