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精编版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1、报告病种脑卒中(排除因外伤性、代谢性、中毒性、肿瘤卒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脑出血:①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I61);②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指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I62)。
•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及栓塞性脑梗死(•难分类脑卒中(I64):指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已作出脑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记录等)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分类的脑卒中病例。
(脑卒中我国卫生部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2、报告病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28天以内(包括28天)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不包括28天)后的死亡。
•冠心病猝死():其它各种类型冠心病的猝死。
(其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一般不包括在本病报告范畴之内。
心绞痛()也不包括在内。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定义和分型•冠状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世界卫生组织分为五种类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猝死型3、病例和事件区别•病例报告:报告的是患病的患者数•事件报告:报告的是发生事件数•一个患者在某时段可发生多起事件•事件的时间概念:28天(MONICA标准)4、报告工作流程•县级疾控机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本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本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接受辖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上报的卡片)∣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负责本辖区漏报、补报、死亡补发病)5、人口统计问题•户籍人口(建议)优点:人口资料比较完整缺点:对人口长期进入或迁出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影响结果•常住人口优点:适合人口进入或迁出严重的地区缺点:人口学信息不全,统计分析不利。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技术方案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技术方案为及时获得完整、准确的我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水平,动态了解发病变化趋势,为心脑血管病防控提供政策依据,特制定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方案。
一、目标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心脑血管事件病例,建立我国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掌握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对策、开展防控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二、报告内容(一)报告对象和范围报告对象:监测县(市、区)内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范围:在全国疾病监测点,根据领导重视、工作基础、专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确定100个监测县(市、区)作为全国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点。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报告单位:监测点各级各类具有心脑血管病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均为报病单位,包括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院、企业医院、收治地方病人的部队医院等。
报告人:报告单位负责接诊及调查的相关医生为报告人。
(三)报告病种和内容报告病种:(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源性猝死(I46.1)。
报告内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见附件1)填写项目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三、信息收集方法(一)医疗机构报告监测县(市、区)指定报病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病房等就诊发现的,经临床或病理、心电图、X线、CT检查、实验室检查,首次确诊的新发病例,或在其他(包括监测区内外)医疗机构已经确诊,但在监测区指定报病医疗机构为初次就诊的病例。
(二)死亡补发病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居民死亡报告系统核对本辖区死亡病例,如发现有上述需要报病的心脑血管事件病例,经与国家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核对为未报病例,需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补报相应的报告卡。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建立健全东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掌握辖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成立本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2、报告病种:
(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
(2)急性心肌梗死(I21-I22);
(3)心脏性猝死(I46.1)
3、报告对象:辖区内全人群覆盖;
4、报告内容:同报告卡,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ICD-10编码、诊断依据、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5、报告要求: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列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进行。
心脏性猝死按照定义、诊断依据进行监测报告。
合并上述疾病按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报告卡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疾病诊断与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更正。
6、质量控制:
(1)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科室及专人收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卡”,当日起30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修订和网络报告。
(2)建立健全发病报告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培训制度、个案核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查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保证监测工作制度化、流程化。
(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和资料具有隐私性和保密性,相关业务人员未经上级授权,不得擅自泄露数据和资料。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建立健全东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掌握辖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成立本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2、报告病种:
(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
(2)急性心肌梗死(I21-I22);
(3)心脏性猝死(I46.1)
3、报告对象:辖区内全人群覆盖;
4、报告内容:同报告卡,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ICD-10编码、诊断依据、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5、报告要求: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列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进行。
心脏性猝死按照定义、诊断依据进行监测报告。
合并上述疾病按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报告卡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疾病诊断与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更正。
6、质量控制:
(1)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科室及专人收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卡”,当日起30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修订和网络报告。
(2)建立健全发病报告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培训制度、个案核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查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保证监测工作制度化、流程化。
(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和资料具有隐私性和保密性,相关业务人员未经上级授权,不得擅自泄露数据和资料。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课件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早期干预: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发病风险
社区宣传:加强社区宣传,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ຫໍສະໝຸດ 010203
04
05
谢谢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课件
演讲人
01.
02.
03.
04.
目录
心脑血管事件的概述
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
心脑血管事件的治疗
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心脑血管事件的概述
1
心脑血管事件的定义
心脑血管事件是指由于心脏或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急性或慢性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心脑血管事件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增加医疗费用:心脑血管事件可能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
2
生活方式调整
1
饮食调整:减少高盐、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
运动调整:增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适量饮酒对身体有益,但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康复方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康复时间: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康复时间不同
康复效果: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心脑血管事件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
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4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方案

病例和事件区别:病例报告,报告的是患病的患 者数; 事件报告,报告的是发生事件数。一个患 者在某时段可发生多起事件,把握事件的时间概 念—28天。 心脑血管病报告注意要点:急性心肌梗死、脑卒 中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 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 片。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 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肿瘤登记、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 方案
宝鸡市疾控中心 2016.3
1
目的
1.建立健全全市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系 统,提高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病的报告质量。 2.掌握辖区居民肿瘤、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 生存状态,了解居民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地区分 布和人群特征,提供满足我市慢性病防控的需求 信息。 3.掌握居民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负担情况和变化 趋势。
门诊号/住院号: 姓名: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
县/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ICD编码:
性别:1.男 2.女 9.不详
民族:____________
婚姻状况:1.未婚 2.已婚 3.离异 4.丧偶 9.不详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工作单位:_诊时的主次诊断提及报告病种的病例; 本次就诊未写入主次诊断但在既往史里提及报告病种的病例; 在本机构内首次就诊且诊断明确的病例; 在外院明确诊断,在本机构内就诊,也属于本机构首次诊断 的病例; 由村卫生室或居委会报告,提供线索,并经过乡镇卫生院和 社区服务中心核实,明确诊断的病例。
2.各医疗机构有关科室设专人负责每日病例报告 卡的收集、整理和质量检查,在科内登记后送交 院内疾病报告部门(保健科、公共卫生科、信息 科等)的报告负责人。
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的全部ICD编码

I61.0 大脑半球皮质下的脑内出血(深部脑内出血)
I61.1 大脑半球皮质的脑内出血(大脑脑叶出血、浅表性脑内出血)
I61.2 未注明部位的大脑半球脑内出血
I61.3 脑干的脑内出血
I61.4 小脑的脑内出血
I61.5 脑室内的脑内出血
I61.6 多处局部的脑内出血
I21.0 前壁急性透壁心肌梗死(包括前壁尖部、前侧壁、前间壁,后壁、其他下壁)
I21.2 其他部位的急性透壁心肌梗死(包括侧壁、后壁、间壁)
I21.3 未注明部位的急性透壁心肌梗死
I21.4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I61.8 其他脑内出血
I61.9 未注明部位的脑内出血
I62.0 急性非创伤性硬膜下出血
I62.2 非创伤性硬膜外出血
I62.9 未注明类型的非创伤性颅内出血
I63.0 由于入脑前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
I63.1 由于入脑前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I63.2 由于入脑前动脉未注明类型的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I21.9 未注明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
I22.0 前壁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I22.1 下壁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I22.8 其他部位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I22.9 未注明部位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I46.1 心脏性猝死
I60.0 颈动脉弯管和杈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I60.1 大脑中动脉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I60.2 前交通动脉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I60.3 后交通动脉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I60.4 基底动脉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I60.5 椎动脉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心血管内科主要疾病模板

心血管内科主要疾病模板心血管内科主要疾病篇一1.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病症(包括心绞痛、心肌堵塞):可见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缺乏;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2.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脑中风的病症(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
或者穿插性瘫痪、穿插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木、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
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敏;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敏;小便失禁;平衡才能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
目前,心血管疾病呈发病年轻化趋势,而且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包括了脑卒中死亡率显着高于冠心病死亡率,高血压患病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当低。
为此,进步公众对高血压的'预防、控制的认识,是一项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措施,也是最经济的治疗手段。
按照医疗界形成共识,人的安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其生活方式。
要管住嘴。
年轻人喜欢吃快餐,喜欢吃油炸食品,还有荤菜,不良的饮食构造对心血管疾病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合理的饮食应该是荤素搭配合理、低钠饮食、喝绿茶等,要重视饮食构造中的多纤维、不油腻。
以高血压为例,其发病率高的原因有相当大比例是摄入食盐过多,应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防止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
此外,苦瓜、海带、芹菜等,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压。
除了管住嘴,还要迈开腿。
找到适宜自己的运动同样重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提倡采纳爬楼梯、爬山等运动方式,因为会让老年人的腿关节负荷过大,不妨通过漫步的方式,把握持续的时间和强度来进展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
1、报告病种脑卒中(排除因外伤性、代谢性、中毒性、肿瘤卒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
•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脑出血:①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I61);②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指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I62)。
•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及栓塞性脑梗死(
•难分类脑卒中(I64):指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已作出脑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
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记录等)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分类的脑卒中病例。
(脑卒中我国卫生部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
2、报告病种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28天以内(包括28天)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不包括28天)后的死亡。
•冠心病猝死():其它各种类型冠心病的猝死。
(其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一般不包括在本病报告范畴之内。
心绞痛()也不包括在内。
)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定义和分型
•冠状动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世界卫生组织分为五种类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心绞痛型
—心肌梗死型
—缺血性心肌病型
—猝死型
3、病例和事件区别
•病例报告:报告的是患病的患者数
•事件报告:报告的是发生事件数
•一个患者在某时段可发生多起事件
•事件的时间概念:28天(MONICA标准)
4、报告工作流程
•县级疾控机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本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
↑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本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接受辖区卫生服务
↑站或村卫生室上报的卡片)
∣
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负责本辖区漏报、补报、死亡补发病)
5、人口统计问题
•户籍人口(建议)
优点:人口资料比较完整
缺点:对人口长期进入或迁出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影响结果
•常住人口
优点:适合人口进入或迁出严重的地区
缺点:人口学信息不全,统计分析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