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2.直达波时距曲线3. 反射波时距曲线4. 折射波时距曲线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在地面激发了地震波后,根据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波的类型(如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地震波将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情况下传播的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时距曲线”(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

时距曲线: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 之间的关系。

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1.1 时距曲线图a 自激自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相对应图b 多道接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不对应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1.2 共炮点和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按观测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放一炮,在一个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上接收并得到一张地震记录,地下存在反射界面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称为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另一种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上,把同属于同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共炮点记录共反射点记录1.3 几个基本概念•炮检距(offset):炮点到地面各观测点的距离,也称为偏移距。

•初至时间(first break):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Geophone)并记录下来的地震波第一波峰时间。

•同相轴(event):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共炮点(common shotpoint):所有接收点具有共同的炮点。

•纵测线(inline):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offline):激发点不在测线上。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2.直达波时距曲线3. 反射波时距曲线4. 折射波时距曲线xtxt (x 1,t 1)(x 2,t 2)(x 3,t 3)(x 4,t 4)(x 5,t 5)t10t3t2t4t5x 1x 2x 3x 4x 502. 直达波时距曲线直达波:从震源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小板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小板

一.名词解释1.子波:在信号分析领域中,把具有确定起始时间和限定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

2.波阻抗:在声学中把密度和波速的乘积叫做声阻抗,在地震学中习惯叫做波阻抗。

3.波线:在几何地震学中,用于描述波能量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的路径就是射线,又称波线。

4.地震勘探: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地震)后,研究振动在地下的传播规律,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

5.振动图: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振动曲线,习惯上成为振动图。

6.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7.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地震资料转化为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8.水平叠加:是将不同接收点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做法能有效压制干扰噪声,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质量,特别是压制规则干扰波(多次波)效果较好。

9.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

10.非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

11.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12.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13.射线平均速度:就是将地震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所走的总路程长度除以所需的时间,所得结果叫做地震波沿这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

14.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共同的式子来表示:t2 =t02 +x2 /v a2 ,式中v a加速度。

15.无规则干扰波:主要指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第⼀章:1、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电⼦学和信息论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建⽴起来的⽅法,简称物探⽅法。

也就是,根据地层和岩⽯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来推断岩⽯性质和构造。

2、主要物探⽅法:地震勘探(岩⽯弹性的差别)—勘探地震学⾮地震类:重⼒勘探(岩⽯的密度差别)磁法勘探(岩⽯的磁性差别电法勘探(岩⽯的电性差别)3、重⼒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变化,⽤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

重⼒异常的规模、形状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形状及深度。

重⼒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地⾯、⽔⾯、⽔下(或井下)或空间重⼒场的局部或区域不规则变化(即局部重⼒异常或区域重⼒异常)来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地质构造4、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与地下岩⽯、地质构造及有⽤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

磁法勘探主要⽤来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深⼤断裂;计算结晶基底的埋深;寻找油⽓、煤⽥的构造圈闭、盐丘等,寻找磁铁矿床、⾦属和⾮⾦属矿床等。

5、电法勘探就是利⽤⼈⼯或天然产⽣的直流电场或电磁场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种物探⽅法。

电法勘探是以岩⽯或矿⽯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激发极化率(η)、介电常数(ε)、导磁率(µ)、电化学活动性等。

电法勘探的内容⼗分丰富,它们⼴泛应⽤于⾦属及⾮⾦属、⽯油、⼯程地质、⽔⽂地质等勘探研究⼯作中。

6、地震勘探⽅法就是利⽤⼈⼯⽅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矿⽯,⽔,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类型分布等信息。

7、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信息。

物探名词解释

物探名词解释

1、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它是用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

VR2、射线速度: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r3、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4、自激自收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在地震勘探中称为t0时间,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t0=2h0/v5、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也称射线速度。

6、视速度:地震勘探中,一般是在地面或海面观测波的传播,观测方向往往和波射线方向不一致,这时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速度称为视速度。

7、倾角时差:这种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由界面倾角引起的,称为倾角时差。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旅行时间tx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用△tn 表示8、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就叫做波的对比。

波的对比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比工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

9、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概念:---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地震剖面上反射波总的特征如同相轴的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和外部几何形态等信息;----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层解释和岩性解释两方面(即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10、构造发育史图:又称为古地理-古构造恢复剖面,就是将某些有地质意义的层位认为是古时期的沉积平面,然后将这一层位向上时移拉平,就可得到古构造剖面,其目的是研究这一层在其沉积时期与其它各层之间的关系。

11、振动图:在某一确定距离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12、波剖图:在某一固定时刻t,介质中不同位置处的质点的位移状态变化曲线13、多次覆盖技术:多次覆盖技术也称共中心点叠加,共深度点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其基本思想是在地面上不同的观测点或以不同的方式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重复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

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工程物探期末复习总结

工程物探期末复习总结

物探(概述):通过观测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查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全称):通过专门的仪器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推断出地下岩土介质的性质和环境资源等状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物探的分类及关系按研究地球物理场不同分类:①地震勘探: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的方法。

②电法勘探: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变化规律的方法。

③放射性勘探:以介质放射性差异为基础,研究辐射场变化特征的方法。

④地热测量: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为基础,研究地温场的方法。

⑤重力勘探:以地下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的方法。

⑥磁法勘探: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的方法。

按物探工作的空间分类: ①航空物探②海洋物探③地面物探④地下勘探按工作目的和应用范围分类:①金属物探②石油物探③工程与环境物探形变:任何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内部质点的相互位置会发生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

弹性: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当外力取掉之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小,物体的这种性质。

弹性介质:具有弹性的介质。

地震勘探中,人工震源的激发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短,激发能量对地下岩层和接收点介质产生作用力较小。

因此,可以把地下介质近似看作弹性介质。

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ΔL/L。

应力:单位横截面所产生的内聚力F/s杨氏模量(或拉伸模量):线性弹性形变区,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拉梅系数: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各不同方向的弹性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以归结为应力与应变方向一致和互相垂直时的两个系数λ和μ,合称拉梅系数弹性振动:应力和惯性力不断作用,使质点围绕其原来的平衡位置发生振动等效空穴:震源点附近的非线性形变区振动图:用u-t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描述振动曲线的参数:A:地震波振动位移大小(称振幅值变化)T:振动周期△t:延续时间 t0:初至时间波长:波峰至相邻波峰间的距离λ。

2011中国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真题和答案

2011中国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真题和答案

2011地震勘探原理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名词解释:★地震子波:炮点激发后,发生弹性形变后,传播过程中震动图像稳定的地震波,一般具有2-3个极值相位,延续时间60~100ms。

★同向轴:各接收点的地震波属于同一相位震动的连线。

★虚震源:反射波反向延长与震源向分界面作垂线的交点叫做虚震源。

射线:认为波的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一点,又沿另一条路径传到别处,这种假象的路径,叫做通过某点的射线。

★VSP:垂直地震剖面,在井中观测地震波场,将井下检波器置于井中不同深度来记录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

★临界角:使透射波在下层介质沿界面滑行,并开始产生全反射现象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倾角时差:炮点两侧等偏移距的两个接收点接收到的地下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虚反射:震源产生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产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回来的波叫做虚反射。

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再次发生反射,来回多次。

又称简单多次波。

鸣震:当海底比较平坦,反射系数比较稳定时,进入水层的能量产生多次反射造成水层共振的现象,叫做鸣震。

交混回响:海底起伏不平,由于地震波的散射和水层内多次波相互干涉,造成严重的干扰。

★时距曲线:地震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地表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

动态范围:地震波振幅能量的变化范围。

★动校正: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X/2处的t0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动校正。

★静校正:水平层状介质中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不总是双曲线,常使反射波时距关系偏离双曲规律的一个原因就是地表起伏和近地表速度的变化所造成的静态时移。

对这种时移所做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对于某些陆上或浅水地区资料,常因地表速度的不规则性,产生静校正和动校正畸变,剩余静校正就是消除这种畸变,将所估计的剩余静校正量加到未经动校正的原始CMP道集上,在重新做速度分析,以改进速度分析,再做动校正。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名词解释:1、布格重力异常:是野外重力观测数据经过布格校正以后得到的重力异常,它是由地下矿体或构造等局部地质因素在测点处引起的引力的垂向分量。

2、磁异常:地下含有磁性的地质体在其周围空间引起的磁场变化。

3、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子波: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的延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有时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6、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有时也称为切变波。

7、体波:当纵波和横波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时合称体波。

8、面波: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

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通常小于横波速度)、低频、强振,是一种干扰波。

9、多次波:在一个或几个界面中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复反射或折射而到达地面的地震波。

多次波是一种干扰波。

10、波阻抗: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ρ·V)。

它是研究界面上地震波反射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1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叫几何地震学,主要用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2、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t=f(x)=f(x,v,h)13、自激自收: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位置上的野外工作方式。

14、炮检距: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15、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

16、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关系的总和称为该振动的频谱,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
r
V3 : 1
h4
V4
R•
V5
, 毒^^ -1 .':'r.1':,, C l A 口: .....-包,*心
nr-斗,心
(1.2.3 5)
a;
2.5 -r-p 域 内 各 种 波 的 运 动 学 特

以 上 ,我们是在1 - X 域内研究波的运动学特点。 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在r - p 域里应用射 线
片=生=
dt
f/ \
人2.
,i的 直 线 ,如

( 1.2.21 )
I
x
­ x
,o
A
ixeVl I I
s— ·
io



X


勹I
丿s
地面
R
\ \

`\

图 1.2.6 一个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x oo)
M
r'
,)

图 1.2.7 T'·文曲线图
.I。
当炮检距 x 与深度 H 的比很小(即 « ! ) 时,正常时 差根据下式给出
2.2.1 单一水平界面
2.2 单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I =—OA—+—AS=—O*S= -I·扛炉 + x2
V
VV
( 12 .18)
其中r. = OS为炮检距。 显 然 , 这 是 个 双 曲 线 方 程 , 曲 线 对 称 千 时 间轴 。渐 近 线 是
t = xl V ( 直达波时距曲线)。当x = O时, Io = 2—/f 为 自 激 门 收 的 反 射 时 间 ,根据I 可确定
本篇的重点是讨论地震波运动学的正、反演问题。正演问题是给 定地下界面的产状要素和速度参数等,求各种波(包括直达波、折射 波和反射波等)的时间场,反演问题是根据实际荻得的时间场求取地 下界面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参数等。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t
,_
l o,
(),
_ __ _ ; , 产 I
, i, w
' 6x ,
V 反射层的埋深 H
l2
ll
H
一饥
0 .2.19)
, , x-勹
r =lij +-
f/2
(1.2.20 )
若以T = t2, % =x2为变噩作图,式 ( 12 .20) 变成斜率为--和I 截距为 卢
1.2.7 所 示 。利用这一关系可确定反射界面之上地层的速度值 仄
臣 根据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式 ( 1.2.18 ) , 可求得沿测线变化的视速度
I
I
I
,五达波I
I
I
I;
x'
' x•
XI ' -
I _c;,_

I
只I ;,.
I
I
;I

I
- --.''
,I

G. 伪
-
X 地面
.I / |'
II
,,
伦八

AM
P'
P"
侄11.2.1 直 达 波 和 一 个 水 平 层 的 折 射 波 、
反 射波时距曲线
}` I
一一一飞 ;------



v
iO , 1
竹。
。 6fs, .i:2 2/2/
I。
t:.t
x2
( 1.2 .2 2 )
2.2 .2 单一倾斜界面
2.3 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

线
,2=tJ +2 x 2 Y,,
z i it I .I nj j _ _·
y ll
"寸
1/2
,_

。寸

(1 .2.34 )

h,
T R\ '-
/JI
V1 R,
,L.\Lv;-- h2 ,J \\ /// 兰
xikQ Zd,'
r
.... 一,-_.,,_ ..,一___ $”
..
图 1.2.2
,'
" J令
折 射 波 相 遇 时 距 曲线 图
sm a1 片
=s m=a 2片
I
K

I= 0111' + G;P 十M'矿. + 刃 f 十立
K

K
=r— + 2z2
cos
a2
正,cos a , +
坏佑片
II
x-
1- x r -p
T -p
h ,l l

反射波
折射波
直达波
面波
I
p
V
--
图 1. 2. 12 r- p 域内各种波的分布
/-.` :
_旯

已 上

2z; cosa; 片
t
k

," = 已寸
ji
2z" cos 幻 片
( 1.2.15 ) ( 1.2.16)
— , r
I = // +Iok I丿
I
。。
三 T
了Ill 叮TI,
,主 斗
I.i.x v.,
I

c!,
II G,-, G-,
I IG,
X
Ic,
地面
V. R,
“一
M' '
( 12.17 )
参 数p 值(或 称 时 距 曲 线 的 瞬 时 斜 率 )和它在时间轴上的截距 r 来描述波的轨迹。这样做
的好处在下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在1 - x 域内各种波互相交叉干涉构成复杂的时距关系 , 而在r - p 域内则各自分离,这就给后 来的资料处理分辨各种类型的波带来方便.
由 t - x 域变换到r -p 坡,从数学上相 当于做了 一 次 坐 标 变 换 ,其关系如下
t = r + px
(1.2.43)
T = ! - pr
产=咕(1-p 2卢 )
。p
飞-+
=l
I (1/ f/)
( 1.2.44 )
由 此 可 见 ,在 t - x 域内为双曲线的反射波,在 T -p 域内 变 为 椭 圆 ,其 长半轴为一1.短 f/
半轴为 lo 。如图 1.2.12 所示.
t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