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阿难有一个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景象: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
摩耶夫人在湖边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
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树下休憩。
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献给佛祖。
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
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便宣布将“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下两只小鹿。
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
正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源后回来再杀她。
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
”母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
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
”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
一天,阿难乞食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伽女,毁了戒体。
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
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
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

佛陀十大弟子佛陀十大弟子:佛陀十大弟子指释迦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圣、十弟子。
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
随乐欲各执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偏长,故称第一。
十弟子分别是:一、舍利弗,智慧第一。
二、目犍连,神通第一。
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四、阿那律,天眼第一。
五、须菩提,解空第一。
六、富楼那,说法第一。
七、迦旃延,论义第一。
八、优婆离,持律第一。
九、罗睺罗,密行第一。
十、阿难,多闻第一。
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决诸种疑问,故有「智慧第一」之称。
师广习世间之技艺、通晓四吠陀论,又了解其他诸论,年十六已能催伏其他议论。
闻佛弟子说佛所说之因缘法,即能了解诸法无我之理。
师素来通晓外典,故归佛后屡能催伏外道。
摩诃目犍连摩诃目犍连:神足轻擧,能飞到十方。
故称「神通第一」。
幼与舍利弗亲交。
与舍利弗一起出家,随六师外道之一删闍耶修学。
后受舍利弗之引导,皈依佛。
其修行特色为得天眼、天耳、知他心,及能之过去未来之神通。
为救陷于饿鬼道之母,乃从佛所教,修盂兰盆供。
又提婆达多破僧团时,与舍利弗同至伽耶山,使五百之徒众复归佛。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行十二头陀,因能忍受苦行,故称「头陀第一」。
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棃耶为妻,皆不好五欲,后一起出家。
师受佛教化,发正智,奉上比丘之大衣,着佛所授与之粪扫衣。
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
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故事,在禅家上甚为著名。
佛将无上正法付嘱于师,为佛灭后诸比丘之大依正。
须菩提须菩提:恒好空定,能通达空之义理,故称「解空第一」。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由天下降阎浮地时,众人皆前去礼佛。
师正缝衣,欲往迎时,顿生一念,乃愿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今所归命实为真正之法聚,遂还作缝衣。
富楼那富楼那:又作满愿子。
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故有「说法第一」之称。
师说法之时,先以辩才使众座生欢喜。
次以苦楚之言,责切其心。
终以明慧教诲空无,令闻者解脱,从之证果至入涅槃度化者九万九千人。
迦旃延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教,故称「论义第一」。
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韩旭东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摘 要:《阿难》中的男主人公阿难身份难辨,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人物身份的混淆性钩织了一部似幻实真的作品。
本文从身份问题出发,从文本的行文细节处来探析阿难的真实身份以及他的去向等等,折射出了虹影本人的国族观与世界意识。
关键词:虹影;《阿难》;身份;国族[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39-01《阿难》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了印度,这使这部海外华裔作家创作出的文本具有一种双重的跨文化视点:从创作主体上看,虹影长期旅英,在中西文学的阅读体验中创立了一种具有特色的跨文化女性写作;从书写客体上看,由中国/海外作家书写的“印度故事”也为文本本身打上了一种双重文化印记。
同时,从故事的主题上看,文本具有暧昧性和模糊性。
作者用写侦探小说的手法,通过空间的位移,一步步揭开了故事的真相——用侦探揭秘的形式裹挟一个关于反腐败、赎罪、跨文化旅行的故事。
“《大智度论》上记载: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苦,谓之内苦。
外苦亦有二种,一位恶贼虎狼之害,二位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
也就是说,所谓内苦,是指身体的病痛和心理、感情方面的痛苦;所谓外苦即包括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
”[1]佛教假定以人为主体所生存的外在世界是一个“苦”的大环境,这种苦既包括肉体所收到的一种物理侵害,具有实体化的性质,也包括人在思考世界、与人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体会到的一种精神上的困惑。
如果想超脱这个以苦为主要基调的世界,则需要通过赎罪、忏悔的方式来达到一种“灭”的境界。
“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幻无常、假而非真的,人生在世也是烦恼无穷、苦多乐少。
而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阵地,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槃。
”[2]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俗世世界充满了苦,而摆脱苦的方式是要通过对佛、禅的参悟和理解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洁净。
佛祖弟子阿难的故事

佛祖弟子阿难的故事
今天给你唠唠阿难的故事。
阿难啊,那可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呢。
这阿难长得那叫一个帅气,而且记忆力超强,就像一台行走的记忆储存器。
传说阿难跟着佛祖到处弘法。
有一次,他们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人对佛法半信半疑的。
阿难就站了出来,他凭借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佛祖讲过的那些精妙佛法,一字不落地就给说出来了。
那声音就像有魔力一样,把周围的人都吸引住了。
大家一听,哇,这佛法真是博大精深啊,于是很多人就开始信佛了。
不过阿难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呢。
有个女妖精,看中了阿难的帅气和他在佛门中的地位。
这妖精就使了些妖法,把阿难给迷惑住了。
阿难当时就有点晕头转向的,差点就犯了大错。
还好佛祖及时发现,把阿难给解救了出来。
阿难这时候才恍然大悟,自己还是修行不够啊。
经过这次教训,阿难更加努力地修行。
他就像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把这次的经历当成了自己修行路上的一个大考验。
后来啊,他继续跟着佛祖,把佛法传播得更远更广。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就算是像他这样佛祖身边的弟子,也会遇到诱惑,但是只要坚定信念,就能克服困难,继续在修行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阿难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修行历险记,让后人也能从他的故事里学到不少东西呢。
[因果报应真实故事]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
![[因果报应真实故事]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267526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5.png)
[因果报应真实故事]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1) [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佛教因果报应故事1.难逃一劫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大臣,看相的人判定他一定被杀死,他就非常警惕戒备,日夜以兵自卫,以至于带剑睡卧。
有一天,大臣请佛在早晨赴斋,佛不接受,告诉国王说:“此臣今夜必死。
”这天晚上,有四个臣子,在大臣家防守。
妻子看见丈夫熟睡,就代替他拿剑。
没有多久,妻就睡去,落下的剑砍断了大臣的头。
国王听说大臣死了,怀疑四臣与妇私通,就砍断了他们的右手。
阿难问佛何因,佛说:“这个人前世是牧羊儿,他的妻子是白母羊,四臣都是盗贼,看见小儿牧羊,同举右手,指着白羊对牧童说:‘杀了它给我们吃。
’牧童哭着听从了他们话。
因此,今天辗转酬报。
”(详载《杂譬喻经》上卷) 2.落网大鱼从前,世尊在王舍城中,看见捕在网里的一条大鱼,身上有很多头,每个头都长得不同。
世尊看见后,进入慈心三昧,就喊此鱼,鱼即答应。
世尊问道:“你的母亲在哪里?”鱼回答说:“母亲在厕所中作虫。
”佛对各比丘说,这一条大鱼,在迦叶佛时,作三藏比丘,因为常常骂人,所以得多头报应,他的母亲这时受他供养,所以现在落在厕所中为虫。
(见《好生录》)3.失目因缘从前阿育王妃莲花夫人,生了一个儿子,面貌端正,目象拘那罗眼,就取名为拘那罗。
王很爱他,后来与妃子,一起到鸡头末寺,会见尊者夜奢。
夜奢知王子的前因,将来一定会失眼,就为他们说眼无常法。
当时王的正皇后,爱慕王子的容貌,强迫他乱某,王子不依从,皇后很痛恨,一心想要挑去王子的眼睛。
后来乘阿育王病了,王子在外,讨伐北方干陀罗国(属北天竺国)之机,皇后就假发帝命敕书,叫人挑去王子的眼睛。
王子当时虽受痛苦,但想到尊者所说眼无常的话,深深厌恶血肉形骸,愿求清净慧眼,马上获得斯陀含果。
以后王子,回到本国,父亲还不知王子的事,忽见儿子两目已盲,形容枯悴,衣裳破烂,伤心痛哭,询问缘故。
王子回答说:“这是父王的意思,有敕书在。
”王大怒,推求敕书是王后所为,就要杀她。
佛教的财富观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奢侈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就难以放弃。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著财富的话,那么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很多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而从事世俗劳作更是在浪费生命。这也使得社会对佛教形成了诸多误解,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学佛和追求财富真的不可兼得吗?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与此同时,往往还肩负着家庭责任。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后代,为人子女者要赡养老人,这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佛教徒要慈悲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连身边的亲人都无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仅如此,作为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如果我们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加深社会对佛教徒的误解。
佛陀弟子阿难化身石桥的典故

佛陀弟子阿难化身石桥的典故
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
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会有多喜欢? 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
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
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佛教的故事最能开悟人生,增长人的内在智慧。
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经典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经典故事1佛陀的比丘弟子中,长得最年轻最漂亮的是阿难尊者,他有庄严得如满月似的面容,有清净得如莲花似的眼珠,加之他非常聪明伶俐,佛陀所有应机的说法,听到他的耳中,他就不会忘记。
他是很得佛陀的欢心和重视的人,常受佛陀的称赞,也常带给佛陀的麻烦。
有一次,阿难从不触民村庄托钵乞食回来的途中,见到路旁的井边,有一个奴隶阶级的年轻姑娘,正在汲水。
一看她的打扮,就知道她是被人认为贱族的女人。
但阿难对她并没存鄙视的心,他因为口渴,希望这位姑娘布施他一钵清净的井水。
这位姑娘名叫摩登伽女,她因为自己是下贱种族的身份,不敢把水呈献给阿难,她娇羞的说道:『阿难比丘!我早就认识你,我对你早就发生敬仰,现在并非我可惜把水供养你,但因我是被人视为首陀罗的女子,供养你的水於你王族的身份反而不好。
』阿难摆摆手势,摇着头说道:『没有关系,你不要把我看作普通的人,我是沙门,我看谁都是平等。
在我的心里,是没有贵贱的区别,请你给我一点水,我实在口渴得很!』摩登伽女听後非常欢喜,很恭敬的用双手捧水给阿难,阿难一点没有轻视她的心,他对摩登伽女,很有礼貌的点头答谢,摩登伽女因此铭感五内,她再看看风度翩翩的阿难,不由自主的生起爱慕的心。
阿难吃好水归去的时候,她目送着阿难的背影,一缕情丝,万分爱恋,摩登伽女感到若有所失的神魂飘荡起来。
从此以後,摩登伽女在家中像是失去人生的乐趣,终日不是忧郁,就是沈思,眼看着花一样的娇容日见消瘦,她的母亲放心不下,再三盘问她究竟有什麽心事。
摩登伽女想不告诉母亲也不行,因此她就坦白的向母亲说道:『佛陀的弟子当中,有一个比丘叫做阿难,我前几天见到他以後,现在怎样也不能忘记。
他已经占有我整个的心房,没有他我感到生活无聊,人生也没有意义,我恳求母亲为我设法。
』母亲听後,皱着眉,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关於你终身的婚姻大事,有两种人,我的力量是没有办法:一是断除爱欲的人,二是已经死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都知道阿难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在打坐,观世音菩萨慈悲,为了使许多饿鬼得到摄护,化作面燃大士,就是饿鬼,口往外吐着火,说三日以后你和我一样!把阿难吓坏了,头那么大,咽喉那么细,肚子那么大,腿又那么细,生命不成比例,痛苦不堪,丑陋啊!阿难就到释迦佛那个地方问,释迦佛给我们说了焰口、蒙山。
像我们现在晚上放蒙山,就是为了救济他们。
所以在丛林中一定要好好地放蒙山啊!于这一带有缘的饿鬼、中阴作饶益,也会使我们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有些人看不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
看到看不到都没啥意义,但是蒙山、焰口、水陆就起这么个作用,来救济这些悭贪堕落的众生。
他们已经堕落了,怎么办?也不能讥讽他们,也不能毁灭他们,不能不同情他们,他们够苦的了,所以要每天放放蒙山。
寺院会给这一方人带来好处啊!怎么带来好处?放蒙山。
这一带要有一个寺院,来放放蒙山,这些饿鬼、中阴、孤魂野鬼就不骚扰这一带,使这一带人平安。
所以哪一带要是有一个寺院,寺院里要有僧众居住,对大家的利益特别不可思议。
悭贪有情要把饿鬼的业改变。
(节选自《药师经读讲》2000年三学寺专辑)
师:你们这儿能不能挂个钟呢?挂个钟,让大家都来撞撞钟。
我感觉城市寺庙能有钟声,是很美妙的一个祝福。
现在世间缺乏祝福,亲人之间缺乏祝福,人跟人之间缺乏祝福。
能不能铸个钟啊?
大众:好!
师:就发动发动你们这一带人铸个钟。
上一次我去保安寺,给他们提了建议,我说你这是城市寺庙,挂个钟大家撞一撞。
大家能铸一个钟,这周边短期出家过的人没事来了撞撞钟,半个小时撞撞钟,唱唱祝福词,也好啊!
大众:好!(众鼓掌)
师:就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些对这一方人、对自己亲人有益的事情,要真有作为。
你说我发心到了就行了——那不行,要有实际的作为表达,让这一方人能听闻到这样真正的祝福。
我以前听到钟声,经常会被感动得掉泪,很多年来一听到还是会十分地感动!“浪子孤商,早还乡里。
甲马休征,阵败伤亡,皆生净土。
远近檀那,增延福慧……”那些言辞啊!“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同登彼岸。
”你看,学佛人真是有一颗善心、有一颗正念的心,很有力量来净化、鼓励、安慰这个世间,给世间带来这种美好、正向、积极,这些祝福真是很重要!
把那个祝福词唱出来。
我们应该会唱:洪钟初扣,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要能撞一撞,真是很好。
我们要拿出来一些发心、作为,从事业相上来爱护这一方人民,来尊重生育、养育、教育我们的这个环境、父母、国土、师长啊!真正表达出来,不要闷在心里,闷在心里不舒服,别人还误解你,说什么学佛的?自私自利!所以唱的比说的好听,要把这个美好祝福唱出来。
真正要给广福这一带、宝山这一带、上海这一带带来我们念佛的气氛与力量。
你有这么几十分钟,不管是哪一个学佛团体,都会支持。
大家约定一下,一班、二班、三班,来撞撞钟,唱一唱。
也把心胸的祝福表达出来了,也少点压抑。
很多人活得比较压抑,唱一唱,令身心舒展。
善意的舒展有啥不好呢?善意的祝福有啥不好呢?
大众:好,阿弥陀佛!(大众鼓掌)。
师:许多地方一旦挂上钟,这一方的幽冥众生会得到他们应有的因缘,会得到接引。
你要念这个之前有个偈子,那个偈子开始怎么念的?
大众: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静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师:一切众生成正觉!这钟,这词一念,然后开地狱真言一念,下至地狱众生上至摩醯首罗宫,这一切众生能听闻到我们这个美好的祝福,你的善缘结大了!寺院过去都要有这些作为的。
要是我们真想把寺院做到好,有人能坚持放放蒙山,或者一星期放一次蒙山、一个月放一次蒙山,对这地方的幽冥众生、悠悠荡荡的孤魂野鬼有个接引,
这些众生会在他们往生的法界、受到加持的法界里来支持我们道场建设。
因为你真正做了利益三界有情的事情了,利益着世间人民、幽冥众生、孤魂野鬼,乃至说善意作为的回施。
天人炽盛,他们的环境光明炽盛,恶道衰减。
我感觉参加短出的人都应该学蒙山。
放放蒙山,施施食。
哪怕就是简单的施食也好,不做完整的也要做一个简单施食,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道场起到了他这种作为与内容了。
但不需要太拖累大家,不要太复杂,复杂了大家又受不了了。
但是要有一点一滴的意乐与作为的设置,谁意乐了我们做一做,也真是有意义啊!
学佛人一定要有发心,还要做一些真正能净化世间利益世间的事情了!要不然空口无凭,别人也不知道你在干啥。
下次我来的时候,我们能撞撞钟就好了。
(节选自2014年10月17日下午上海广福寺慈师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