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从合理应用到优化治疗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合理应用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出现。

为了有效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旨在持续改进抗菌药物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一些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措施。

1. 加强监管与管理为了遏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医务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及患者进行严格监管,规范抗菌药物的开具与销售,限制其过度使用。

同时,建立药物使用档案,定期进行审查与评估,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提倡合理使用原则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时应坚持合理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标准指南和治疗方案进行用药,杜绝滥用和不当使用。

同时,加强医生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准确性,降低误诊误用的发生率。

3. 宣传教育与科普加强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知,提高其对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途径,普及抗菌药物的知识,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

4. 加强药品研发与创新为了有效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需要加大药品研发与创新力度,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并且不断优化现有药物,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注重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提升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5.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疾控中心等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数据交流,及时了解各地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状况。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监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制定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改进措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降低耐药菌株的传播风险,保障人类健康。

希望各方能够认真执行上述措施,共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一、背景及意义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

然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不当使用和滥用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了多种不良后果,如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上涨等。

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医院决定开展抗菌药物使用整改工作。

二、整改目标1.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品种,优化抗菌药物结构。

3. 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水平,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4. 降低细菌耐药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三、整改措施1.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监测、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

同时,要将抗菌药物管理纳入到医院整体管理制度中,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 加强抗菌药物培训与宣传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原则和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要加强患者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合理使用意识。

3. 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实行分级管理。

一级抗菌药物:必需使用,严格控制;二级抗菌药物:可以选择使用,注意观察;三级抗菌药物:谨慎使用,严格限制。

4.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体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体系,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5. 强化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处方审核机构,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核力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对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应予以退回,并要求医师重新评估和开具处方。

6. 实施抗菌药物使用点评制度医院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点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点评结果调整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优化抗菌治疗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优化抗菌治疗
新型抗菌药物类型
除了传统的抗生素,新型抗菌药物类型如抗菌肽、噬菌体疗法等也 将逐步进入市场,为抗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新型给药方式
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新型给药方式如靶向给 药、纳米药物等也将成为研究重点。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限制不必要的 抗菌药物使用,以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抗真菌药物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干 扰真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真菌 核酸合成等方式发挥抗真菌作 用。
抗寄生虫药物
通过干扰寄生虫生命周期、破 坏寄生虫细胞结构等方式发挥
抗寄生虫作用。
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
预防性用药
在感染高风险情况下,如手术、免疫 缺陷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 感染风险。
治疗性用药
预防与控制动物源性感染
加强患者用药监护
医生在给患者开具抗菌药物时应加强用药监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开展不良反应报告和分享
医疗机构应鼓励医生及时报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分享处理经验, 以促进安全用药。
05
抗菌药物的未来展望
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上市
针对多重耐药菌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多重耐药菌问题,新抗菌药物的研发重点将集 中于开发能够有效对抗这些耐药菌的药物。
常见预防用药方案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降阶梯治疗策略
降阶梯治疗目的
01
在初始阶段使用强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后逐渐降阶梯更换为
窄谱、低毒的抗菌药物。
降阶梯治疗原则
02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
的降阶梯方案。
降阶梯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本文将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适应症、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细菌耐药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提高他们的临床用药水平。

2. 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临床疗效和细菌耐药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限制使用、谨慎使用和一般使用三个等级。

限制使用和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经过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批后方可使用。

通过分级管理,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对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全程监控。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4. 实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院应定期组织药师对临床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干预。

处方点评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方面。

对存在问题的处方,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提出改进措施。

5.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消毒、无菌操作、合理使用防护用品等。

通过感染控制,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改进措施1. 优化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医院应根据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情况和患者需求,定期调整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优先采购疗效确切、细菌耐药率低、不良反应小的抗菌药物,逐步淘汰疗效不佳、细菌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大的品种。

38号文件抗菌药物优化治疗

38号文件抗菌药物优化治疗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众多危害,同时也使 当前治疗策略面临巨大挑战
汪复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2004年。
抗菌药物的使用增加PRSP的耐药率
100
青霉素使用量 头孢噻肟使用量 红霉素使用量
83 81 80 69 71 61 60 42 40 22 20 52 53
55 47
产ESBL革兰阴性杆菌对用量较高抗生素的耐药率亦高
ESBLs的流行情况与头孢菌素的使用有直接关系1
1463株产ESBL(+) 大肠埃希菌耐药率3
近年来由于许多广谱β-内 酰胺类抗生素尤其第三代 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广泛使 用,引起细菌产生许多新 的β内酰胺酶,可以水解 各种广谱β-内酰胺类;导 致产ESBL的革兰阴性杆 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 曲南等耐药2
肝胆系统手术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心脏大血管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一般骨科手术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 (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妇科手术 剖宫产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 松或 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临床不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现状
病原体尚未明确时选药不当
不合理应用抗菌 药物的危害
所选抗菌药物未能广谱覆盖常见病原 体,导致治疗失败 细菌耐药率逐年增加,导致治疗失败、 病死率上升 无效/临床疗效不佳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 抗菌药 未充分重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 应
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残或致死,使患 者承受极大痛苦
头孢 唑啉
哌拉 西林
氨苄 西林

抗菌药物优化应用及管理

抗菌药物优化应用及管理

抗菌药物优化应用及管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抗菌药物的优化应用和管理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感染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还能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菌药物的优化应用和管理。

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优化应用是通过正确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过程。

具体措施如下:1. 合理的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在明确病原菌种类及其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患者的用药过史、病史、耐药性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选择适合本病情、经济有效、副作用少的抗菌药物。

2. 严格的药物剂量控制:根据感染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合理规划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治疗效果。

3. 确定的给药途径:对于每个特定的抗菌药物,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来确定合理的给药途径及频率。

4. 对于临床常见的感染症,应根据抗菌药物的指南,根据不同病原菌的敏感性,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严格控制使用广谱抗生素,避免无意义使用抗菌药物和对于使用的前线抗菌药物进行监测等。

5. 对于重症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等,应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进行药物的调整与优化。

管理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监测和评估耐药性情况:实现抗菌药物管理,需要加强对耐药性的监测和评估,加强对于耐药性的科学研究,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的出现和传播。

2. 推广病原学诊断和快速定位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病原学诊断和快速定位技术将有利于妥善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人工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方案,使诊疗更快、更准确和更安全。

在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2. 应严格控制非必要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等不合理举措。

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继续教育

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继续教育

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继续教育
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是指通过对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以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针对这一课题,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一些与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相关的继续教育机构和途径: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班: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参加这些培训班,了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耐药性管理和处方审核技巧等内容。

2.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定期举办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通常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的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3. 在线学习平台:一些医学教育机构和医药公司提供免费或收费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与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相关的课程,包括视频讲座、案例讨论和在线测试等形式。

4. 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医务人员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指南,从而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参加这些继续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对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以及公众教育等方面阐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的重要性,以期引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指在遵守医学原则下,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选择正确的剂量和疗程,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和传播,避免患者感染的病情恶化,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医生面对病人迫切需求时,为了迅速缓解病情,不免会滥用抗菌药物,例如应用广谱抗生素。

此外,一些患者也会自行购买抗菌药物,无论是否有医生的指导,不遵循正确的用药指南。

这些不合理的使用行为都会加剧细菌耐药的问题,给抗菌药物的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解决抗菌药物管理问题,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规范管理。

首先,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编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建立相应的审批程序以及监测和报告系统。

其次,医院需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培养正确用药的习惯。

最后,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遏制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除了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管理,公众的教育也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公众在购买抗菌药物时要遵从医生的指导,不自行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公众还应该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通过公众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健康意识,使人们更加理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的发生。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RDM:Right Right
patient(有指征的病人) antibiotic(合适的抗生素) Duration (合适的疗程) Maxima1 Minimal outcome (尽可能好的疗效) resis tance (尽可能低的耐药)
Dose (适当而足夠的剂量和给药次数)
●2RDM的结果自然是医疗费用下降。 ●优化抗菌治疗强调的不仅是选用合适的药物,而是优选药物。 ●优化抗菌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
研究成果:
◇意大利的研究显示:
失败率 PK/PD调整的治疗组 未按PK/PD用药组 17.5% 31.9% 病死率 4.9% 10.1% 平均住院时间 11天 16天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就药敏试验判定标准问题进行了
讨论(2005~2006)。发现,近10年多来,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口服抗菌
必然涉 及药物-人体-微生物三者之问交互的动力学改变,药物疗效 的成与败是三者互动向那个方向发展的结果。 必须强调,抗菌合理治疗中的临床用药是最艰难的抉择之一。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指在临床用药治疗疾病时,根
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药物类别,药物种类、药物剂型和药物配伍。
药物按CLSI药敏试验的分界点来判断药敏试验结果,常常与PK、微生物 学以及临床结果不符。这就要求,在PK/PD基础上,将临床转归、致病 菌是否清除及药敏试验结合起来,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方法来指导临床用 药。
方法:用M1C值表示细菌体外耐药水平较为全面,将体外MlC值的判
定界限与体内PK/PD值有机结合。这样可兼顾各类抗生素在血液及无菌 体液中的分布浓度、蛋白结合率、半衰期及药物后效应等。因此 PK/PD/MIC药敏折点最能帮助临床选用抗菌药物。(见下图)
假单胞菌等发酵菌感染,8天疗程与15天疗程疗效相当,病死率分别为
18.8%和17.2%,复发率分别为28.9%和26.0%,而8天疗程组的无抗生素天 数多于15天疗程组(13.1天对8.7天,P<0.001),其后发现多耐药G一杆菌 感染的频率显著减少(42.5%对62.0%,P=0.04)。短程治疗与标准化疗 一样有效,更重要的是减少多耐药菌的出现,无须担心疗程不适导致复发。
生素及不同方案的有效性概率,供临床参考。(见下图)
●抗菌药PK/PD常用的参数及其应用:抗菌药的药效动力学参数与细菌 敏感性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抗菌药的功效和使用范围。常见的基本参数有: ◇ T>MIC:即两次给药的时间间隔中血清抗菌浓度大于MIC的时 间(h)。即一般用2次剂量间隔时间(h)中高于MIC的时间段除以2次 剂量间隔时间(h),用百分率耒表示,以易于计算。β-内酰胺类和糖肽 类抗菌药的T>MIC与疗效的相关性最好。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MlC为 40%~50%,就能达到良好的细菌清除率,实验动物模型存活率高达 90%~100%。
● 临床上对每一例病人都进行PK参数测定在实标操作中存在困难。目 前己提出一种为Monte Carlo模拟试验的方法,该法收集1000~10000 例血药浓度和MIC变化数据,应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并将其进行各种 组合,计算出获得抗菌药物有效性的条件。例如,获得T>MIC%达到
某种设定的希望值的概率。目前己经给出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常用抗
对流行病学资料及其规律有充分的理介和掌握。
⑵ 充分评估宿主因素:基础疾病,某些特定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利于感 染控制的全身和局部因素等。 ⑶ 参考指南和当地耐药情况以及在通晓抗菌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选择药 物和制定给药方案。重点是:恰当(appropriate)和足够(adequate)。 以往提倡的“抗生素能简单不高档,能窄谱不广谱,能口服不注射”有 一定积极意义,但不全面。应提倡“到位而不越位”。
◇T1/2:半衰期 ◇ PAE:抗菌药后效应:抗菌药消失或其浓度下降到MIC以下 时,其在 体内或体外存留的杀菌或抑菌的活性。抗菌药浓度越高,接触期维持时间
越长,则PAE持续得也越久。任何能提高这两个参数的给药方案应该优先
应用,例如每日单次高剂量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此外高的Cmax能产 生最佳的杀菌活性,最大量减少细菌的数量,将耐药突变株出现的风险降
◇ 任何感染特别是中重症感染或免疫抑制宿主感染 都必须尽 早开始抗菌治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多项研究表明,社区获 得性肺炎最初抗菌治疗迟于8h组(自就诊之时计算)的病死率 显著高于抗菌治疗在8h之内组。近年研究进一步显示,4h内得 抗生素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所以,决不能为等待病原学诊 断而延误初始治疗。
菌,…
●临床己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耐药株(VRSA);多重耐药的 鲍曼不动杆菌(MDR-Ab)到全部耐药的不动杆菌… ●人类面临新的抗菌药物的发明,有跟不上细菌耐药发展速度的可能,不 久将来我们就会发现可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己变得寥寥无几。
挑战与应对

抗菌治疗的复杂性在于医师对感染性疾病下达的每一个治疗方案,
即:Right Drug to the Right Patient in the
Right Dose by the Right Route at the Right Time。
●针对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概念: ◇3R原则:合适的有指征的病人(Right patient) 合适的抗生素(Right antibiotic) 合适的时间,强调早期治疗和适当疗程(Right time) ◇另有3D原则:Drug〔药物〕
◇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WHO,1997)
○ 药物正确无误 ○ 用药指征适宜
○ 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
○ 剂量、用法、疗程妥当 ○ 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 ○ 调配无误(包括信息提供) ○ 病人顺应性良好
◇ 5R原则:
合适的时间
合适的剂量 合适的药物
合适的给药途径
合适的病人 即:个体化给药── 每一种药物与每一位患者间的“适配度”
抗菌药物从合理应用到优化治疗
潘灝白
2007年3月
潘灏白
SFDA药品评价中心专家组成员 河南省卫生厅AIDS救治专家药物组组长 河南省卫生厅医院管理年临床药学组组长 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河南省爱生医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背景:
● 抗菌药物的发现和使用是20世纪医学史上的重大进步之一。 ● 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证明,它在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强大
IQ(抑菌系数):是药物某一特定浓度与其MIC的比值(C/MIC)。
最常用的两个IQ是Cmax/MIC(与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有关)和 Cres/MIC(与β-内酰胺和糖肽类相关),Crex指下次给药前血清药物的 浓度。对浓度依赖性抗生素要求药物血清浓度与MIC的比值达到8~10倍,
即Cmax/MIC>10即获满意疗效。
优化抗菌治疗成功的策略: 转换治疗:己有较高级循证医学证据 降阶梯治疗:同上 短程治疗:成功实例:
⑴ 呼吸喹诺酮类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3~5天疗程和社区获得
性肺炎5天疗程与标准7~10天疗程一样有效,而暴露于抗生素的时间缩短, 有助于减少耐药。 ⑵ 最难治的呼吸机相关肺炎,欧洲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只要不是铜绿
◇靶向治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经验性治疗更是必不
可少。必须指出,经验性治疗较靶向治疗更具挑战性 和难度,是医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智慧和能力 的综合体现,是我们评价临床科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 面。
总之,优化抗菌治疗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原则的延伸和发展,它给我们带来新的希 望与期待,同时更需要我们深入地在临床 中研究和实践。
动力时,也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难题
●临床医师早己习惯对任何怀疑是细菌感染的(如发热患者)临床 问题都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抗菌药物,甚至感染很轻或病毒感染也急于
尝试。
●这种过分依赖导致临床惊人的抗菌药物滥用问题,出现了“潘金莲”、 “红头盔”大夫之称谓。
●与此同时,农业、畜牧业为了高产,竞然使用掉每年全球抗生素生产量的 90%;全球生态改变,气候变暖:热污染等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细菌的变异以 及引发严重感染,使敏感菌对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 WHO统计(2006年),全世界因细菌传染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1600万人 以上;美国每年有14000例住院患者因耐药菌株感染得不到控制而死亡;英国 因同样情况死亡人数>5000人/年。 ● 我国,2005年全国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2004年相比分别上升了 12.70%和81.92%;2006年又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3.40%和7.23%。 ● 更严重的是,最近30年,人类发现330多种从来不知道的传染病。由于受 到抗生素和其他现代手段的压迫,耐药菌株和新的传染病产生的速度比以前更 快了。
抗菌药物的临床类别与预测疗效的 NhomakorabeaPK/PD参数表:
抗生素类别 时间依赖性 (短PAE) PK/PD参数 T>MIC 药 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 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 氟胞嘧啶、复方SMZ 链阳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 拉宁、氟康唑、阿奇霉素、恶唑烷酮 类、利奈唑胺
时间依赖性 (长PAE)
◇ AUC/MIC:指抗菌药血清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该细菌最小抑菌浓度 (MIC)之间的比值。曲线下面积可以是按24h计算得到的总面积,也可 以是在24h中血清药浓度>MIC的面积。该参数与所有抗菌药都有一定相 关性。在预测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糖肽类)的杀 菌活性时,AUC/MIC尤其有用。实践证明:AUC0~24/MIC的数值对G十 菌>35;对G一菌>100即可达满意细菌清除率。
AUC0~24/MIC
浓度依赖性
AUC0-24/MIC或 Cmax/MIC
氨基糖甘类、氟喹诺酮类、 daptomycin、酮内酯、甲硝唑、两 性霉素
优化抗菌治疗的具体实施:到位而不越位 关键是提高初始经验性治疗的成功率: ⑴ 正确的诊断和对致病病原体的估计。经验性治疗不是医师个人的经验 或用药喜好,是充分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