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ppt)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
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 反映,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的。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個骷顱头?
(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 不同的属性组成,但我们总是把 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 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
时尚 性感
憨厚 老实
自然特征 社会特征
心理特征
非语言线索
• 面部表情 • 目光
接 触-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诚实直率;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敌意、爱慕的信号 • 姿势
面部表情--什么样的情绪 ?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 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考考你的观察力
考 考 你 的 观 察 力
三、错 觉(illusion)
---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 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
---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错 觉。
触觉
绝对阈限
夜晚晴朗时可以看见50公里处的一只烛光 安静环境中可以于6米外听见手表秒针走 动声 可尝出7.5升水中加入的1 茶匙糖的甜味
可闻到在三居室中洒一滴香水的气味
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出落在面颊上即有感 觉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募集 了大学生志愿者作 为参加实验的人。
观察窗
志愿者每天躺 在床上睡觉,并有 每天20美元的酬劳。 他们可以自己决定 何时退出实验。
社会认知理论(纯干货) PPT

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
03 02
04
05
Bandura (2001)运用SCT理论分析沟通如何影响 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并将 SCT应用到职业 选择、组织行为、动机、学习和成就等方面。
Bandura (1986)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编码和执 行行为过程中认知的重要角色,人类的行为是由个人、 行为和环境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内容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Bandura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
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
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其
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
力等身心机能。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获得知识,并 与环境、行为和认知构成相互影响的 关系。
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有影响并最终决
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
2、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
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
3、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
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
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
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例如,观察到的行为可以改变一 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同样,环境 也可能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就像一个 父亲的心态(认知)将决定孩子成长的 环境。
Reference:
陈俊.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3,22(12):59-62.
Attention:
1、人的主体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
Reference:
(四)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

例子2: Jane上周末参加了反对妇女歧视的游行,请问
Jane更有可能是,1,一名护士,2,一名具有强烈女权 主义者精神的护士。
15
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 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16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
22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给你 一张北京大学学生的照片,让你推断是哪个系的?你 会怎样推断?
23
24
3 社会认知与健康
社会认知与寂寞:只看到生活消极方面的人,更容易感 到寂寞,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避免焦虑 (Zimbardo,1981)。 社会认知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 (Seligman,1987)。
Kelley (1950)的研究
10
2 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作出判断。医生们在 诊断病情时会使用便利法则。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 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
Markus (1977)的研究
11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17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18
实验材料
你认为一学期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 面花费多少钱? 人民币
根据已有调查,北大本科生认为一学期 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面花费是500元。 请问,你自己认为应该花多少? 人民币
19
Jane更有可能是,1,一名护士,2,一名具有强烈女权 主义者精神的护士。
15
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 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16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
22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给你 一张北京大学学生的照片,让你推断是哪个系的?你 会怎样推断?
23
24
3 社会认知与健康
社会认知与寂寞:只看到生活消极方面的人,更容易感 到寂寞,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避免焦虑 (Zimbardo,1981)。 社会认知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 (Seligman,1987)。
Kelley (1950)的研究
10
2 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作出判断。医生们在 诊断病情时会使用便利法则。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 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
Markus (1977)的研究
11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17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18
实验材料
你认为一学期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 面花费多少钱? 人民币
根据已有调查,北大本科生认为一学期 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面花费是500元。 请问,你自己认为应该花多少? 人民币
19
社会心理学PPT:个体差异与社会认知

自利偏差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 伦理道德 90分 74分
•
工作能力 90%自我评价高于同事评价,1%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平
• 聪明才智
• 孝顺父母
• 摆脱偏见
14
4 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 ) 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 为 (Arkin & Baumgardner, 1985)。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指把一个人若 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 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 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 合形成整体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障碍?
20
21
22
23
24
25
知觉障碍
7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 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己希望自己的样子。 应该自我(ought self):自己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 实际自我(actual self):目前实际的样子。
8
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的作用: 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我们回 避一些目标。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促使人们缩小二者 之间的距离,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体会产生不满 与失败的情绪(Disappointment/dissatisfaction/sadness)。 不能缩小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焦 虑和恐惧等情绪(anxiety/threat/fear)。
情人眼里出西施
Dion (1972) 的实验
27
知觉障碍
定势效应
心理学基础课件:社会心理

• 自利归因
− 将成功归功于己(通过内部归因),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情境(通过 外部归因)的倾向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 公正世界信念
− 人们相信正义必胜,好人会得到上天的馈赠,坏人终究会受到应有惩罚 − 修复公正世界信念的一种常见方法是被称为“谴责受害者”的个人特质归因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政府和文化制度必须为双方提供道义、 法律和经济上的支持
1999年2月4日清晨,纽约布鲁克斯街区一条街道上,4名白人警察正慢慢接近阿默多·迪阿 诺,他们认为这名来自西非的黑人移民很像一名罪犯。而迪阿诺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 是一个小贩,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业余还刻苦学习,已经达到上大学的标准。当迪阿诺 进入公寓走廊时,警察命令他不许动。他伸手去拿钱包,可能是想出示证件。4名警察对 黑人伸手进口袋的动作非常警觉,毫不犹豫地开枪,迪阿诺当场身亡,中弹41枪。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
化背景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
都令人向往。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相似性吸引 − 类似性 − 被具有类似态度的人吸引
• 性别差异:女性更看重态度相似性,男性更看重外表魅力 • 我们倾向于假定哪些我们发现有魅力的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态度 • 包容性似乎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更有利预测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互补性吸引 − 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喜爱程度 会增加 − 补偿作用
• 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
二、爱情
◇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的内涵
• 人爱际情吸(引 lov(ei)nt是er一pe种rs强on烈a的l a积ttr极ac的tio情n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
− 将成功归功于己(通过内部归因),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情境(通过 外部归因)的倾向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 公正世界信念
− 人们相信正义必胜,好人会得到上天的馈赠,坏人终究会受到应有惩罚 − 修复公正世界信念的一种常见方法是被称为“谴责受害者”的个人特质归因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政府和文化制度必须为双方提供道义、 法律和经济上的支持
1999年2月4日清晨,纽约布鲁克斯街区一条街道上,4名白人警察正慢慢接近阿默多·迪阿 诺,他们认为这名来自西非的黑人移民很像一名罪犯。而迪阿诺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 是一个小贩,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业余还刻苦学习,已经达到上大学的标准。当迪阿诺 进入公寓走廊时,警察命令他不许动。他伸手去拿钱包,可能是想出示证件。4名警察对 黑人伸手进口袋的动作非常警觉,毫不犹豫地开枪,迪阿诺当场身亡,中弹41枪。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
化背景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
都令人向往。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相似性吸引 − 类似性 − 被具有类似态度的人吸引
• 性别差异:女性更看重态度相似性,男性更看重外表魅力 • 我们倾向于假定哪些我们发现有魅力的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态度 • 包容性似乎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更有利预测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互补性吸引 − 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喜爱程度 会增加 − 补偿作用
• 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
二、爱情
◇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的内涵
• 人爱际情吸(引 lov(ei)nt是er一pe种rs强on烈a的l a积ttr极ac的tio情n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
社会认知PPT学习教案

(三)认知者的情绪
认知者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 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的品质,用
第二节 归因理论
第50页/共97页
一、什么是归因
➢ 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它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 十分重要的认第51页知/共97现页 象。
➢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
认知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社会心理学用“第48页图/共9式7页 ”概念来解释 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 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认知者的兴趣和动机不同, 个体所选择的认知对象也会不同。 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物排除 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同样,符 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 物往往成为认知第49页对/共9象7页 与注意中心。
(多尔波也夫错觉)
不可能图形-错觉艺术 作品
第37页/共97页
不可能图形
第38页/共97页
第39页/共97页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大小、强度、对比、运动、
新颖性
知觉者:动机、知识和经验、情绪、 个性
——《韩非子》智子疑邻
情境因素:物理环境、知觉顺序、社
会环境
第40页/共97页
三、社会知第41觉页/共(97页 社会认知)
主要知识点:
➢ 社会知觉的概念 ➢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第42页/共97页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就是 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自我、 他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感知、 判断、评价、推断、解释以作进一 步反应)的过程。
认知者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 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的品质,用
第二节 归因理论
第50页/共97页
一、什么是归因
➢ 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它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 十分重要的认第51页知/共97现页 象。
➢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
认知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社会心理学用“第48页图/共9式7页 ”概念来解释 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 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认知者的兴趣和动机不同, 个体所选择的认知对象也会不同。 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物排除 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同样,符 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 物往往成为认知第49页对/共9象7页 与注意中心。
(多尔波也夫错觉)
不可能图形-错觉艺术 作品
第37页/共97页
不可能图形
第38页/共97页
第39页/共97页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大小、强度、对比、运动、
新颖性
知觉者:动机、知识和经验、情绪、 个性
——《韩非子》智子疑邻
情境因素:物理环境、知觉顺序、社
会环境
第40页/共97页
三、社会知第41觉页/共(97页 社会认知)
主要知识点:
➢ 社会知觉的概念 ➢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第42页/共97页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就是 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自我、 他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感知、 判断、评价、推断、解释以作进一 步反应)的过程。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 经济价值 • 理论价值 • 权力价值 • 审美价值 • 社会价值 • 宗教价值
态度产生于价值 取决于价值 态度是价值的核心
态度的种类
• 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 • 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 • 认知性态度 情感性态度 行为性态度
态度的特征
• 后天性 • 对象性 • 相对稳定性 • 内潜性
态度的功能
• 社会认知功能 • 调节功能 • 自我防御功能 • 价值取向功能 • 效率改变功能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Sigall1975)
平均判刑(年) 罪名
吸引人者 不吸引人者 控制组
欺诈 5.45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社会刻板印象45
概念: 原因: 社会基础 信息简约化 以群体特征概括群体中的个体 突出特征更容易留下印象 改变:46
影响社会认知的主体因素
加:信息简约化的表现
情感 知识 人格特征
态度形成的研究理论
• 1、条件作用论 • 2、社会学习论 • 3、诱因理论 • 4、认知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 态度就是习惯,态度通过学习原理形成。 • 霍夫兰德 • 联想、强化、模仿 • 简单的态度习的理论
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 社会态度是对社会对象进行好坏 评价的倾向性,通过学习强化而 获得。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学习理论的研究
Kelly认为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 •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 • 区别性信息——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 外因与内因 ====奖赏或惩罚 • 稳定与不稳定====行为预期 • 可控与不可控====情感反应
【精品】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PPT课件

社会认知取向——信息加工 应用研究的加强 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文化差异)
(二)、国内
1、20S --1949 评介阶段
陆志韦《社心新论》(1924) 1948年社会学者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上下册,全书六编、30章,内 容自成一较完整体系,理论与实用并重,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社心著 作
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
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 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知识、技能与经验 价值观(value)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 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
法律、道德、风俗等
社会化内容的另一种分类
态度 Attitudes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四、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 1、孕育阶段(1908年以前)
古希腊哲学中孕育着社会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环境塑造(理想国) 本能
2、诞生(1908年)
2、解放后到1980年 停顿阶段 3、1981--重建与复兴阶段
1981年夏,在北大召开了第一次社心座谈会
82年10月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第二章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一、什么是社会化
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对每一角色规定了一系列责任与 义务
医生:救死扶伤
教师:教书育人
职业道德
3、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就要学习并符合相应的角色期望
(二)、国内
1、20S --1949 评介阶段
陆志韦《社心新论》(1924) 1948年社会学者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上下册,全书六编、30章,内 容自成一较完整体系,理论与实用并重,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社心著 作
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
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 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知识、技能与经验 价值观(value)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 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
法律、道德、风俗等
社会化内容的另一种分类
态度 Attitudes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四、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 1、孕育阶段(1908年以前)
古希腊哲学中孕育着社会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环境塑造(理想国) 本能
2、诞生(1908年)
2、解放后到1980年 停顿阶段 3、1981--重建与复兴阶段
1981年夏,在北大召开了第一次社心座谈会
82年10月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第二章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一、什么是社会化
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对每一角色规定了一系列责任与 义务
医生:救死扶伤
教师:教书育人
职业道德
3、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就要学习并符合相应的角色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自利归因与防卫归因 防卫归因:使我们不受脆弱以及难免一死等
感受困扰的解释。 公平世界的观念:防卫归因的一种,认为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为什么老板对阿燕大吼大叫?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一致性偏见:他就是那样的人 一致性偏见:一致性偏见认为人们的行为与
其性格相一致的倾向。 人们在思考时,更像一个人格心理学家,而
不象社会心理学家。
案例研究
谁赞成卡斯特罗
二、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一致性偏见:他就是那样的人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ppt)
(优选)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
本章的主要内容:
1、察言观色:非语言行为 2、举一反三:内隐人格理论 3、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一、察言观色:非语言行为
社会知觉与非语言交流的功能 社会知觉: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以及如何做出推论的研究。 非语言交流:人们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进
知觉显著性:知觉显著性是成为人们注意焦 点的貌似及其重要的信息。
人们在犯一致性偏见的重要原因是在解释他 人行为时,注意焦点在人身上,而非环境。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夫礼者,自卑而 尊人”
——礼记.曲礼上
案例研究
谁其的作用大?
案例研究
谁其的作用大?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一致性偏见:他就是那样的人
练习:猜猜是混合了什么情绪
案例研究
压抑情绪有什么后果?
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表达
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表达
身体语言与触摸
身体语言常揭示他人的情绪状态,大量的动 作表明了情绪的唤起。
触摸可以表示爱情、有性的兴趣、控制、关 心甚至攻击。如果触摸是适当的,被触摸者 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案例研究
芭蕾舞的身体语言?
二、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 人们同样将多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
图式。 内隐人格人格理论随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
展并与文化相关。
二、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艺术型vs世故型
案例研究
内隐人格理论有文化差异吗?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归因过程的本质 归因理论: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起因的
行的有意或无意的交流方式。
社会知觉与非语言交流的功能
非语言交流的功能 表达情绪 表达态度 表达个人特质 辅助语言沟通
进化与面部表情
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
案例研究
非洲土著能否识别别我们的情绪吗?
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
错误解读表情的原因 人们经常流露出很和的表情 人们会努力掩饰自己的情绪 不同文化对面部表达的影响不一
差异原因: 知觉显著性。 当事人与旁观者获得信息的差异。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自利归因与防卫归因 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结于内部人格因
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自利归因? 大多数人会尽可能维护其自尊; 我们都希望别人觉得我们很棒; 这和人们拥有的信息种类有关;
归因的两个阶段:在分析人的行为的时候, 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然后才会 想到可能的情境因素,进而可能会对原先的 内部归因做出调整。
第一阶段是自动化的;第二阶段需要有意识 的注意。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 偏好做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 加重视情境因素的倾向。
方式的理论 海德归因分类 内部归因:一个人行为的原因与人格、状态
或个性等内部因素有关。 外部归因:一个人行为的原因与所处的情景
有关,大多数人在这一情境下回有相同的反 应。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内外归因的影响因素 凯利共变模式:为了对一个人行为起因做出
判断,我们会对可能原因的存在与否和该行 为发生与否进行系统的观察。 归因是考虑的信息 一致性信息 独特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