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林语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幽默的理解与其他作家有所区别。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欢乐的源泉。
他强调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认为幽默既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在生活中点亮人们的心灵。
首先,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通过幽默,人们可以用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在他的著作《热风》中,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外面打雷,他问心里的声音:“打雷了,要不要进来?”心声回答道:“打雷不怕,怕跑进来你在里面。
”这个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于困难的态度,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以智慧解决问题。
其次,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表达人情味的方式。
他认为幽默是一种温和而善良的笑声,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亲近。
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以幽默的口吻来表达对人情百态的触动和感悟。
例如,在《婚姻小史》中,他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闹剧,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婚姻的情趣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幽默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此外,林语堂也强调了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认为幽默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笑话、讽刺、讽剌、谐音、夸张、对比等形式的表达方式。
他在《人类图画词典》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幽默笑话,并将之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讽刺、冷笑、黑色幽默等。
他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对幽默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了展示,表达了对于幽默的包容心态。
最后,林语堂认为幽默不仅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主张将幽默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世说新语续集》中描述了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和笑话,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
他认为生活中的幽默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更快乐、更幸福。
综上所述,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他将幽默视为一种智慧的表达方式、一种表达人情味的媒介、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主张将幽默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解读林语堂的“幽默”

念, 就是西 洋之 所谓 幽默 。n” ” 宽容 超脱 的胸 怀是林
语 堂 的幽默 观 所包 涵 的又一 重要 内容 , 在西 方很 多 关 于 幽默 的观 点 中 , 语 堂说他 所 最喜 爱 的还 是英 林 国小说 家麦 烈蒂斯 在《 剧论 》 喜 中的一篇 讨论 :这种 “ 笑 声 是缓 和温 柔 的 , 出 于心灵 的妙语 。讪 笑 嘲谑 是 是 自私 。 而 幽 默 却 是 同情 的 , 以 幽 默 与 谩 骂 不 所
怒, 只会笑 。而 且, 默 是基 于 明理 , 于道理 之参 幽 基 透 。这 就 是 麦烈 蒂斯 所 说 的 , 俳调 之 神 ( h o i T e me e sit使 人有 同情 共 感 之乐 。 “ 超脱 ’ 这 里是 pr ) i ” ‘ 在 指 对 当下 人生 境 遇 的超越 和脱 离 , 现实 人生 保持 与 距 离 而作 形而 上 的反 思 。 悲悯 ’ 指 这种 反思 最终 ‘ 是 落 到 了人 或人 类 自身 的缺 陷 上 , 类 是大 自然 残 缺 人 的儿 女 , 类 的 不 完 善 即是 自身 的不 完 善 。 [4 人  ̄1 因 12 P
我 自己的 自由和敢 做 我 自己 的胆 量 ” , 在林 语 堂 看来 , 自由独立 的思 想 , 是人 之 所 以为 人 的标 志 。 林 语堂对精神独立 、 自由 尤 为 看 重 , 坚 守 着 “ 他 五
同 , 为谩 骂 自身 就 欠理 智 的妙 语 , 自身 就 没有 因 对 反 省 的 能 力 。幽 默 的情 景 是 深 远 超 脱 , 以不 会 所
三章解读林语 堂的“ 幽默” 。第一章论述 了林语 堂幽默观的 内涵 : 自由独立的思想 , 宽容超脱的胸 怀, 闲适 自然的情愫。第二章 论述 了其幽默作 为一种文学 实践。第三章论述其 幽默作为一种人 生姿 态。结语部分 简要 总结了林语 堂幽默观的意义, 林语 堂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龙源期刊网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2年第33期
林语堂先生曾说,幽默是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
文化长廊里,至今依然流传着先生不少幽默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林先生参加在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说话之前,有好多长长的讲演。
轮到林语堂说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于是林先生站起来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
他深知这种演讲是背儿媳过河——费力不讨好,不说些称颂祖先的话,同宗会大失所望;倘若过于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于是他认真思索,策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讲稿。
他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
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此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谓人才辈出。
”林语堂这段简单而精彩的演讲,令台下宗亲雀跃不已,禁不住鼓掌叫好。
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他的话时,就会发现他所谈的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就是与林氏毫不相干的海外名人,并未对祖先歌功颂德。
【素材解读】
在毕业典礼上,林语堂用一句幽默的话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族人面前,他借几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坚守了自己的原则。
风趣的言语之间,将一位智者的思想与灵魂展示得淋漓尽致。
【适用话题】
幽默是一种力量;坚守原则;心灵的高贵……。
林语堂经典妙语207条,让你感受文学大师的幽默和智慧

林语堂经典妙语207条,让你感受文学大师的幽默和智慧1、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林语堂2、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林语堂3、人之所做所为,人虽过去,事仍存在。
——林语堂4、一个人倘常替贫苦被压迫者抱不平,在没有宪法保障的社会里一定是一个挺硬的硬汉。
——林语堂5、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林语堂6、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林语堂7、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
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
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林语堂8、父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母爱却是与生俱来的。
——林语堂9、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林语堂10、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的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
——林语堂11、一般来说,过着更富足、更完美生活的人,是那些有着丰富的需求和欲望的人,而不是随遇而安、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
伦敦郊外的流浪汉对炉边安乐不羡慕,不嫉妒,他一定不是高级动物。
——林语堂12、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林语堂13、所以人类是一种好奇的、梦想的、幽默的、任性的动物。
——林语堂14、短短横墙,矮矮疏窗,花渣儿小小池塘。
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
——林语堂15、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林语堂16、既娶之,则爱之。
既处之,则惜之。
——林语堂17、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精选】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幽默小品文,现在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提出了一个完善的幽默学说。
其幽默艺术表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
与同时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
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小品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反面形象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重视。
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
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
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的幽默观。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文中,他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
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幽默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
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巾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字。
“幽默”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异,那么林语堂心目中“幽默”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滑稽是有差别的。
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不过“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
《幽默大师林语堂》读后感

《幽默大师林语堂》读后感《幽默大师林语堂》内容概要:林语堂是个奇怪的人。
他相信善良、怜悯、快乐,他穿露手掌的鞋子上学,靠妻子的零花钱留洋,他梅塞县怀念心爱的女子,却和妻子活出了半个世纪的四十多年泡果;幼时他穷得吃不起饼素面,义侠后来成了上海滩佼佼者的富翁作家,住上了花园别墅,却为了发明一台没有投产的打字机,把十几万的家产打了富签;他因为幽默名动中国,又因为幽默而日夜被暴打,却号称要钻牛角尖坚持到底;长女如斯自缢而亡,他歇斯底里流泪说歇斯底里要笑着不惧……《幽默大师林语堂》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书写的很好,很有吸引力,图文并茂。
很欣赏林语堂的生活态度。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及对家人双亲的感情,都让人敬佩。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夫人女婿廖翠凤。
林语堂的军功章里面有一半是他夫人的功劳。
是廖翠凤对他大力的支持和精心的照顾,才让林语堂能才顺心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非常喜欢这本书……幽默大师林语堂的读后感,采自京东网的网友:朱艳丽著的这本《幽默大师林语堂》是非常详实的介绍林语堂一生的书,可以时说从他的出生到逝世,与林语堂有关的一些重要事件,重要思想,重要人物,都围绕着他展开,让我对林语堂有了郭沫若更加清晰而又透彻全面的了解。
看完整本书,我最佩服的人不是林语堂,而是他的父亲林忠孝,“一个没上过一天学,月收入只有20银元的乡村牧师,却拉扯着把所有的儿子都送入了大学,在20世纪初的中国,若非有高远的胆识和过人的才智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样一位有着美好梦想和执著毅力的父亲,他的儿子没有理由不出色。
整本书,与其说是林语堂的传记,意境不如说是一部励志与充满意蕴的小说,林语堂的一生是豪情的,从他的经历中,我学到很多东西。
真、善、美,是他终生所追求的。
他或像孩子搞笑一样纯真幽默活泼,深沉或像神人一样智慧安静深沉,或像科学家一样执著沉迷于他的发明创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林语堂活得其次真!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林语堂经典作品选--论幽默,论读书

林语堂经典作品选--论幽默,论读书论幽默
幽默是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可以帮助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而林语堂经典作品中,涉及到许多幽默的内容。
他认为,“幽默有助于宣泄压力,懂得用幽默来发见主人公的身份,去体会作品的心境,才能真正懂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他在作品中把幽默引入,以凝练的文字表达精妙的再现了一些趣闻,令读者获得精神上的触觉。
此外,他也运用一些谐调来缓解身体的压力,增进读者的精神愉悦。
总之,作者精心安排的幽默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即使是细微的事情也不会使作品变得枯燥无趣,达到让读者精神上获得一种阅读宴会的感受。
因此,善加运用幽默,林语堂的作品能够从沉闷而枯燥的文字中提炼出一切精彩与愉悦,开启一段优雅的阅读之旅。
论读书
读书是一种乐趣和学习的方式。
林语堂经典作品《望庐山瀑布》彰显了他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并在该作品中展示了他的思想。
他认为,读书是人们窥探智慧的管道,能够使自己在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的智慧,了解更多的道理,辟谣解惑,充实内心。
他把读书与旅行比作,“以书为马,去旅行,去看不一样的世界;以书为马,去思考,去沉思不一样的真理;以书为马,去出游,去开拓迷惑的疆域……”它以独特的文字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引发读者对读书的兴趣与热情。
林语堂读书之旅奠定了他在文学创作及思想发展的道路。
他希望通过书本,发现过去未曾了解的一切,并将它们与身边的新鲜事物相结合。
因此,读书的力量,永远鼓舞着我们克服困难,推翻我们认知方式的局限,实现真正的蜕变。
林语堂

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时,林语堂 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 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 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 师的模范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 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 “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一生都喜欢跟小孩子在一起,他认为孩子那种纯朴与天真才是 真正的人性,跟孩子在一起无忧无虑,让人忘记一切烦恼。到了晚年, 女儿们长大了,林语堂就和自己的外孙玩。林语堂还经常和外孙一起 出去钓鱼、捉螃蟹,在钓鱼时他有时会将妻子廖翠凤的指甲油涂到做 鱼饵的苍蝇翅膀上,他说这样苍蝇就有了笑容,不会因为即将被鱼儿 果腹而闷闷不乐了。家里聚餐的时候,林语堂也总是大家的开心果。 他吃猪脚的时候会故意让猪脚把自己的嘴唇粘住,然后利用嘴的张合 吐出很长的丝来。
人物评价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 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 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 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 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 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 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 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 要的人罢了。”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林语堂婚前曾有两位恋人,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育有三女,长女林凤如 (如 斯)、次女林玉如 (太乙)、小女儿林相如。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虽然廖翠凤的母亲认为林语堂家里太穷而有异议, 但廖翠凤还是坚决果断地和林语堂在1919年1月9日成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 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 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尽管婚后生活清贫,但林语堂认为,“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认 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 是可以与日俱增的。林语堂夫妇在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曾经表示他们“金玉缘”的秘诀 就是“给”与“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21924年,林语堂首先将古希腊医学中的术语“humour”翻译成“幽默”,介绍到中国,并且将自己的哲思融进这个舶来的概念中,形成了独有的幽默观。
对于林语堂来说,幽默是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态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人生观。
林语堂的幽默哲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悲天悯人,二是近情达观。
幽默是会心一笑,是透过形象的直观在内心获得更深的领悟,是表示“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的。
林语堂的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元素,也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元素。
它们或相互补充,或本质相通,共同构成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
一儒:林语堂幽默观的出发点与反向力林语堂将儒家哲学看作是一个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林语堂心中,孔孟时期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的清流,而到了宋儒那里便已成了浊流。
他认为《论语》为中国惟一关心世道之幽默文章,并最为推崇孔子的幽默,“孔子个人温而厉,恭而安,无适无必,无可无不可,近乎真正的幽默态度”,因为这样的幽默是最温厚,最近情,也是最宽容和具有智慧的。
还说孟子的“浩然正气”,极具包容性,既让人拥有积极的进取心,也能让人豁达地对待生活。
然这两位圣人此种人生态度的形成与其所提倡的“仁爱之心”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仁”即“爱人”,即拥有一颗博大的同情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要推己及人,及物,亦不强加于人。
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人的精神就能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有了这种对天地万物的爱心,人就能产生博大的同情和无尽的宽容,也就寻找到了一种善良的对待人和自然的方式。
林语堂认为“中庸”是孔孟能实现用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的途径。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中”,是恪守中正不偏不倚,“庸”则是“常”。
中庸之道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蕴含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全面考虑,不执其一端,取其中而用,合情合理的处理各种情况,“讲情理者,其归结就是中庸之道”。
林语堂特别强调“合情合理”,认为“近情,即承认人之常情,每多弱点,推己及人,则凡事宽容、容忍、而易趋于妥恰。
妥恰就是中庸”。
林语堂自言是“一团矛盾”,但是却以自我矛盾为乐,恰恰是因为他的中庸哲学在起作用。
“我们如果把道家的现实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配合起来,便成中庸的哲学。
”所以林语堂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平衡适度与和谐自然“采取较为近情、一贯而和谐的人生观”。
易于知足、愿意包容,心态就容易归于平和、善良,幽默便产生。
这便是一个人建立幽默人生观的核心条件。
另一方面,宋代之后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沦为统治工具,其理性思考也走向极端,“儒家思想到了宋儒手里……有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信条,于是以后的儒家逐渐走向人性的反面,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腐败和凝固,在理性的极端控制之下,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变得功利而严肃;对于名利的追求,更是使人们徒增压力。
一个常要在其中遵循严格的理性的社会会使一个成年人觉得厌烦。
到了后期的儒家,已经成了保守和极端理性的牺牲,少了基于人情的善意和包容,也便离幽默愈来愈远。
“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以为调剂”,这种哲学就是幽默,它能让人们超脱世外,敝屣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
所以林语堂一方面认为儒家文化的“仁”,在道德感的形式上是以人的内心和外在的宇宙的道德相和谐为主的,极具同情心和包容性。
另一方面又对儒家的森严礼教导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现象,持批判态度。
基于对儒家文化这样的认识,林语堂才认为人生既是严肃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来去匆匆、虚妄不定的过程,没有必要过分拘执。
二道:林语堂幽默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与儒家的理性思维不同,道家尚柔、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偏好自然与直觉,倡导寂静、保守、平和,注重亲近自然的神秘力量。
林语堂说他天性近乎道家,而多过因信仰而造就的儒家。
在林语堂心中道家地位极高,老庄和道家思想被他推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美学,因为道家文化赋予了中国人随遇而安、返璞归真、知足乐观的精神,“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超脱派”,“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所以可以说老庄哲学是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道家文化对于林语堂的幽默观的形成也可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道家文化的尚柔不争精神所赋予人的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和超然世外的浪漫情怀,给幽默观提供了思想基础。
林语堂向往从容、恬淡、和谐的人生境界,推崇自由的人性和快乐的人生,其幽默观的本质属性就是以宽厚同情之心对待人生的一切,不为外物所役,凭借智慧以及自足的内敛和超然境界,看淡世俗的功名利禄和成败得失,而这些恰恰都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另一方面,道家文化热爱天地自然,追求艺术品质,它的思想内涵更接近于人性,更具有活力。
道家文化追求简李玉娥摘要林语堂幽默观的中心内涵是对失败之境中的人或物的怜悯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相对认同,是追求闲适的快乐哲学。
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仁学中庸,道家的超然知命,佛家的怜悯洞悉,还有基督教的博爱奉献。
它们相互融合汲取,共同作用才产生了林语堂独特的幽默观。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儒道佛基督教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125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2思考与言说朴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倡导“清静为天下正”和隐士作风。
而林语堂对于自由和快乐的追求正是其为“道家信徒”最明显的表现。
在《生活的哲学》一书中,林语堂一直在着力描述快乐的意义,生活的享受,悠闲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社会功利,以恬淡诗美的心境享受生活与人生,并且说“这种爱悠闲的性情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最后又由一种人生哲学———大体上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它为合理近情的态度”。
如果说儒家思想给予林语堂的是一个思想的核心———理智思考,那么道家思想就给了他幽默观的内容填充———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拥有快乐的人生。
但是纯粹的道家,毕竟是一种相对消极的人生观,它发展到极端就是一种停滞和逃避,“那种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哲学,终究是拙劣的哲学”。
所以真正的幽默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家更不是一个纯粹的儒家,而是一半道家一半儒家,林语堂不止一次地在其作品中指出,“中国人得势时都信儒教,不遇时都信道教,各自优游林下,寄托山水,怡养性情去了”。
一味的道家,便是完全的逃避,一味的儒家,就是过分的严肃紧张,不论哪一个都不会带来幽默,只有将这一张一弛的两者都存于心中,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选择,才能获得一种平和,才是最健全的生活理想:介于动与静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和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介于儒道两种极端的哲学之间。
这种中庸的,近情的人文主义哲学才是人能幽默闲适随意地生活在人世的最理想状态,也是其幽默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佛:林语堂幽默观的中国式内涵对于佛学来说,林语堂更多的是以文入禅。
林语堂提倡并推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一方面是对道家哲学真趣的体会,另一方面也是对旨在摆脱教条羁绊的佛禅心性的充分认识。
林语堂在推崇并提倡中国古代小品文的过程中已经流露出对佛禅义理的偏爱。
禅宗讲究的是摆脱世俗教条羁绊的心性,采取的是随意而适、唯心任运的人生态度,对此林语堂非常推崇。
林语堂极其重视直觉,认为直觉是幽默智慧的来源,它能感发性灵,激活人生,激发人的潜力。
而“禅完全是直觉”,顿悟禅意正是智慧的来源,拥有了这种智慧,那么就能轻易地达到通达乐观的精神实质,从而也就接近了幽默。
佛与道家一样,亲近自然,追求自然,从内心洞悉一切,然后包容和感化世间的所有罪恶和阴暗,换以平静和和平。
一方面,我佛慈悲,怜悯一切。
另一方面,佛家亲近自然,洞悉豁达,注重人心灵的体悟。
两方面都从侧面解释了林语堂的幽默观的真正内涵:悲天悯人和近情达观。
四基督教:林语堂幽默观的西方源头林语堂一生与基督教分分合合,他与基督教的关系经历了濡染———背离———回归三个阶段。
其实林语堂“从来没有停止过信仰上帝,而且我也从未曾停止过寻求满意的崇拜形式”。
人的童年生活的一切特别是有规律的生活的场景,对事物初发性的认识,是构成成人理性的关键。
亲情似海的基督家庭和领受良多恩惠的基督传教会,使林语堂始终抱着乐观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任何事物特别是人生中的逆境。
无论是遭到诽谤打击,还是遭遇丧女之痛或者濒临破产,他都能秉持一种知命的乐观态度,对人生的遭遇当作上帝给予的考验,接受并合理消解。
随着对基督教和科学的进一步认识,林语堂童年那种美好的感受逐渐被教会神学“经院派一法的傲慢和精神独断”所代替,基督教中的教条和迂腐开始使林语堂感到窒息,科学的理性思维也促使他对神学的飘渺感到困惑,于是他开始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更接近人性的人文主义。
其实,林语堂的这种转移和他反对纯粹的佛教有同样的理由,那就是他们禁欲和不重视现实生活的规定,偏离了人性,走向了极端。
假如说童年时的信仰是因生在基督教家庭的被动选择,那么晚年的林语堂又重新回归基督教就是经过人生历练之后的主动选择。
林语堂曾记录过辜鸿铭对真基督教的一段话:“真正的基督徒是因为爱好圣洁及基督教里面一切可爱的东西而自然成为基督徒的。
”林语堂认为一位基督徒有一份“爱”就够了。
上帝不是远离尘俗的,而是近情和明鉴的,是现世的。
林语堂心中的那种“爱”,其实是幼时父亲及家庭对其浓厚的爱一种折射,并带着对教会学校对其幼年栽培的感恩心态。
从林语堂和基督教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对林语堂一生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督教让他在精神上找到了父亲般的依靠,基督教文化所包含的人文要素和教义中的博爱仁慈也让他拥有了善良、宽容、达观等品质。
这种依靠和品质让他在一生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内心的平和和安定,从而能对待万物产生同情和怜悯的心。
但是他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充满了个人特色,“我重回我父亲的教会,只是找到一个适合我而不用教条主义来阻拦我的教会而已”。
对基督教的回归也是“对道德理想作了多年的探求之后,把基督教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而重新信仰,带有文化择取的转换意味。
”宗教是人对于生命的崇敬心,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依靠,有了这种依靠,人在生活时就不至于失去重心,迷失自我,也就能在现世中幽默地对待生活了。
参考文献:[1]林语堂:《林语堂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林语堂:《异教徒到基督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